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时政部吕建荣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先后三次进入陇南、甘南地震灾区,跑遍了文县、武都、康县、徽县、舟曲等重灾区,用手中的相机拍下了一幅幅家园破碎、军民奋力救灾、宝成铁路109隧道抢险、嘉陵江河道疏浚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灾区的照片,一直到6月8日下午,我才离开这片令我深感心痛的土地。作为一名记者,我在灾区的采访中见到了太多悲惨的、感人的画面,它们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这次采访,使我真正感悟到了人民在大灾面前所表现出的人性光辉和至善大爱,让我的人格和灵魂得到了升华。
采访车抛锚
5月12日下午2点28分,我正在办公室处理图片,突然,编辑部大楼一阵剧烈摇晃,并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仿佛即将垮塌一般。“地震了,快跑!”同在办公室写稿的同事一声大喊,我们飞奔出了编辑部大楼。
一阵剧烈地摇晃之后,我立刻意识到:这肯定是一场不小的地震,心中做好了随时出发采访的准备。近一个小时后,有消息陆续传来,是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大地震,紧接着又有了我省陇南、甘南部分地区也遭受到巨大损失的消息。
在第一时间内赶赴灾区,及时把灾区的情况传递报道出去,是记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立即检查好摄影器材,准备出发!
13日一大早,在报社的安排下,我奔赴灾区。报社派出了一辆车况相对较好的越野车保障这次采访。车刚出兰州,我便催促司机师傅加快速度,80,100,120,140……车子飞一样向前。
在这样的大灾大难面前,如果记者不能及时出现在现场,这是对新闻职业的亵渎,至少是一名不称职的记者。
我不停地催促司机师傅加快车速,当过兵的司机师傅小陈也特别理解我此时的心情,路况不好时,稍稍减速,路况一好,马上将车速提了上来。
定西、通渭,一闪而过。
可刚过秦安,这匹脱缰的“野马”突然喘着粗气停了下来。
“不好了,开锅了!”小陈擦擦满脸的汗珠赶忙修车。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但这辆车像一匹得了大病的老马一样,丝毫没有起死回生的样子。
这样等下去无疑是徒劳,必须想办法尽快赶到灾难现场去。
司机师傅修车,我则在公路上拦车。一辆辆车子飞驰而过,对一位路人的求助毫不理会。没办法,我只好背着沉重的摄影包顶着烈日在公路上前行。
多走一步,我就能早一秒到达灾区。
摄影包把左肩膀压痛了,我就把摄影包换在右肩膀。正在我筋疲力尽时,身后传来了汽车的喇叭声,是《兰州晨报》赴陇南灾区采访的同行认出了我,将我捎上了车。
下午,我终于赶到了宝成铁路109隧道,拍摄到了109隧道的险情和反映灾情的照片。这些照片陆续被《人民日报》、《甘肃日报》发表,其中有两幅被新华社发了通稿,同时入选由中宣部主办的“众志成城——2008汶川地震大型新闻图片展”。
遭遇余震
“白天写稿,晚上逃命”。这是前期参加灾区采访的所有记者对当时在震区工作生活的共同感受。
地震后的几天里,大小余震不断。所有到灾区采访的记者都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第一时间内抢抓一切有价值的新闻。白天都是铆足劲了跑采访,加之白天大多在车上和路上,有许多余震感觉不到,但是晚上就不行了,皓月当空,风轻物静,正当你在聚精会神写稿时,余震突然袭来,地摇楼晃、噼啪作响,只能飞快地往外跑。有时一晚上能跑好几次。
后来跑得多了,也就懒得跑了,有了一种“你摇你的,我写我的”的泰然自若。
但有两次余震还是让我心有余悸,给我留下了终身抹不去的记忆。
5月16日,在文县采访时,我住在白水江林业局招待所。
