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610100000016

第16章 《孟子》的哲学思想(2)

曰:“奚有于是?亦为之而已矣。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则为无力人矣;今曰举百钧,则为有力人矣。然则举乌获之任,是亦为乌获而已矣。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弗为耳。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第二章)

孟子就曹交关于“人皆可以为尧舜”的问题作了回答。他认为,凡事都在乎做,不肯做则举不起一只小鸡,肯去则可以成为乌获。人人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的善性,只要按尧舜之道切切实实从孝悌做起,就都可以成为尧舜。

综上所述,孟子主性善之说,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而仁、义、礼、智这四种品质都是先天固有的。他要求人们通过存心养性,使这些品质扩而大之,以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孟子这种性善理论对后来儒家思想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第二节关于仁政论

春秋末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所谓仁就是“爱人”,他认为仁是贵族才能具备的一种品德。孔子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反对国君横征暴敛,反对用残杀的手段统治人民。他提倡“为政以德”即主张对劳动者实行怀柔的政策。到了战国中期,孟子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把孔子的“德政”思想发展为更为完善系统的“仁政”学说。这为后来我国封建社会的儒家奠定了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孟子的性善论是为其政治主张服务的,他要求统治者从天生的“恻隐之心”出发,“推己及人”。“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第七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公孙丑上》第六章)作一个行“仁政”的“仁君”。“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他说:“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尽心上》第十五章)又说:“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离娄上》第十一章)“仁政”就是“先王之道”,就是古代“圣王”治理国家的方法。究竟怎样才能行“仁政”呢?

孟子首先提出了“制民之产”的主张。他在《梁惠王上》中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第七章)

孟子认为,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却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只有士人能够做到。至于一般老百姓,如果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便也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这样,就会放荡邪僻,无所不为。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对他们施加刑罚,这等于设下罗网坑害人民。哪里有仁爱的人做国君却做出陷害人民的事情来呢?因此,英明的君主规定人们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儿,好年成,丰衣足食;坏年成,也不致饿死。然后再引导他们走上善良的道路,他们就容易听从了。在这里,孟子强调指出,只要人民有一定的维持生计的产业,就容易接受为善的好思想,就不会去做违法乱纪的事情。

为了实现“制民之产”的理想,孟子又提出了“井田制”的主张。所谓“井田制”,就如孟子在《滕文公上》中所说的: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第三章)

孟子讲述了井田制的具体实施方法,即每一平方里的土地为一个井田,每一个井田有九百亩,当中一百亩是公有田,以外八百亩分给八家作私有田。这八家共同来耕种公有田。公田上的农事完成了,然后才敢去做私田的事情。孟子希望滕国君臣们结合本国的实际去实行井田制。这是治国的方法之一。

孟子的“井田制”,是一种托古改制的主张。它是夏、殷、周三代古田制的变革。《滕文公上》一篇说: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也。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贡者,挍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第三章)

孟子指出,夏代每家五十亩地而实行“贡”法,商代每家七十亩地实行“助”法,周代每家一百亩地而实行“彻”法,实际上税率都是十抽一。“贡”,是根据耕地的收成,按若干年收成的平均数作为征收标准的一种定额献纳赋税的制度。“彻”,是春秋以前通行的一种按当年的实际收成抽取十分之一的税法。“助”,是借民力助耕公田的一种劳役租赋制度。古代贤人龙子说:管理土地的税制没有比助法更好的,没有比贡法更不好的。孟子引龙子的话,认为“助”法最好,“贡”法最不好。“贡”法是比较若干年的收成得一个定数。不分丰收和灾荒,都按这一定数来征收。作为百姓父母的君主,使老百姓辛辛苦苦不得休息,终年地辛勤劳动,却不能供养自己的父母,还要去借债来补足赋税,使老人、小孩饿死而抛尸于山沟之中,那作为百姓父母的作用又在哪里呢?孟子又说:《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同上)

孟子引《诗经》上的话,说明殷、周时代都实行井田制,都是实行“助”法,希望滕国也应该考虑实行减轻百姓痛苦的“助”法税制。孟子认为,只要能实行井田制,就能实现他所构想的王道乐园,如《梁惠王上》所说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第三章)

