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次,黄忠在夺取天荡山后攻打定军山,诸葛亮说:定军山守将“夏侯渊非张郃之比也”,说夏侯渊“深通韬略,善晓兵机”,说只有关云长“方可敌之”,黄忠奋然提出“不用副将”愿往,诸葛亮不允,黄忠执意要去,诸葛亮遂派法正作盟军前往。果然,忠在法正协助下,英勇作战,计斩夏侯渊,智夺定军山。(第70回)
激将重要性
西方军事家普鲁士人克劳塞维茨说,每个军人都具有强烈的荣誉感与英雄主义精神。激将法就是激发军士们荣誉感与英雄主义精神的一种取火燧石。激将重要,我们必须善加运用。
说激将法是激发军士荣誉感与英雄主义精神的燧石,有例为证:拿破仑属下有两个团在一次作战中败阵了。这两个团原是拿破仑屡建战功的劲旅。拿破仑把这两个团的士兵召集起来,伤痛地说,你们这两个团这次何以败,是因为思想麻痹导致的,这个事实说明你们两团已不配再当我拿破仑属下的士兵了。并叫来参谋长让他在这两个团的团旗上写上如下文字:我们不再是拿破仑士兵。对此,士兵羞愧难当,哭泣着要求拿破仑宽恕他们,允许他们再履行一次当拿破仑士兵的荣誉,允许他们在下一次战斗中去痛雪失阵之耻。拿破仑同意了,果然,这两个团在以后的作战中个个奋勇杀敌,赢回了荣誉,赢回了尊严。
情激
激将有物激、情激之分。物激前面已有讨论,重赏之下有勇夫,此法管用。但其着眼点是物,与情激比,不如情激能动人,有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有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当然也不能搞精神万能,搞精神至上。还是讲两者统一运用、结合运用为好。
用情激将是成本低廉激将之法,用智用情用心即可,不需任何钱、物的投入。但如何用情激好将却很有学问,起码有三条值得注意。
■要用心激心。心要用心去慰贴,使被激者感动不已,如前述的拿破仑激励士兵之法就是用心慰贴他人之心之法。
■投其所好地激。有两种好,心理所好,生理所好,据被激者心理、生理需要而定。如关羽自负好胜,他闻听马超武艺高强,就想与马超比试,诸葛亮投其心理所好,写信做工作,使他放却与马超比武的念头(第65回);又如张飞好酒,在他与张郃在宕渠山作战中,张郃死守不战,张飞设计饮酒,诸葛亮见此状,投其所好,送美酒三车给张飞,张飞令帐上帐下狂饮,终于引出张郃与之战,遂大败张郃(第70回);又如黄忠,有人老不服老的心理状态,诸葛亮却故意说他年岁大了,不如张飞、关羽等,促使他奋起打败敌人(第70回)。诸葛亮说黄忠年老以激人,还出于这样原因,蜀起初入川攻打雒城时,魏延曾说黄忠年老,惹黄忠火起,提刀要和魏延比试武艺(第62回),诸葛亮就利用黄忠这个性格,激其性,使其怒,一举败了张郃与夏侯渊。
■激的对比度要选好。激常常需要借用他人、他事、他物作对比地激。如拿破仑激士兵以失败的教训作为对比度激;诸葛亮激关羽以勇敢作对比度激;诸葛亮激张飞以酒作为奖励物激;诸葛亮激黄忠,就拿张飞、关羽与之对比激。因为这些对比的人或事或物选得恰当,所以激励成功。
以情激将的普遍价值
以情激将,这种做法具有普遍意义,现实管理中仍有借鉴使用价值。不论管国家,管企业,管家庭都有用。
拿管家庭说,我见到过这样一个例子,有一户家庭,育有子女各一,大的是男孩,七岁,小的是女孩,四岁。母亲欲教育子女懂事懂理,健康成长。母亲用激励的办法教育子女。在墙的两端各设一榜,分属哥哥与妹妹。凡做突出好事者,正确之事者,母亲在榜上给描上一颗红星,每半月一统计,比试谁好,鼓励子女相互比较激励。十天过去了,哥哥得的红星多于妹妹。妹妹见状,爬上椅子,在哥哥的榜上,把哥哥所得的红星用黑笔抹去若干,使自己所得的红星数超过哥哥所得数。母亲见到这个情况后,批评妹妹,妹妹大哭。后来终因孩子年龄实在太小,童心未泯,没有再坚持实行下去。但从上述经过,也足见其激励之法的威力所在了。
我上面列举的故事,在我国不少幼儿园中也实行这样的办法,效果很好。因此说情激励是很有意义的。
十八、孙权用周瑜与爵飨问题
“爵激励”之议
前面曾讲到,诸葛亮说励士方法有五:“尊爵、赡财”;“接礼、厉信”;“法画一”;“先身、后人”;“录善、赏功”。诸葛亮讲的励士法一,“尊爵、赡财”,本题讨论这个问题。
