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60900000042

第42章

说到童话,固然大都结局美满,但也是有着波澜和危险的,并非一概的好人好事。像小红帽和大灰狼的故事,狐狸假扮的故事,等等,都提供了为非作歹者的形象,他们惯于冒名顶替,故作善良,以获取信任,达到邪恶目的。只不过年幼的孩子们听故事时,不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个方面,而是更多地关注坏蛋何以被发现,最后身败名裂。当然,童话故事的结构大都突出了这个意思: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坏蛋终归没有好下场;善良必将战胜邪恶,正义必胜。启示也只能如此,总不能让孩子们以为善良的人总是不幸的,作恶总是能够得逞吧。但我们不能停留在童话上。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读小说,小说的情节和意蕴就复杂多了。童话总是善恶分明,小说中会多一些“中间人物”和“灰色地带”。童话的结论总是光明的,小说就不然了,更多一些暧昧不清、是非不明。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应该遵守怎样的准则,都需要针对具体的情况,具体地分析和思考。

回到哲学问题上来。思维善于跳跃本身谈不上好坏,跳得好就是优点,跃得不好就是缺点。关键在于以正确的方式跳跃,在恰当的时候跳跃。高中哲学课本有这样一句: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句话实在是太有道理了。所有的人生道理都不过如此。可问题就是:怎样的方式是正确的方式,什么样的时机是恰当的时机?这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回答,逻辑学可以提供一些帮助。所谓逻辑,就是关于必然有效的推论规律的学科,在从事严格的逻辑推论时,无需经验或事实的支持,完全以推论法则为依据。逻辑推论所涉及的,不是经验语句的真假,而是哪些规律可以保证推论有效。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仅不应求助于经验,反倒该努力把它撇开。人生的种种经验往往会阻碍逻辑推论。有一些人生的经验固然对做哲学有用,相比较而言,哲学更离不开逻辑。在这个意义上,所谓合理的跳跃,只不过是把明显的逻辑隐藏起来,略去其间的过渡,径直奔向结论而已。

哲学不一定非得深刻,况且,自以为简单的东西,在他人眼里未必不是一种深刻。如果对思想家们的深刻比较向往,赞赏周围同学思考的深入,自己也可以朝这个方向努力。引经据典是一种轻巧的方法。在阐述某个道理时,适时适度地用经典,即通常所说的名人名言,会产生瞬间的提升效果。名不见经传的自我的思考,由此嫁接到传统这棵大树上,和它有机地关联起来,很容易凸显出有效性和可行性。读者会想,哦,伟人都这么说了,肯定没错。话说回来,引经据典要有节制,否则,会有“拉大旗作虎皮”的嫌疑。

冯友兰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时,提出“接着讲”与“照着讲”的不同,“照着讲”是哲学史的方法,“接着讲”是哲学的方法;“照着讲”要求忠实于传统哲学的“本来意义”,用现代语言把它叙述出来,“接着讲”着眼于哲学的发展、变化和创造,有明显的时代性,呼唤新的东西的产生。冯友兰说自己是“接着宋明理学”讲的,如何“接着讲”是他一生不断思考的重要课题。挪用冯友兰的这些说法,我们在从事哲学思考时,首先要进入到概念、理论和问题的既有脉络中去,“照着讲”,然后再“接着讲”,把思考进一步引向深入。思想的创新离不开传统,只有扎根于传统,才有可能获得深度、广度和力度,由此成为思想史的当代展开。

在学习哲学史,阅读经典的过程中,弄明白古代哲人们的观点固然重要,更要看他们是如何得出这些观点的,也就是推论的过程。掌握了大思想家们的思想方式,慢慢再发挥出自己得心应手的方式,深刻也就自然而然地出来了。

只能简单地说这些,实在是抱歉。

理由在别处

最近要求学生写读后感,动辄说,这很容易,无非是为什么拿在手中的是这本而不是那本,一本书拿在手中,若是喜欢,说说喜欢的理由,一二三四五,若不喜欢,说说为什么不喜欢,五四三二一,很简单的。学生说了,那老师,你来谈谈你自己的喜欢或不喜欢吧。

