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交情好坏在于心,又不在于酒,何必非喝不可,多虚伪啊!说这句话的人一定没听说过这样的逻辑:“人在江湖走,哪能不喝酒?不会喝酒,前途没有。一喝九量,重点培养。只喝饮料,领导不要。能喝不输,领导秘书。一喝就倒,官位难保。长喝嫌少,人才难找。一半就跑,升官还早。全程领跑,未来领导。”
酒桌上的现象揭示了一个重要的国民问题,那就是太在意形式,把形式看得太重而忘了根本!
弘一法师在回答学佛人士关于如何学佛的问题时指出,其实学佛的方法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真正地学佛并不在于采取哪种外在的形式,而在于你的内心是否真诚。真正的皈依并不是表面上的吃斋念佛,而是内心深处充满了佛法智慧的向往和浓浓的兴趣,并愿意潜心修习,去追随智慧。修心修性本是内在的精神活动,外在的形式只是一种辅助,并不是决定性的行为,所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便是这个道理。
有一次,一个穷人来到荣西禅师面前,向他哭诉:“我们家已经好几天揭不开锅了,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眼看就要饿死了,请师父发发慈悲,救救我们吧,我们一家人将感激不尽,永远记得师父的恩德……”
荣西禅师面露难色,虽然他想救这家人,可是连年大旱,寺里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让他如何救这家可怜的穷苦人呢?荣西禅师一时束手无策。
突然,他看到身旁的佛像,佛像身上是镀金的,于是他就毫不犹豫地攀到佛像上,用刀将佛像上的金子刮下来,用布包好,然后交给穷汉,说道:“这些金子,你拿去卖掉,换些食物,救你的家人吧!”
那个穷人看到禅师这样,于心不忍地说道:“我这是罪过呀,逼得禅师为难!”
荣西禅师的弟子也忍不住说:“佛祖身上的金子就是佛祖的衣服,师父怎可拿去送人!这不是冒犯佛祖吗?这不是对佛祖大不敬吗?”
荣西禅师义正词严地回答:“你说得对,可是我佛慈悲,他肯定愿意用自己身上的肉来布施众生,这正是我佛的心愿啊,更何况只是他身上的衣服呢!这家人眼看就要饿死了,即使把整个佛身都给了他,也是符合佛的愿望的。如果我这样做要入地狱的话,只要能够拯救众生,那我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
信仰,应当体现在用行动来实践教义上,而不必拘泥于表面形式。一个人把外在的形式看得太重,而忘了根本,结果本末倒置,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实际,多么可笑又可悲!
所谓“心诚则灵”,拥有一颗真诚的心才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对他人、对事情、对工作、对信仰有没有诚心并不是通过外在的形式来表现的,他只需要让心充满真诚即可。内心深处没有真诚和情谊,即使喝遍三江五湖的酒水,又有什么用呢?最后的结果不过是烂醉如泥,伤肠伤胃罢了!
十、幸福之神的真容
人的幸福在于心的满足。只要内心维持一种通透的境界,不需要美妙音乐就会感到惬意愉快,不需要烹茶煮茗,就能使满室飘香。即使身在陋室,布衣粗食,只要心中纯洁、意境空灵,就会忘却一切烦恼、超脱形骸,从而优哉游哉地生活在乐趣之中。
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
拥有时不觉得可贵,失去后才感到后悔,这是人类的通病。
饿到眼冒金星时,一个馒头胜过山珍海味;口渴到唇舌干裂,沟渠中的泥水堪比琼脂玉露。
累得每个骨节都在叫嚣,片刻的休憩抵得上无数个酣眠!
为什么,只有在绝境处才明白平常日子的弥足珍贵?是不是,只有到山穷水尽的时候,才感到平凡日子的美好?是否,之所以觉得活着不幸福,是因为不曾遭遇过真正的不幸?
