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尝君打听到秦王十分宠爱一个妃子。为了活命,孟尝君决定找秦王的宠妃帮忙。妃子答应替孟尝君说情,不过她有一个条件:她想要孟尝君的一件白狐皮做成的裘衣。这可让孟尝君很是为难,因为初到秦国的时候,他已经将那件狐裘献给了秦王。正在左右为难的时候,孟尝君的一位门客说:“我可以把狐裘再拿回来。”
原来,孟尝君的这个门客善于钻狗洞偷东西。这个门客打听到秦王将那件狐裘放在宫中的仓库之中。于是,他趁着夜色,从秦王宫中的狗洞钻入仓库,成功将狐裘偷了出来。
孟尝君将狐裘送给秦王的妃子,秦王的妃子果然信守诺言,说服秦王放了孟尝君。
秦王一解除孟尝君的监禁,孟尝君便立即率领门客们连夜逃回齐国。到了当时秦国的东大门函谷关时,正值半夜。根据秦国法规,函谷关只有到鸡鸣时分才能开门。这个时候,根本没有鸡会打鸣。孟尝君急得团团转,这时,又有一位门客出来说:“我有办法。”
这位门客会学公鸡打鸣,他发出几声“喔,喔,喔”的声音后,函谷关四周的公鸡都纷纷跟着打鸣。守卫函谷关的秦兵们听得公鸡打鸣声,也都稀里糊涂地打开了关门,孟尝君一行人这才得以逃脱。
正是依靠着“鸡鸣狗盗”朋友的帮助,孟尝君才能够活着回到齐国。孟尝君一直免费供养这些门客,关键时刻他们发挥了作用,救了孟尝君一命。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孟尝君早期的投入获得了不错的回报。
朋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从鸡鸣狗盗到革命战友,作为社会结构的朋友关系是这个世界上最有趣而又难以捉摸的关系类型。这种关系比婚姻关系松散,但可靠度并不低;比企业结构稳定,但时间成本却可以比契约关系更低。朋友关系的投入是机动和突发的,你完全可以在没有什么工作的时候去结交朋友,然后能够在关键时候帮上忙。
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
我们常说,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不要只想着“锦上添花”。这话是符合经济学理论的。对于困难中的人,他能得到别人的支持,其“效用”也许足以改变他一生;而对于一个正青云直上、风头正劲的人来说,别人同样程度的“支持”或许就不值一提了。
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都是常用的感情投资的手段,虽然两者都是“给”,都是感情投资,但由于给的对象不同、东西不同、时机不同,效果也自然不同。
例如,你有一百元钱,给一个街头饥肠辘辘的乞丐,也许可能救活一条生命;而这一百元,如果你给了一个百万富翁,他眼皮也不会抬一下。如果用一个数值来衡量一百元钱的作用,这一百元钱对于乞丐来说,其作用可能达到100,而如果给了富翁,其作用也许就仅有1。
从社会总效用来看,将这一百元钱给了乞丐,社会总效用(即社会整体满足程)就会增加100个单位,而给了富翁,社会总效用仅增加了1个单位。显然,为求得社会福利最大程度地改进,这一百元钱自然应该给乞丐。
“炭”对于“雪中人”来说,效用很大;而“花”对于“锦上人”来说,效用就小得多。因此,“雪中送炭”的价值远超过“锦上添花”。
既然“雪中送炭”的价值远超过“锦上添花”,为什么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却热衷于“锦上添花”的功夫而不去做“雪中送炭”的好事呢?这里涉及的是另外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即成本与收益分析法。
还是假设你有一百元钱,如果你送给了一个乞丐,尽管对于乞丐来说意义重大,但作为出资者,你或者根本就没有任何“收益”;而如果这一百元钱给了一个百万富翁,尽管他眼皮也未必抬一下,但一高兴,说不定回报你更多。于是,便有了“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现象出现。
再比如,在婚丧娶嫁的时候,有权有势的人家总是高朋满座,而穷苦人家则冷冷清清。人们之所以都愿意提着重礼为权势人家祝贺或者哀悼,就是因为他感到他能得到预期的收益,即送出去的礼将来能够得到回报。另外,借此和权势人家拉拉关系,联络联络感情,说不定日后还能为自己办什么事情。而给穷人送礼,打水漂的风险就要大得多。
传统的观念认为这是一种势利,但在经济学家的眼中,这是一种理性。理性地处理人际关系,能够使人更加理智和严谨,减少麻烦和损失。人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富人借钱,很容易,而穷人借钱,却很难。