在书店里,新书架琳琅满目,目不暇接,拿起这本而不是那本,不排除突如其来、随心所欲的因素,但更多的时候,还是有可以自我分析的缘由:譬如,专业,和专业相关;主题,书名传递了这一方面的信息;作者,熟悉且推崇的作者;装帧设计,封面的样式。大致就这些吧。并非所有专业的、与专业相关的都会捡起,但这是首要的一个因素,然后,排除掉一些不感兴趣的主题,再排除一些不曾听闻过的作者,难以忍受的图书样式,能够拿在手中的,就数目有限了。当然,一些时候,哪怕主题与专业无关,仅仅由于作者是自己熟悉且推崇的那种,或者仅仅因为独特的装帧设计,也会不由自主地拿起书来,摩挲检视一番。

在家里,书架上满满当当,一些书是十年前买的,一些是前几天才从旧书店里淘的。床头和书桌也会有意无意地摆放一些。但是忽然想看点什么时,还是东张西望,若有其事地挑拣。这本的确是经典,可最近没有读它的兴致;那本关乎时尚,可自己近来爱好古董;这本太深奥,现在就读点轻松的东西;那本太庸俗,不适合当下纯净的心情……选择实在是困难的事,选项和余地愈多,在书架前流连忘返的时间就愈长。往往,书还没有挑好,电话响起,又该忙别的事了。

一本书拿在手里,除非是受人之托,迫不得已写书评,大多时候,阅读的感受总是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字里行间的意思自不必说,更多的意思总是超乎字里行间。小说讲述的故事固然感人,此外还有更多难以言表的感受;哲学理论固然深刻,刻骨铭心的却还在深刻之外;新闻报道的真实触目惊心,动人心魄的还在事实之上……作为读者,我们的感受总要比作者试图告诉我们的要多,有时,甚至和作者的原初意图南辕北辙,有“无心插柳柳成荫”之感。我们知道作者想说什么,想表达什么,想证明什么,但作者在这些方面成功与否,常常和我们的注意力毫不相干。

喜欢一本书,肯定有这样那样的理由,说出个一二三来并不困难。只是,把一二三摆出来在之后,我们难免会惶惑,自己之所以喜欢,仅仅是这些理由吗?有没有其他的理由,更多的理由?一些时候,在有理有据地摆出各种理由之后,我们忽然觉得,其实是不需要什么理由的,喜欢就是喜欢,真正的理由就是没有理由。遇到自己喜欢的作者,无论他写什么怎么写,你都会莫名其妙地喜欢。遇到自己喜欢的文字,固然可以拆解它的结构,分析它的语感,但更多的时候,还是沉浸其中,一遍又一遍地体会它的美感好了。

能说得出来的理由,充其量是一些细枝末节,更大的理由,更成其为理由的理由,超乎我们的分析之外。喜欢一本书时,这书劈头盖脸,完完全全罩了下来,我们来不及分析,没有机会和能力分析。那勉勉强强做出的分析,只能是顾左右而言他,似是而非,似乎是那么回事,其实不然。

七七八八地写了这些,学生看了,一定无言以对。他们肯定怀疑,这老师说了半天,简直文不对题嘛。其实,那让我们爱不释手的,常常是另外一些理由,我们不曾想到的理由。我们对问题的回答,往往和问题无关,即使普遍以为完美无缺的答案,也未必和问题有实质性的关联。答案总是一种偏离,偏移,游移,正是在这样的答案中,问题与其说获得了解答,不如说有了新的向度和维度。这样说来,在给出喜欢一本书的理由时,我们所做的,只不过是又一次,更多地表现、表达和表述心底的喜欢而已。想想看,当你提出这个问题,默念这个问题,三番五次地追问“我为什么喜欢它”时,那意义重大的事件,正是“喜欢”这个词一遍又一遍地得以重复。重复又不仅仅是重复。重复从来就不只是重复。

思考就是全部,即使没有答案。喜欢就是喜欢,无需条分缕析的理由。换言之,思考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答案。反思喜欢之为喜欢的缘由,就是一种根据。

