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主要写了三大问题:人为本,择人,励士。此外,还写了士的“先教”问题,士的流动问题。
人为本,人重要,“天地间,人为贵”。人,主要指人才,人才是振兴国家、振兴企业的基础保证。
择人,择好了人才能把握好势,择人就是择人才。天下事,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择人首先要择好将。有德有才的将才能做好事。将必须具备智信仁勇严的素质。将还必须有好的将风,要修道保法。择人还要择好其他各种制胜人才。择人要知人,要任好人,要培养人。要宽容地对待人才,赦小过,不避仇,不嫌人才之丑。用人要提倡礼贤用人才,自荐荐人才,他荐推人才,竞争出人才。
励士,士气是队伍昌盛之本,有士气才能有好队伍。为此要做好励士工作。马不扬鞭不奋蹄,人不激励不进取。要用正确的价值观激励人,用赏罚孰明的赏罚观激励人,用正确的荣辱观激励人,用榜样的力量激励人,“投之于险然后生”,要用“磨难”思想激励人。
本篇还写了士的“先教”问题,士要教,有教才有力,使之懂道,懂知识,懂兵,懂商等。
本篇还写了人才流动问题。鸟择木而栖,人择主而事,人才流动起来,使人才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人才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一、“天地间,人为贵”
人才重要
本节标题是曹操在他的诗作《度阴山》中说的。曹操在他的诗作《步出东门行》中,还把人才比喻为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伏枥的骥是人才,属人才的骥志在千里。千里骥可贵。三国另一位重要人物周瑜引古人的话说:“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第29回)
关于人才的重要性,孔子也把人才比喻为骥:“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论语·宪问》)战国时期孙膑说:“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汉桓谭把人才比喻为“大宝”,比喻为“柱栋”,比喻为“股肱”。(以上均见《新论·求辅》)唐韩愈也作如此比喻,在《杂说四》一文中,把人才比喻为“千里马”。
人才的重要,是有史实可作佐证的。齐桓公得胜利,管仲有很大的一份功劳,齐桓公称管仲为“仲父”,管仲是人才;周文王创业成功了,吕尚做出了巨大贡献,周文王称吕尚为“尚父”,吕尚是人才。
人才创造历史
一部社会发展史,是人民群众的创造史。其实人是群分的,有多种多样的人群,如有智者、痴者之分;有聪明人、愚笨人之分;有有才气、无才气之分。其中人才最为重要。没有人才,历史是得不到有效发展的。周瑜对此说得好,那是在孙策死了以后,周对孙权说:“为今之时,得求高明远见之人为辅,然后江东可定也。”并向孙权推荐了鲁肃这位人才。(第29回)
人们说,疾风知劲草,板荡见志士;又说: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三国时代是三国人民创造的,其中有人才的作用。三国时势造就三国英雄(人才),诸如造就了曹操、刘备、孙权等那样的人。
起初的曹操,地位并不显赫;刘备,原是个卖草鞋的人;孙坚、孙策、孙权等人,也不能算是属帝王类的人。应该认为,他们基本上属于出身一般的人,但却是人才,是这些人造就了魏、蜀、吴的三足鼎立形势。
“得人者昌”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诗经》中也说;“得人者兴,失人者崩。”
“得人者昌”,“得人者兴”,让我举三国故事讲这个道理。“廊庙之才,非一木之支;帝王之业,非一士之略”(战国时慎到《慎子》的话)。魏、蜀、吴三国之主曹操、刘备、孙权都拥有一批非一木之支,非一士之略的众多人才,他们使各国都盛极一时。
魏曹操不仅吟《短歌行》,羡慕周公姬旦,“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而且事实上也十分看重人才,如看重荀彧,称荀彧是“吾之子房”,在“军国事皆与彧筹”。曹操因为有荀彧、郭嘉、荀攸、贾诩、典韦、徐晃、张辽、司马懿、邓艾、钟会等辅佐,使魏兴。
蜀,“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资治通鉴》卷六十五),刘备因为得了“如鱼得水”的“水”诸葛亮,还有庞统、法正、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魏延、姜维等,齐心协力,蜀的地位才得以确立。
吴,孙权重用张昭、周瑜、鲁肃、黄盖、程普、陈武、周泰、甘宁、吕蒙、陆逊等,使吴强盛。
“失人者亡”
“得人者昌”之逆,就是“失人者亡”,“失人者崩”。
