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从好奇角度提问题
很多发明创造都发端于好奇,瓦特发明蒸汽机,是瓦特对水壶热水冒汽顶盖发生好奇而引发的;巴甫洛夫发现人类的条件反射学说,是他见狗吐唾液发生好奇经思考而得的。
英国科学家贝弗里奇说:“也许,对研究人员来说,最基本的两个品格是对科学的热爱和难以满足的好奇心。”
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则说:科学家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
怀疑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怀疑对发明来说是绝对需要的,但也是相对的。所谓绝对的,就是碰到问题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不惟书,不惟上,不惟人地问,惟实际。但也是相对的,要讲科学,讲实际,不能处处怀疑,事事怀疑,如曼纽什所说的那样,“不要大家全身心地泡在怀疑态度的迷雾中”,如人是父母生的,这个浅显道理就无须怀疑。
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世界上存在的客观事物是无限的。人的有限认识常常停留在表象认识上,客观世界的无限存在,往往又是隐蔽的。只有那些敢于对已知提出反问的人,才有可能使客观的隐蔽世界走向现实世界。
怀疑的两大功能
明白道理,创造道理。
明白道理。怀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发问,善提问,孔子有“每事问”习惯。问,使孔子懂得了很多道理,因此孔子知识渊博。发问大有好处,可以使问号拉直成叹号,或拉圆成句号,人变成一个有知识、有长进、有创造的人。
创造道理。经提问明白了的道理,作深化认识,就可能悟出新道理来。怀疑使人类社会进步。
我们社会过去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制度,社会发展不快,何故?原来社会管理得过严,过死。改成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不改变我国社会性质;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特征使经济制度活起来,文化生活活起来,于是我们社会发展了,进步了,令世界刮目相看。
19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国钻探石油失败,武断地说“中国贫油”、“陆相贫油”等。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对西方说法存疑、置疑、析疑,指出美孚钻探失败不等于中国无油,中国存在第四季冰川,中国可能有油。经探索,中国终于发现了大油田。对此,李四光说:“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我希望大家都取一种怀疑的态度,不要为已成的学说所压倒”。
要善提问
人们在实施管理工作中经常提问五个W和两个H,即所谓5W2H法。5W是:What,Why,When,Where,Who,2H是Howdo,Howmuch,以激发创造思维。这七个问的意思是:想干什么,为什么要干,何时干,在哪里干,谁去干,干多少量,干的期望值有多高。
关于这点,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讲过类似的话,说:“我有几个好朋友,曾把万事指导我,你要想问真姓名,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时,何地,何去,好像弟弟和哥哥。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有笨人不会错。”
上述5W2H和“八贤”,即几位何氏兄弟及那位西洋派,搞管理工作的需要这么问,搞科学研究的需要这么问,做任何工作都需要这么问,有疑问才会有创造。
不要讥讽提问者
哪怕是提的问题十分幼稚,有提问才有进步。瞧,幼小孩子就好提问,问他是怎么来到这世上呀等等,孩子就是在这样不断提问中进步的。大人的提问,哪怕提的问题很幼稚如稚童,也不要笑话提问人。
对孩子提问,要实事求是地答,有些不便回答的,或较为复杂的,也要采取恰当方式作答,切忌胡答。孩子也会对某些事发表看法,切忌压制。如有孩子在讲到何谓对称问题时说,左右一致谓对称,说妈妈的乳房是对称的,此刻,大人千万别呵责孩子,童言无忌,况且孩子的回答并没有错。
提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每事问”,固然好,但更要提倡提切中要害的问题。提出切中要害的问题必须善动脑筋,要用全新视角考虑问题,要用创新精神考虑问题。
十二、恍惚、朦胧与创新
恍惚、朦胧价值
在“有生于无”的创造过程中,恍惚、朦胧起着神秘而又现实的作用。
让我们再度引证《老子》二十一章上的话,“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这段名言,道出了在“道”的形成中,“恍惚”、“窈冥”的价值,“有象”、“有物”、“有精”、“有信”的创造机理。