“懂”的真谛

讲课的过程中,我偶尔会说,这个问题我也不是很懂。或者,他为什么这么想,我还没有弄清楚。我觉得很难,我是不懂了,你们慢慢思考吧,也许对你们来说很简单。呵呵,我这样的老师,说好听点是谦虚,难听点说是浅薄,客观地说,我是实话实说而已。

最近讲授法兰克福学派,说实在的,我只能在文字的表面上游荡。中国学者为此写了太多的文章和专著,我读过,也写过一两篇,但深度如何,只有天知道了。我是越来越知道自己无知了。熟悉哲学史的人会说,知道自己无知就是最大的知。话是这么说,可是,知道自己无知的那种滋味,远不如不知道的好。谁愿意自己无知呢,谁不希望自己天文地理一通百通呢?承认自己无知,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只是回到思想的起点而已。可承认这一点,多少需要一些勇气。面对学生,教室里眼巴巴地盯着老师,希望从老师这里学点秘笈的学生,坦然承认自己的无知,我常常会有一种自毁脸面、自甘堕落的羞愧。

懂意味着什么,读到什么地步,讲到什么地步,才算是懂了呢?读书的时候,讲课的时候,我一次次地想到这些问题。无论如何,懂不是站在文本的彼岸,不是岸上的渔夫。要多少懂一些,就必须下到河里去,必须游到河对岸去。设身处地和文本一起,经历文本经历的一切,这是前辈告诫过我们的。这样的过程,就是把自我暂且忘记,进而投入到文本中去,投入到文本的历史和风风雨雨中去,那文本由此成为作为读者的我们的文本,那字词句似乎是经由我们的头脑,一点点地流露出来。所谓全神贯注,所谓出神入化,大约都有这样的意思。这样当然不错,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这样的体会。

这样的投入,不只是投入所阅读的那个文本,在更为一般的意义上,毋宁说是投入到文本所从属的文本之流中去,文本的历史的海洋中去。已经有太多太多的文本,我们无论选择哪一个,其实也是在阅读其他的文本,所有的文本。我们阅读阿多诺也好,马克思也好,康德也好,柏拉图也好,孔子也好,都是在阅读人类的文明和文化。每个经典作家的意义,都在于他在人类文明史中的表现和位置。我们对某个经典的不怎么懂乃至无知,也就是对其他经典的隔膜,因而也就是对整个人类文明的懵懂。究我们的一生,都始终处于学习的过程之中,读柏拉图多一点,读康德就可能少一些,读现代多一些,读后现代就可能少一些,这样说来,我们总是有所局限,所谓的不懂乃至无知,正是源于这样的局限。谁能摆脱这样的局限呢?我们始终是无知的孩子。作为教师,我们的工作只不过是带领学生一起求学罢了。

当然,我们可以有另外一种乐观的理解。无论是投身到河里,还是奋力游到河的对岸,都是“我”在行动。行动的主体是“我”。河流也罢,对岸的树木花草也罢,都是“我”的一部分,或者是背景,或者是布景,反正都是我视力所及,思想和感觉所及。这样说来,我阅读,就是努力把文本纳入到我的领地,我讲解,就是引导学生进入我的领地。当我说我也不是很懂的时候,只不过是为自己的领地不够宽敞,不够华美而惭愧罢了。谁不希望自己的家园风景宜人呢?可即使自己的家很狭隘,也不能不引领学生进入,至少自己的狭隘作为反面教材,能促使学生去寻求更大的家园。在我求学的时候,每每对老师讲述的不满足,不以为然,就自己去图书馆里浏览,希望找到更好更深更恰当的解释。

真正意义上的懂只有一种,就是提出自己的概念构架,把解读的文本梳理一番。譬如,基于自己的概念和命题来解读****海默或阿多诺,给它一个消解,一个安置。解读就是解构,用自己的概念构架把它解构掉,大致也就可以说自己懂了。归根结底,我们是不可能融入****海默或阿多诺的文本之家的,与其苦苦地做这样的努力,不如把它纳入自己的囊中好了。这可不是容易的事。我的喉咙,我的胃,我整个的器官要具有这个能力,还需要很多年的功夫。目前的解读,只能是慢慢培养这方面的功夫。若有幸有那样的时候,我的解读也就是有待解读的文本了。如此说来,真正意义上的懂,就是在另外一个山头上,和解读的文本对峙,遥相望,唇枪舌剑。

