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日报晁君杰
5月12日下午2点28分,时针永远定格在这一刻。正是在这一刻,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突然降临在四川人民的头上,死亡数以万计,受伤数以万计,还有数以万计的同胞下落不明。
灾难无情人有情,路断水断情更浓。全国乃至世界人民从四面八方奔赴灾区,在一片片凄凉的废墟上演绎着一幕幕血浓于水的人间真情。
一次未成行的救援行动
“下午4点前调集50辆30座以上的大型客车,要全部安装GPS定位系统。调集完后在原地待命准备赶赴灾区!”5月15日中午临近下班的那一刻,定西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局长郭俊清接到了这样一条省运管局下达的紧急命令。接完电话,郭俊清表情凝重地看了一下墙上的挂钟,指针已经指向了11点58分。
12日下午2点28分那短短震撼天地的几十秒,成为全国人民心口长长的痛。也因为是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所带来的那种惶恐和不安,定西运管人的心和所有人一样,从那一刻起,都时时刻刻牵挂着灾区和灾区受难的同胞。
终于可以为灾区受难的同胞兄弟姐妹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了,面对这场特大灾害却不能亲赴灾区救灾,感受到了受灾群众的无助却无法救援,这让很多人都有了一种很强烈的愧疚感。这道紧急任务的下达,让大家时刻牵挂灾区的心有了着力点。一接到任务,所有干部职工都振奋起来,在群情激昂的一片请战声中,所有人却发现完成这个任务的难度系数很大。
因为事发突然,运输车辆都按班次发车在外,要在短时间内调集50辆大客车并非易事。况且,时间短促又是临时调度,较远地区的车辆在短时间内无法按时集结到位,市区内运输公司的运力根本不足50辆,必须要从其他的地方抽调。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远在地震灾区废墟下闪烁着希望的眼睛不容等待。在简单商讨后,局领导决定将安定区、陇西县、通渭县等三个较近地区的车辆调集到市局集中。
快!快!快!所有人心中想的只有这一个字。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打响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迅速组织起车队全力支援灾区,而这场战争,似乎却没有必胜的把握。
局运输管理科负责人迅速下达通知,要求集结所有技术状况良好、司乘人员技术过硬的车辆且必须在下午4点前赶到集中地点,并且强调一定要快。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办公室的电话、每个人的手机都在响个不停……
时针走得飞快,那一刻,所有人都希望它能够慢下来。马上就4点了,还差两辆,大家焦急地看着郭俊清局长。来了!
来了!当最后两辆满身尘土的客车驶入临时集结地,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车辆准时集结到位,大多数车辆刚执行完任务就匆忙地赶了回来,车身上还蒙着一层厚厚的灰尘。早已做好准备的工作人员又以最快速度给陆续到来的每一辆车都加满油、灌满水;在车身上贴了抗震救灾标语、悬挂横幅,并且为每一位司乘人员准备好充足的食物和水。
而这时,在办公室里局长郭俊清与机关干部田茂春、贵芊作为救灾车队带队领导,早已做好准备在原地待命,随时准备带领车队赶赴灾区。已经松了一口气的大家都在焦急地等待省局下达出发命令。
这种焦急等待一直持续到了第二天早上。省局打来电话通知:任务调整,车队不必再赶赴灾区。焦急的心总算放下了,在那一刻起,大家心中却多了一个遗憾。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大多数的车辆是在放弃正常营运来执行任务的。很多车辆是在到站后被告知:暂停营运紧急赶赴集结点。这些车辆都是由个人承包营运的,通常这些被通知的都是最优秀的驾驶员和最好的车辆,放弃一趟正常的班线那就意味着放弃一天甚至是几天的收入,而他们在听到命令的那一刻也是毫不犹豫地接受。
虽然这次救援行动没有达到救援目的,但实际上,它已经取得了成功,而且是很成功!
