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新闻部卢吉平
作为一名有十多年工作经历的新闻记者,我采访过乡村,进过厂矿企业,在市县驻站,也经历过许多次重大典型报道。
但说心里话,今年在我省陇南、甘南等地采访抗震救灾,带给我的感触是震撼,这段经历也是我终生难忘的。
在地震灾区的日日夜夜里,一次次面对倒塌的房屋,一次次面对满含悲戚的灾民脸庞,我情不自禁泪如雨下。看到解放军战士们奋不顾身地抢救群众财物;看到白衣天使们穿梭在灾民当中包扎伤口,扎针输液,我时刻不被他们的行为所感动。
我深深地感觉到,有幸参与抗震救灾的报道,既是一次难得的经历,又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正是在特大苦难面前,我的心智得到了锻炼和洗礼。在地震灾区采访中遇到的种种情景,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深处。
艰难地采访
同以往的任何一次采访不同,抗震救灾的报道,给我感觉是任务特别紧急,时间非常仓促,而面对的也是平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都需要千方百计地克服。
地震发生后,我前后三次到陇南、甘南等地采访,时间近1个月。可以说在这前后1个月当中,白天四处找新闻线索,寻访第一见证人,由于交通不便,回来后几乎是深夜,为了赶在第二天见报,顾不上吃东西连夜赶稿。按照惯例,甘肃日报夜班急稿通常在当晚九时截稿,但在抗震救灾报道过程中,凌晨1点左右发稿几乎是家常便饭。等发稿完备,夜深之时只能用方便面、榨菜充饥,每天休息时间最多也就四五个小时。
睡觉最能说明新闻记者之艰辛。由于大地震后,倒塌或出现裂缝的住房特别多,而帐篷特别缺乏,只能满足极少数房屋完全倒塌的群众临时居住,绝大部分的群众和干部自发地搭建简易帐篷,很少有人住楼房的。但是到灾区采访的新闻记者很多,由于缺少帐篷,刚开始几乎所有的记者都是住在宾馆里的,而武都、文县等地的宾馆,没有一家不是开着一指宽的裂缝。
由于余震不断,大家都不敢睡得太死,像《三国演义》中的张飞一般,睁一只眼闭一眼地假寐,作为一名现场采访的记者,遇到的最大困难莫过于余震了。记得有一天,我们在舟曲县采访,当天工作完已是晚上12点半,大家刚睡下还没有1个小时,突然发生了一次5级多的较强余震,当晚住在县政府招待所的包括甘南的领导和我们,全都被震醒,大家纷纷跑到楼下窄小的庭院里。当时,正好省地震局预报甘肃东南部,包括陇南和甘南有可能会发生较强余震,一时间大家都不敢在墙上布满裂缝的宾馆下榻,由于找不到就寝的帐篷,只好在车里和衣假寐了三五个小时。
像在舟曲这样的余震经历,在文县发生的次数最多,特别是夜晚大家从宾馆中震醒后,冲出去的就有好几次,在武都也有三四次,有些震级较小的颤抖式余震也都习以为常了。
回首在抗震救灾的采访工作,我们克服了余震带来的常人难以想象的许多困难,因为大家都不知道余震什么时候会发生,震级有多大。在经历了许多次本能式的恐慌逃窜后,对余震大家渐渐习惯了,个别天不发生一两次余震都觉得不习惯,到后来甚至都有些麻木了。
苦难中的乡民和可敬的百姓
在地震灾区的采访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灾区的老百姓承受了太多太多的苦难。特别是像我省陇南、甘南两地,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极差,这里的群众也是全省乃至全国最贫困的。当灾难突然发生后,他们默默地承受着百年不遇的磨难。
在文县采访当中,我就了解到这样一件难忘的事。在一个很偏远的乡村,一位老农正在贫瘠的山坡地里劳作。地震突然发生后,乱石从山顶滚落下来,老农躲闪不及,当场被滚石轧断双腿。当天下午,邻舍亲戚自制简易担架,翻山越岭将他送往乡卫生院,连晚赶到乡里,却发现乡卫生院房屋全部倒塌,没有条件救治。而文县县城又在乡镇对面的另一座山背后。村民们没有办法,只好连夜抬着病人回村,当晚请村里的赤脚医生简单包扎。天亮后,换了一拨人,又翻了几座山,碰了辆三轮车才送到县城。
当灾难发生后,由于交通阻隔,难以想象村民们抬着血淋淋的病人,整整两天一夜,在几座大山间来回奔波,抬担架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其情景是多么的悲壮。令人欣慰的是,这位断腿的老农在县医院得到了尽可能好的治疗。
在特大灾难面前,我也看到了人性善良的一面,看到了许许多多的群众,自发地毫无保留地奉献所有,以减轻他人的苦难。在文县中庙乡就有这样一位乡村教师,参加工作不到两年,地震发生后学生都放假了,由于他老家的公路断了没法回家,也不知道家里亲人活着与否,但他每天都来到县医院门口做志愿者。他说自己不会看病,但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想尽所能帮助伤残的受灾群众做点事,能为挽救生命出份力。
老百姓是灾难的直接承受者。在灾难面前,他们摒弃了市场经济熏染下的斤斤计较,纷纷主动投入到互帮互助中,展露出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
谁是最可爱的人
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采访中,我经常被一些人和一些事所感动着,我无数次地在内心深处默念道: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他们并不是星味十足的歌星、演员和富翁,他们并没有人们仰慕的高官地位,他们只是一位位普普通通的战士,一位位普普通通的医生、护士,一位位普普通通的百姓,但他们面对生命、面对灾难,尽职尽责地履行着他们应该做的工作,维护着无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武都县中医院采访中,我就被这样一件事感动着:当一名高危孕妇正临产时,地震突然发生了。在这母子生与死的紧急关头,医生和护士并没有放下病人不顾,而是冒着手术室所在的大楼随时有可能倒塌的危险,坚持做完了手术。在他们挽救他人生命的关键时刻,他们并没有考虑自己的安危。
在地震最严重的文县碧口镇采访时,我也被这样一些可爱的人感动着:为了在第一时间赶到灾区,红军师的官兵们背着面粉,带着急救医疗箱,坐冲锋舟,跋山涉水,靠步行给大山深处的老乡送去吃的,抢救受伤的群众。当解放军战士连夜赶回去的时候,村民们额首遥望,叮嘱他们一路小心……
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事有很多很多。正是有了这样多的人和这样多的事,许多原本无助的百姓渐渐增添了些许信念和力量;正是有了这样多的人和这样多的事,残酷的自然灾难在人类面前显得苍白和无力。
回首抗震救灾的报道历程,我深深地感觉到,灾区的百姓遭遇了太多的苦难,正是他们面对苦难的不屈信念,激励着我不停地用手中的笔,记载下他们所经受的苦难,记载下他们面对灾难所展露出的生生不息的奋争。我也为自己做了些工作而略感慰藉,我也为在一生当中能有这样一段难以忘怀的经历而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