这法一,“尊爵、赡财”问题,原文是这么说的:“尊之以爵,赡之以财,则士无不至矣。”是说,对受励人尊以爵,赡以财,则贤士没有不来投奔的了。
“尊之以爵”。尊,尊重;爵,官爵。对作战有功的将士授予官爵,委任提拔。诸葛亮的“尊之以爵,赡之以财”这样的话,黄石公也说过,在《三略·上略》中说:“夫用人之道,尊以爵,赡以财,则士自来。”黄的话,同诸葛亮讲的基本一样,甚至所用的文字也一样。
“赡之以财”。“赡”,供给;财,财物。用财物去激励受励者。
需要重点地说说“尊之以爵”问题。“尊之以爵”是一种“爵激励”。“爵激励”是含物激励、非物激励两者兼而有之的一种综合激励。“爵”者,官位之称也。人要是受了这个“爵”的激励,荣誉有了;因为“爵”与禄关联,有了“爵”,俸禄也就有了。爵高官高俸禄高,爵低官低俸禄低。有了“爵”,精神荣誉有了,俸禄、财物激励也有了。“爵”激励是重要的,激励效果也是好的。
“尊之以爵”,就是以爵去表彰、去激励有功的将士,功大者,给高爵,功小者,给低爵。“尊之以爵”还可用“爵禄百金”(孙子的话)为待遇去招募人才。
《三国演义》中的“爵激励”
《三国演义》中用爵去奖励有功之臣,或用爵去招募贤士这样的事例很多,列举几则:
■孙策、孙权以爵用周瑜。周瑜才气横溢,被孙策重用,说:“吾得公瑾,大事谐矣!”周表示:“某愿效犬马之力,共图大事”(第15回)。策临死,把瑜推荐给其弟孙权,权授重爵于瑜,封为抗魏大都督,总领吴水陆大军,瑜表示:“愿以肝脑涂地,报知己之恩。”赤壁之战前夕,周瑜向孙权表态:“臣为将军决一血战,万死不辞”(第44回)。
■周瑜死,写遗书给孙权,其中说:“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之任。”孙权哭视其书后,遂以爵授鲁肃,命为都督,总统军马。(第57回)
■刘备得成都,自领益州牧,“其所降文武,尽皆受赏,定拟名爵”。对旧臣也给予晋爵奖励,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魏延等晋了爵。诸葛亮从中郎将军师晋升为将军级军师,俸酬也相应提高(第65回)。刘备进位汉中王后,又对属下人进过爵,如封刘禅为王世子,封许靖为太傅,法正为尚书令,让诸葛亮当军师,其责任更重了,总理军国重事,封关、张、赵、马、黄为五虎大将,魏延为汉中太守(第73回)。
■曹操使计,使辽东的公孙康杀了袁熙、袁尚。公孙康取两袁的首级晋曹操,曹操大喜,授公孙康以襄平侯、左将军。(第33回)
晋爵之议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般来说,人在工作岗位上,总是希望提升、上进的。受爵是荣誉,是光荣,是职位的提高,地位的提高。还有,晋爵了,一般来说,意味着智提高了,能力提高了,本领提高了,是一种进步。人是应该力求晋爵的。还有,上已说过,“爵”的高低与俸禄的大小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且呈正比关系,大爵大俸,小爵小俸,晋爵了,薪俸增加了,这也是好事。
在实行“尊之以爵”中,对有功的要尊之以爵,反过来,对严重不称职的,或有重大问题的也需要降之以爵,这是赏罚孰明所需要的。
“尊之以爵”是综合激励,也是高层次的激励。因为爵是一种权,授爵实际就是授权,爵高权就会大,相应地责也会大。爵高,上级对其所寄予希望也大,希望你做出更大的成绩,敦勉你努力。运用好“尊之以爵”这种激励意义很大。
想到了吴起讲的一句话:“功而飨之”,有功的就要给予“飨”。“飨”就是赏,功大者得大赏,功小者得小赏。这些我在本篇讨论赏罚问题时已多有论及。这里说“飨”,是想说,给人以爵时,请不忘飨,不忘“赡之以财”。
现代管理也要实行“尊之以爵”
现代管理,也要实行“尊之以爵”。可从两个方面采用:一是对管理已经做出重大贡献的授予爵,给以新的更大的责与权;二是用爵的荣誉来招募人才,如选用厂长等。
授爵,是责与权的新委任,必须慎重,必须授予确实有贡献的、有能力的人,其所受的权必须与其能力相称。在责权的关系上,是责决定权,责第一位,权第二位,责支配权,权服从责。就是说,授爵要从有利工作出发,从责出发,并给予相应的薪俸,使之成为这样的关系:有责,有权,有利,责权利统一,成等边三角形状。责过大,权过小,受爵人负不好责;权过大,责过小,受爵人可能会滥用权力;另外,利的问题,必须与责权问题相协同。《三国演义》中,孙权授权给周瑜、鲁肃为大都督是合适的,刘备授权给诸葛亮为军师是合适的,即其能与授予的责权是相称的。
