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5月5日,在松下电器创业纪念日那一天,店员和工厂员工合计1260多人。而1933年的5月5日,人数就已增加到1800多人,这在当时算是迅速成长。另外,员工的工作态度也有明显的改变,工厂内士气如虹。而这时的松下幸之助并没有停下不断追求的脚步,对他来说,认识到真正的使命,了解了经营的真谛,只是一个新的开始。松下集团到底能走多远,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自己和员工的态度。
早在1922年创业之初,松下幸之助便认识到员工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当时,松下工厂已经是有70多名员工的正规厂子。
这一年的除夕,为了迎接新年,大家从一大早便开始大扫除。可是当松下幸之助检查时,却发现员工厕所没有人打扫。因为M主任没有分配这项任务,老职员也没有管,他们两个好像发生了摩擦。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办呢?松下幸之助只好自己拿来扫把,提来水,亲自打扫起来。这时,有个工人看到了过意不去,主动过去帮忙。而其他的工人却都站在那儿发愣:他们不知道到底是帮忙好呢,还是帮了被认为多管闲事反而不好?
这虽然是一件小事,却让松下幸之助有了很大的触动。他暗暗意识到,工厂这样下去是不行的,管70个员工的老板却要亲自动手打扫员工厕所,而大多数员工却站在那里发呆,不会判断这是好事或坏事;即使会判断的人,也因为大家都袖手旁观,感觉自己挺身而出会难为情。像这样的员工能做什么?虽然是工作以外的事,可是连最起码的礼仪常识都没有怎么能行呢?教育员工是老板的责任,如果一般的常识都不懂的话,那就是老板的过错。为了全体员工的教育,松下幸之助觉得自己一定要确立公司的精神指导方针。
借此,松下幸之助提出了自己的“两个轮子”哲学:“员工和经营者,是公司经营的两个轮子。只有当两个轮子处于协调、均衡状况时,我们才能真正得以生存、发展和繁荣,厂方和员工也能得到收益,两个方面本来就是相互依存的。”
经过不断地修正和完善,他最终确定了松下电器员工应该具备的“七大精神”。
1.生产报国的精神。我们从事生产事业的人,一定要以“生产”作为第一个目标。
2.光明正大的精神。做人如果不光明正大,无论他的学识、才能多么高,都不会被人尊重。
3.亲爱精诚的精神。如果只有优秀的个人,却不能团结,就如同一盘散沙,毫无用处。
4.奋斗向上的精神。奋斗到底才是我们达成任务唯一的原动力。没有这个精神,就没有真正的和平与进步。
5.礼节谦让的精神。如果做人没有礼貌,社会秩序便要混乱。
有了进退合宜的礼仪,人与人之间才能和谐相处。
6.顺应同化的精神。主动接受一切好的事物,有一颗包容万物、忠诚服务的心。
7.感恩图报的精神。一个社会的发展最初需要社会的扶持,而壮大之后更应该反哺社会,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生产报国的精神,是将企业的生产和日本经济的繁荣视为一体,不仅求一商一家之发展,更是以振兴日本经济为己任。光明正大、亲爱精诚、奋斗向上和礼节谦让这四种精神,是松下幸之助对员工精神品质的具体要求,而顺应同化和感恩图报则是松下幸之助在佛教的信仰中获得的启示。
在松下幸之助看来,任何一种“相信神”的宗教,其实都是一种“顺应神、与神同化”的精神。无论是佛教、基督教还是其他教派,他们所信奉的“神灵”都是博爱的、仁慈的,都是普通人一生追求的方向。因而,有了宗教的信仰,便可以让人们消除自己的私心,完成精神上的大我。所谓“顺应同化”就是顺应“神”的同化,用宗教的信仰来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同时还要顺应其他人的同化,用榜样来不断敦促自己、鼓励自己。
而“感恩图报”的精神则是最高表现。释迦牟尼和耶稣基督之所以令人尊敬,就是因为他们比别人更具有感恩图报的精神。
在他们看来,能够活在世上就是一件很快乐、很令人感念的事,因此他们要用自己的博爱来回馈世人。在松下幸之助看来,一个人若是“有了感谢报恩之心,会带来无限的光明和温馨,也能成为我们进步和幸福的源泉。年轻人若有此观念,我认为他一定有前途”。
这“七大精神”是松下集团员工的行为准则,无论是干部还是见习员工,每天朝会的时候全体都要朗诵一遍。直到今天,朗诵的仪式未曾一日间断过。如今的松下集团,被各界认为具有独特的风格,员工们认真工作、士气如虹,相信这都应归功于松下幸之助制定的“松下员工守则”。
在加强员工精神教育的同时,松下幸之助一日也没有停下思考的脚步。通过生产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消除贫困,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而要以一己之力来完成,更需要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
