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请我作序,欣然答应之后,问题便来了。时值秋天收获季,日子一天压一天排得紧,便一直拖到今天,心情也由欣然变成愧然。一个有眼疾的文学人,于二十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传主王竹溪,便用持续二十年的时间搜集、阅读、整理其相关资料,然后在此基础上从2009年11月开始动笔,写到2012年7月最后一个字落稿。海燕以一个残疾之躯,历时两年零八个月完成了这部书稿,其情其状,着实令人感佩!
本书的传主王竹溪先生既是一位博古通今、学识渊博的物理学家,又是数学家、翻译家、文字学家和教育家。他的一生,可谓著作等身,闻名中外,是北大物理五大宗师之一,是若干位学术名流的导师。他与著名植物生理学家汤佩松合著的《孤立活细胞水分关系的热力学形式》发表于美国《物理化学杂志》,成为中国物理学家与生物学家结合的典范。美国植物生理学家克拉默评论此文“已远远超越其时代……并显示出对这个问题的理解高于同时代的任何其他论文”。
王竹溪先生精通中、英、德、法、俄五国语言,参与了筹建原子能所二部的工作,编纂有250万字的皇皇巨著《新部首大字典》,为用汉字准确翻译世界上习用的物理学等科技名词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作为一位优秀的教育家,王竹溪先生培养了包括世界著名理论物理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中国工程院院长朱光亚,“两弹元勋”邓稼先和中国断裂力学、金属物理学开拓者之一陈篪等同志在内的一大批物理学精英。
如此浩瀚艰难的工程,作者真的具备驾驭它的能力吗?如同徐迟当年创作《歌德巴赫猜想》一样,海燕仅有湖北省航天工业学校电子技术专业学历,只是一个业余文学爱好者,且身患残疾,他面临着专业上、学术上、文学上、身体上前所未有的多重挑战,他能行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通读了全书,发现海燕区别于一般急功近利的写作者,他凭借着海量的时间、海量的资料和海量的考察走访,然后在传主严谨务实的学风、百折不挠的求索精神感召下,完成了这种在外人看来几乎不可能的写作。正如海燕在本书《后记》中所说的那样,他以时间为坐标,将传主的人生经历和学术成长历程相互交叉行进,架构了整部作品,展示出传主如同“东清河岸恬静而朴素的风光”一般的人生历程,将鲜为人知的大学者王竹溪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作为传记文学,除非传主是人文科学范畴里的人物,对理科类传主而言,要想融入较强文学性,相对而言会困难重重。然而,海燕以“三袁故里”后人的文学敏感与才华,牢牢抓住那一方水土所特有的文化与历史渊源及人物与风情之类某种独具文学性的天然关联,向读者展示出作为理科类传主传记文本文学性存在的某种可能性。由此,线索清晰明了、脉络一清二楚的文本构架,加上文本在叙事性对话与人物细节的应用,便形成了“东清河岸恬静而朴素的风光”的重要文学表现。
梳理这部传记的文学性,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作者在写作中以不断叠加式的文化关联完成他的文学表达。不仅如此,作者以一种暗示的方式,在读者心里从此留下底片,无论是追忆还是想象,都留下了“如此英俊君子,如何能不想他”的情感伏笔。
然后,作者推及现实中的传主,进一步借用了文学渊源事象——引领风骚、驰誉海内外的明代“公安三袁”及“公安派”。再然后,作者的笔触进一步落地到“两岸垂柳绿杨、河水澄澈清幽”、风光旖旎的崇湖和东清河。进而,作者笔下的河流一直流到“潭子湾”,流到谭子湾里那条最后流向世界的“竹溪”——王竹溪。作者以这种文学味道十足的春秋笔法,一步步走近传主,毕剥开来,可谓匠心独运。
