世界华人中最炙手可热的人物是谁?
相信许多人都会不加思索地回答:李嘉诚!
李嘉诚,这个名字在今天的香港、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财富的代名词。好像“世界华人首富”这个头衔就是为他量身打造的一般,除他之外,我们的心中再无其他合适的人选。
只有小学文化的他,从学徒、工人做起,凭借自己的才识和努力成为亚洲首屈一指的大富豪,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功成名就之后的李嘉诚,广种善缘,赈灾、助残、兴学、济困,在社会上获得了良好的口碑,成为极少数没有负面新闻的富豪之一;而他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多次会晤,更为其人生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富可敌国的李嘉诚尽管对公益事业慷慨大度,一掷亿金……本人却过着布衣蔬食的俭朴生活……所有这些对于我们普通人,都有着谜一般的吸引力。
2012年5月,李嘉诚分家产的消息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在遗产分配的问题上,李嘉诚根据子女的性格特点,选择了老大守成、老二创业的传统模式,再一次向世人展现了他超常的才智。
李嘉诚自成名之日起,就是万众瞩目的对象。然而,李嘉诚究竟和禅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苦难生活是人生最好的锻炼
人出生之后为什么会受苦?
佛教里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和五阴炽盛。
我们每个人都是哭着降生的。胎体从没有光明、没有空气的母体中“挤”出,稚嫩的皮肤、肌肉和骨骼要被“压缩”之后,方能见到天日,母亲分娩时十分痛苦,胎儿也是如此。每个人降生之后,都要被成人粗糙的手掌捧着或者拍打,婴儿的啼哭实在是由肉体的疼痛而引发的。这便是人生的第一苦:生之苦。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每个人生下来就注定要一步步变老、一步步走向死亡,“老”便是人生的第二苦。“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即便是曾经万人莫敌的英雄人物,即便是曾经叱咤风云的王侯将相,终究抵不过残酷的现实,变得老态龙钟、耳聋眼花,昔日的荣耀与今日的落魄,早年的意气风发与今日的日薄西山,如此大的前后反差就如同一朝从天堂坠入地狱,其内心之“苦”可想而知。
人自从呱呱坠地便开始与病痛做斗争,小到感冒伤风,大到心血管疾病,不仅有身体上的痛楚,更有精神上的折磨。并且,伴随着社会竞争而导致的神经衰弱、狂躁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亦非药石所能医治。人生第三苦,病痛之苦,每个人都无法逃脱。
有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人生下来就开始走向死亡”,这虽然是一种极为悲观的态度,却也道出了一个不变的事实——我们越是成长,便越靠近死亡。陆游说:“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死只是一瞬间的事情,死后的世界没有人知道是什么样子,但是让人感到“悲”的是自己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做完,还有许多理想没有实现,就这样离去,心有不甘。
陆游没有看到国家的统一,因而感到悲伤;我们普通人可能是没有看到子孙后代长大成人,因而挂念;抑或是“壮志未酬身先死”,没能完成自己毕生的志愿,留下无穷无尽的遗憾。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没有人清楚,但是人人都相信,死后将是无穷无尽、无边无际的孤独,而这正是人们所惧怕、所要逃避的。
你非常讨厌一个人,可是他却偏偏在你眼前晃来晃去;你恨不能他早点死,可是他却活得“很健康,很活泼”。我们常常会想,老天是不是故意和我作对?我不喜欢的人,一个个幸福得要死;我喜欢的人,一个个生活悲催得要命。我很爱自己的家人,却被迫与他们分离,一个人外出漂泊;我很喜欢自己的同学,却无奈毕业的脚步太快,最终天南海北、天各一方。“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我们喜爱的、与我们亲近的人,总是在不断地离我们而去;我们不喜欢的、甚至是厌恶憎恨的,却总是冤家路窄。这就是佛教中的“爱别离”与“怨憎会”之苦。
我们每个人生下来便有欲望,饿了啼哭是因为生存的欲望;我们长大了读书、学习,是为了满足求知的欲望;我们热衷于做官,是因为对权力有欲望;我们喜欢听音乐,是因为对美妙的声音有欲望;我们不停地奋斗、努力赚钱,是因为对名利有欲望。欲望让我们进步,也让我们痛苦。如果我想要喝奶,父母亲人却不在身边,我便会饥肠辘辘;如果我想取得好名次,却最终排名垫底,我便会垂头丧气;如果我想取得高位、名声,却最终身败名裂,我便会懊恼不已;如果我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却最终在现实面前妥协,我便会捶胸顿足。所求不可得,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人生的一大痛苦。即便可得,人又会有无穷无尽的欲望,最终盯着的始终是那些“不可得”的“美好”。
人生的前七种痛苦很好理解,每个人都“享受”过生命所带来的这些痛苦。那么第八苦呢?“五阴炽盛”,什么是五阴?