要避免这样的授爵:不是论功行赏授爵,不是据其智与能授权,不是根据工作需要授爵,而是因为某种不光彩的原因授爵,比如感情拉拢、拉党结派、结党营私、权力徇私等,使爵蒙上不正之风的尘埃,这些统统属于卑劣行为,必须坚决反对。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议
最后,还想对军事领域中流行很广的一句话说些看法:“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此话与“爵”有关,将军者,“爵”也。这话有对的一面,是说,当兵的要有抱负,要有当将军的抱负,以策勉自己奋进,当好兵,做好兵应该做的一切工作,在此基础上求上进。但是若舍弃后者,不是去好好地当兵,不是去做好兵应该做的事,而是整天地去想当将军,想晋爵,甚至想入非非,丢弃本身的义务,此人必将被梦想抛到九霄云外。就是说,对这句话要辩证地看。
十九、姜维设背水阵与“险激励”
关于“险激励”
激励还有一个叫“险激励”的。
“险激励”,“险”,危险,险境。“险”能激励人,《孙子兵法》对此有较多的论述,如说:“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为什么“投之亡地”、“死地”能“然后存”、“生”呢?孙武解释:“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又说:“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发箭扳动弩),焚舟破釜。”又说:作战要“登高而去其梯”,登高后,去掉梯子,战士必死战。又说,“投之无所往者”,必会产生“诸、刿之勇”。又说,“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将军的任务就是统率部队投险战胜敌人。(本段引文,均见《孙子兵法·九地》)
对上面引文中两个词须稍作解释:“死且不北”的“北”,“北”的本义是“背”,两军作战,打了败仗的一方,背向而逃。所以,“北”这个词就是“失败”的意思。《孙子兵法·军争》中还有“佯北勿从”的话,贾谊《过秦论》有“追亡逐北”的话。“诸、刿之勇”,诸、刿,专诸、曹刿两人名字的略写,两位皆为古之勇士,曹刿不仅是勇士且是智士,“曹刿论战”中的曹刿就是一位智勇双全者。
《三国演义》中的“险激励”
“投之于险”能激励人,能取胜。楚汉相争时,韩信有“背水作战”故事,项羽有“破釜沉舟”故事,韩、项作战都胜了,韩、项之胜,是激励之胜。《三国演义》中也有这方面的故事,那是蜀姜维与魏作战时,姜就是作这方面激励而取胜的。故事是这样的,姜维九伐中原,与魏将王经战于洮水附近,姜背水列阵,战,姜且战且退,退至洮水边,再也无路可退了。姜猛喊:“事急矣!诸将何不努力!”众将奋力杀回,加之蜀又有另外二将绕在魏兵之后,分两路杀来,致王经军大败。(第110回)
实行“险激励”是有条件的
“投之于险”能激励人,致胜。但这“投之于险”的激励是有条件的,不能乱投。必须据有取胜的科学根据才能投。要据他方条件、我方条件定,据时空条件定,还要配之以其他条件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上我士气高涨,我奋力抗击去创造胜利。以姜维背水列阵这个故事说,姜维军的士气比王经军的士气高,姜军又处于绝境的位置上,还有另两位将配合,抄敌后营杀来,致敌败。
《三国演义》中也有胡乱用孙子上述的话而惨遭失败的,有两例:一是马谡街亭失败的例子,它的错误就是胡乱制造投险条件致败;一是徐晃设背水阵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赵云败魏军,魏不甘心失败,命徐晃与赵再战,魏军进至汉水,徐渡河列阵,与赵云战,他从清晨到黄昏,始终搦战,蜀军就是不出战。待到魏兵人困马乏时,赵云、黄忠从两个方向杀出,左右夹击,徐的兵纷纷落水,徐的背水阵大败。徐的错误是,错估蜀方之策、之力,在自己兵疲时挨赵云、黄忠痛打。(第72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