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间”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写了很多关于用“间”的故事。著名的有蒋干盗书作间的故事(第45回);周瑜破蒋干实施反间的故事(第45回);曹操抹书反间间韩遂,使韩遂与马超不和的故事(第59回);张飞行间术擒严颜的故事(第63回);黄盖施苦肉计充间的故事(第46回);阚泽向魏献诈降书充间的故事(第47回);貂蝉施美人计间董卓、吕布的故事(第8回);刘璋的张松给刘备做间使刘璋败的故事(第60回)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蒋干盗书作间与周瑜破蒋干实施反间的故事。(第45回)
蒋干盗书
关于蒋干盗书的故事,罗贯中的描述,形象地讲了“间”与“反间”相关问题,特别关于“反间”的价值问题,写得十分精彩。
故事的背景是在赤壁大战时。故事主人公之一是蒋干,蒋干是曹营人物,书呆子式的人,有几分呆劲,有几分傻劲,京剧“群英会”中该人物由文丑扮演,他实施的是“间”(对周瑜方说,蒋成了周的“反间”);故事另一主人公是周瑜,周瑜是吴营人物,雄才大略,有智谋有才能,京剧“群英会”中由英俊小生扮演,他实施的是反间。蒋干与周瑜是幼时同窗故友。蒋向曹操逞能,说要通过“间”的方法,把周瑜间到曹营中来,为曹操服务。故事就从此开始。周瑜见蒋干来,满心喜欢,另有主意。周瑜拟用水战取胜曹操,曹起用从刘表那儿投降过去的蔡瑁等两人训练水兵,把曹的水军训练得十分有素。周为此想除掉蔡瑁等两人。这样,蒋施“间”,周施反间,两人就斗智斗勇起来。周热忱迎接蒋,设大宴款待蒋。蒋要说服周降曹而不得,蒋着急。周蒋在欢杯中周佯醉,两人同榻而睡。至二更,蒋因用“间”间周降曹不成而惶恐不安。见周瑜死睡,蒋起身,乱翻周瑜案头上的工作文件,见到曹营中一封蔡瑁等两人给周瑜的信,信中说,得便即将曹操首级送上,蒋见此信,如获至宝,遂揣信偷偷地溜出周瑜大寨,不辞而别。蒋满心欢喜地把蔡瑁等两人准备降吴的情况与信报告给曹操,曹盛怒杀掉蔡瑁等两人。曹杀蔡等两人后,猛醒,深感杀错了人,但木已成舟,只好敷衍了事。
这则故事,形象地告诉我们,孙子所说的利用反间,比自己施间收获要大得多这个理,周瑜不费吹灰之力,就把自己的心腹之患蔡瑁等两人除了。
“间”获知
赤壁之战的故事中,作间、用间的绝不仅是蒋干、周瑜两位,还有很多人,如还有黄盖、甘宁、阚泽、蔡和、蔡中、庞统等,他们或表现为内间,或表现为乡间,或表现为生间,或表现为死间,或表现为反间,非常热闹。
“间”是实现“先知”重要一法。“间”,实际是一种探,是一种偷,但比一般的探、偷高级。说是探,有的兵书就把“间”说成为“探”,为“细作”;说是偷,间的古写法就是门中加一个月(日)字,寓意是有户人家半开着门,一弯月亮偷偷地溜进来窥视情况;说更高级是因为作间所需要的知识比一般的作探的、作偷的高,所需要的才能比一般的探、偷高。
说间者是比一般的探、偷更高级,我们可以举出伊尹、吕尚为间的事例以说明问题。伊尹、吕尚两位被称为圣人,是有杰出智慧的人,但他们在战争中也甘心作间。伊尹为商作间与夏桀作战并取胜,吕尚为周作间与商纣作战并取胜。伊、吕两位就不是一般的探子,一般偷窃者。
“间”是探,是偷,探、偷什么呢?探、偷他人的事、物、信息、情况,还能间人,离间人际关系,把对方亲密的人际关系给疏远开来,或把有邦交关系的国家离间开来,或把人偷过来,使他的人成为我的人,为我服务。如楚汉战争时,汉陈平使计离间了项羽与其亚父范增的关系,使项失范致败;战国时齐田单纵反间于燕,使燕失了大将乐毅遂败等。
现代人用间
现代人也十分重视用间。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科技上、商战上都用间。拿军界、科技界说,举两例;一是在1935年,俄国女间谍玛尔加丽达(俄国雕塑家谢尔盖·科涅科夫的妻子),利用其姿色在爱因斯坦身边充任间谍,盗窃情报,不断得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原子弹试验成功,其中就有玛尔加丽达的功劳,使美国政界一片哗然;另一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后,苏联通过用间等办法,窃得美国“F—18”战斗机技术,发明了当时最新式的喷气式战斗机“苏—27”型和“米格—29”型的射击控制雷达技术,使苏联节省了不少研制时间与研制费用。商争也用间,关于这方面的事例很多,我在下题讨论中说。
