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在职场中成为主角的,并不是那些工作勤奋,只知道埋头蛮干的“工蚁”,而是那些执行有方,能够忙到点子上,不会浪费自己的任何资源的人。坚定的工作态度加上巧妙的执行方式才能打造出最完美的执行力。
明确任务的目标与指令
如果不明白任务的含义,不明白任务背后的要求,那么执行就很难收到应有的效果。执行力决定竞争力,增强执行力,就能提高竞争力,而拥有了完美的执行力,就意味着你在职场上离成功又近了一步。谁都希望提高自己的执行力,因为谁都希望自己忙到点子上,忙出效果来,不愿意自己的付出像蒙上眼睛的毛驴一样日复一日地围着磨盘转悠着,却因为看不到目标,无法走出磨坊这个“牢笼”。
有一位记者曾去采访美国财务顾问协会的前总裁刘易斯·沃克。见面之后,沃克首先问记者:“你的目标是什么?”这位记者回答:“我希望有一天可以拥有一栋某座山上的漂亮小屋。”沃克不置可否。然后,记者问他一个人不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沃克回答:“模糊不清的目标。”
“什么样的目标算是模糊不清呢?”记者请沃克做进一步的解释,沃克说:“刚才你说的那个就是模糊不清的目标。问题就在你所希望的‘有一天’不够明确。有一天可以是明天,也可以是一年以后,还可能是二十年以后,因为目标不够明确,你就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具体地实现它,所以成功的机会也就不会大。”
记者又问,那怎么样才算是目标明确呢?
沃克告诉他,如果真的希望在山上买一栋小屋,就必须先找到那座山实地考察,咨询一下专业人员那间小屋现在值多少钱,然后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计算出若干年后这栋房子值多少钱。这样才能知道自己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每个月要存多少钱,并为存钱做好收支计划。
沃克说:“如果你这么做了,你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拥有山上的那栋小屋,这才是明确的目标。但你如果只是空泛地说说,梦想就可能不会实现。梦想总是令人愉快的,但如果只是模糊梦想,而没有明确实现这个梦想所需的时间、金钱等目标,所谓梦想也只是妄想罢了。”
记者恍然大悟:“要实现一个目标,应该首先要明确它,而不是只有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否则执行起来就会盲目不清。”
在工作中,有些人往往也不明确领导交给的任务的目的,比如说,领导要求给某公司发一个传真,很多人就跑到传真机那里,发了就完事了。可以说,大部分人就是这么干的,而且往往这样干也没出什么问题。但是,领导下派的真正任务是让你做出发传真这个行为吗?
如果仔细想想就会发现,领导要你做的,其实是保证这份传真到达对方公司,或者是对方公司的某个特定的人手里。因此,发完传真以后,其实我们还有工作要做,我们要确认传真是不是被对方完整地收到了。如果领导指定发给对方的某个人,我们还要向他本人确定一下。确保传真到了应该到达的地方,才是这个任务的真正目标。
同时,明确的目标会带给你激情的火花,它就像成功的助推器,使你看清了自己想要到达什么地方,从而充满了活力,也避免了时间精力的浪费。当你把这项任务完成时,你会获得一种愉悦的成就感,从而促使你更好地工作。
比尔是一家宾馆的领导,他以“懒惰”著称,制订了企业的发展规划以后,他就当起了甩手掌柜,他给员工们制定了明确的任务。比如说琳达负责保持餐桌的干净整洁,汤姆负责停车场的保安和秩序,等等,凡是能吩咐给手下干的事情,他绝不亲自去做。因此,虽然宾馆的业务非常繁忙,他却整天悠闲自得。
有一年圣诞节前夕,他让宾馆中的员工选出10名最懒惰的员工。评选结果出来后,那些当选为最懒惰员工的人都惴惴不安。然后他通知那10名最懒惰的员工到办公室,得知领导的召唤后,这些员工原以为领导会炒掉他们或者是有什么不幸的处罚降临到他们头上。
但是,结果令他们非常吃惊,一进门,比尔对他们说:“恭喜各位被评选为本宾馆最优秀的员工。”并站起身亲自给他们每人发了一个红包。看着他们一个个目瞪口呆的疑惑表情,比尔招呼他们坐下,微笑着解释了奖励他们的原因,他们被评选为“懒惰者”的表现是:总是一次就把所有的餐具都放到餐桌上,不会为此来回奔走;习惯于一次就把客人的房间收拾干净,而不会等客人催促第二次;一次就把客人的车停好,讨厌在停车场绕来绕去,这些行为在别人眼里就是在偷懒。
