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人民广播电台尹彤
“5·12”汶川地震波及我州后,全州救灾行动迅速展开,甘南电台也在第一时间派出我和其他3位记者奔赴我州的重灾区——舟曲县,深入灾区一线采访。
在灾区的20多天里,我一直被各种各样的感动包围着,在灾难面前,许许多多平凡的人用温情、善良、友爱坚强演绎着一个个真善美的动人故事。
江盘乡云台村原村支书闫青朝,因为长年劳累,一条腿股骨头坏死落下残疾。地震中他家的房屋严重裂缝,已成危房,可连日来,他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村里乡亲们的安危。地震后,村里房屋东倒西歪,乡亲们露天过夜,加上惊吓和寒冷,很多人病倒了。情急之中,老支书想到自己学过医术,家里也有常备药品,正好可以帮帮乡亲们,于是他拖着病腿,挨家挨户为他们看病送药。当记者来到这位老支书的家里时,看到他们家裂缝的墙已经被木头撑起,有些裂口已塞上木板加固,老支书告诉记者,这些都是乡亲们自发帮助加固的,乡亲们也时刻惦记着他们一家人的安全。
接连不断的余震,把舟曲县城3万多人逼上狭窄的街头,但记者看到的舟曲县城之夜却是个充满温情和关爱的特别夜晚。
十几天来街面十分安静,没有人大声喧哗,更没有人吵闹。政府在公路两旁搭建的救灾帐篷里,老人和小孩酣睡,而守候在帐篷外面的那些老人的子女、孩子的父母,或露天睡在凉席上,或者背靠背坐在垫子上,他们声色坦然,看不到丝毫的疲惫和哀怨。在这众多的守候者中,让记者深受感动的是一位家住城关镇的妇女刘萍,凌晨两点多钟,在昏暗的路灯下她扶着年迈的老人,正一点一点耐心细致地喂着汤水。与她断断续续的聊天中,记者了解到,这位老人是她的婆婆,已经78岁了,从去年开始全身瘫痪,一直由她照顾,这几天余震不断,每天晚上她和丈夫都要把婆婆背出来。
地震后舟曲突降强暴雨,引发山体滑坡,东山乡下庄村大半个村子被掩埋,60多岁的张正全老人,上有86岁的老母亲,自己双腿残疾,老伴有严重的精神病,儿子儿媳出外打工去了,留下一个3岁的小孙女还要他照顾。地震时山石乱飞,房倒墙塌,在这危险关头,村里人赶到他家,救出了他们,张正全老人见到记者时泪水涟涟地说:我们刚被拉出院门房屋就在我身后坍塌,要不是乡亲们帮助,我们家里人是一个都活不下来的。
……
地震面前,这样的镜头和声音让我深深体会到了灾区人民亲情、友情的巨大力量,因为有情,我们义无反顾,挺身而出;因为有情,我们真心依靠,共渡难关。毫无华丽辞藻的话语,毫无惊天动地的壮举,一个“情”字却让我潸然泪下,让我由衷地敬佩众多灾区人民展现出的人性光辉。
八楞乡的凤安山村,房屋在地震中全部坍塌,家园尽毁,整个村庄满目疮痍。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凤安山村民是不幸的,可同时他们又是幸运的,因为有一位共产党员一直坚守在这里,与他们共渡难关。凤安山是个自然村,隶属于舟曲县八楞乡冷水泉行政村,身为乡党委副书记的李双全,去年底兼任了冷水泉村的村支部书记,也是这里的包村干部。160多人的凤安山是个藏族聚居村,位于一座海拔1900米的山顶上,村里至今不通公路,徒步进村至少需要1个多小时,但地震后短短半个小时李双全就赶到这里。当时村里尘土弥漫,群众惊慌失措,场面非常混乱,他立即带领几个村民把群众集中到安全地带,一边排查灾情一边挨家挨户劝慰群众稳定情绪。随后,李双全组织劳力,在最快的时间将救援物资——帐篷、面粉、方便面、矿泉水和棉被运进了山村,帮助村民们搭起救灾帐篷。
1997年入党的李双全,是地震后一直坚守在这个偏远小山村的唯一的共产党员。“省、州、县的领导连日来都到这里察看灾情,救援人员和救援物资也不断地运了进来”,李双全指着聚集在村头的百姓说:“我并不孤单,还将坚守在这里。”
地震把通往村里的公路震垮,一车车救灾物资运不到村里,峰迭乡狼岔村支书董豆次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挨家挨户发动党员群众,硬是肩挑手抬修通了公路。一批批救灾物资随之运进狼岔村,帐篷搭起来了,方便面、矿泉水送进来了,受灾群众的生活得到了有效安置。极度疲惫的董豆次跑来跑去,又投入到生产自救、重建家园的队伍中……狼岔村68岁的五保户老人尚麻眼拉着记者的手,热泪盈眶地说:“我活了68年,这次地震是我们这儿遇到的大灾难。我的房子倒了,可是我现在有饭吃、有地方住。村支书董豆次天天来看我,真是苦了他,真是不知用什么话语表达对他的感谢,对共产党的感谢!”
就是像李双全、董豆次这样的人,用真诚和热情让群众感受到了来自党和政府的温暖,也在灾区的土地上扎下了一面鲜红的党旗。
5月的舟曲,处处麦浪滚滚,油菜子香浮动,在地震后断瓦残垣的映衬下,更显示出丰收的来之不易。川流不息的公路旁,一片被地震毁坏的沟壑不平的麦田里,一群人正热火朝天地抢收麦子。这一天,舟曲县城关镇沙川村农民鲁全海一家从早上6点钟就赶到地里收割菜子,他告诉记者,眼下虽然余震不断,但当地受灾群众都已经行动起来,趁着晴天开始抢收夏粮,通过自己的努力,尽量减轻国家的负担。
“我们不等,不靠,首先要自救,路通了,党和政府的各种救灾物资才能运送过来。”这是江盘乡姚家楞村党支部书记刘海荣见到记者时说的第一句话。姚家楞村是舟曲江盘乡受灾最严重的村庄,灾情发生后,村民相互帮助搭建起各种临时避难棚,上到60多岁的老人下到10多岁的孩子,都扛着铁锹镢头到村口抢修山路,其中就有在地震中刚刚失去儿媳的老人和痛失母爱的孩子,在亲人遇难和失去家园的痛苦悲伤中,他们没有放弃生活!
……
这些平静的身影让我从沉浸多日的伤感中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撼!那就是面对严重的灾情,灾区人民没有被困难压倒,没有失去美好的信念,他们正擦干眼泪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新的明天。这就是我们的人民,我们生生不息的动力,我们民族勤劳勇敢的传承。
灾难总是不断地伴随着人类,让我们更多地懂得善良慈悲、友爱互助与真情,也让我们更多地理解生命和幸福的真谛。作为深入灾区一线采访的记者,我们的职业责任,就是用诚挚的心灵、用手中的笔和话筒,见证历史,记录那些让我们震撼和感动的瞬间,去传递温暖,祝福灾区的人民早日重建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