二十、黄盖苦肉计与“死间”
孙武说“五间”,前已讨论了“反间”。本题讨论其他四个“间”:“因间”,“内间”,“死间”,“生间”。
“因间”
“因间”,又称“乡间”,利用敌方乡人作间。“乡间”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是指利用敌国的乡人作间,为我了解情况。因为这些人本来就是该国的人,对该国的情况本来就了解,无须与敌营中的人接触。狭义的是指,乡人与敌营中的人发生交往后,获得情报,产生“间”的效果,然后把情报传递过来。“乡间”有三个特点:一是为间者是熟识对方情况的乡人;二是利用乡人作间难度较小,投入较少,或给一点钱,或给一些情,或施若干威就能使用间;三是安全性较好,不太容易被敌人发现,用间的效果较好。
乡间,举例如下:元末年,陈友谅攻陷太平府,约张士诚协同打南京。朱元璋迎战,朱对下属康茂才说,两敌联合攻我对我很不利,能否先诱使陈友谅来攻,先打败这一路。康茂才设招,用他的一位看门老头作间,去说服陈早日攻朱。这老头曾侍奉过陈。康让这老头带给陈一信,内说,陈攻朱,我康茂才愿作内应。陈上当,朱设圈套打败了陈友谅。这里,这位老头就起着乡间的作用。
“乡间”,在今日商战中仍有着很大作用。特别是广义的那种乡间,因为是乡人为间,不显眼,又了解当地情况,获取我所要的情报很容易。这种间,现代商战中用得很多很多,如请该处的当地人,为我提供当地的某些信息、情报、情况等。
“内间”
“内间”,用敌方内部的人为我作间。
“内间”的特点是:敌方内部人为我作间,这样的间知敌底细多,获得的信息价值大,其作用是其他法替代不了的,但用间败露的风险较大。
《三国演义》中有这方面的例。诸葛亮征伐南蛮时,在二擒孟获时,就是由孟获手下董荼那等两人作间,他们俩曾受到过诸葛亮的恩典,为报诸葛亮的恩而作间生擒孟获的。(第88回)
再举一例: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单于冒顿围困于白登山,汉用重金收买了在匈奴的一位叫阏氏的人,充任汉的内间,让阏氏去同冒顿说:双方君主不应互相作对,你已占领对方很多土地,但你也不能始终占有它,况且对方有神明保佑,请大王考虑。冒顿听从阏的话,在给刘邦的包围圈上闪出一个缺口来,使刘邦得以用武装的方式从缺口突围而出。
“内间”具有很大的破坏力,且随着这个“间”的地位高低而呈正比关系。地位越高,破坏力越大。例如,北宋秦桧被金俘虏后,贪生怕死,甘当敌人之“间”,在南宋时,为金作“间”,成内奸,利用自己是朝廷高官地位,以莫须有罪名陷害岳飞,破坏当时的宋的大好作战形势,杀害了岳飞。秦桧的内奸行为遭万人唾骂,遗臭万年。
“内间”具有很大的杀伤力,在现代战争中仍被广泛使用。在商战中也被使用,如利用内间获取对方资料,很有效果。
“死间”
“死间”,制造一个假情况,通过我方的一位间传递给敌方,敌上当,当敌人了解了这个情况后,必然杀死我方这位间,此人为“死间”。
《三国演义》中有这种间,典型的有黄盖施苦肉计诈降曹操,火烧曹操战船。黄盖抱必死之心作间,为吴的事业殉道。需要说明,《三国演义》中黄盖行苦肉计的故事正史中不见。但据《三国志》等书记载,黄盖假降曹操却确有其事。黄盖最终未落入曹营而死,但从实质看,黄盖属死间之列。还有,那位巾帼女豪貂蝉,在董卓、吕布那儿施美人计,施连环计,当双间,处境十分危险,本质上也属死间范畴,但貂蝉凭着她的聪明,左右应对董、吕两人,用间获成功,除掉了董卓。
三国中还有这样一个例,故事见《三国志·陆逊传》。吴守卫西陵的将领步阐降晋,吴将陆抗赶紧到西陵,另设一防线防步阐、晋兵。不久,晋将杨肇来兵救步阐,与此同时,吴的都督俞赞降杨。陆抗想,俞了解我内情,知道我军有一部分是异族兵,不善打仗,敌人来攻必然攻击这个薄弱环节。于是,当日,陆抗就把原由异族兵把守的地方撤换为训练有素的兵把守。果不其然,杨肇来攻这个地区了,陆抗指挥得当,大败敌军。这里陆抗之胜,是以俞赞客观上充任了我的“死间”之胜。
主观上并不想当“死间”,但在实践中成了“死间”的,有这样的事,举例一则:楚汉相争时,汉王刘邦派谋臣郦食其去齐王那儿,劝齐王归汉,使齐王对刘邦失去惊觉,被韩信袭击成功,齐王盛怒用油锅烹杀了郦。这里,郦食其是位不自觉的死间者。