危难时刻的人间真情
震在汶川,痛在我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定西广大干群心系灾区,时刻关注灾区的灾情和灾民的安危。
在市区立交桥广场记者看到,县幼儿园4岁的安博小朋友在妈妈的陪同下,捐出了自己平日里攒下来的零用钱,周围的人看到那一个个攥满汗珠的钢镚儿深受感动。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便民募捐点从16日早上设立,立刻就有一家牛肉面馆的老板送来了1000元善款,第二个捐款的老两口同样也是1000元。青岚乡一位进城务工的农民,路过这个募捐点,掏出身上不多的钱拿出一半投进了募捐箱,当记者想要问几句时,他转过身说:“心上难受得很,捐上些心里舒服一些,希望四川灾民早一天好起来。”
在友谊广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才两天,就用完了4本收据,很多人不愿意留下姓名,他们就在收据上写下志愿者三个字。有一个香泉的回族老汉,在家里看到四川灾情后,夜不能寐,将家里500斤粮食粜了后,专门赶到募捐点将300元捐给了地震灾区,给自己只留了20元路费。常年卧床不起80多岁的杨作拄老汉,在电视上看到四川灾情后,告诉儿子说:
“我虽然长病不起,但起码有你们照顾我,但灾区的那些人更需要有人照顾,你们就去捐上1000元吧,也算我的心愿。”听话的儿子就近来到募捐点,说了情况后感动地好多路人留下了泪水。
正立广场上,骄阳下不时有人前来捐款。在短短半小时内,记者粗略统计,有11笔善款进入募捐箱。9岁的西关小学二年级学生周彦凯拿来平日里攒下的零花钱。一位在这附近卖菜的妇女还没有开张就拿出兜里不多的钱放进了募捐箱,那双手上全是裂纹而且沾满菜汁。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虽然大多数人捐的都不多,但他们对受灾群众的那份情谊是真挚的。
谈卯成,你不是个“傻瓜蛋”
连日来,一个在村里被称为“傻瓜蛋”的朴实农民,到地震灾区为灾民免费理发的民兵连长的故事在陇南广为流传。虽然理发理不平受灾群众心头的阴霾,但这个好心人让受灾群众感受到了温暖,让这个交通不便的受灾村落感受到了来自异乡的真情关爱。
5月22日,正在陇南市武都区马街镇蒿坪村检查指导抗震救灾工作的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在这个理发师的小本子上写下这样一行字:“谈卯成同志,你是个好民兵。”
谈卯成,48岁,岷县茶埠镇甫里村人,一个有着28年理发生涯又热衷理发的民兵连长。蒿坪村村民告诉记者,这个村子刚刚在“5·12”汶川里氏8.0级大地震中失去了所有的房屋,除了赶来抗震救灾的兰州军区某部战士和市、区、镇干部外,谈卯成是这里唯一一位外地来的志愿者。在营门口,记者看到了正在为一个半大孩子理发的谈卯成,个子不大,身体单薄,脸上充满疲惫,但神情专注。旁边一面倒塌半截的墙上,用土块固定着一块书写了“抗震救灾献爱心,义务理发暖灾民”的已经失去了颜色的牌子,村民们说,谈师傅18日下午就来了,已经理完了所有村里人和解放军战士能理的发,还给我们磨剪刀、磨菜刀,帮助村民拆除危房。
谈卯成是13日才知道四川汶川发生了大地震并波及了我省陇南市,老谈对老伴说:“我想好了,我要到陇南灾区去,为那里的受灾群众理发,尽一份力。”村里有些不理解的人骂他是“神经病,傻瓜蛋”,“地里的草长的比苗长,还去给人免费理发”。早晨,两口子翻遍全身只有30多元钱,要想去武都,这点钱是远远不够的。老谈只好又到平常最要好的邻居家里去借,带着好心人的祝福,老谈坐上了开往宕昌的班车。
老谈17日到宕昌时,已是10点,没有了到武都的班车,只好找了一个最便宜的旅店住下。第二天接近中午的时候,老谈终于到达武都,住在街头帐篷里的一位老大爷指引老谈找到了市、区民政局,工作人员告诉他灾区非常危险劝他就在附近理发,在老谈的坚持下,工作人员只好开好便条,指引他坐上开往武都区受灾最严重的马街镇蒿坪村的车。
蒿坪村位于马街镇5公里外的一座山顶上,下山一趟要走70多分钟的路程。在这次地震灾害中,蒿坪村死亡1人,重伤2人,轻伤5人,全村75户人家倒塌房屋的有35户,其余全部成为危房,已被17日上山抗震救灾的兰州军区某团在为灾民搭建完帐篷后,全部拆除。
老谈自己讲,他的到来并不能解决什么大问题,只是尽己所能地帮助一下别人。在理发的空闲,老谈还会帮助蒿坪村民们磨菜刀、磨剪刀,帮助村民和解放军战士拆除危房。村民们一个劲对他说:“谈师傅,你可真能干,不光会理发啊,你别走了吧,就留在我们这里。”
其实,这样的表扬和夸奖在老谈看来,却有另外的心酸。
老谈在镇上开的理发店,多半时间关着,只是赚来了一句“谈卯成在镇上开了间理发店”这样一句话。由于老谈经常外出理发,且大多是免费服务,理发店几乎是在最低收入上维持。家里的3亩地,每年收入也很少,如遇天灾,就没有一分的收成。去年8月,毕业回家在村上干了两年民办教师的儿子,为了不给家里增添负担去了南方打工,一月800元的收入还不够自己吃住,更不用说补贴家用,老谈至今还欠着儿子上学时借的3万元,这些钱除了向亲戚邻居借的外大部分是高息贷款。
很多时候,老谈也想好好地挣些钱,帮妻子好好务农,但一段时间后,老谈就开始忍不住往四乡跑。今年一月,老谈听到南方遭遇冰雪灾害后,苦于自家只能接收当地一个台的简易电视天线,狠下心来把还没到时候的猪卖掉,用200元买回来一架地面卫星接收天线,看到南方严重的冰雪灾害后,老谈又动起了去南方理发的心思。就在他要动身的时候,儿子打来电话告诉他,很多人因为冰雪灾害道路阻塞滞留在外地,更不要说去南方了。因为最终没有去成,老谈只好每天看着电视为救灾官兵们加油,老谈现在说起来还很是沮丧。
从陇南回来路过岷县时,记者特意去了老谈家,有些寒酸的厅房里有幅对联格外显眼:卯定信念不动摇,成就偏爱有心人。正在院子里劈柴的老谈妻子说,老谈没事的时候总爱念叨这两句话,有事的时候更是把它挂在嘴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