实行了井田制,在生活物资十分丰富的基础上,再认真办好学校,反复地讲明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养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能把国家治理到这种境界,就是王道的成功。所以,孟子把井田疆界的理正,提高到“仁政”的开始。他在《滕文公上》中说:子之君将行仁政,选择而使子,子必勉之!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认为实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和清理井田的疆界开始。疆界没有理正,井田的大小就不均,作为俸禄的田租收入也就不会公平合理,所以暴虐的君王以及贪官污吏一定要打乱正确的田间限界。田间限界正确了,分配人民以田地,制定官吏的俸禄,都可以毫不费力地作出决定了。一个国家要富强就得发展农业生产,要发展农业生产就得管理好土地,所以孟子十分强调实行仁政必须从理正井田的疆界开始。井田疆界整正了,分田制禄也就合理了。

孟子在实行井田制主张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取于民有制”,反对过分的剥削。他在《滕文公上》中说: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第三章)

孟子认为,贤明之君一定认真办事、节省用度、有礼貌地对待臣下,尤其是征收赋税要有一定的制度。他引用阳虎的话意思是说,要发财致富便会妨害讲仁爱,要讲仁爱便不能发财致富。仁爱的君主态度恭敬,必然以礼待下;生活节俭,必然取民有制。孟子还劝诫当权者应该轻徭薄赋。他在《尽心下》中说: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第二十七章)

古时征赋役有规定:夏季征收布帛,秋季征收谷物,冬季征发劳役。孟子认为君子对这三种赋役只能使用其中的一种,暂缓使用其他两种;如果同时使用两种赋役,就会迫使老百姓饿死;如果同时使用三种赋役,就会迫使父亲和儿子不能相顾。言下之意,统治者如果加重百姓的各种赋役,老百姓受到摧残,国家就会败亡。孟子就在《梁惠王上》里揭露魏国贫富不合理的现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第四章)

孟子认为贫富悬殊的现象,实际上是执政者带领禽兽来吃人。人们厌恶禽兽互相残杀,而执政者却率兽而食人,这不是失去了仁爱之心了吗?

孟子还认为,争取民心是实行仁政的一个重要方面。他在《梁惠王上》对惠王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挺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第五章)

孟子认为只要有一百里见方的小国就可以行仁政而使天下归服,何况大国呢?大王假若向百姓实行仁政,减免刑罚,减轻赋税,叫百姓能够深耕细作,早除秽草;还使年轻的人在闲暇时间来讲求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办事尽力和待人诚信的道理,而且在家里用这些道理服事父兄,在外事用这些道理侍奉尊长,上朝便来尊敬上级,这样就可以使他们拿着棍棒去抗击秦国、楚国的身穿坚实盔甲、手持锐利刀枪的士兵了。这就是说,老百姓生活富足了,深得民心了,一旦发生战争,他们就会奋勇抗击敌人。孟子又在《公孙丑下》中强调人心向背的重要性。他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第一章)

孟子论述了战争的胜败决定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决定于施行仁政与否。他先以两个“不如”指出“人和”在战争中的重要性,然后以攻城得天时而不能取胜和守城得地利而弃城逃走为例,说明不管攻城者获得多么有利的天时,守城者占有多么优越的地利,若没有“人和”,也必将以失败而告终,从而为论证“人和”的重要性提供了有力的论据。孟子提出争取“人和”的关键在于“得道”,而“道”的得失,又决定“助”的多寡,亦即得“人和”与否,从而说明施行仁政对取得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凡是“失道”的君主,不管他有多残暴,迟早总会被推翻的。《梁惠王下》有记载: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第八章)

孟子告诉齐宣王说,破坏仁爱的人叫做“贼”,破坏道义的人叫做“残”。这类人,我们都叫他作“独夫”。桀、纣就是这样的独夫民贼,商汤王、周武王兴兵讨伐他们是正义的。孟子在《离娄上》又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第九章)

孟子认为,夏桀和商纣两个暴君失掉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失去人民的支持,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到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的支持,就得到天下了。得到人民的支持有办法:得到民心,就得到人民的支持了。得到民心有办法:人民所需要的东西给他们,为他们积聚起来,人民所厌恶的东西不要加给他们,如此而已。因此,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的思想。他在《尽心下》中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第十四章)