老师只不过是老师而已。负责的老师,不在于他对文本本身阐释的多么深入,而在于他引领的道路是否具有启示性。提示学生必要的参考书目,告诉他们基本的解读方法,特别是针对不同的文本,告诉学生不同的入门办法。这样的讲述,不免类似于数学老师的题型训练。可说到底,老师只能是教练,可以带领学生行走一段,但也只能是不长不短的一段而已。把自己的体验传递给学生,成功也罢,失败也罢,只要是自己切实的体验,总会给学生一些帮助。紧接着的,就是学生自己独自去体验体会了。老师所能做的,就是把学生引到合适的门口,或者抵达门口的途中。

想到这里,我多少有些释然。

导师与学统

一个外地的研究生发邮件给我,谈到导师、学统等问题,透露内心的焦灼和不安。我也是研究生阶段走过来的,能够理解他。

同类推荐
  • 这世界,我只喜欢你

    这世界,我只喜欢你

    爱的世界是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有一种爱只能在文字里相守。行走岁月感受世间冷暖,在时光的交错中看芸芸众生的爱恨情仇,聚散离合的悲喜是尘世中无法避开的伤口。那些隐藏在微笑的背后的沧桑不为人知,只能用柔软的笔触去抒发一个人的坚强。爱情、旅途都是一个人的地老天荒,这些孤独的吟唱在你捧起的手心勾起如烟的往事……
  • 月暗吴天秋雨冷

    月暗吴天秋雨冷

    “月暗吴天秋雨冷”之名,来自近贤莫可先生的《松江夕岚图》题画诗。由于藏在秘阁,很少为人所知。这次作者把它借来作为增补新版的书名,是考虑到余秋雨先生对待批评的态度已经完全丧失了理性和良知,因而使得这场好端端的学术论争变得雾沉月暗,让人感到了一种深秋雨夜彻骨的凄冷。情景交融,显得十分贴切。这跟初版取名《石破天惊逗秋雨》一样,无非是借用前贤的待批评的失常心态,希望能起到一点警示的作用。
  • 知非集

    知非集

    《知非集》里的几十篇文章,格式是不尽相同的,有长有短,从中不难看出来,作者的写作完全是真情流露,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无论长短,写的都是真心实话,无论写或者不写,都不做文字的奴隶,只做自己内心的主人,只有如此,文章才有品格,才有价值。作者简介周菊坤,生于苏州木渎。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业余从事写作,出版有《木渎》、《冯桂芬传》、《严家淦与严家花园》、《小院风景》(合著)等书,主编《姑苏十二娘》等。
  • 嘉尔曼

    嘉尔曼

    嘉尔曼(CARMEN,又译作《卡门》),创作于1845年,是梅里美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很多戏剧作品由此改编,包括比才著名的歌剧《卡门》。嘉尔曼讲述的是一个无拘无束的吉普赛女郎——嘉尔曼,从事走私的冒险经历。她引诱士兵,让其陷入情网、舍弃情人,最终被军队开除加入走私行列。之后,嘉尔曼又爱上了一个斗牛士,与士兵的矛盾日益激烈,最终死在士兵剑下的悲剧故事。“嘉尔曼”这一形象亦成为西方文学史上的一个典型。
  • 护航大海战

    护航大海战

    随着盟军护航舰只的减少,商船的损失在不断加大。当时有许多护卫舰被派往英国东岸和南岸海区去担任反德军登陆任务,直到东南沿岸的德军登陆威胁平息以后,许多护卫舰才回到大西洋继续护航。长期以来,德国海军潜艇舰长们对美国一直憋着股劲,如今,它们终于如愿以偿。5艘德国潜艇陆续离开德军基地,横越大西洋,前往美国海域。
热门推荐
  • 异鼎

