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携刀尺走诸方,线去针来日日忙;
量尽别人长与短,自家长短几时量?
——宋·石屋清珙
一个人的富足、安宁、幸福,不在于他拥有得多,而在于计较得少。心的力量是巨大的,心中有满足感,不计较外界的得失、是非,便能静定,不生苦恼;心若强大,便能肯定自己,尊重自己,不忘失自己;心若无挂碍,便能在世间安身,在劳累中感受欢喜。
心外求法,多绕冤枉路
马祖道一在衡山怀让禅师那里参学时,很勤奋地盘腿坐禅,雷打不动,心无旁骛。时日久了,并不见什么成效。
怀让禅师有心开悟他,就问:“你坐禅是为了什么?”
马祖道一说:“坐禅是为了成佛。”
怀让禅师于是拿了一块砖头在庵石上磨。
马祖道一非常惊讶,问:“师父,您磨砖头干什么?”
怀让禅师说:“我想把它磨成镜子。”
马祖道一更加吃惊了,说:“砖块怎么能磨成镜子呢?”
怀让禅师微笑着回答:“砖块既然磨不成镜子,那坐禅就能成佛吗?”
马祖道一心里一动,立刻请教:“那么怎么样才对呢?”
怀让禅师说:“这道理就好比有人驾牛车,如果车子不走了,你是打车,还是打牛?”
马祖道一恍然大悟。
怀让禅师的话既浅显,又别具深意。牛车不动,当然要打牛。打车就好比靠坐禅来成佛一样,只会徒然浪费工夫。做事如果不把握好方向,自然就没办法顺利达成目的。
人们常说要找准方向人生才走得顺畅,所以人们都忙着向外寻求,感情、工作、事业,日夜忙碌于交际、钻营,奔波于生计和名利,而真正需要注重的内心状态却无人在意。无法把握内心的方向,就算得到再多,也没办法安然于这份得到,不能从这份得到中获得幸福,更不能在失去时保持淡定。
在佛教的修持里写着“修行切莫心外求法”,心外求法即是外道。本焕长老说:“我们佛家讲即心是佛,自己的心就是佛,成佛是求自己的心,是向内去求;而不是讲去求他人的心,不是向外去求。”心的力量很大,心中洞明,即使身外一片黑暗,也能照亮外物。
德山禅师在尚未得道之时曾跟着龙潭大师学习,日复一日地诵经苦读让德山有些忍受不住。一天,他问师父:“我就是师父翼下正在孵化的一只小鸡,真希望师父能从外面尽快地啄破蛋壳,让我早日破壳而出啊!”
龙潭笑着说:“被别人剥开蛋壳而出的小鸡,没有一个能活下来的。母鸡的羽翼只能提供让小鸡成熟和有破壳能力的环境,你突破不了自我,最后只能胎死腹中。不要指望师父能给你什么帮助。”
德山听后,满脸迷惑,还想开口说些什么,龙潭说:“天不早了,你也该回去休息了。”德山撩开门帘走出去时,看到外面非常黑,就说:“师父,天太黑了。”龙潭便给了他一支点燃的蜡烛,他刚接过来,龙潭就把蜡烛吹灭,并对德山说:“如果你心头一片黑暗,那么,什么样的蜡烛也无法将其照亮啊!即使我不把蜡烛吹灭,说不定哪阵风也要将其吹灭啊!只有点亮心灯一盏,天地自然成为一片光明。”
德山听后,如醍醐灌顶,后来青出于蓝,成了一代大师。
不管身外多么黑暗,只要心是光明的,黑暗就侵蚀不了内心。有安定内心的力量,就不会在向外追求安稳和幸福的过程中迷失方向。
正因为“心就是佛”,所以,内心的毛病依靠外面的力量来治疗是不现实的。比如,有些人脾气很暴躁,平常生活中并没有什么值得烦恼和生气的事,但就是控制不住脾气,经常拿身边的人当出气筒。既让亲近的人受伤,也让自己苦恼。
这种情况下,是去找人算上一卦,或者去寺庙里拜拜神佛,绕着神像走一圈,转转运,还是索性花大价钱找人来作作法,消消灾?毫无疑问,这两种方式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脾气不好是嗔心的表现,而嗔并非来源于天性或外界的影响,而是来自心底的毒。
易怒的脾性并不是天生的,它来源于对人对事的“不爱”。对人有怨心,所以不爱;别人做事不能如自己的意,所以不爱;爱自己胜过爱别人,所以容易对人生嗔怒。不懂得嗔由心生的道理,反倒将自己脾气暴躁的毛病归罪于天性或命运,当然会找错解决问题的方向。