孟子认为百姓最为重要,没有百姓就没有国家;国家制度是为百姓而设的,所以国家的重要性次于百姓;君主是为百姓办事的公仆,所以是不重要的。所以得到百姓的欢心、便可做到天子,得到天子的欢心便可做诸侯,得到诸侯的欢心便可做大夫。诸侯危害国家,就得废掉旧诸侯,改立新诸侯。孟子这里强调了立国以民为本的重要性。

孟子还提出君主应该与百姓同乐的思想。他在《梁惠王下》有一段与齐宣王的对话: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

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手?”(第二章)

同类推荐
  • 海盗

    海盗

    我们是海盗,有本领的海盗。美丽的姑娘们,请你来到我的怀抱。我们是海盗,自由自在的海盗。在骷髅旗的指引下,为了生存而辛劳。我们是海盗,没有明天的海盗。永远没有终点,在七大洋上飘荡的海盗..感兴趣吧,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入这海阔天空的海盗世界吧!他们挥舞刀枪,宣称与上帝为敌;他们抢掠成性,蔑视人间一切权威。他们抛撒金币,以生命疯狂下注;他们以船为伴,有着自己的道德规章--他们已成传说,被海与天封藏。独眼的船长、生锈的火枪、哗啦作响的金币,盛着财宝的木箱..纵横匕海的故事,并不只是幻想。暴风雨、坏血病、骷髅旗、私掠证,荒岛埋宝,公海搏杀..海盗的世界。
  • 中华民俗文化——中华节俗

    中华民俗文化——中华节俗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民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它是一种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世代相习的思想和行为的传承性事像。它以有规律的活动约束人们的行为和意识,这种约束力来自习惯势力、传袭力量和心理信仰。
  • 老北京的历史与朝代

    老北京的历史与朝代

    本书主要介绍老北京城市建设的特点,以及居住在此的市井百姓的衣、食、住、行等。
  • 趣谈语言文学

    趣谈语言文学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汉语,人们也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语言文学亦有深厚的功底,诸多名著让人目不暇接。《趣谈语言文学》以细腻的文笔,带领我们慢慢品读诸多经典之作,让我们在文学的殿堂寻找到那份已远去的宁静与淡然。
  • 烟台婚礼指南

    烟台婚礼指南

    该书由烟台婚礼大纲、烟台婚礼风俗“99个为什么”、烟台婚庆行业服务谈、烟台婚礼趣谈、烟台婚礼服务指南等几大部分构成,是其经历5年时间,在潜心研究烟台婚庆文化的基础上写成。该书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引导读者们从物质社会的层面上剖析了婚庆行业的发展变化,同时,在精神文明的层面上解读了胶东半岛婚礼中民俗民风,以及其中蕴含的内在文化。
热门推荐
  • 原始老公是巫师

    原始老公是巫师

    嘶,我的头好疼,看了下四周“我这是在哪,怎么周围都是树?我刚刚不是还在上班嘛”,对了,刚刚急着给总裁送资料,高跟鞋滑了一下摔倒了,可,这是哪里?我为什么不在医院?反而在荒郊野外?“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什么声音?感觉像是尖叫声,我心里有点紧,看向声音的地方,一堆?不是、是一群穿着有点落魄,确切的说应该是一群裹着树叶的野人
  • 在劫难逃陆少太偏执

    在劫难逃陆少太偏执

    沈落穿书了,穿成了《秦少放肆宠》中的恶毒女配,沈落深深知道,在将来,与原身一起长大的反派厌恶她,原身喜欢的男主搞死了她,而女主,书中的绝世大白莲,装纯贼厉害。要想活命,必须抱紧她家青梅竹马的反派大佬,到关键时刻留他一命,可谁知,为什么这大腿咋就不让撒手了呢。#陆深:乖乖,到我怀里来,我护你一世安康。#陆深:留在我身边,命都给你!
  • 看月色皎皎

    看月色皎皎

    云月在北京长大,看遍了人群喧嚣,她一直很怀念小时候在四县的小山村里的日子。那是七九年,改革开放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云月只身前往四县里小学支教。在那里,她没有来得及看八月的圆月,却看过了比月色更澄澈的笑容。
  • 杀手也会哭

    杀手也会哭

    杀手不全是冷血无情的,他们也有情感,只不过是外表有些冷罢了。不让人亲近,因为,他们可能随时牺牲在实行任务的途中。愿杀手也有爱情,有人心疼有人爱
  • 仙帝的生活实在太枯燥了

