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人对乔布斯的这次印度之旅进行过考证。但我们能了解到的是,乔布斯的这次朝圣之旅,结果是失望而归。由此,他变得更加郁郁寡欢、沉默不语。他打消了借助某位大师或某种宗教来解决内心的困惑和不安的想法,相信只有通过个人的修炼、直觉和顿悟才能获得真谛。他重新对强调“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学产生了兴趣,并跟随来自日本的禅道师父古文知能学禅。修禅强调直觉和顿悟,但要达到“顿悟”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乔布斯的人生经历中有这么一段,当他从里德大学辍学返回硅谷后,经常到日本禅师乙川弘文主持的禅宗中心修习。在创办苹果之前,乔布斯一度不知道对自己的未来该如何决断,他很想去日本继续修习,但是又无法放弃创业的理想,于是向禅师求教。禅师对他讲了那则着名的禅宗故事——风吹幡动:“千百年前,有僧人说:‘是风动。’又有僧人说:‘是幡动。’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心动。’”
不知道禅宗的修习对乔布斯的个性有着怎样的影响,但在他接下来的人生历程中,不管是制定公司产品策略,还是直面人事斗争,甚至面对生死挑战,乔布斯一直都是在追随自己的内心。“你们的时间有限,不要将时间浪费在重复他人的生活上。不要被教条束缚,那意味着你活在其他人思考的结果中。不要被他人的喧嚣遮蔽了你自己内心的声音、思想和直觉,它们在某种程度上知道你真正想成为什么样子,所有其他的事情都是次要的。”乔布斯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通常对于修禅的人来说,要想真正的明心见性,往往要经历三个阶段:“见山则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
而在乔布斯的职业生涯中,也经历了类似的三个阶段:创立苹果公司,被逐出苹果公司,重回苹果公司。如今的“苹果公司”,已经不再是起初的“苹果电脑公司”。不管是Mac 还是iMac,是Apple I 还是Ipod,改变的不仅仅是名称,更渗透着浓浓的“禅”意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在乔布斯那里变成了一种独特的技术和设计思路:No Button(“无须按钮”)。
“按钮”是电子设备“天然标志”,但乔布斯明白,用户要的不是按钮,而是“直指人心”的功能、效用和体验。所以乔布斯后来的诸多设计外形都极其简单:使用者“所见即所得”,只看到一个屏幕和一个隐形化的按钮加触摸操作盘。再后来的Iphone 更是把No Button技术和设计理念贯彻到极致:一部只有屏幕没有按钮的手机。
乔布斯重回苹果之后推出的“i系列”产品(从iMac 到iPod再到iPhone),激活并放大了苹果公司崇尚“小我”的基因,苹果的设计理念完成了一个全新的转变:用户要的不是技术,甚至不是电脑,而是利益的最大化和体验的最优化。这就是这位“苹果教”教主所领悟到的“禅”。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才是技术功能变成体验、效用的方向。
在乔布斯结束其印度之旅33年后,他的iPhone、iPad等产品再次涌入印度市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可以看作是他对昔年印度之旅所交出的一份答卷,也是对佛教信仰的另一次探寻。
寻找人文与科技的交汇点
在乔布斯一生中,对他有重要影响的第二个人就是和他一起创立苹果公司的传奇人物史蒂夫·沃兹尼亚克。人们常常叫他“第二个史蒂夫”,或称他们是“苹果双雄”。“苹果双雄”的第一次会面是在比尔·费尔南德斯家的车库里,当时乔布斯很欣赏沃兹在电路设计组装上的才能,虽然乔布斯极为自负,但对于沃兹尼亚克所展现出来的技术,乔布斯只得甘拜下风、自叹弗如。毫不夸张地说,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的这次见面掀起了一场技术革命,更创造了一个商界传奇——苹果公司。
对于事业,乔布斯曾经在1995年的一次媒体采访时这样说道:“在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工作之前,你可以去找一份餐馆杂工或者类似的活儿干,那确实非常累人。但我坚信,是否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是决定创业成败的最重要的因素。”
如果没有坚忍不拔的精神,乔布斯不会在车库里不分昼夜地工作,也不可能在被自己创立的公司赶走之后再重新归位。
当乔布斯在破旧的车库里创办苹果电脑公司的时候,这个辍学的男孩或许并未想到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个亿万富翁,他只是想做这件有趣的事。只有这样,等到一天过去的时候他才会微笑着进入梦乡。
细心的人或许会发现,乔布斯的装束从未因为他的富有而改变,同款的衣服跟新百伦运动鞋伴随其一生,但是他的一言一行却是那么充满激情。为什么?就像他自己所说,他正在做一件美妙的事。