常抱怨工作太忙太累,直到经济危机爆发,听说美国那么多的人失业,连一份送牛奶的工作都有无数的竞争者;总感到生活贫穷,直到见识到吃不饱饭、穿不暖衣的真正的穷人……
幸福,常常在他人的不幸中体现,不幸,也常常在比较中体现。其实,真正的幸福,又何须比较、何须对照呢?惜福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弘一大师说:“惜福并不是我一个人的主张,就是净土宗大德印光老法师也是这样,有人送他白木耳等补品,他自己总不愿意吃,转送到观宗寺去供养谛闲法师。别人问他:‘法师!你为什么不吃好的补品?’他说:‘我福气很薄,不堪消受。’
弘一大师惜福,所以,每次吃完饭都会用舌头将碗舔一遍,将食物吃得干干净净,然后用开水冲入碗中,再喝下去。所以他穿的草鞋、衫裤一类五六年一换,用过多年的棉被面子也是补了又补,缝了又缝。他说,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享受三分,愿以自己的福气,布施一切生。
一颗真正懂得珍惜的心才能感觉到真正的幸福。值得珍惜的,又岂止钱财地位名利,又何止父母妻儿子女朋友?世间万物的存在,都是值得去珍惜的,哪怕是一片小小的菜叶。
雪峰、岩头、钦山三位禅师结伴而行,有一天经过一条河流,正商量到哪儿去化缘、讲法,突然看到河中有一片碧绿新鲜的菜叶,缓缓从上游漂来。
三个人议论开了。
钦山:“你们看!河中有菜叶漂流,可见上游有人居住,我们向上游走,就会有人家了。”
岩头:“这么好的一片菜叶,竟让它流走,实在可惜!”
雪峰:“如此不惜福的村民,不值得教化,我们还是到别的村庄去吧!”
三人谈得正热闹,一个人匆匆从上游那边跑来,问:“师父!你们看到水中的一片菜叶了吗?我刚刚洗菜时,不小心把它洗掉了,我一定要找到它,不然实在太可惜了。”
雪峰等三人听后,哈哈大笑,不约而同地说:“我们就到他家去讲法吧!”
一片菜叶看来是多么的微不足道,然而,它却经历了阳光雨露,感觉过清晨的凉爽,体验过夜晚的静谧,倾听过虫儿的鸣唱,展现过生命翠绿的绽放。这些,又岂是世俗价值可以衡量的?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即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也需要珍惜。因为,它们具有的不是物质上的价值,而是心灵上的价值。
人世间,唯有惜福的人才有福。因为惜福,所以懂得要尊重每一件事物;尊重每一朵花的恣意开放,尊重每一个生命的独立与自由……因为惜福,所以知道人与物、人与人都是在一个特定的时空里相遇,一切皆是缘,惜缘就是惜福。
若要常乐需知足
“祸莫大于不知足。”这是老子《道德经》中的名言。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两者说的都是知足常乐的道理。
古人“布衣桑饭,可乐终身”,弘一大师自身最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他说:“我的棉被面子还是出家以前所用的;又有一把洋伞,也是1911年买的。这些东西,即使有破烂的地方,请人用针线缝缝,仍旧同新的一样了。简单可尽我形寿,受用着哩!不过,我所穿的小衫裤和罗汉草鞋一类的东西,却须五六年一换,除此以外,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时候或是初出家时候制的。从前常有人送我好的衣服或别的珍贵之物,但我大半都转送别人。因为我知道我的福薄,好的东西是没有胆量受用的。又如吃东西,只生病时候吃一些好的,除此以外,从不敢随便乱买好的东西吃。”
弘一大师有一颗知足的心。因为知足,所以在节俭的出家生活中获得了心灵的坦然和宁静。
一个不懂得知足的人,即使荣华富贵了,也摆脱不掉一脸的愁苦。
从前在普陀山下有位樵夫,世代以打柴为生,他整日早出晚归,风餐露宿,但仍然常常揭不开锅。于是,他老婆天天到佛前烧香,祈求佛祖慈悲,让他们脱离苦海。
真是苍天有眼,大运降临。有一天樵夫突然在大树底下挖出了一个金罗汉,转眼间他就成了个百万富翁!于是他买房置地,宴请宾朋,好不热闹。亲朋好友都像是一下子从地下冒了出来似的,纷纷向他表示祝贺。
按理说樵夫应该非常满足了,总算知道荣华富贵是什么滋味了。可他只高兴了一阵子,就又犯起愁来,吃睡不香,坐卧不安。老婆看在眼里,不禁上前劝道:“现在吃穿不缺,又有良田美宅,你为什么还发愁呢?就是贼偷,一时半会儿也偷不完啊。你这个丧气鬼!天生受穷的命。”
