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晚报杨晓东
晚报爱心车队紧急出发
“地震发生后,经本报多方联系,在8小时内快速组成了赈灾车队,满载总价值超过200万元的药品、面包、饮料、真空包装食品和10万元晚报读者捐赠的爱心款今赴陇南灾区,争取让当地的受灾群众能在第一时间用到这些急需的物资。”(《兰州晚报》5月15日报道)
作为一名从业15年的新闻记者,希望能够亲身经历、亲手记录更多的重大的历史事件。“5·12”汶川特大地震,是共和国的国殇,震惊了世界。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赶赴灾区采访。
向总编辑再三请缨,终于,在5月14日早上,我和同事瞿学忠带着晚报全体同仁筹集的、社会各界捐助的装满了12辆大小汽车的爱心车队紧急驶往陇南灾区。从这一天起,我前后三次前往千疮百孔的陇南,历时60天,冒着余震和滚石,跑遍了包括川甘交界的碧口镇在内的陇南灾区的9个县区,采访了受伤灾民、基层干部、解放军官兵、死难者的亲属,见到了前来慰问和视察灾区重建的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在《兰州晚报》发表了100多篇总共10万字以上的新闻稿件、50多张图片,第一时间报道和记录了陇南灾区抢险和重建的整个过程。陇南抗震救灾指挥部给我发来了热情洋溢的感谢信。陇南抗震救灾指挥部新闻报道组组长、外宣办主任张立新说我是在陇南灾区时间最长的外地媒体记者。
灾情远比预想中的严重
“我活了快80岁了,也没见过这样的阵势。太吓人了!”5月16日下午,已经80高龄的康县豆坪村三社村民豆永津站在麦场上说,他的身后是搭建起来的简易帐篷。从5月12日开始,老人一家就住在这个简陋的帐篷里。“家里的房子都塌完了,东西都埋在里面,电视、家具都砸坏了,面粉和衣服被子都压在下面了。”老人说。我们是第一批到达这个村子的记者,只见房倒屋塌,整个村子已经被夷为平地,死亡2人,受伤数十人。
的确,“陇南市的灾情要比你们预想中的情况严重得多。”
这是5月16日下午,陇南市委副书记、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副总指挥李学春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来自抗震救灾指挥部应急办公室的资料称:截至5月15日下午5点,全市死亡人数274人;受伤人数5843人;倒塌房屋10万余间;境内公路严重受损,国道212线、江武公路望关、米仓山等路段多处滑坡、塌方,全市大部分农村公路受损十分严重。在通讯和电力被破坏的情况下,许多稿件,是在电信公司的帐篷机房里伴着轰鸣的发电机赶写和发出的。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痛失家园》、《轰隆一声,我们的学校成了废墟》、《走进成县棚户区》等稿件及时地发到了报社。
5月18日凌晨零点30分,由于康县抗震指挥部发布了撤离建筑物的地震预警,记者只好在康县街头过夜。果然,在随后的1点09分就遭遇了余震,忽然地面剧烈地抖动起来,像是打雷的声音从远处传来,街道两边的楼房晃动了几下,电线也来回摆动,所有的人们惊叫着一下子全跑到马路中间,整个过程也就几秒钟。
与灾区百姓一起坚韧面对
的确,在到处是简易帐篷的地震灾区,敢于住楼房是需要勇气的。刚到到陇南灾区时,记者在成县、武都和康县住了三次宾馆,一次比一次惊险。后来,就只好住帐篷了。
5月15日晚上7点多,晚报爱心车队的12辆大小车辆20多个成员抵达成县,副县长吴冰有些无奈地说,最好的成县大酒店有的房梁断裂,已经停止使用,而各个私营的宾馆招待所都没有开门营业,你们只能住到我们的政府招待所。政府招待所也就是成县宾馆,在“5·12”地震之后还没有客人住过,你们可以免费住。简单吃饭,安排车队,写稿发稿之后已经是晚上12点多了,回到空荡荡的宾馆,房间里飞舞的蚊子让我们睡不着,就点起了蚊香躺在床上聊天。凌晨1点多,忽然,我们感到床动了一下,似乎来了余震,司机老金说你们别吓我啊……迷迷糊糊地就这么睡着了。
早上,吴冰副县长来办理捐赠交接,对记者说,昨晚有余震,你们感觉到了吗?其中早上6点50分有一次还比较大。
《兰州日报》的记者李磊说,是啊,感觉到了,衣架子在晃动。
5月16日晚上12点多,我们来到武都区的富宝宾馆住宿,一上二楼,就见墙上贴着一张告示:武都是震区,请各位宾客提高警惕,注意安全。我们笑着问服务员,那我们怎么注意啊?服务员不好意思地说,我们也不知道。