从大学时代开始,乔布斯就总是有意识地将自己置身于艺术与科学的交会处。在他所有的产品当中,科技必定与完美的设计、外观、手感、精致、人性化甚至是浪漫结合在一起。
在大学时,乔布斯对书法课非常感兴趣。“其中所蕴含的美、历史意味和艺术精妙之处是科学所无法捕捉的,这让我陶醉。”
也正是因为那一次经历,使得乔布斯成了追求友好图形用户界面的先锋。
作家沃尔特·艾萨克森在他为乔布斯所写的传记里这样评价道:“史蒂夫·乔布斯就这样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位企业管理者,一个世纪以后他一定还会被人们铭记。在历史的万神殿里,他的位置就在爱迪生和福特的身旁。在他的时代,他超越众人,创造了极具创新性的产品,把诗歌和处理器的力量完美结合……他能够在苹果的DNA中融入设计的敏感、完美主义和想象力,使之很可能,甚至此后几十年,都是在艺术与科技的交汇处成长的最茁壮的公司。”
乔布斯曾说:“我的激情所在是打造一家可以传世的公司,这家公司的人,动力十足地创造伟大的产品。其他的一切都是第二位的。”
“有些人对我说:‘消费者想要什么就给他们什么’。”但那不是乔布斯的方式。在人人都信奉“顾客就是上帝”的时候,乔布斯却从不依靠市场研究和调查。他甚至说,人们不知道想要什么,直到你把它摆在它们面前,而我们的责任就是提前一步搞清楚他们将来想要什么。“宝丽来的埃德温·赫伯特·兰德曾谈到过人文与科学的交集。我喜欢那个交集,那里有种魔力。有很多人在创新,但那并不是我事业最主要的与众不同之处。苹果之所以能与人们产生共鸣,是因为在我们的创新中深藏着一种人文精神。我认为伟大的艺术家和工程师是相似的,他们都有自我表达的欲望。”乔布斯如是总结自己所从事的事业。
苹果电脑以及其他衍生产品能在短短数年之间风靡全球,与苹果公司独特的设计理念是分不开的。设计是产品的灵魂,苹果公司的每一个产品都是一个充满灵魂的作品。以前,苹果产品是小资、特立独行甚至冷门的代言词,但它却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抢夺了索尼的电子市场,并令三星望而却步。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乔布斯的设计具有灵魂,他的产品具有灵魂的另一个代名词——人性化。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苹果公司的很多产品不管是在宏观上还是在细节上都是那么细腻。当人们触摸它们的时候,甚至会以为自己真的触摸到了充满温度的人类的皮肤,这样很自然地就拉近了产品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让消费者体会到这不仅仅是一件冰冷的没有任何人情味的商品,而是他们的爱人、孩子甚至父母。
将科技与艺术进行完美的结合,这是苹果公司的理念,也是史蒂夫·乔布斯坚持创新的方向。在这个世界上,能同时将创新、质量、成本三者都做到极致的大概只有苹果公司的乔布斯了。乔布斯的成功并非偶然,苹果公司的成功也并非偶然。苹果公司早在30年前就开始从事手机业务,可以说乔布斯拥有非常强大的洞察力。iPhone就像是一款永不过时的产品,它代表着最新的技术,拥有最好的体验,而且还是一个完美的艺术品。在提到自己的产品时,乔布斯总是意味深长地说:“在许多人的字典中,设计意味着华丽的虚饰,是室内装潢、是沙发皮质的面料。但对我来说,没有什么能远离设计。设计是产品的灵魂,灵魂通过产品的外观表达自己。”
人生没有开关
自史蒂夫·乔布斯重新执掌苹果公司以后,先后推出了iBook、Mac mini、Mac OSX等深受大众欢迎的产品。2004年iPod开始流行,2007年iPhone上市,随后iPad风靡全球。
2010年5月,乔布斯领导的苹果公司市值超过微软,成为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
治理苹果的良方并非开源节流,而是要以破釜沉舟之势持续创新。
乔布斯的理想是改变世界,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他认为这是最大的善行。在苹果公司有一种文化叫作“海盗精神”,海盗精神的源泉其实就来自于乔布斯的那个伟大的梦想——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乔布斯曾在一次访谈中说:“把苏格拉底的原则运用到你的生活、工作、学习以及人际关系上吧,这不是关于苏格拉底,这是关于你自己,以及关于你如何给你每天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真善美。”西方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认识你自己”是一个理性原则,所谓智慧,就是要从“自知无知”到“知”,从“知”到“行”,而“行”便是改变世界。改变世界是苏格拉底的思想,也是乔布斯的梦想。
哲学从本质上说更多阐述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就是公司的战略思想。一个企业拥有清晰的战略目标比什么都重要,苹果的目标就是改变世界,他们也一直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不断超越,所以能够不断取得成功。对乔布斯来说,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就是一个巨大的智慧宝库,他比任何人都明白,宝库里的智慧就是苹果的战略所在。