在佛学中,五阴即五蕴:色、受、想、行、识。它既包括人的肉体,更包含了人的感受、体验、心理、精神,五蕴集聚,人才有了身,有了精神,有了想法。“炽盛”便是“火势旺得厉害”。“五阴炽盛”的含义,便是说色、受、想、行、识共同构成了人的肉体和灵魂,可是人又被这五个方面所迷惑,就像是干柴一样想要燃烧自己,进而导致了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等人生的痛苦。人生八苦之中,“五阴炽盛”是所有痛苦的根源。
总之,在佛教看来,“娑婆世界,一切莫非是苦”,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必然要承受苦难。人人都清楚,承受苦难并非人生的目的,也就是说,我们降生到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为了受苦来的。受苦只是一个过程,或者说只是一种手段。可是,通过受苦,我们最终要达到什么样的境界或者目的呢?
1928年,中华大地上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当时既有国民政府又有各地军阀,中国的政治形势并不明朗。也就是在这一年,李嘉诚在广东省潮州市城内北门街面线巷一户书香世家出生了。生逢乱世,李嘉诚注定要比他人承受更多的苦难。
李嘉诚的曾祖父李鹏万曾经是清朝每12年选拔一次的文官八贡之一,因此李氏家族中人士人风气甚浓,知书达理,在当地地位极高。年幼时的李嘉诚便喜欢上了读书,在这样一个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环境中长大,他自幼便与中国传统读书人一样,秉承“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他希望自己有朝一日可以金榜题名、衣锦还乡,以此来光宗耀祖,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1939年6月,日本的侵华战争全面展开,广东也成为当时的抗日战场。日军的轰炸机不停地对潮州地区狂轰滥炸,潮州城数十年的和平局面被打破,城内一片废墟。对时局感到忧虑的李嘉诚父亲,决定举家迁往香港。于是,李氏一家冒着随时可能被杀的危险,穿过一道道封锁线,步行十几天,终于辗转来到了香港。
由于过度劳累,父亲不幸染上肺病。更雪上加霜的是,装有他们行李的轮船中途失事,他们全部的财产都沉入海底。那一段时期,可以说是李嘉诚生活最困难的日子。身为长子的李嘉诚负责在家中照顾父亲,而母亲则要想办法挣钱养家。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全家人的生活可想而知,两顿稀粥再加上母亲去集贸市场捡来的菜叶便是他们每天的主餐。
虽然家中的钱绝大多数都用来给父亲看病,可是落后的医疗技术还是没能挽回父亲的生命。1943年,父亲撒手人寰,留下一个残破不堪的家和三句话:“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失意时莫灰心,得意时莫忘形”。这一年,李嘉诚刚刚14岁。
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他被迫辍学,开始四处打工补贴家用。由于小时候没有受过完整的教育,这成为李嘉诚人生的一大遗憾。后来,他功成名就,开始在各地投资、捐款、兴办学校,目的就是想弥补自己童年的缺失,为家庭贫困的孩子创造一个学习的机会。
李嘉诚在舅父庄静庵的中南钟表公司当起了学徒工,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泡茶、扫地。虽然在常人看来这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职位”,但是李嘉诚每天都要工作15个小时,这对一个年仅14岁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磨炼。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一家有名气的大公司里,这样一个地位卑微的职员是不为人们所注意的,李嘉诚因此也饱受白眼。不过他在这里并非一无所获,名利场的尔虞我诈、阿谀奉承给李嘉诚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渐渐悟得了一些社会交际的道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察言观色、见机行事。