接下来,主人公出场了,下面的戏由他登台演出了。这时,作者的文笔随之转移,便借用传统古典文学手法,以“李先生”之口白描出传主的天生不凡——“天庭饱满,地角方圆,手长脚大”。及至上学取字,再次交代竹溪之名源出“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求学期间,传主自比“三袁”,并拒看舞狮、龙灯、竹马,妙答客人“白日莫闲过,青春不再来。窗前勤苦学,马上锦衣回”。传主熟读“四书”、“五经”及各路小说等书籍,及至“当时说话也仿照小说上的口气”,都蕴涵了作者力图将天、地、人贯通到文本里以达其人文意旨的目的。需要指出的是,在涉及民间事象诸如拒看舞狮、龙灯、竹马和饱读诗书的细节时,作者更加开阔地叙事描绘和重点雕琢,以让外界的诱惑与传主的坚强意志作出强烈的对比,最终展示出当时深厚的文化世情,以增强文本的丰富性。作者自始至终的文学性追求依然以一种“草灰蛇现”的方式存于文理之中,并且在后面的文字里,作者开始有意识地切入对话与细节描写等文学手段。例如,王竹溪背井离乡,到武汉求学,文本中就有了如下描写。
忽然听一位乘客高呼:“汉口到了!”……只见隐隐约约的高楼大厦一望无边,竖着高大烟筒的各式轮船、耸立桅杆的木船,连接天际……只见一座大楼耸立云端。
作者也切入一些具有文学意味的对话,而其中尤其生动的是竹溪与治贵的对话。
比治贵长两岁的王竹溪同正在翻粪堆的治贵打招呼:“贵爹,这么早就在忙财呀!”治贵回头发现是自己日夜思念的亲人,连忙丢下手中的活计,去接竹溪手中的雨伞,心情激动地答道:“是大先生!大先生您好啊!”竹溪在治贵的陪同下,逐一察看了猪圈、牛栏和菜园、竹园,连声称赞治贵夫妇勤劳,会持家。竹溪指着治贵的孩子们问:“孩子们上学了吗?”治贵叹了一口气,说:“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钱读书啰!”竹溪说:“贵爹呀,眼前困难点,即使亏点账,也要让他们读书啊!要不做父母的就会耽误子女一辈子。”接着,竹溪介绍自己1935年留学英国剑桥大学期间的见闻,他说:“英国农村实现机械化耕种,科学种田,一个农民可耕种20~30石(一石合5亩)土地,产量普遍比中国的高,流的汗水、花的力气普遍比中国农民少。”治贵听了竹溪这番天方夜谭般的讲述,表示一定设法让孩子们上学。竹溪在离开治贵家时,抚摸着治贵孩子们的头,语重心长地对治贵说:“贵爹,苦日子就快结束了,千万别忘记送孩子们读书识字啊!”
关于王竹溪朴素的生活作风,作者也通过一组对话让其形象跃然纸上。
有些年轻人议论说:“王教授是留过洋的大教授,为何穿得这样朴素?”王竹溪听后笑答:“我是这里土生土长的人,家乡人都晓得我的底,何必装洋气?要勤俭为本,穿粗布衣服,吃粟米饭、吃稀饭、吃杂粮都可以。”
这些对话,生动地再现了传主的人文形象。值得指出的是,像这样的对话,在文本中出现得并不多,然而作者的文学性企图,一直在作自发的努力。例如,他在文本版块的转承之间,大量引用了诸如《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清华校歌》中的“东西文化,荟萃一堂。邃密群科,求真探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歌》“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多难殷忧兴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等高度概括的诗词名句来表现王竹溪的德艺双馨,并借此完成传主的精神写照和作者笔走龙蛇的文学意趣。传主漫长的人生奔波与求索,有着大量的理科成果需要展示出来,因此它们便占用了传记文本非常海量的篇幅。难能可贵的是,即便如此,作者依然在这种理性光芒瀚淼的文本里,切入了一些珍珠一般的细节描写,给作品增彩增色。例如,王竹溪在洞房花烛夜的大喜时刻,却给新娘子改名并教授习字;又如,王竹溪为求学不想耽误妻子青春,主动提出退婚,而妻子南下与之团圆;又如,公安县长刘鲲生一干人与王竹溪面晤时谈笑风声;再如,与小学教师王晓扬论道“掀”的写法及意义,王竹溪准确无误地指出在《说文解字》、《康熙字典》哪一页、哪一行等,这些细节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了传主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
本传记传主是一位物理学大师,这给传记作家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而对一位业余作者而言,这简直就是一种冒险。但是,海燕以极大的勇气和耐力完成了这项工作。
杜鸿
(中国作协会员,21世纪新生代代表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