死间在现实中也出现很多。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都有发生。拿我国情况说,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都出现过。
“生间”
“生间者,反报也。”“反”通“返”,反报,返报回报。就是说,间者得间后可回来报告情况的。
“生间”,是各种间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间。有两个特点:其一,是相对死间说的,其作间者能活着去活着回;其二,生间作间自然,自由,风险很小。生间有两种:间人与间物。间人相对难些,间君、间臣、间亲、间能等,通过对这些君、臣、亲、能等人作不露声色的调查,获取情况,回报情况;间物,观察情况,实际是侦,是察,是探,把获取的信息回报给派间者。
历史上,行“生间”获胜的事很多,例如,楚汉战争时,韩信派出生间刺探赵的消息,得知赵成复君不听李左车之计,韩毅然下决心攻打赵,向赵井陉口发兵。
生间,获取情报方便,在现代商战中用得很多。例如,企业派员外出时,或参观,或开会,或考察,或旅游等,沿途获取有用信息与资料回来。被派出去的可以是情报专家,也可以是被探听事物的那方面行家,也可以是一般人员。
一般讲,在商战中,行“生间”是公开的,是堂而皇之的。这种“间”实际是“探”。有这样的例证,在我国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不久,我国很多企业无防间意识。1981年,日本几位商人要求参观泾县造纸厂,并要求进行技术交流。泾厂是专门生产宣纸的,宣纸是我国国宝之一,受世界重视。我方对日本人来访显得特别热忱。日商来厂三天,我方又是向他们介绍宣纸生产过程,又是陪同参观生产流程,又是座谈,又是让对方对宣纸生产过程进行录像,对这些日本人的询问回答甚详。最后,日本商人还索取了某些原料,若干供造纸用的井水,说是帮助我们化验这些东西。日本人就这样通过“生间”,轻而易举地窃取了我们宣纸的生产机密。
我们务必识“间”、防“间”,同时学会利用“间”。
二十一、乌巢烧粮与后勤保障
关于后勤
后勤这个词,古时没有,是现代才出现的。但在我国兵法书中,如《孙子兵法》等书,属于现代意义的后勤的一些基本思想却是存在的,诸如什么辎重,粮秣,委积等,这些词说的就是后勤的事。“后勤”源于希腊文,原意是“计算的科学”,A·H·若米尼在《战争艺术概论》一书中,把此词首先使用到军事中去,赋予“调动军队的实际艺术”的含义,并说它是军队运动和行军中的物质补给以及设营、宿营的军事艺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一术语被世界广为运用,并被赋予完整含义。完整地说,所谓后勤,是指筹划和运用人才、物力、财力,从物资、技术、医疗、运输等方面对军队建设和作战的后勤保障。《三国演义》中也写有含这方面思想的故事。
古军事后勤思想的核心是发展生产,强兵足食,扩展国力、军力。管仲是战国时期的大政治家、军事家、经济战略家,在他的治国思想中就含有上述观点。他主张强国首先强民,说:“厚于兵,不如厚于民。”认为,当初的齐国,外不亲于诸侯,内不亲于其民,作战取胜是没有把握的。管仲投靠齐桓公后,就执行“厚于民”的政策,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实行整治,去暴政,行亲政,实行农兵结合制,平时农民务农,战时农民务兵,极大地提高了齐的国力,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三国中,诸葛亮在治国、治军中所执行的某些做法遵循的基本上也是管仲上述思想。
孙子讲后勤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物资储备)则亡。”(《孙子兵法·军争》)辎重重要,粮食重要,委积重要。《孙子兵法》中除了《军争》这么说外,在该书其他好多篇中也有论述,如《计》、《作战》、《谋攻》、《形》、《间》等篇。如《计》篇说:“兵众孰强?”辎重、粮食、委积、兵众就属于后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