三国中蜀王国的亡就是因“失人”而崩的。西蜀败态出现于关羽兵败荆州后,关羽死,张飞亡,彝陵败,刘备折,许多老臣相继去世,诸葛亮苦苦支撑,但缺乏后继贤才,当诸葛六出祁山、星陨五丈原后,西蜀的败局确定。诸葛亮死后,蒋琬、费执政,总因他们能力不足,未成气候。诸葛亮死前,虽收有姜维为大将,但姜治军事行,治政事不行。加之后主刘禅昏暗,文不能用人,武不能选将,宦官当政,陷害贤良,使姜维施展不了才华,避祸屯田,最终被魏所灭,西蜀之亡是人才匮乏之亡。
人才立国、治国、强国
诸葛亮说:“治国之道,务在举贤”(《诸葛亮集·便宜第十六》)。归纳起来,杰出人才在立国、治国、强国三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立国靠人才。春秋孙武说:“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孙子兵法·作战》)。汉刘向说:“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三国,不管是魏,是蜀,是吴,他们所以建业为国,就是因为他们各国拥有人才。
■治国靠人才。孙武说:“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强,辅隙则国弱”(《孙子兵法·谋攻》)。是说,将是国君助手,辅佐得好,国强大,反之则弱。汉王充说:“六国之时,贤才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论衡·程材》),是说,战国时各国兴亡盛衰,与人才的作用关系极大。“治国之道,务在举贤。”治好国,关键在于用好贤人。
■强国靠人才。发展是大道理,国家经济上去了,社会得太平,天下得安宁,国际地位才会高。发展经济靠谁去实现,靠人才。《汉书·武帝纪》说:“盖有非常之功,必得非常之人。”明朱元璋说:“鸿鹄之能远举者,为其有羽也;蛟龙之能腾跃者,为其有鳞鬣也;人君之能致治者,为其有贤人而为之辅也”(《明史·选举志》)。鸿鹄远举靠羽翼,蛟龙腾跃靠鳞鬣,政治得治、经济得飞、文化得昌盛,靠贤人助。邓小平说得好: “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
联系现实,我们国家领袖毛泽东、邓小平等人是伟大人才,是他们对我们国家在立国、治国、强国等伟大事业上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如鱼得水”与人才第一资源
“水”之议
前题说及,诸葛亮是人才。刘备喻诸葛亮为“水”,说我得孔明犹如“鱼”得了“水”,从此刘备这条 “鱼”在“水”中活跃。刘备在诸葛亮等的辅佐下,天地顿宽,实力顿强,此外还有关羽、张飞等人,为刘备支撑起来了蜀的一片天,敢与曹魏争天下,敢与孙吴争天下。这说明,作为人才的“水”在兴业、立邦、治国的重要地位。
自然的水,是生命之源。人所以能生存于世,在于有水的供养。人所需要的种种生命元素中,水占大部分。水如同氧气一般,人片刻也不能丢,丢了,人就会寿终正寝。这说的是自然的水的作用,社会的“水”也很重要,组织需要,社会需要,国家需要。组织、社会、国家若没有“水”,即没有人才,组织、社会、国家的生存就会出现危机,甚至垮台。
人才是众资源中第一资源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是关系党和国家发展事业的关键问题。人才是人世间各种资源中第一资源,是当今世界最受重视的资源。人才竞争已成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竞争。人才是这么一种根本之力,它会演化为知识之力,科技之力,抗争之力,即强盛之力,就会在与他人抗争中获得主动权。谁拥有人才优势,谁就会在竞争中拥有竞争优势。做好人才工作已成为各国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
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这样做,强国的机遇找到了,强国之路找到了,强国的可能就会出现。人才强国是应对激烈竞争形势所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是事关实现我小康社会大政方针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增强党和国家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是使我国自强于世界强国之林的必然要求,我们务必做好这个工作,发现人才,用好人才,激励人才,培养人才,让人才发挥作用。
何谓“人才”
由于人才和学历相关,有人就把具有一定学历的人称为人才,如把“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和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称人才。这个说法作为人才的统计口径,对开展人才工作起了重要作用,是有意义的,也有一定道理。但这个说法,严格地讲,是欠科学的。实践表明,有学历或职称的人,不一定真有才能,有些做出显著贡献的人,却没有一定的学历与职称。