最惊险的是5月17日晚上在康县宾馆。交了押金,登记好了四楼的客房,司机老金就睡觉了,记者去电信局发稿,一直忙到晚上12点,累坏了,真想睡个好觉,在回宾馆的路上,记者看到许多人都在街上,正感到奇怪呢,回到宾馆,服务员坚决不给我们开门,说是接到上级通知,今晚有余震,要全部疏散建筑物里的人员,在凌晨4点之前不准进房子。为了保证司机睡眠,我们让他在车里睡觉,我来到街头的抗震指挥部,正好遇到从灾区来的学生,正在采访,就发生了余震。于是,采访完学生后,又到县城设在操场的帐篷区拍了几张照片,熬了一整夜。
5月25日,我在武都与兰州新闻采访团的同行们会合后,前往文县,车子驶出县城,山越来越高,有时候嶙峋的山石就在头顶上,河谷越来越深,看一眼头发晕。快到高楼山时,突然发现前面的山坡被浓浓的尘土笼罩着,我们赶紧停车后退,下车一看,山上正哗哗地往下落碎石,公路上堆积的碎石已经占据了一半的路面。等了一会,落石渐渐稀疏了,我们上车,疾驶而过。当地人说,这条路一直是边堵边修,铲车就在路边待命呢。余震来了,工人师傅们就躲一下,余震过了他们就过来清理维修。
5月27日下午,记者正在文县采访时,青川、宁强发生两次余震,我亲眼看到了当地居民称为“山上冒烟”的山体滑坡,并切身感受到身处灾区居民的恐慌。我们一行乘车从甘川交界的石坊乡返回快到县城时,忽然发现公路边上的山头上腾起一团土黄色的“烟雾”,而且迅速扩大。我们赶紧停车拍照,短短几秒钟,山上已经有四五处“烟雾”从上到下移动。“又地震了!”白水江边的房子里很快跑出很多人,站在路边惊恐地四处张望。采访车驶进文县县城,这个山沟里狭窄的街道上站满了人,震感十分强烈。所以,灾区群众有“震不死人跑死人,跑不死人吓死人”之说。
自5月25日青川发生6.4级余震到5月28日,灾区百姓遭遇了自“5·12”汶川大地震后最密集的余震侵袭,先后有5次较强震感的余震让陇南城乡为之战栗。记者和灾民一样,每天在帐篷里苦挨着,10多天不能洗澡,每天用凉水擦把脸,对方便面已经有了“呕吐”的生理反应。即使在空气中,记者也能感觉到,连续的抗震救灾的帐篷生活,已经让灾区的居民极度疲惫,而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临的余震又让他们精神高度紧张,不敢有丝毫松懈。他们的忍耐已经接近极限,然而他们又不得不坚韧不拔地应对,有消息说,这样的余震还要持续两三个月。
废墟正在清理,危房尚未评估,罹难者刚刚掩埋,重伤员还未痊愈,公路刚抢通又塌方,然后抢通再塌方,灾后的重建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因而,疲惫而坚强的灾区人民需要各方面的援助。在那些日子里,我经常是白天驾驶着采访车翻山越岭跑现场,晚上回到县城的帐篷里赶写稿件,几乎每天都要写到12点。我只有一个念头,我的报道会告诉读者,在极度困难中,大家伸出的每一双手,都能温暖灾民破碎的心。
大爱让人泪湿衣襟
“胡总书记来看望我们来了!”陇南市武都区的人们奔走相告,饱受余震折磨的灾民们自发地赶到陇南市第一人民医院门前,站在马路两边,等待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到来。总书记乘坐的面包车刚到路口,聚集在街道两边的受灾群众便不约而同地热烈鼓掌,齐声问好:“总书记好!总书记辛苦了!”刚下车的总书记一边微笑着挥手向群众致意,一边向帐篷病房走去……走进帐篷病房,总书记热情地和正在工作的医护人员一一握手,连声说:“你们辛苦了!”在兰大一院的余勤副院长详细介绍了医疗救援队和这个帐篷医院的情况后,总书记说:
“你们救治了大量伤员,人民感谢你们!”然后,总书记又对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灾区救援的巴基斯坦医疗队队长哈比比医生一行说:“在中国人民遭受特大地震灾害的危难时刻,巴基斯坦政府感同身受,向中国表达了深切同情,捐助了救灾物资,还派来了医疗队。对此,中国政府和人民深表感谢。”随后,总书记又走进了3号骨科病房。他握着伤员许德慧的手说:“你在地震中受伤了,全国人民都关心着你。我们一定会帮助你战胜病魔,恢复健康!”得知病床边的女孩是许德慧的女儿柳枝时,总书记把她揽在怀抱里说:“你要坚强起来,我们一定会治好你的妈妈!”听到总书记温暖的话语,在一旁照顾姐姐许德慧的许小琴感动得哽咽起来。许小琴对本报记者说:“没想到总书记能来武都看望我们,我们一定会振作起来,重建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