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2002年1—3月,搜狐短信收入从10万元增至100万元,这家上市互联网门户终于看到了赢利的曙光,“互联网免费”的概念深入中国网民,想从互联网资讯、邮箱、搜索获得收入似乎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其他几家也没闲着,新浪、网易也干着同样的事。这促成周云帆与杨宁离职搜狐,创办提供移动通信增值服务的空中网,这家网站在获得彩信牌照后很快也登陆纳斯达克。
腾讯从推出移动QQ的第一天起就在不断地改进该服务的用户体验。2002年11月,第三届西湖论剑大会上,应邀参加会议的马化腾在回答移动QQ的发展前景时说:
腾讯公司刚刚和中国移动公司同步推出了彩信服务,可以把彩色、动感的QQ形象发送到手机上,以后腾讯公司还将继续推出更加富有特色的服务,使得手机就是电脑,沟通方式更加多样化。
在短信与移动QQ业务上,腾讯成了移动梦网的骨干力量,在移动梦网中的份额最高时占到7成。
2003年,马化腾表示:
从无线业务发展的这几年来说,腾讯在无线业务及其增值服务上面已经找到一个良好的模式。通过不断摸索和改善,目前我们的无线业务拥有通信类,娱乐下载类,交友类,游戏类与语音类等五大类二十多种业务。而且动感地带品牌推出,使我们的无线数据业务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由于无线增值业务发展尚不规范,同时受到运营商的控制比较明显,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行业风险,腾讯曾经一度刻意压制过无线业务的发展。腾讯移动及通信增值服务部分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2002年为75.6%,2003年为63.6%,到2009年前三月,这一比例稳步下降到55.5%。从这一点上看,马化腾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远见。
比例的下降是因为电信运营商的监管越来越严厉。从2004年起,电信运营商针对无线增值业务领域出现的各种不规范行为,开始推出各种监管机制,各大互联网企业的无线增值业务大受影响,腾讯也不例外。在跟中国的电信运营商合作的过程中,不管腾讯怎么强大,他毕竟是没有太多话语权的“乙方”。搜狐也曾面对这种尴尬,张朝阳在接受了中国移动的罚款后,不得不表示“将不断和中国移动进行沟通”。
马化腾很快就认识到了SP是个强庄游戏,靠天吃饭很难有大成就。虽然马化腾没放弃无线增值业务领域,但他明显已不把该领域作为其核心战略型业务,腾讯开始从“纯SP”的定位中脱身。很早之前,马化腾就已意识到:
移动业务只能体现我们核心价值的周边部分,基于PC的增值服务才是我们的核心价值。
2001、2002年的时候,基本上只有无线增值业务是最大的,很单一。其他的都是成本支出,包括我们的QQ平台等都是成本。那个时候我们就要考虑下一个增长点是什么?当时我们已经开始初步做一些,像互联网增值应用,开始尝试向会员收费,但是量很小。
移动QQ为腾讯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曾几乎占了整个公司赢利收入的半壁江山,而中国移动利用移动QQ也提升了其数据增值业务。然而,随着向“移动信息专家”的转型,中国移动开发出目前的飞信业务。2006年,飞信的技术日趋成熟,但由于缺少用户基础,中国移动希望飞信能和移动QQ的几百万用户实现互联互通。
已经占据移动IM市场60%份额的腾讯,并不愿意与别人分享其700万的移动QQ用户。然而,2006年12月29日,在中国移动即将终止与所有从事无线IM业务的SP合作的最后一天,腾讯突然在香港宣布将与中国移动合作开发飞信QQ,并将其移动QQ用户过渡至飞信平台,而其与中国移动的相关协议也将延长半年。拥有700多万用户的移动QQ从2000年推出到2006年底退出历史舞台,共走过7个年头。
到2008年飞信QQ的用户突破千万,中国移动为了继续保持用户增长和服务体验,计划在合约到期后继续和腾讯续约,但分成比例要变成“五五分成”。可以看出,飞信发展越来越快,中国移动对移动IM的收入有着越来越强的掌控欲望和能力,所以腾讯调转枪头,不会跟中国移动去争太多IM收入,而是开拓其他引申出的收入。
事实上,在中国移动推出飞信后不久,腾讯随后推出了基于IP技术的手机QQ。在手机上装一个QQ软件,就可以在手机上通过GPRS网络使用QQ服务。腾讯主要通过手机QQ产生别的收入,其中游戏收入是最大一部分。