樵夫听到这里,不耐烦了:“你个妇道人家懂得什么?怕人偷还只不过是小事,关键是十八罗汉我才得到了其中一个,其他十七个我还不知道它们埋在哪里呢,我怎么能安心呢?”说完便瘫软在床上。这个樵夫整日愁眉不展,落得疾病缠身,最终与幸福擦肩而过。
说到底,这位拥有金子的暴富樵夫,他的不幸就是不知足,太过贪婪了。贪欲是干渴人手里鸩羽浸过的毒酒,越喝越渴,越渴越喝,最后的结果便是不甘的死亡。一颗知足常乐的心才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为什么要劝诫世人知足呢?很多人认为,不知足者常乐,似乎只有不知足才能不断进取,才能不断拥有。其实不然,人生有很多是我们倾尽一生努力也无法得到的东西。明知不可得,却听从欲望的魔鬼撺掇,在一次次徒劳的努力中耗尽心神、尝尽失望的苦酒。心里藏着深深的不甘,又怎能得到快乐呢?不知足,是因为得到的不再珍贵,不曾拥有的被认为是最好的,得到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得不到的白玫瑰还是“床前明月光”。得到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有一群弟子要出去朝圣。师父拿出一条苦瓜,对弟子们说:随身带着这条苦瓜,记得把它浸泡在每一条你们经过的圣河,并且把它带进你们所朝拜的圣殿,放在圣桌上供养,并朝拜它。
弟子朝圣走过许多圣河圣殿,并依照师父的教言去做。回来以后,他们把苦瓜交给师父,师父叫他们把苦瓜煮熟,当做晚餐。晚餐的时候,师父吃了一口,然后语重心长地说:“奇怪呀!泡过这么多圣水,进过这么多圣殿,这苦瓜竟然没有变甜。”弟子们听了,好几位立刻开悟了。
苦瓜的本质是苦的,不会因圣水圣殿而改变。现实和渴望之间无法逾越的沟壑是苦的,百倍的努力也无法填平。生活中很多事情就像苦瓜一样,我们无法改变,也无力改变,倘若因此而纠结在心、抑郁难解,岂不是更大的不幸?知足吧,唯有如此,快乐才会敲开你的门扉,再次光临。
买不起漂亮的鞋子而难过的时候,想想那些没脚的人,你是否会释然?西方的上帝惩罚西西弗,推到山上的石头总会再次滚落;东方的玉皇大帝让吴刚砍桂树,桂树砍倒了又会马上长起来,即便如此又如何?欣赏石头滚落、桂树重生的壮景,苦也知足,累也知足,即使是他人眼中的悲剧也知足。让我们在夜空中盛开的绚丽烟火中、刹那陨落光华的流星中感受生的快乐吧。
在劳动中品味幸福
如果有人说劳动是一种幸福,听到这话的人第一个反应恐怕是嗤之以鼻吧:神经病!我就喜欢待着,有吃有喝,不用工作,一天什么都不干,那才幸福呢。或许是如此吧。然而,人们有时却在不需要劳动的时候怀念起劳动来。
农民忙过了秋季,享受整个闲暇冬季的时候,不免感到无所事事,显得很无聊。
闲且贵的人,有些也会心血来潮租一块城市周边的土地亲自耕种些庄稼。
忙碌的上班族,闲暇太久也会嚷嚷没意思,或许心里会想:还是工作好!
……
弘一大师在《青年佛徒应注意的四项》中重点强调了劳动,他说:“人的双手双脚是为劳动而生的,劳动原是人类本分上的事,若常常劳动,身体必定康健。不仅寻常的出家人需要劳动,即使到了佛的地位,也要常常劳动才行。”并且讲述了佛劳动的故事:
有一天,佛看到地上不清洁,自己就拿起扫帚扫地,许多大弟子见了,也过来一起扫地,不一会儿,把地扫得十分清洁。佛看了欢喜,随即到讲堂里去说法,说道:“若人扫地,能得五种功德……”
又有一个时候,佛和阿难出外游行,在路上碰到一个喝醉了酒的弟子,已醉得不省人事了。佛就命阿难抬脚,自己抬头,一直抬到井边,用桶打水,叫阿难把他洗濯干净。
还有一天,佛看到门前木头做的横楣坏了,自己动手去修补。
有一次,一个弟子生了病,没有人照应,佛就问他说:“你生了病,为什么没人照应你呢?”那弟子说:“从前人家有病,我不曾发心去照应他;现在我有病,所以人家也不来照应我了。”佛听了这话,就说:“人家不来照应你,就由我来照应你吧!”说完就将那病弟子大小便种种污秽,洗濯得干干净净;并且还将他的床铺理得干净、整洁,然后扶他上床。
有一次,佛看到一位老年比丘要穿针缝衣,无奈眼睛看不清楚,嘴里嚷道:“谁能替我穿针啊?”佛听了立刻答道:“我来替你穿。”于是便走过去为他穿针。
佛尚且常常劳动,更何况普通人呢!幸福的右手是快乐劳动的天堂;不幸的左手是无所事事的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