其中缘由,就是有着付出与回报的问题,借钱给富人,一是不担心富人将来还不起,再者就是我今天帮了富人的忙,日后我也有可能用得着富人的时候。而借钱给穷人,则风险相当大,很可能是“刘备借荆州,一借不还”。即便穷人人品很好,不是那种赖账的人,但他偿还能力的有限性却不能不让人担忧。
那么,“雪中送炭”的事到底谁应该去做呢?从经济学理论看,应该是政府去做。在经济学中,政府与“经济人”是有分工的。“经济人”讲求净收益最大,任何一笔投资都不能不计算回报,因此,“经济人”更多地就是做“锦上添花”的事;而政府的角色是使社会福利最大化,因此,政府需要担当起“雪中送炭”的角色。
实际上,对于理性的经济人来说,“雪中送炭”要比“锦上添花”更划算。首先,相对成本要低。“炭”的价钱比“花”更便宜。其次,雪中送炭的回报高。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年轻的时候饿过肚子,一位漂洗衣服的大娘经常给他饭吃。待韩信封侯后,回报漂洗衣服的大娘一千金。以几碗米饭换得千金,可见“雪中送炭”的回报之高。
当他人口干舌燥之时,你奉上一杯清水,这胜过九天甘露。如果大雨过后,天气放晴,再送给他人雨伞,这已没有丝毫意义了。
做人也有成本和边际效应的问题。在他人困境时主动上前帮忙与在别人发达时再去拉拢,效果自然不同。所以,平时在别人最困难之时伸出援手,会使人感动,一辈子记住你的好处,那么当你需要帮忙时,他必定会竭力相助。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常常主动帮助那些身陷困境中的人,如接济身边生活困难的人使他们能够生存,帮助那些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给贫困地区和灾区的人们以物质援助,或者向社会公益事业进行捐献。
他们的做法在经济学家看来,是一种超乎理性之上的理性,是一种高境界的理性。他们的付出,也许终生都不会得到受助者的回报,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增加了他们做人的道德砝码,即提高了他们在人们心目中的威望和声誉。而这种威望和声誉,是一种无形的财富,是用金钱难以买到的财富。
大家可以将眼光放得长远一些,一个人在身陷困境的时候,虽然雪中送炭看起来是一时难以得到回报,但事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那些一时穷困潦倒却最终成功的人也不少,说不定你以后也会有需要他们帮助的时候。
即便一时,甚至永远也得不到受困者的回报,但能够得到另外方面的收益。你的行为增加了做人的道德砝码,充实了人生,让你的个人价值得到提升。帮助了别人,别人感恩你,你同样也会感到充实和愉快。你也会因此而受到更多人的爱戴和认可,有助于你良好人脉的形成和个人形象的提升。
锦上添花给人的回报是现实的,而雪中送炭给人的回报却是潜在的。
没有雪中送炭,这个世界就会一片寒冷,没有人情味;没有锦上添花,这个世界又会少一些美丽,仍然没有人情味。遇到受困者,送去你的温暖;遇到成功者,送上你的祝福。雪中送炭是一种美德,锦上添花也是一种美德。
高价卖货与落架凤凰
1845年,爱尔兰发生了严重的灾荒。土豆的价格迅速上涨,按照正常的供求规律,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会下降。但是当土豆价格飞涨的时候,爱尔兰的土豆需求量反而大增。而当价格开始下降时,这个需求量才随之减少。
针对这种反常的经济现象,当时的英国经济学家吉芬展开了研究。吉芬通过调查发现,原来土豆的消费群体以穷人为主。穷人买不起面包,只好买价钱便宜的土豆充饥,土豆对于穷人来说是生存的基础。当土豆价格上升后,穷人认为土豆的价值得到了提升,作为不可或缺的生活产品,为什么不乘机多囤积些土豆呢?
于是,就出现了这种价格升高,需求量也随之增加的经济现象。人们后来将这种现象称为吉芬现象,这类需求量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的特殊商品也被称做吉芬物品。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吉芬现象也是屡见不鲜。买东西的时候,“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就是这种现象的很好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