其实,人类的所有经营活动,都是在与人打交道。甚至可以说,人活着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与人打交道。经商即做人,商道即做人之道。一个人要想获得商业上的成功,首先要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察言观色”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种交际的方法,现在许多人都研究心理学,甚至提出在几点比较适合商业谈判、几点比较适合感情告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察言观色和利用这些技巧并无太大的差别。
虽然职位卑微,李嘉诚并未看轻自己。在钟表公司工作的3年时间里,他每天第一个到公司,最后一个离开公司,虽然15个小时的工作对他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可他还是顽强地挺了过来。李嘉诚后来回忆起这段岁月时说:“我披星戴月地上班,万家灯火时归家。当时觉得,能睡三天三夜是莫大的福分。”自己初入职场的这段经历,让李嘉诚从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渐渐长成一个懂得了人情世故的少年,也为他在日后的商业活动中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埋下了伏笔。
许多人都知道,李嘉诚的舅父庄静庵是香港钟表业巨擘中南公司的所有人,在舅父的公司上班,随着自己资历的增加慢慢升级,这是一条较为稳妥的路。李嘉诚也深知,“大树底下好乘凉”,可是大树也可能是妨碍种子成长的因素,大树根深蒂固,吸取养分的能力自然要比种子强,因而要想在舅父的公司里做出一番事业可以说非常难。天生偏爱冒险的李嘉诚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到社会上去闯荡,拓宽视野,增长见识。17岁时,他辞去钟表公司的工作,进入一家五金制造厂当起了推销员,开始了香港人口中“行街仔”的推销生涯。
推销,并不是一份简单的工作,正如前面所说,人类所有的经营活动都是与人打交道的活动,而推销恰恰是这种活动的极致。两个初次见面的人,你怎么样才能在对方对你有所戒备的情况下,快速了解他的个人情况和需求,最终促成这次交易,这其中有着极其高深的学问。正如日本“推销之神”原一平所说:“推销极富创造性,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它是综合了市场学、心理学、口才学、表演学等知识的一种艺术工作。所以,使用双手的是劳工;使用双手与头脑的是舵手;使用双手、头脑与心灵的是艺术家;只有使用双手、头脑、心灵再加上双腿的才是推销员。”世界上有许多杰出的成功人士都做过推销工作,这并非偶然。
初入推销这一行当,李嘉诚也十分紧张。每次出门前,他都要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反复练习,甚至走在路上也念念有词,然后见到客户再“照本宣科”地“读”出来。有时由于过度紧张,许多想好的词到了关键时刻却一个也想不起来,在推销中碰壁的事情时有发生。“我17岁就开始做批发的推销员,更加体会到挣钱的不容易、生活的艰辛。人家做8个小时,我就做16个小时。”
李嘉诚本着“笨鸟先飞”的想法,总是比别人多努力一点点,多观察一点点。
当时,五金厂生产的是日用品,推销者纷纷把目光投向了卖日用杂货的店铺,希望通过网点的代销来提高自己的推销量。李嘉诚则一直坚持向用户直销,在他看来,推销商品只是其中一个目的,真正要推销的是自己。他不仅瞄准了酒楼旅店这些日用品消耗量大的地方,也不放过那些中下层居民区的散户。他特别喜欢向老太太推销这些日用品,因为他清楚,虽然老太太们的要求很多,但只要卖动了一只,就等于卖出了一批。因为老太太们闲居在家,总是喜欢四处串门聊天,自然而然地就成了李嘉诚的“义务推销员”。
正是凭借这种从小练就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李嘉诚不断地刷新着自己的推销业绩,成了五金厂的中流砥柱。不过一年之后,他便辞职离开了五金厂。这是因为他在推销的过程中,发现了塑料制品所蕴藏的巨大商机。
当时,塑料制品比较稀有,价格昂贵,只有上层社会才用得起。李嘉诚预感到,塑料制品的大规模生产是迟早的事,与传统的金属器皿相比,塑料制品无疑具有更大的优势。受当时一位塑胶裤带老板的邀请,他加入了塑胶厂。塑料制品至今仍被人们广泛使用,这次“跳槽”,足以证明李嘉诚的远见卓识。在塑胶厂,李嘉诚一年之内便凭借自己的推销业绩成为部门经理。两年后,他又晋升为总经理,全权负责工厂的日常事务。
走南闯北的推销生涯,丰富了李嘉诚的商业知识,也让他结识了许多好朋友;塑胶厂的工作,让他了解了塑胶制品从生产到销售的一系列流程。这一切都为他以后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至于我们受苦的目的是什么,李嘉诚是这样说的:“苦难的生活,是我人生的最好锻炼,尤其是做推销员,使我学会了不少东西,明白了不少事理。所有这些,是我今天10亿、100亿也买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