很多时候人的“知”是外指的,希望自己能够了解整个外部世界,却往往忽视了对自己内心的探求。同样,在解决内心的病变时,也常常寄希望于外界的干预。这好比烦恼由心而生,人却不去观照内心,对治烦恼,反而放纵自己玩乐,或尝试通过旅行、拼命忙碌等方式来逃避烦恼,这样当然无法真正摆脱烦恼的侵扰。
正像本焕长老说的:“向外求是心外求法,即是外道知见,实际上什么都求不到。”在心外求法,只是多绕冤枉路。被自己的脾性或烦恼弄得寸步难行时,记得回到内心,从根源上寻找毛病,然后直面、审视、对治并改变这种毛病,从而让自己走出内心的围城,获得心神的畅通。
除去心中累赘,回归自然天性
人的本性是自然的,但是在尘世中行走多年,有多少人能保持一颗纯净质朴的初心呢?《羊城晚报》的记者在采访本焕长老时曾问他:“禅宗要求内在超越。那么内在超越是通过什么实现的,是不是通过内在修为、通过修养来实现的?”长老答:“我们学禅宗,明心见性,就是超越。”
明心见性,即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人们初临人世时,都还是一个头脑空空的婴儿,只懂得饿了要吃,困了要睡。他们不懂得男女之间的色欲,不懂得功成名就、家财万贯的荣耀,他们什么都不知道,只以一颗纯真的初心,新奇地观望这个世界,享受这个世界带给他们的每一丝欢乐。
然而,进入俗世久了,一颗初心便会变得面目全非。比如,每个人刚走上社会时,都是满怀希望与抱负,然而遭受多次挫折,经历艰难困苦之后,一颗原本纯真的心就变了:原本爽直的人变得吞吞吐吐,心灵也变得歪曲,丧失了抱负,最后变得窝囊、畏缩。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心中的累赘多了。常言道“初生牛犊不怕虎”那是因为它不懂得虎的可怕,保持着一颗未被任何经验污染的心。毫无杂念的心就像尚未涉世的赤子之心一般珍贵。
从前有一个老者和一个小孩子生活在一起,奇怪的是,这个老者从来不教孩子各种礼仪和做人的道理,只是让他自然而然健康地成长。
有一天,一个云游四方的僧人,在老者的家中借宿,见孩子什么也不懂,于是教了他很多礼仪。
孩子很聪明,很快就学会了。晚上,孩子见老者从外面回来,于是恭敬地走上前去问安。老者十分惊讶,就问孩子:“是谁交给你这些东西的?”
孩子如实回答:“是今天来的那个和尚教我的。”
老者马上找到和尚,责备说:“和尚你四处云游,修的是什么心性啊?这孩子被我捡来养了两三年,幸好保持了他一片天然可爱的本心,谁知道一下子就被你破坏了!拿起你的行李快出去吧,我家不欢迎你!”
当时已经是傍晚,外面还下着淅沥的小雨,但是生气的老者还是将和尚赶走了。
小孩秉持天然个性成长,和尚却用俗礼污染,被老者赶出家门着实不冤。人无识,便心境明澈;无知,便身无烦恼。如此做人,才是最本真的方式。
生存于世,品尝过失败,便会畏惧失败;品尝过痛苦,就会逃避痛苦;品尝过财富和权势的味道,便要死死抓住,不肯放开手。久而久之,心越来越沉重,各种无用的累赘堆满心灵的每个角落,一丝空隙都没有。渐渐的,人便会什么都不敢尝试,什么都不肯轻易丢弃,于是再也看不见身边的风景,再也感受不到快乐和安宁。因为失去了用新奇的目光观望世界的那双眼,失去了最初充满童心童趣的自己。
除去心中多余的累赘,时不时地为心灵腾点空间,才能逐渐回归自然的天性,看见自身的美和世界的美。年龄的增长不是问题,一颗永葆年轻的心才是最重要的。
佛尚在世时,有一次,波斯匿王带着群臣,骑着大象出外巡游。途中,波斯匿王看见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从远处走来,于是便叫停了众人,让老人先慢慢走过去,别让浩大的队伍吓着他。
老人本来想在路边等一等,让队伍先走,但是看到队伍先行停下,也就放心大胆地往前走。老人走过波斯匿王身边时,波斯匿王微笑着问他:“您老年纪不小了吧?”