品牌授权:最省心的赢利渠道
品牌授权(Brand Licensing),简要地说,就是“我把品牌给你,赚钱两家分成”的商业合作模式。对于众多中国的成长型企业而言,运用知名品牌授权带动自创品牌的发展,是一条品牌运作的捷径。在国外,以娱乐巨头———迪士尼公司为例,全世界为其生产品牌授权产品的厂家已达3000多家,从价值2万美元的手表到一张简单的小卡片,产品种类应有尽有。在美国,品牌授权已达到1050亿美元规模,卡通产品授权达到600亿美金。
创业初期,米老鼠、史努比、樱桃小丸子、Hello Kitty等形象也早已产品化。QQ庞大而忠实的用户基础是其进行品牌延伸的最大优势。并且,QQ的用户群主要集中在15至30岁之间的年轻人,尤以20岁上下为最多,这些人对流行时尚产品的购买能力是最强的,因此,腾讯公司进行品牌授权也成为了一个必然趋势,当然也有其他偶然的因素存在。
在一次高交会中,腾讯公司员工尝试做了些企鹅公仔储钱罐来推广企业形象,没想到很受欢迎。马化腾说:
实际上是我们的用户启发了我们,如果在创业的时候没有设计成这样一只企鹅的形象,也许就没有(品牌授权)这个业务了。
当初并没想到要利用这个小企鹅,是广州一家企业主动找上门,而且他们很有诚意啊,一来就先扔给你几十万。
马化腾所说的这家企业就是东利行。成立初期,东利行只是一家单纯从事外贸加工的公司,主要为Hello Kitty以及迪士尼卡通提供毛料加工业务。东利行通过为腾讯设计QQ卡通形象,预测到QQ成为中国流行文化的可能。为独家获得QQ企鹅的衍生商品开发权,东利行拿出了诚意。
从此人们眼里,多了许多企鹅的形象。马化腾说:
这样既能帮我们推广,又能收到授权的费用。
2000年12月,腾讯公司与东利行签约,经腾讯授权,由广州市东利行服装辅料有限公司独家代理开发QQ商标和标志的产品。腾讯获得了10%的代理费。马化腾看上去很满意,“Hello Kitty才收5%呢!”
东利行在获得QQ卡通形象的设计授权后,马上组建由专业卡通设计师组成的团队,对QQ卡通进行了精心的研究、设计。2001年10月5日,第一家“Q-GEN”专卖店在广州开业,专门出售QQ品牌的服装、玩具、手表等产品。
对于QQ的声音及形象,网上流传过很多版本,后来马化腾在腾讯内网上发表了一个帖子,谈QQ企鹅的由来。马化腾写道:
原先并没有按“鸽子”设计过,这是误传了。当时是我让美工Koke找些动物/植物来设计,尝试了好几个方案,主要是受限于16×16点像的表达,最后才定了企鹅(写实版),和linux的有些像(写实的企鹅样子都是类似的,且linux的企鹅是坐着的)。当时在传呼机和企鹅之间犹豫,因为第一个版本企鹅不算太好看,但最后放到网上让用户选时,企鹅的得票率开始低于传呼机,但过几天后就开始追上了,且又补了几个用企鹅做的可爱动画gif(如企鹅走路摔倒滑行等)。老用户开始怀旧,但新增用户没有包袱则选择企鹅了。就这么定下来了。
胖企鹅的来由。应该说和陶瓷公仔关系不算大,的确做了第一批写实版之后再做时让厂家加胖一些(否则怎么叫储钱罐),但仍然没有太大的变化。真正变化是在请了东利行帮我们重新设计时,东利行自己想出来的,包括红围巾。之后我们就按这个版本包括QQ名称进行大包围,注册所有类别商标了(包括汽车类,当时还未出奇瑞QQ)。
至于QQ对话时响起的“滴滴”声,则是马化腾亲自从他当时使用的摩托罗拉传呼机上录下来的。
授权之后曾有几个月,QQ的系统广播连续播出这样的消息,意思是腾讯公司已推出各种QQ小玩具,可在全国各个网吧购买。
谈到授权广州东利行公司生产QQ系列如企鹅背包、QQ服装、QQ相架等产品时,马化腾说:
这样授权出去,虽然要损失掉一部分利润,但是这可以使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QQ系统的完善上。而且,我们对于玩具这样的行业并不熟悉,这种方式可以使我们规避掉跨行业的风险。
从2000年至今,东利行和腾讯紧密合作,通过QQFLASH等卡通建设、线上业务的推广、线下品牌/产品的推广这三部分的投入,形成一个1+1+1>;;3的良性循环,最终确立了一个成熟、可行的QQ三赢模式。2005年,马化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
我们很早就尝试了与线下的商家进行合作,也是目前唯一的一家网络公司有线上有线下的业务,我们做了很多的授权,建立了几百家专卖店。这些对整体的品牌都是非常好的推广。
线上线下的QQ形象传播,有了一个叠加作用,从此OICQ(以及后来的QQ)和小企鹅终于成为了一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