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腾讯新推出的“朋友”测试版(pengyou.qq.com),包括两部分,面向学生群体的“QQ校友”(xiaoyou.pengyou.qq.com)以及开始由腾讯内部员工参与测试的、面向办公室人群的社交网络服务(office.pengyou.com)。QQ校友是腾讯在2009年8月整合QQ校友录及QQ大学等产品而来,经过半年的测试,在2010年1月6日上线时注册用户已达1000万,2月即达到2000万。
另外,目前的SNS应用都是基于网页。用户要应用SNS的功能或者与好友交互,查看好友状态必须维持一个打开的网页。这相比一个提供此功能的IM工具要麻烦得多。而且在用户的时间配置上是用户等待好友的状态更新,而不像是IM工具有好友状态更新就提醒用户。这两种不同的交互方式带给了用户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
除了QQ客户端外,QQ空间(qzone)在截至2010年3月底已经拥有4.28亿活跃用户,它也提供社交网络服务,和人人网、开心网不同,它是一个虚拟的社交网络,好友大多是QQ好友,相当比例的“好友”是不认识的陌生人。腾讯希望把QQ空间作为一个基础社交网络服务,而QQ朋友是面向特定人群的垂直的社交网络,而这正是人人网、开心网目前占优势的地盘。
“所有的SNS网站每天都在为QQ打工。”这是SNS圈子里最流行的一句话。不仅在SNS领域,腾讯在许多领域并没有取得领头羊的位置,但仍然是所有领先者最警惕的对手。
互联网的网民在经过了这十几年的变革之后,核心诉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说第一代网民是Email一代,第二代是IM一代,今天的网民就是SNS一代。SNS有三个主要因素,第一个就是用户属性,用户的性别、年龄、工作场景等等属性;第二个属性就是关系链;第三个,用户在关系链里和他的好友产生的行为、互动。
从这3个纬度上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腾讯在SNS上的优势,腾讯有4亿多个活跃QQ用户,有1.8亿主动贡献内容和主动活跃的QQ空间用户,还有大量不同场景的社区,比如说QQ群、QQ校友、QQ达人、Q吧,不同完善的内容的应用聚合。
SNS游戏:最大的收入贡献者
中国SNS发展娱乐化趋向明显,社交/交友功能日益淡化。并且由于用户的交往多在熟人之间,所以并不能扩大网络交友圈。
随着抢车位、摘菜等社交游戏的火爆,SNS几乎在一夜之间红遍了大江南北。开心网的快速发展,更是给国内的从业者们注射了一针强心剂,于是在国内激起了SNS创业的狂潮,各种类型的SNS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开心农场最初在校内网上线的时候,只是在学生中间流传。后来开心网推出后,在全国各大城市的白领中开始流传。然而,腾讯却让它几乎成为一场全民运动。“开心农场”是由五分钟游戏开发团队开发出来的。五分钟及其发明的农场类游戏从校内网起家,并通过Facebook远销海外,但其在国内真正成为征服者则是倚靠腾讯。2009年10月,数位业内人士证实,腾讯一次性买断了开心农场在QQ平台上的使用权。事实上,腾讯已经重写了这款游戏的代码,相当于重新开发了这款游戏。腾讯之所以买断,在于腾讯为了和自己的平台及其他产品相配合,要求统一的运营。
虽说中国社交网站正以铺天盖地的势头迅猛发展,成为人们交流与沟通的重要工具与平台。但是,在异军突起的同时,社交网站陷入了同质化的困境。
目前,SNS收入里面最大的贡献者是游戏。游戏厂商需要从SNS获得用户,SNS网站则从游戏里获得收入。
为争夺用户,各大社区网站提高用户黏度的运营模式类似,都引入游戏功能,一方面造成社区网站之间的差异模糊,而由于很难提供差异化的功能,使得用户整体满意度较低。另一方面,社区网站依赖产品功能提升用户黏性容易造成恶性循环。
