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作品在表现了生命、爱、痛告、绝望、死亡的同时,也流淌着对母爱的丝丝追思。
公元1770年,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一个鲜有欢乐的家庭。他的父亲是宫廷的一个乐师,但因为怀才不遇,性情暴躁,喜怒无常,还沾有酗酒的恶习。与父亲形成极大反差的是,贝多芬的母亲却非常慈祥可亲,善解人意。
小贝多芬一出生就长着一张红颜色的、奇特的麻脸,父亲对他嗤之以鼻,而母亲则疼爱地亲吻着他的脸庞说:“我可怜的孩子,上帝是不会忘记照顾你的。”贝多芬成长为一代乐圣与他母亲无微不至的关爱是分不开的。
贝多芬的音乐天赋在很小的时候就已显露出来,郁闷中的父亲也觉得骄傲。为了弥补自己事业上的失败,一洗父辈沉沦的耻辱,从而光宗耀祖,严厉的父亲在贝多芬4岁时就开始对他实施强制性的教育,他要求小贝多芬每天练习钢琴和小提琴8个小时。即使在寒冬,小贝多芬手指都冻僵了,父亲还是要他练琴。每天他的父亲总是拿着棍子守在钢琴边,只要贝多芬弹错一个音符,粗大的棍棒就无情地落在贝多芬的手指上。由于童年的凄苦和缺少快乐,贝多芬长大以后,脾气也变得很暴躁。
贝多芬的母亲对丈夫粗暴的教育方式非常反感,为了温暖儿子备受伤害的心,母亲尽最大的可能给予小贝多芬更多的母爱。在贝多芬的心中,母亲的形象是至高无上的,母亲除了艰辛地负担起家里所有的生计之外,还给了他无限的爱。
有一次母亲把郁郁寡欢的贝多芬叫到她的房里,问:“孩子,你觉得委屈吗?”
“是的,母亲!”
“孩子,妈妈的爱会让你永远不自卑。”
“我很幸运有爱我的母亲。”
“可怜的孩子,上帝一定会眷顾我的孩子,即使有一天妈妈不在了。”
“母亲,你为什么要这么说,我不可以没有母亲。”
“是的,我的儿子,母爱总是永远的。母爱使你永不自卑。”
1787年,贝多芬离开慈爱的母亲,前往维也纳。他试图投入莫扎特的门下学习作曲。无奈当时莫扎特正忙于歌剧的创作,无暇指导贝多芬。
不久,贝多芬的母亲因患肺结核病危,贝多芬得到消息,马上回到波恩的家,此时母亲已经神志不清了。母亲在弥留中说了几句话便离开了人世。
母亲离世时,贝多芬才17岁,但已是一家之主了。他必须照顾弟弟们,负担起整个家庭的生活重担,还必须满足酒鬼父亲的需求。在他内心深处铭记着母亲曾经给他的温柔和爱,这种爱支撑了他的全部精神,也是这种爱使他日后的音乐作品充满了生命力。
1792年,贝多芬再度前往维也纳,跟随海顿学习作曲,逐渐走上他坎坷而伟大的音乐创作之路。
但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就发现自己的听力急剧下降。对于一位风华正茂、踌躇满志的钢琴家和音乐家来说,听力的衰退不啻世界末日,但贝多芬进行了顽强的抗争,并说出了那句传诵千古的名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屈服。”
他活下去的勇气来自母亲的巨大鼓舞。在那段时期,贝多芬只要一闭上眼就会看到母亲慈祥和蔼的目光,想起母亲殷切的期望。他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戏剧《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这些作品在表现了生命、爱、痛苦、绝望、死亡的同时,也流淌着对母爱的丝丝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