在一般的公司,创新系统往往指的就是技术系统的更新,但乔布斯认为消费品最大的创新不在技术上,而是在用户的直接体验上,因此乔布斯将创新重心放在了用户体验上。从iMac、iPod、iPhone 到iPad,如果单纯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看,苹果产品的性价比是不高的。这些产品的卖点恰恰是“创意”,因为苹果的产品贴近消费者,能带来新奇而时尚的独特体验,让消费者爱不释手。
乔布斯曾经有这样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建议:将对话框的按钮设计成红绿灯的三色:红色是关闭窗口,黄色表示窗口最小化,而绿色就是放大窗口。设计师们都觉得这个想法过于奇特,但是没过多久,这个方案就成了苹果的经典之作。
在禅宗里有一副着名的《十牛图》,是中国的师远禅师改作《八牛图》而成,图中描述了一个牧牛人丢牛、寻牛,失而复得,最终得悟的故事,蕴含着禅者所必须经过的修行、开悟、调伏业识,终至见性,进而入世化众的心路历程。纵观乔布斯的职业生涯,他恰恰经历了这样一个从迷惑到寻找,再到顿悟,进而用自己的所思所得改变世界的过程,这也是乔布斯作为一个禅者的心路历程。
在乔布斯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不断地在思考着死亡。回想自己这些年的经历,从印度朝圣到后来的修禅,再到自己信仰的转变,他说:“我对上帝的信仰是一半一半的。我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认为一定有一位超出我们所见的存在。”
当他开始感觉自己正在面临死亡的时候,这位曾经叱咤商界、改变了亿万人生活的大师,道出了自己“最后的期望”:“我愿意相信在一个人死后有些什么东西是依然存在的。如果你积累了所有的这些经验,可能还有一点智慧,然后这些就这么消失了,会有些怪怪的。所以,一方面我真的愿意相信,会有些什么东西留存下来,也许你的意识会不朽……但是另一方面,也许就像个开关一样。啪!然后你就没了……”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乔布斯才不喜欢给苹果产品加上开关吧。
无论如何,这位特立独行的大师最终还是走到了他生命的尽头。2011年10月5日,乔布斯因身患胰腺癌去世,享年56岁。
有人说,乔布斯死了,一个时代过去了。尽管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来纪念乔布斯,但是了解他的人知道,乔布斯并没有远去。
对于乔布斯一生所创立的丰功伟绩,奥巴马如是说:“史蒂夫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创新者之一,他勇于与众不同地思考问题,敢于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世界。他的天赋和才华也使他能够做到。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重塑了整个业界,并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罕见的壮举之一,即他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看这个世界的方式。”相信,对于这段话,无论是乔布斯的对手还是敌人,谁都无法辩驳。
乔布斯人生中最重要的箴言之一,就是“记住你即将死去”。
这句话帮他指明了生命的方向。“因为几乎所有的事情,包括所有来自外部的期望、所有的荣誉、所有的骄傲、所有对困难和失败的恐惧,所有的这些在死亡面前都会消失。你已经什么都没有了,你没有理由不去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乔布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每天早晨都会对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你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会不会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如果答案连续好几天都是“不”的话,他就明白自己需要改变一些事情了。
可以说,在乔布斯生命中绝大多数的时间里,他都是忠于自己的内心,并为改变世界而活的。这两个,一个是他的处世准则,一个是他生活的目的。不管乔布斯是否已经远去,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准则,必定会影响更多的人,让他们也如乔布斯一样——忠于自己,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