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是东晋着名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兼善隶、草、楷、行各体,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他将草书笔法引入行书,从而使行书体势具备了欹侧遒媚的风格。特点是中锋、侧锋互用,每字即见,运笔速度较为迅疾,有振迅遒劲的风神。由于笔势连贯,笔画之间的呼应关系更加紧密,点画的态势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捺脚,不再是重按后平出,而多作长点状的反捺。他的《兰亭帖》,笔法变化丰富,笔力劲健,速度匀畅,形态秾纤适度、自然含蓄,结体冲和安详,不激不厉。《丧乱帖》则笔速较快,跳跃捭阖,行中带草,单字相接,感情激荡,笔画劲落。
此二帖是王羲之新体行书的代表作,成为行书的“法典”,为后人所遵循。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宋四家”。苏轼的行书用笔丰肥遒劲,字势内紧外疏,应手生变,婀娜多姿而又雄浑沉着。黄庭坚的书法有中宫紧结、笔画向外四射和有意拉长的特点,形成一种神闲意散的艺术趣味。米芾的书法疾书中做到用笔沉着,锋全势备,且擅长传势,字形跌宕多姿,风格上丰腴跌宕。蔡襄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
3.中国书法欣赏
(1)书法的审美标准。
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这里,强调书法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一般地说,“形”包括点画线条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神”主要指书法的神采意味。
①书法的点画线条。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它本身抽象,所构成的书法形象也无所确指,却要把全部美的特质包容其中。这样,对书法的点画线条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要求具有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
力量感:点画线条的力量感是线条美的要素之一。力量感是一种比喻,指点画线条在人心中唤起的力的感觉。要求点画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终,便于展示力度。当然,这并不是说可以忽略中间行笔。但是,点画线条的起止并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锋芒的(大篆、小篆均须藏锋)。书法中往往根据需要藏露结合,尤其在行草书中,千变万化。
节奏感:书法由于在创作过程中运笔用力大小及速度快慢不同,产生了轻重、粗细、长短、大小等不同形态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使书法的点画线条产生了节奏。汉字的笔画长短、大小不等,更加强了书法中点画线条的节奏感。
立体感:立体感是中锋用笔的结果。中锋写出的笔画,“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这样,点画线条才能饱满圆实,浑厚圆润。
但是,在书法创作中侧锋用笔也随处可见。除小篆以外,其他书体都离不开侧锋。尤其是在行草书中,侧锋作为中锋的补充和陪衬,更是随处可见。
②书法的空间结构。单字的结体:单字的结体要求整齐平正,长短合度,疏密均衡。这样,才能在平正的基础上注意正欹朽生,错综变化,形象自然,于平正中见险绝,险绝中求趣味。
整行的行气:书法作品中字与字上下(或前后)相连,形成“连缀”,要求上下承接,呼应连贯。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虽然字字独立,但笔断而意连。行书、草书等动态书体可字字连贯,游丝牵引。此外,整行的行气还应注意大小变化、欹正呼应、虚实对比,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节奏感。
整体的布局:书法作品中集点成字、连字成行、集行成章,构成了点画线条对空间的切割,并由此构成了书法作品的整体布局。要求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疏密得宜,计白当黑;平整均衡,欹正相生;参差错落,变化多姿。
③书法的神采意味。书法中的神采是指点画线条及其结构组合中透出的精神、格调、气质、情趣和意味的统称。神采高于“形质”(点画线条及其结构布局的形态和外观),形质是神采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书法艺术神采的实质是点画线条及其空间组合的总体和谐。追求神采,抒写性灵始终是书法家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