比尔说:“但依我看,最优秀的员工全无例外的都是‘懒汉’,因为他们明确地知道怎样最直接、最省力地把我交代的任务做到位,你们懒得连一个多余的动作都不想去做。那些勤快的员工,有的却是因为忙不到点子上,送一桌餐具都要跑好几趟,这样看着是很勤快,但实际上却是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一个优秀的人,一定是关注结果、明确自己任务要达到的目标的人。这样的人,在工作的时候,才能“走直线”,直达目标,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完成目标上,而不是看着很“勤快”、很“忙碌”,但是却忙不到点子上,费时费力却做了一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偏离了正常的执行轨道。
因此,要想提高效率,做到工作中执行有方,忙到点子上,就要明确任务的目标与指令,不要被任务的“表面”所迷惑,要看到任务背后真正指向的“结果”。
巧干胜过苦干
有一次,美国大思想家爱默生和他的儿子想把一头牛牵回牛棚,可是他们两个人一个在后面推,一个在前面拉,吃奶的力气都用上了还没能让那头倔强的牛迈出一步。父子俩很是无奈。这一幕被一个女佣看见了,她说她可以让这头牛乖乖地听话。只见,她拿出一把青草给这头牛吃,牛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草,一边一步步地跟着女佣往前走。就这样,女佣轻易地把牛牵回了牛棚。
讲这个故事是想告诉大家什么呢?在企业里大家都喜欢埋头苦干的“老黄牛”,毕竟“业精于勤荒于嬉”,勤奋肯干是员工必须要具备的素质,也是通向成功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但是,做什么事情都是要讲方法技巧的,就像女佣利用青草来引诱牛往前走一样,如果有省时省力效果好的办法可以用,何乐而不为呢?
在执行过程中,要善于找方法,找最能发挥执行力的工作方式,要苦干加巧干,好钢用在刀刃上。巧干,就是要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寻找解决问题的捷径,提高工作效率,而不是一味地埋头蛮干。
乔·吉拉德有美国“销售之王”的美称,他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汽车销售行业的范围。有人问乔·吉拉德是卖什么的,他说:“是全世界最好的产品——独一无二的乔·吉拉德。”
可是乔·吉拉德在35岁以前,却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他曾经做过洗碗工、送货员、电炉装配工等40多个工作,甚至不光彩地当过小偷,开过赌场,可以说事事不如意,处处不顺心。
乔·吉拉德在刚进入推销行业的时候,因为患有严重的口吃,所以连话都说不利索。尽管他一年打出了2000多个电话,平均每周40个,但是却连一件产品都卖不出去,令人沮丧。
为了取得业绩上的突破,他分析了公司的销售图表,发现公司80%的收益是由20%的客户所带来的,这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二八定律。而他却在每一个客户身上都花了相同的时间,也就是说他付出的时间有80%相当于是被浪费掉了。
此后,乔·吉拉德采取了有针对性的苦干加巧干的措施,他把所打的电话都记在卡片上,这样每周有四五十张卡片。接下来,根据卡片的内容安排下次的话题,列出那些潜在的重点客户,并且将自己的精力和时间都集中在最有希望的那20%的客户上。
坚持一段时间后,他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他的业绩也迅速地好转起来。
就是凭借这样的方法,乔·吉拉德在15年中共销售了13001辆汽车。他连续12年平均每天销售6辆车的纪录,至今无人能够突破。
乔·吉拉德开始的时候不可谓不努力,他患有口吃,还非常勤奋地打电话推销产品,付出了很多劳动却收效甚微。庆幸的是,他及时反思了自己的工作方法,认识到了自己工作毫无成果的原因:自己对客户平均用力,结果是对劳动力的极大浪费,是一种蛮干,而不是巧干。本来有80%的客户其实不需要投入那么多的精力,只要20%的精力就可以了,真正能产生效益的那20%的少数客户,才需要花费80%的精力去对待。
经济学中著名的二八定律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将时间和精力花在琐碎的问题上,那么80%的付出,也只能取得20%的成效;但是如果将时间和精力花在重要的问题上,那么你就可能取得80%的回报。