1933年的5月,松下幸之助创立了各部门独立经营的“事业部制度”。这样做有两个目标:第一,成立事业部,能够清楚地看到工作成果;第二,责任经营会带动整个事业不断自我检查。一个部门赚钱了,绝不会分给另一个部门。每一个事业部要靠自己想办法获利。由于每一位事业部的主管在自己责任范围内都能主动热心地发挥创意和才能,所以当时尚属中小企业的松下电器能不断推出新产品,屡创佳绩。同时由于会计预算独立的缘故,各事业部绝不会超出自己实力去扩充,而是按部就班地巩固经营根本。还有一个好处是权责清楚。把同一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放在一条线上,具有小企业灵活机动的优点,在面对市场竞争时能充分发挥功能。这在企业管理方面,无疑是一次创举。
在松下集团成长的过程中,类似这样的探索和尝试数不胜数。
1965年,松下电器先于日本其他大企业采取5天工作制;另外在工资体系方面,废除年功序列制;1966年实行男女工资平等制;奖励工人的个人开发,设置较充足的以国语教研室为主的教育设施和工人闲暇活动服务设施。让每位员工到35岁时都有一套自己的住宅也成为公司的一个目标……
在明确了松下电器的使命之后,松下集团的上升之路并不平坦,“二战”后的经济困难、1964年的经济危机都曾让松下电器一度陷入绝境。特别是“二战”之后,日本受到经济制裁,三井、三菱以及松下这些大企业的经营都受到限制。贷款全面取消,生产不能正常进行,工资发不出来。到1949年年初,松下公司所欠税款数额居全日本第一,许多员工辞职了,松下幸之助的个人生活入不敷出,只能靠朋友借贷度日。
类似的困难在松下成长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次。这时,坚定的信仰成了松下幸之助强有力的精神支撑,无论企业处于什么样的境地,他都能沉下心来,冷静地思考,“静虑”这一禅宗最主要的修行方法,在这期间给了他莫大的帮助。他的所思所想,在许多人看来往往是破天荒式的——不合逻辑、不合常理,甚至让人感到莫名其妙。可是,在紧要关头,他总是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正是这一系列的探索和努力,才让松下公司从1945年战争后的废墟上崛起,到1969年发展到顶峰。1969年日本国税厅最高收益企业一览表中,松下电器名列榜首,一年收益866.6亿日元。
接着,松下集团又与飞利浦集团合作,开始进军国际市场。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松下电器已经由一个3人的小作坊,发展为今天拥有职工36万多人的跨国集团。在几次大的经济危机冲击下,许多企业倒闭,而松下却稳稳地站住了脚跟,甚至在“乱世”中异军突起。作为松下电器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可以说是日本经营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而从他的一生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日本现代工业发展的轨迹。
1990年年初,即松下幸之助去世的第二年,日本一家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的报纸举办对企业经营者评价投票,松下幸之助名列“最受欢迎的经营者”榜首,被誉为“经营之神”。这是所有人对松下幸之助本人的赞赏,也是对松下电器集团的肯定。
“松下幸之助简直是一个阿修罗(战争之神),不管白天或夜晚,总是不停地战斗——为了做商人赚钱而不停地战斗。然而,从他的精神看来,这种战斗并非他的本能。从他创办企业以来,他经常精神郁郁,几乎一直陷身在苦斗中。我想最后总有一天,他会从战斗中败下阵来,含悲饮恨而终。我所说得战败,是指身体健康受损而言。他是抱着崇高理想的一个人,对于任何艰难险阻都能泰然处之,并以积极顽强的忍耐力加以克服、解决。他非常尊崇佛教,但并未表示皈依的心愿。我也认为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商人,实在没有皈依宗教的必要。仔细想来,经商本身就是佛法,认真依照商业道德去做,此即佛家的行为。何况一般人所说的‘经济’,不就是‘经世济民’的意思嘛。改善动荡不定的物质生活,拯救人类于穷困之中,这就是‘经济’一词的真意。
松下幸之助所表现的精神与作风,让我们清楚地看出他正是朝这个目标在努力,一般企业经营者并不了解这方面的道理,因为他们的人生还没有达到如此崇高的境界。”
这是立花大龟师父对松下幸之助的评价。90岁时,松下幸之助将这段话放在了自己自传的最后,这也是他对自己的最终“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