    异鼎

    沈东得到那个奇异的宝鼎后,气血丸、草木精津、石钟乳等等神奇的东西就都成了唾手可得之物,家人的健康以及发家致富就成了小儿科,偶尔看谁不顺眼时还可以摸摸对方、炼化对方的气血给自己出气,他觉得自己可以也必需保持低调和淡定。但当宝鼎的第二层空间打开,当气血丸变成培元丹、草木精津变成草木精髓、石钟乳变成石笋髓,沈东澎湃了,一个不天才的修士兼怪才丹师诞生了,他满腔热情的期待着宝鼎第三层甚至更高层空间的打开。。。
  • 蠢货的游戏

    蠢货的游戏

    通天河底,两位拥有主角命格的人聚在了一起。(穿越者)伯阳:“为什么要救我?”(重生者)龙雯雯:“西天取经需要个徒弟。” (真实世界)伯阳:“你知道我是谁?” (游戏世界)龙雯雯:“六梵天主,你是最强。” [这本一个正经的小说,不搞耶楼的小说。] [前几张可能无聊,可以跳着试试,不影响阅读]
  • 剑曲凤戏

    剑曲凤戏

    天之女的降临让塞外的王国变的不安生,京城内被誉为剑仙的他竟和天之女又缠不尽的缘分,他该何去何从
  • 进娱乐圈追星我可是认真的

    进娱乐圈追星我可是认真的

    “嗯…哥哥好帅啊…”顾沫沫留着哈喇子,欣赏着爱豆的盛世美颜。然后……一巴掌拍了过来:“顾沫沫,你够了!”“老冉冉,帮帮我呗。”“呵呵。”……好吧,我承认,我就是顾沫沫。一个拥有着长相俊冷,结果是个铁憨憨的、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美女(emmm,我好像有点自恋。)个人身材苗条,饭量和水量却杠杠的——炒饭吃四碗、白米饭两碗,一分钟喝掉一瓶矿泉水,还有谁!本人追星,幸好我有你们没有的——一个好闺蜜。(谁没有啊,啧。)可是一线艺人谁有!哈哈哈,我有。靠闺蜜进入娱乐圈追星我可是认真的!完美!我的爱豆,他他他……算了,想了解我的故事不?点击收藏,一起来看我们的故事吧!本文追星体验绝对真实!
  • 刀来启示录

    刀来启示录

    剑气纵横三万里,一剑光寒十九洲。后来他放下了剑,拿起了刀!一声刀来,惊天地,泣鬼神!刀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他是神剑山庄三少爷谢非烟。
  • 快穿系统:别想骗我谈恋爱

    快穿系统:别想骗我谈恋爱

    【文笔不好,慎点!!!】 她因连续几天通宵玩游戏而猝死,却因某种原因而得到系统……后来才发现这一切原来是某个人的计划。
  • 快穿反派大佬要黑化

    快穿反派大佬要黑化

    慕楠山意外绑定了快穿系统,但是为什么她总是女二,而且还是个炮灰?不仅如此,还要寻找反派扑倒他?第一次她穿成了民国时期大小姐,尴尬的是她认错了要寻找的人,结果被某个男人逼到了角落……第二次她穿成了某个废后,她异常很高兴以为不用寻找反派,结果第二天被摄政王逼在了床角,你要干什么?我可是你大侄子的老婆呀……第三次她穿成了和亲公主,远赴他乡异国,这下她可以安然度过一生了吧,可是你半路劫亲什么鬼?放要下来,我要去和亲……经过N次之后,慕楠山终于接受了一切,可是为毛这个系统老是想把她往反派的床上送?系统看了一眼身后的男人:宿主,你要相信我,我是无辜的,哭唧唧~[1V1高甜现场,更有系统神助攻]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神迹天之曙光

    神迹天之曙光

    吴越,一个普通的初中生,一个梦改变了他的生活。在幼年生活的阴影下,在现实的压迫下,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一条未知的道路。他走上了追逐神话的路,而神迹,也水落石出??
  • 修行者之绝情岛

    修行者之绝情岛

    莫渊,一个不堪生活重负的中年人,决定跳崖自杀了却一生,却阴差阳错地遇到了一位世外高僧,在高僧的指点下,莫渊领悟了世界的本质,生命的意义,从此踏上了修行者的炼狱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