质疑:应用功能的生命周期
国内SNS运营商显然看清了开放是大势所趋,2008年初,搜狐博客率先推出开放平台。为第三方应用开发者所诟病的是,国内SNS开放平台作为准入规则的制定方会设置高门槛限制第三方通过审核,甚至会在第三方应用大获成功后,在自主开发中借鉴或抄袭对方以作为替代。
马化腾曾公开表示他不看好国外SNS的开放模式,他认为,就跟盛极而衰的网上聊天室一样,国外的东西都很容易过时。在SNS网上玩SNS游戏,玩买卖奴隶的游戏、玩停车位的游戏,这是没有价值的。因为游戏本身不会产生黏性,只是一个简单的娱乐,很快用户会把游戏忘记,会转身离开,又回到IM平台上继续进行有实质意义的交流,继续存在于IM平台所形成的社交网络之中。维系社交网络服务也就是SNS的关键因素是现实存在的各种社交关系,并非是人为组建的各类小游戏当做诱饵吸引用户加入的SNS网络。
2010年6月,马化腾接受腾讯科技的采访时说道:
我们看到农场的应用是非常少有的,全世界各个国家,欧美、中国,包括韩日,都能够统一时间流行像农场这个应用,在全球的SNS都能排第一或者第二,这是在其他领域比较少见的。
在中国有几家,可以看到除了腾讯比较传统,从通信切入以后,我们看到几个大的门户也从传统博客转向更加注重社交沟通的SNS的平台转型独立的SNS网站,像校内、51,还有后来崛起的开心网,它们发展的特点各有不同,有的是基于传统的空间、博客或者模仿Facebook,从学校内起来的SNS,开心网是依赖应用,特别是像以前的抢车位和到后来的农场系列能够崛起没有任何其他基础,最主要还是通过应用来崛起的SNS,可以看到百花齐放,而且看到现在的发展势头还非常好。
但是我们一直担心,我们看到SNS的应用在这里面起的作用以及生命周期是比较短的,可能几个月后大家的注意力会转移到另外一个应用,所以等到所有的网民都已经熟悉SNS应用之后,还能不能够可持续发展下去,这是一个问号。但现在还有很多空间,还有很多网民没有接触到,所以现在这个特征还不明显。但是我担心,半年、一年后,是否能够保证有个更新的应用,让所有网民都更有兴趣来参加吗?我觉得这又是一个问号。
腾讯从传统的博客、空间开始,结合了沉淀数年的关系链,然后进入到SNS的应用和市场,也尝试开放这么大一个平台,和其他的合作伙伴合作。我们也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希望很多的应用,不仅仅像传统SNS一样,而是更多地和我们的平台做整合,来延长产品的寿命,提升更多的价值。
在2004年,全球70%的流量都是由门户贡献的,但是到现在这个比例应该反过来,很多SNS网站,包括搜索网站成为了流量的主流。对于腾讯来说,或站在整个中国互联网的格局来看,这种变化对中国互联网又有哪些启示?2010年6月,马化腾表示:
互联网更加开放的思路,全球看、中国看都是这样的。过去传统Web1.0的流量是主导,现在Web2.0的流量越来越大,这里面不能仅仅看PV(PV是英文“present value”的缩写,本意是“现值”)占的比例,因为其中还有价值,还有它的受众群的问题,如果很多人集中看同一个内容的话,传统的1.0的媒体会强很多,其他是用户和用户之间互相分享的,它的社区性更强一些。从媒体来说价值也不一样,传统的1.0的商业价值是比较容易被接受的。
2.0的广告机会,如何分众,如何动态地把受众的注意力变现到商业价值里面,目前来说还是有很遥远的路要走,还没有很好的、很清晰的商业模式可以借鉴,所以现在很多流量还是走向增值服务,向个人收费的思路。当然这块领域也是非常新。
腾讯在中国是比较率先在互联网增值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绩。我们看到,国外在今年(2010)才开始起来,过去一直谈增值服务只有在亚洲才有可能成功,今年(2010)基于SNS网上崛起了好几家开发增值应用的公司,甚至有的公司还可能要上市,所以这是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