俗话说得好,条条大路通罗马。要完成工作任务,方法肯定不止一种,我们在工作中要善于找到那条最省力、效果最好的路,让我们的付出得到应有的回报。许多领导在用人时,都要考察员工解决问题的能力,看一个员工是不是只知道蛮干。只知道蛮干的员工就像那些辛勤的“工蚁”一样,整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但是由于太过于按部就班,也就无法在人才济济的职场上出人头地。
阿普顿是位出身名门的高才生,他曾经担任发明大王爱迪生的助手。
有一次,爱迪生让阿普顿测量一个梨形灯泡的容积,他急着要用到这个数据。
阿普顿接过灯泡后,先用标尺测量,但是这个形状很不规则,然后又套用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计算。好几个小时过去了,他还是没有得出结果来,抱着个灯泡在那里着急。
这时候,爱迪生走了过来。他拿起灯泡,往里面注满水,然后递给助手说:“你去把灯泡里的水倒入量杯,就会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答案。”
此时,阿普顿才恍然大悟:自己先前忙碌的几个小时完全是白费力气,他压根儿没有忙到点子上。
其实工作中的很多事情,都不需要我们累死累活地蛮干。有时候,只要我们换个角度思考一下,就能得到更简便快捷而且有效的解决方法。工作需要勤奋,但是勤奋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执行到位、解决问题。如果汗流浃背地干了很久还没有做出成果,那其实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是对自己和领导的不负责任,是执行力偏低的表现。
要想执行有方,不浪费宝贵的精力和时间,就要求我们养成爱思考、爱创新的工作习惯。因为不一样的工作方法,可能会使工作效率相差很大。只要在工作中注意寻找科学的方式方法,就一定能提高工作效率,不浪费力气,做一个执行有方、游刃有余的员工。
在职场中,能够做出瞩目成绩,站在金字塔顶端的只是少数人,这些人并不是靠幸运女神的眷顾,而是靠自己完美的执行力成为职场这个舞台上的主角的。他们工作勤奋,但不是只知道埋头蛮干的“工蚁”,而是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做出最大的效益来;他们执行有方,能够忙到点子上,不会浪费自己的任何资源。如果我们也想像这些成功人士一样,成为令人敬佩的主角,就要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用苦干加巧干,打造完美的执行力。
用变化的眼光看问题
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说的是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社会这种变化更加突出和快速。举例来说,若干年前人们还以拥有一部寻呼机为荣,听到嘀嘀的呼机声就满世界去找公用电话。然而只过了几年,呼机就退出了历史舞台,代之以更加方便实用的手机。
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如果我们总是用老眼光看待新问题,用老方法处理新工作,那么就很难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对待工作也是如此,只有以变制变才是制胜之道。变则通,通则久,如果一味因循守旧,迟早会被不断变幻的社会所淘汰。
有位老太太经常去社区里的水果店买水果。一天,这位老太太又来到店里,问店主:“有李子卖吗?”店主见有生意上门,马上开心地迎上前说:“老大娘,买李子啊?您看我这李子个头又大,味道又甜,好吃得很呢!”没想到老太太听了却问:“有酸的吗?”店主摇了摇头,结果老太太一言未发就走了。店主很疑惑:“以前这位老太太不是很喜欢吃自己卖的甜李子吗?这次怎么不买了呢?”
后来,这位店主无意中听人说,这位老太太的儿媳怀孕了,喜欢吃酸的东西。老太太为了买到酸李子,后来还大老远跑到了水果市场。于是,这位店主专门上网查阅了适合孕妇吃的水果,进了一些放到店里。
第二天,这位店主专门注意着门口,因为老太太每天都要从这里经过几次,看到老太太经过的时候,他马上热情地打招呼:“大娘您好,我这专门进了些新鲜的李子,有甜的也有酸的,您看看吧。”
于是,老太太进来了,他就跟老太太拉起了家常:“听说您要抱孙子了,恭喜啊!”“呵呵,可不是吗?这不,儿媳妇喜欢吃酸的,那天我跑了老远才买到呢!”老太太说。店主又说:“我后来听说了,有您这样会照顾的婆婆,可真是您儿媳妇天大的福气啊!不过我觉得您去市场很不方便,就专门进了些适合怀孕的人吃的水果,省得您跑那么远。”“是吗?”老太太很惊讶,“您真是有心人,都有些什么水果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