(2)书法欣赏的方法。
①整体到局部和局部到整体。书法欣赏时,应首先统观全局,对其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有一个大概的印象。进而注意用笔、结字、章法、墨韵等局部是否法意兼备,生动活泼。局部欣赏完毕后,再退立远处统观全局,校正首次观赏获得的“大概印象”,重新从理性的高度予以把握。注意艺术表现手法与艺术风格是否协调一致,作品何处精彩、何处尚有不足,从宏观和微观充分地进行赏析。
②把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过程。书法作品作为创作结果是相对静止不动的。欣赏时应随作者的创作过程,采用“移动视线”的方法,依作品的前后(语言、时间)顺序,想象作者创作过程中用笔的节奏、力度及作者感情的不同变化,将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过程。也就是模拟作者的创作过程,正确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情感变化等。
③领会作品意境。在书法欣赏过程中,应充分展开联想,将书法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事物进行比较,使书法形象具体化。再由与书法形象相类似事物的审美特征,进一步联想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而领会作品意境。如欣赏颜真卿楷书,可将其书法形象与“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炫目,力士挥拳”等具体形象类比联想,从而可以得出:体格强健-有阳刚之气-富于英雄本色-端严不可侵犯的特征,由此联想到颜真卿楷书端庄雄伟的艺术风格。
④把握作品的情调。不论是作者的人格修养、创作心境,抑或是创作环境,都会对作品的情调有相当的影响。加之书法作品受特定时代的书风和审美风尚的影响,更使书法作品折射出多元的文化气息。因而,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包括创作环境),弄清作品中所蕴涵的独特的文化气息和作者的人格修养、审美情趣、创作心境、创作目的等,对于正确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调大有裨益,同时更使书法欣赏妙趣横生。
6.2.2中国的绘画
1.中国绘画的分类
(1)按画的题材分类。
①人物画。人物画是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内容以描绘人物为主。因绘画侧重不同,又可分为人物肖像画和人物故事、风俗画。人物画一直是中国传统绘画最主要的画科,而山水、花鸟等直到隋唐时才独立形成画科。
②山水画。山水画是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在魏晋六朝时逐渐发展,到隋唐时期成为独立的创作,至五代、北宋时期,日趋成熟,从此成为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
中国山水画依技法和设色可分为水墨、青绿、金碧、浅绛、淡彩、没骨等形式。在艺术表现上讲求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
③花鸟画。花鸟画是以描写花卉、瓜果、竹石、鸟兽、虫鱼等为主题的绘画。花鸟画的肇始很早,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殷周时代的青铜器上,就有许多花草、虫鱼和龙凤之类的图案纹饰。传统花鸟画依题材可分为花卉、瓜果、翎毛(禽鸟)、走兽、虫鱼等类型。
④界画。界画是指以宫室、屋宇、亭台楼阁等建筑物为题材,而用界笔直尺画线的绘画,也称“宫室画”、“台阁画”或“屋木画”。界画创始于隋代,到了宋代渐渐成为一个专门的画科,元代后,界画被视为是工匠之画,明末清初已渐消沉。清代画家袁江、袁耀又使得界画重放光彩。
(2)按画的表现手段和技法分类。
①泼墨。泼墨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相传唐人王洽每于酒酣作泼墨画。后世泛指笔势豪放、墨如泼出的画法为“泼墨”。
②工笔。工笔是中国画中属于工整细致一类的画法,与“写意”对称。是以精谨细腻的笔法描绘景物的中国画表现方式,具体是用粗细匀致的线条来勾勒所描绘对象的形体与结构。
③写意。写意是相对“工笔画”而言,要求通过简练的笔墨,写出物象的形神,来表达作者的意境。写意画要求有高度的概括能力,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随。写意画较工笔画更能体现所描绘景物的神韵,也更能直接地抒发画者的感情。