这个招待所依山而建,房后不到两米就是大山。这天早上6点多发生了6级左右余震,我们正准备起身逃跑时,只听见隔壁房间和楼道传来几声巨响。一块脸盆大小的石头从山上滚落下来,砸进了我们住的四楼隔壁的房间,由于落差高,石头砸破房间玻璃后,一直向前,将床、电视机砸坏,还没有停下,又将房门砸穿,才被对面楼道的墙堵住停下。幸亏那晚这个房间没住人,否则后果不敢想象。
5月17日,我和同事在赴地震重灾区甘南舟曲采访途中住在了陇南市一家招待所。由于连日奔波十分疲惫,这晚早早就睡了。我带着摄影器材,为了安全起见,晚上睡觉时,我将房门反锁了起来,但这天凌晨1点08分,发生了一次更为强烈的余震。睡得迷迷糊糊时,我突然感到房间在剧烈摇晃,听到钢筋水泥撞击扭曲发出的声响,紧接着楼道中传来嘈杂的奔跑声。
情急之中,我急忙起身向外跑,不知是心情紧张还是余震时房门变了形,房门怎么都打不开,这时,房子摇得越来越厉害,心中骤然生起悲凉,“完了,完了,今天我是跑不了了!”最后终于打开了房门。我一口气跑到大街上,街头到处是惊魂未定的人们,大家都在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刚才发生的余震。这时,一位同事从兰州打来电话问我情况怎么样,他告诉我兰州也有明显震感,他安慰我不要紧张,要注意安全。这天晚上,我没回招待所去住,背着相机在陇南市滨江路溜达了一夜。第二天,我才得知当晚余震的震级为6.1级。事后,当晚同住在这家招待所的省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赵彬告诉我,他说那天晚上余震发生时,他抱着被子就势往两张床中间一滚,睡了一夜。
经历了强烈的余震和灾区的日日夜夜,记忆都是刻骨铭心的。
5月28日,《甘肃日报》、《兰州晨报》首批参加抗震救灾宣传报道的记者回到兰州,大家聚在一起吃饭时,面对桌子上“丰盛”的饭菜,久久没有动筷。《兰州晨报》副总编辑周玉兰、《甘肃日报》车队司机段正斌等多数同志都掩面而泣。
亲情和谎言
“爸爸,我怕,我怕”,一向坚强的女儿在电话中抽泣着。
5月17日晚,妻子突然打来电话说,现在街头到处流传兰州要地震的消息,已有好多邻居到外面避震去了。不过,她让我放心,她会照顾好孩子的,让我不要挂念她们,安心在灾区采访……
接完妻子的电话,心中顿时有一种无名的酸楚。自己常年奔波在外,很少能顾及家庭,深感欠妻子和女儿的太多太多。
如今在妻儿需要我护佑的时候,我却远在灾区。
后来,我才得知当晚妻子和女儿在兰州东方红广场蹲了一夜。
“爸爸,知道你去陇南抗震救灾的那天,我很担心,妈妈让我别给你打电话,发短信,怕影响你工作。可我实在无法忍受在这样的条件下没有你的消息!每次看到电视上灾区那些惨烈的画面,我就难以控制自己的泪水……”
这是一条500多字的手机短信,是兰州军区某红军师政委张绘武女儿发给他的。那段时间,张绘武冒着随时发生的余震、滑坡、落石等险情,日夜奔波在陇南武都区、徽县、成县、康县和文县5个县的34个乡镇之间,组织指挥部队打通道路,救援群众。
亲人和同事都挂念着他的安全,每次收到亲人和同事问候他的短信和电话,他都隐瞒已经遭遇到的和随时发生的险情,安慰亲人他很安全,不要牵挂他。
某部连长在妻子即将生产时,奉命奔赴抗震救灾一线。他刚走一天,妻子生下了小孩,并发生了大出血。为了让丈夫不分心,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抗震救灾中,她隐瞒了自己的病情,每次丈夫打来电话,她总是说:“别担心,我和孩子都挺好的!”用美丽的谎言一次次“骗”过了丈夫。
…………
在灾区采访的日日夜夜里,只要你遇到参加救援的人员给亲人打电话或发短信,所有的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自己很安全,勿挂念,请放心!”只字不提灾区的险情和困难。
国家事大,家中事小。在灾区,我被无数个“美丽的谎言”深深感动着。
这一个个“美丽的谎言”,诠释着神圣的使命和责任,演绎至上的亲情和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