恍兮惚兮,窈兮冥兮的表征是朦胧。这朦胧在实现无转化为有的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从潜意识到前意识再到觉意识,其中“有象”、“有物”、“有精”、“有信”,是在朦胧中逐渐明朗的。如同黑夜转化为白天一般,黑天朦胧中见晨曦,然后天大明。
创造从暗到昧到明
人是智慧动物,是万物之灵。其智慧、其灵气在于人有思维,有潜在智能。但聪明思维、潜在智慧只有通过开掘才能喷发。这个开掘,就有一个从暗到昧到明的过程。
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讲,人们做学问要经历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谓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谓二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谓三境。如果把这段妙语,借用到创造意境中来,便活灵活现地把创造过程形态勾画出来了。
“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说的是创造者奋斗追求;“衣带渐宽”、“为伊消得人憔悴”,描绘的是创造者创造的意志、毅力与艰辛;那“千百度”、“蓦然回首”、“却在灯火阑珊处”,描述了最终实现创造的喜悦。
这个从高处眺望寻觅到发现他在灯火阑珊处,就是一个从暗经由昧到明的创造过程。这里有将尽未尽的阑珊朦胧,有“丝管阑珊归客尽,黄昏独自咏诗回”(李群玉诗)的隐约。实现创造,朦胧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有无结合有神功
有无结合在激发思维中有神功。比如常建的诗《题破山寺后禅院》说:“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馨声。”它意象交融,虚实交融,有无交融,禅味十足,引发人们多少窈兮冥兮的遐想。
有不少人信奉气功,气功就是以老子“道”为学说,“恍惚”境界为理论基础的。“恍惚”的意境,是人们为了健身养性忘却尘世烦恼的一种超脱。
夜思可催化创造力
人们在思维活动中,经常有这样的感受,如前例渡边发现解决圆珠笔漏墨问题秘密时那样,在冥思苦想中,在似乎是穷途末路时,一个灵感突然来了,一个幻想突然来了,一个智慧火花突然地闪烁了一下,于是赶快逮住这个灵感、幻觉、火花,再经过一番再加工,使之形成一个新的认识,从而解决了梦寐以求想要解决的那个问题。一个新思维在诞生中,求索、恍惚、灵感常常是同时发生的。
还有这样的感受,在静夜中思索问题,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氛围中捕捉灵犀,常能收到良好的思维效果。
夜是朦胧的,夜的作用很奇特,万籁俱寂,虫鸣唧唧,风吹树影婆娑,一片宁静景象。人躺在床上,过滤着白天的尘埃,沐去人间喧闹。有月亮舀一勺如水的月光,有星星采一颗晶亮的星珠,融入自己的身心中,伴着自己进入神奇的窈兮冥兮的幻境中,这时,常会冒出一个荒诞想法来,有时会把白天怎么也想不清的问题想出一点灵光来,有时会发出一个可贵的悟性来。这“荒诞”、“灵光”、“悟性”,五光十色,正是进行创造的重要原料,煞是有用。
关于幻想
讲一点关于幻想在创造中的作用问题。
不要以为幻想是虚幻的东西,老子还倡导“恍惚”呢。幻想是人们创造成功的先导。有发明飞机的幻想,才有发明飞机的事实。王选幻想发明不靠火、不靠光的印刷术问世,经努力获得成功。
列宁说过这样的话:神奇的预言是神话,科学的预言是事实。
一个人如没有科学幻想能力,没有用特有想象力开道,休想在科学道路上前进半寸。只有真正相信自己幻想的人,并仔细地观察生活,把自己观察到的与自己想的作比较,经过修正,经过努力,幻想才有可能变成事实。
关于“梦思”、“卧思”
美国科学家杰·哈德森说,人有三种思维状态:第一为睁眼思维;第二为做梦思维;第三为“临界思维”,又称“卧思”。卧思可以开拓智慧,发展创造力。前面说的静夜卧思的作用,其临界思维的功效是符合现代科学解释的。
杰·哈德森说的“做梦思维”,梦,属于恍兮惚兮的东西,对发展创造思维也有极大作用,其实它就是幻想。
什么是梦,人们的解释甚多,弗(弗洛伊德)氏析梦;荣格(弗氏弟子)说梦;周公解梦;老庄论梦等等。有人说梦是超于眼、耳、鼻、舌、身外的第六感觉。眼识色,耳识声,鼻识香,舌识味,身触事物。这第六感觉的梦体验认识上述五种感觉以外的感觉,如直觉、超感觉、前意识、潜意识等,即关于意识方面的感觉。这第六感觉就是属于哈德森所说的“做梦思维”的一种思维。
老庄的“恍兮惚兮”说,是对梦的一种比照理解。老庄的梦论把对人的思维世界的探索与现实世界的探索连接起来。庄周梦蝶的故事就是这样的一种连接,通过恍兮惚兮境界把人的思维潜能发掘出来。
梦、幻想能启发人的创造意识。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在芳香化学、有机化学上有重大建树,就受益于梦的启示。关于这点他说:“先生们,让我们都学会做梦,这样,也许我们会发现真理。”英国剑桥大学学者对在不同学科中学有所长的科学工作者作调查,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与生活习惯,其结果是,有 70%的人曾经从梦中得到过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