④写生。写生是直接面对对象进行描绘的一种绘画方法,是在自然山川中通过观察体验基本有“风景写生”、“静物写生”和“人像写生”等多种根据描绘对象而不同的分类。
⑤皴法。皴法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以表现出石和树皮的纹理。山石的皴法主要有线皴(披麻皴为主)、点皴(雨点皴、豆瓣为主)、面皴(以斧劈为主)三大类。表现树身表皮的,则有鳞皴、绳皴、横皴等,都是以其各自的形状而命名的。
⑥白描。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源于古代的“白画”。是以墨线描绘物体,不着颜色的画法,是完全用线条来表现物象,有时也可渲染淡墨。宜以中锋为主,用笔的压度和速度要均匀,勾出的画线要有“外柔内刚”的效果,力量要含蓄在内,不宜显露于外。有单勾和复勾两种。
⑦没骨。没骨是用彩色直接绘出形象而不用墨色线条勾描的画法。没骨,就是不用墨笔勾勒,只用颜色来点戮。相传为南朝梁张僧繇所创。
另外,按画的形式或颜色分类,主要有水墨画、青绿、金碧和浅绛等。按绘画的幅面样式分类,可以分为立轴、横卷、册页、扇面等款式;按绘画的载体分为水墨画、壁画、版画等。
2.中国绘画的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1)六朝三杰。
六朝三杰,指的是六朝时期东晋的顾恺之、宋的陆探微和梁的张僧繇三位画家而言。顾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美称。他的绘画题材丰富,笔法刚劲,造诣极深。陆探微具有秀骨清像的画风,用笔颇有“连绵不断”的特点,被誉为“一笔画”。张僧繇创造一种“没骨”画法,画山水不用轮廓线,全采用色彩画成。这三位大画家各具特点,各有所长,被评为“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
(2)五代四大家。
五代四大家,指的是五代时期四大山水画家,即荆浩、关同、董源和巨然。荆浩擅长山水画,又是一位理论家,他对完整山水画技法有独到的建树。关同的山水绘画笔法超凡,功力极深,反映了北方山水的特点,开创了自己独具的艺术风貌,被人称为“关家山水”。
董源的山水画,最富江南景物特色,采用“山石披麻皴”技法,大有西欧风景画的风采。巨然擅长绘画江南草木繁茂的山水,题材多取江南丘陵江湖景象。
(3)北宋三大家。
北宋三大家,指的是董源、李成和范宽三大画家。董源画法平淡天真,朴实静穆,有崭绝峥嵘之势。在山水画的描绘上,特别讲求皴法与墨色的结合,为山水画的创新开辟了道路。李成画法具有墨润的特色。范宽画法雄峻深厚,有雄伟壮阔的风格。
(4)南宋四大家。
南宋四大家,指的是南宋画院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和夏圭四人。他们都以善画山水兼长人物着称。他们的画风,不仅为当时山水、人物画坛增添了异彩,而且对明代的浙派和院体山水画都有重大影响。
(5)元四大家。
元四大家,指的是山水画家黄公望、吴镇、王蒙、倪瓒四人。他们在绘画作品中表现萧索淡泊、萧穆寂静的情调,给人一种野趣逸然、平淡天真的感觉。在画面上题诗,书以明志,就是从他们开始流行的。他们四人变革了绘画使用的工具材料,用纸多于用绢;在表现技法上,强调水墨的运用。
(6)四大名僧。
四大名僧,也称“四大高僧”,指的是明末清初画家石涛、八大山人、石谷、弘仁。他们都擅长山水画,各有其长,独具风格。在绘画创作上,他们力求发挥其创造性,反对摹古,吸收精华,寻求新意,因此取得创新成就。
(7)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也称为“扬州画派”,指的是清朝乾隆年间,活跃在江苏扬州画坛的一群革新派画家,主要有:金农、黄慎、汪士慎、郑燮、李单、李方膺、高翔、罗聘八人。实际上不止八人,他们并不都是扬州人,只是久居扬州,靠卖画为生,在思想和艺术上具有共同趋向,与当时所谓正统派的“四王、吴、恽”画风不同,所以被人视为画坛的“偏师”、“怪物”,遂有“扬州八怪”之称。“扬州八怪”一般不画山水,常以梅、兰、竹、菊为题材,还喜欢画一些被统治者鄙夷的市民生活和劳动者生活的题材。他们都竭力追求“四绝”,即能诗、能画、会书法、会治印,样样都要创新。
(8)浙派。
浙派是明代前期、中期中国画坛的重要绘画流派,浙派绘画由于其开创者画家兼学者戴进是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故得名。浙派绘画有重要旁支江夏画派,代表人物是江夏(今属湖北武汉)的吴伟。浙派与明代宫廷绘画(院体派)曾呈双峰之势,两派并列雄踞当时中国画坛,代表了当时中国绘画的主流。
(9)吴派。
吴派,指的是明代中、晚期和浙派相对峙的一个山水画派,以沈周、文征明、董其昌等画家为代表,多达八百七十六人。他们与浙派画家不同,大多数是士大夫出身,能诗善画,一生闲居过着诗画生活。但是,由于他们艺术思想的局限和表现题材的狭窄,最后走入艺术的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