    仙帝的生活实在太枯燥了

    因为生活太过枯燥,青白当着大帝资质的天才面收了普通人为徒;把以前退他婚的女人招聘成了搬粪杂役;把旗下最优秀的杂役开除了……仙帝的生活,就是如此的枯燥无趣且乏味。友情提示:本文适合长得帅的人观看,这样才有带入感。
  • 天使下的面具

    天使下的面具

    你是天使吗?你能击败恶魔吗?抱歉,我不会只眷顾一个人,利益大于一切。
  • 我名摘仙

    我名摘仙

    这是讲述一个少年一步一步踏上无上大道之路,剑斩九天,无悔无恨,少年名为摘仙,当真如他名字一般,就尤如那九天摘仙之人一般,少年有着绝世容颜,精致的五官,便是那些些倾国倾城的仙女都嫉妒无比,尤其是那双眼睛竟是那般的清澈,仿佛看透世间一切虚妄,他天生高贵,却和一只出生不久的小凤凰流落一个名为凡武界的地方,在这里以武为尊,而这一年他十一岁了,但是却什么都记不起了,而伴随着他的还有三本秘籍第一本《太阳圣经》这是一本修炼灵魂的神法,《混沌剑章》毫无疑问这是一本至高无上的剑谱,《九天玄功》这是一本天地都妒忌的一种炼体功法。这些都是顶阶功法,不到一定实力根本无法修炼,但即便这样他也照样剑斩尽天下不快,一路高歌荡漾。
  • 星际上膳书

    星际上膳书

    修真界花朝榜第一美人,麒麟榜第一天骄,元婴之下第一人,前途无量的天上天首席大弟子竟然一朝穿越了???什么?穿越到了星元5537的星际时代?这是一个战斗开机甲,出行开飞行器的时代?机甲是什么?━(?Δ?∥)━ン让一个完全不知科学为何物的'文盲'情何以堪……什么?被迫签订了时空直播系统,要求直播打赏才能够换取灵石???(?Д?≡?д?)!?这是要卖艺赚钱的节奏嘛……我不是优伶,不会耍'杂戏'呀……什么?直播系统的主题还是美食???要我洗手作羹汤?(╯‵□′)╯︵┴─┴我是剑修!剑修!剑修!!!是我提不动剑了,还是你飘了?小笼女:还想回去咩?(*???*;)岑白鹿:好……把本仙女的菜刀拿来!(?`∧?)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文艺版:食一碗人间烟火,饮几杯人生起落。人间二十六法下,何物不堪桌上餐?………………总之,这是一个清新脱俗不做作的白莲花天仙穿越星际开启直播之路为全星际打开美食大门蒸炒烹炸熘煎炝一去不复返的美味故事~(ps:有cp,欢迎食用~)
  • 你似星辰入眼眸

    你似星辰入眼眸

    她,堂堂林家大小姐,天生放荡不羁,半生都随着性子,本以为会平平淡淡度过此生,却偏巧遇上腹黑高冷又傲娇的他。在不断的接触中,竟引出一个阴谋,将他们团团裹住,真相过后,他们又该何去何从……
  • 战犯帝国alpha

    战犯帝国alpha

    “成王败寇,于我又有何区别?千百年后,不也是一具冢中枯骨?只有她例外。”...“纵使负尽苍生又如何?我若成功,杀了便杀了,权当是黎明前的黑暗;我若失败,这些人终身为奴,又于蝼蚁何异?”...“你以为是乱世让你活不下去?你说和平好,那你应该看看那将屠刀架在你脖子上的侩子手,看看那些逼得你流离失所的强盗,看看那些敲骨吸髓的贵族老爷,最后,再看看瘫在王座上那个行将就木的老头子,当你放下了武器,你指望谁来保护你?”...“他们是不是英雄不是你我能评定的,不是那些史官、诗人能够评定的,也不是千千万万个与他们利益相关或是不相关的人评定的。他们是不是英雄,完全取决于他们自己。”...“我听过沧海桑田,王朝更替;我见过众星陨落,红日初升;我歌过鱼跃龙门,蛟龙如海。相信我,这就如同看蚂蚁搬家一样无趣,不过是换了一群人,唱着同一出戏。就如同这杯酒,只一眼便能分辨出,是高地的小麦,还是河间的稻谷。再见,不谢你的酒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