我的理解,人才应这样去认识:“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的人。”
人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分层次的,是有等级区分的。有拔尖人才,中等人才,一般人才等区分。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拔尖人才,拔尖人才是指那些对推动事业发展,对科技攻关,对市场开拓等起非凡作用的人物。若他是一方领导,在他管理下,就可能会使该地区旧貌变新颜;若他是科技人员,因为他的参加,就可能实现重大的科技发明创造;若他是企业营销人员,因为他的努力工作,就很有可能使市场份额的占有由“星火”到“燎原”。但也一定要重视中等人才,一般人才,因为他们也是人才。
关于人才问题,需要说的是,不能把人才标准定得太高了,太苛求了,人才符合我上面所说的内涵即可,符合现实需要即可,有某方面才华,某种才能即可,不然就会犯遍求人才而不得的错误,或放跑人才,或哀叹人才空缺而丧气,影响事业的发展。
要积极做好人才工作
认识人才不容易,但人才的表现是可见的。有标准可循,从实践中作识别,从其表现中作识别,从生活中作识别,要用慧眼去认识。
人才应时代而生,人才也为时代而服务。时代造人才,人才造时代。人才有时代性。
人才成为人才,要经过检验,时间的检验,现实的检验,历史的检验。
庸才看不见别人的才华,那是庸才的悲哀;人才看不见他人是人才,那他就很狭隘了,是一种缺失。人才本身应该是高素质者,人才也应该是一位善识人者,能欣赏他人,能团结他人,共谋进步。
我们要有敏锐的识才意识,紧迫的惜才意识,科学的用才意识,宽宏的容才意识,严格的考核人才意识,来做好这个工作。
搞好人才工作,要做好四个环节工作:发现、吸引、培育、使用人才。发现、吸引、培育、使用三个方面的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重点培养一批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符合改革开放要求的高层次的人才。
为做好人才工作,要建立人才创新工作机制,努力创造出一个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工作局面出来,把各类优秀人才聚焦到党和国家事业上。
我国当前在人才问题上,有面临发展机遇的一面,又有面临严峻挑战的一面,我们要紧紧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做好工作。
上面讲的人才的重要性问题,主要是从宏观角度去讨论的。就微观说,就企业管理而言,其重要性也同样。
企业管理中人才问题
企业管理有种种资源,如资本,物料,机器设备等,其中人才尤为重要,是种种资源中第一资源。中国石油抚顺石油化工公司经理说得好:“人才是企业的脊梁。”
在现代管理学中有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叫《人力资源管理学》,其学科内容,就是研究如何挖掘、发现、吸引、培养、留住、激励、使用好人才,更好地发挥人才的作用。
我们可以举出无数个企业例子来,说明人才在其中的意义。“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有非常之人,才有可能有非常之事,才有可能出非常之功。出色人才培育出出色企业,如美国的盖茨办微软;美国的亚科卡救活克莱斯勒;日本的土光敏夫使东芝公司起死回生;日本的松下幸之助把松下公司办得欣欣向荣。中国因为有张瑞敏的才智,才把海尔公司从1984年创业时的销售额300多万元,发展到现在700多亿元人民币,办成了跨国企业;因为有柳传志等人的聪明,使联想电脑成为我国一代电脑王国。
企业,有人以资本入股成为企业的资本家,也有人以知识作为资本入股,成为“知本家”。当然,这里投入企业中去的“知”,必须是真知,非凡的知;这里的人,必须是货真价实的人才。资本家重要,“知本家”也重要。我们强调资本,我们也强调“知本”。人才可以成为人财,知本可以成为资本。
在现代管理学中还有“人本管理”一说的,这是从人的重要性问题着眼去讨论管理问题的。其实,人本问题,《三国演义》一书中,也能见到这个提法。在第41回中说,刘备携民渡江时,刘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搞好管理就是要搞好以人为本的管理。这是一个很正确的观点,其实在对人这个资源的管理中,搞好人才资源管理更为重要,因为人才与企业的生死存亡休戚相关,是人中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