老人伸出了四根手指。
波斯匿王纳闷了,“四”是什么意思?难道才四十岁吗?可是头发胡须都那样白了。
老人望着波斯匿王,露出了天真的笑容,他说:“我今年四岁。”
“四岁?”波斯匿王差异地问道。
“对!”老人十分坚定地说,“不是说我是倒着活的,而是我从四年前闻得佛法后才算真正的开始。那之前,我是糊涂的,懵懂的,甚至虚伪的。如今,虽然我身已老,可是我抛开一切,尽自己的力量付出、布施,不同人斤斤计较,不为外事挂心,反而身心轻安,越活越年轻。所以,我说,我的年龄才四岁。”
这位老人是真正的智者,身虽老,心却不老。心之所以不老,是因为不为外事挂心,不为烦恼所役。
人之所以苍老,是受外界环境和自己情绪变化的影响。而不被年岁所束缚的人,能时时抛开既有的一切,时时回归自己本性的自然,不执著,不虚妄,做回真正的自己,让人生中的每一刻,都成为新的起点。
放下羡慕,留一只眼睛看自己
本焕长老说:“你们要想参禅,就要好好问问自己,找找自己。‘我’究竟是什么样子?是个红的,是个绿的?是个方的,是个圆的?还是长的,是短的?”每个人都有本来面目,只是人太少关注真正的自己,所以看不到。也许有人会说,人最关注的不就是自己吗?可是,人们通常只关注自己是不是受欢迎,是不是有地位,是不是能成功,而这并不是在看真正的自己。
世人行事往往只会往外要求,整天忙着跟人比较计较,忙着推翻别人树立自己,终日苦苦追寻身外之物,却很少有人留一只眼睛看自己,给自己留一点心灵的空间。
有一个学僧道岫,虽然精于禅道的修持,但始终不能契悟。看着比他晚入参禅学道的同参,都有不少人对禅有所体会,他想自己实在没有资格学禅,既不幽默,又无灵巧,始终不能入门,还是做个行脚的苦行僧吧!于是道岫就打点行装,计划远行。临走时,他到法堂去向广圄禅师辞行。
道岫禀告:“老师!学僧辜负您的慈悲,自从皈投在您座下参学已有十年之久,对禅,仍是一点领悟没有。我实在不是学禅的根器,今向您老辞行,我将云游他去。”
广圄禅师非常惊讶,问道:“哦!为什么没有觉悟就要走呢?难道到别处就可以觉悟吗?”
道岫诚恳地再禀告:“我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之外,都精进于道业上的修持,我用功就是因缘不合。反观同参的道友们一个个都回归根源,目前在我心的深处,萌发一股倦怠感,我想我还是做个行脚的苦行僧吧!”
广圄禅师听后开示道:“悟,是一种内在本性的流露,根本无法形容,也无法传达给别人,更是学不来也急不得的。别人是别人的境界,你修你的禅道,这是两回事,为什么要混为一谈呢?”
道岫道:“老师!您不知道,我跟同参们一比,立刻就有大鹏鸟与小麻雀的惭愧。”
广圄禅师装着不解似的问道:“怎么样的大?怎么样的小?”
道岫答道:“大鹏鸟一展翅能飞越几百里,而我只囿于草地上的方圆几丈而已。”
广圄禅师意味深长地问道:“大鹏鸟一展翅能飞几百里,它已经飞越生死了吗?”
道岫禅僧听后默默不语,若有所悟。
成日陷于比较、计较,怎能悟道?大鹏鸟一展翅能飞几百里,也仍不能飞越生死。看透了这一点,就会明白:人与人之间没有比较的必要,走好自己的路,就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价值。
做事时不要老看着别人,老想着输赢,而应给自己留一个转身回头的空间。在前进的途中,时不时停下来看一看自己,看清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明了自己想要和需要的,而不是苦苦攀援身外不属于我们的东西。
有一天,佛陀精舍中来了一位卖伞的老人。他对佛陀说:“我卖了一辈子的伞,每天辛苦地干活,穿的是粗糙的麻布衣服,吃的是清淡的饭菜,我一点儿也不快乐。”
于是佛陀问老人:“你觉得谁是最快乐的人呢?”
老者说:“肯定是国王了。他有平民供奉,有百官差遣,要什么有什么。”
佛陀笑笑说:“那么我希望你能如愿。你自回家等待吧,一切皆有因缘。”
老者没能体会佛陀的意思,但也只能暂时回家。
第二天早晨,老人醒来以后发现自己身在王宫,百官宫女簇拥着他。他还没有弄清是怎么回事,便被人催促着临朝处理朝政。老人不懂什么朝政,不懂得如何讨论国家大事,一天下来头昏脑涨,腰酸背痛。
老人自从当上了国王每天都被催促着处理政务,一刻也不得休息,几天下来老人竟吃不香睡不好,憔悴了许多。于是他开始怀念自己原来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