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技法的写意性。正所谓“戏在演员身上”。与生活语言和动作相比,戏曲表演的动作具有变形、强化(夸张)、美化的性质。比如,戏曲舞台上的桌椅按照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含义,有时桌椅即为桌椅,有时桌椅则不是桌椅。桌椅具体指什么,起决定作用的是演员表演。在某种程度上,它可以无所不指。脸谱的象征意义总体来说是“红忠白奸”,所以奸臣如曹操者多勾白脸,忠勇似关羽者多涂红色。戏曲舞台上可以用一个“圆场”表示地点的变化,可以用“急三枪”的曲牌表现一个原来曾经提过的丰富内容,这便是“无话则短”。
③表演的程式化。立一定的准式、规范以为法,谓之程式。换个说法,戏曲的程式就是一种规范化的表演格式和套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等说法,讲的就是戏曲技巧复杂高难,训练不易。戏剧表演要掌握“欲左必先右,欲上必先下,欲进必先退,欲收必先放,欲轻必先响,欲慢必先快,欲直必先弯,欲正必先斜,欲矮必先高,欲浮必先沉”等的原则。“四功五法”(四功,就是唱念做打的四项基本功,是戏曲舞台上一刻也离不开的表演手段。五法,一般是指手、眼、身、法、步)则成为戏曲界经常说的一句术语。
6.2中国的书画戏剧
6.2.1 中国的书法
1.汉字书体及其演变
(1)汉字书体。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而独特的视觉艺术,汉字是其重要因素。以汉字为依托的中国书法,是区别于其他种类书法的主要标志之一。汉字书体大体有甲骨文、金文(钟鼎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几种字体形式及其他众多字体演变形式。
①甲骨文。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这些文字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区别。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六书构字法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到例证。甲骨文阶段的许多汉字基本定型,在结构上至今没有大的改变。甲骨文已经初步具有书法艺术美了。
②金文。金文(钟鼎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殷代金文在构形上和甲骨文相同,西周金文与甲骨文在构形上也很接近,但从字体上看,金文圆笔较多,线条自然,圆润,庄重,字形趋于工整,具有相当程度的书法美。
③大篆。广义的大篆,指先秦所有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代通行于各国的文字。狭义的大篆,是指籀文。今存石鼓文是这种字体的代表。它的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结字颇有法度,笔画雄浑、遒劲、流畅。
④小篆。小篆(秦篆)是在秦统一以后,由丞相李斯在秦大篆的基础上吸收各国文字整理而成。小篆是中国文字史上首次出现的全国统一的规范文字。小篆比大篆更加规范化,而且更加抽象化,较大地减少了象形意味,将汉字的图案化进一步向符号化推进,笔画精巧。
⑤隶书。隶书也叫“隶字”,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隶书变篆书圆形旋转的线条为方折,比篆书的笔画大为减少,几乎摆脱了图案化,变成符号化的线条,书写速度更快。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东汉时期的隶书,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风格也趋多样化,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美,极具艺术欣赏价值。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史上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⑥草书。草书自草篆而来,是隶书的草写体,起源于西汉,称为“隶草”;东汉时盛行,称为“章草”。“章”即规矩之意。它保存了汉隶的波磔,虽有连笔,但字字独立。东晋以后楷书的草体,称“今草”。今草自章草变化而来并有所改变,形式连绵,字字顾盼呼应,贯通一气,笔画连写,多省略,书写简易快速,但不易辨认。
⑦楷书。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是从隶书发展演变而来的,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完全成熟于唐代,一直沿用到今天,是通行时间最长的标准字体。楷书同汉隶的基本结构相同,主要区别是笔意不同,形体方正稳定,笔画平直明确,成为书写自然的文字,充分体现了汉字的书法美。
⑧行书。行书产生于东汉末年,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由楷书变化而来,盛行于晋。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书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近楷而不拘,近草而不放,笔画连绵,各字独立,成为魏晋以后日常使用的主要字体。
(2)汉字书体的演变。
汉字书体长时间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其演变大约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演变为小篆,其特征是由形体随意、接近图画的写实象形变为形体整齐、接近抽象符号。二是从小篆演变为隶书,又称为“隶变”,隶书的出现,打破了以象形为基础的构造方式,形成现代文字笔画的基本格局,象形意味更加淡薄,符号性进一步加强。三是从隶书演变为楷书,这阶段字体结构基本没变,用笔有些变化。
汉字书体在演变过程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演变过程是先“由简入繁”,再“由繁到简”。从古代陶器上刻画符号嬗递演变到繁复的大篆(石鼓文),这是由简入繁、逐渐丰富阶段。此后,由草篆向隶书进化,又从草隶(章草)向楷书演进,这是由繁入简、不断完善阶段。“由简入繁”,适合于汉字的初创和形成阶段,这是语言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实际需要;“由繁到简”,适用于汉字定型后的阶段,这是事务繁冗对汉字书写从简从速的合理要求。
②“隶变”是汉字的根本之变。汉字由篆书至隶书的转变,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历史性的重大变革,也是汉字发展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变化,是古今文字的转折点。其他汉字的演变,如从大篆到小篆,从隶书到楷书,主要是形体和点画的简化或者是书势的变化。而从小篆到隶书就不同了,它除了包括点画的简化和书势、体势的变化外,更重要的是汉字形体由“具象型”向“抽象型”的质的“飞跃”。它的这一“飞跃”,使汉字与象形特征出现决裂,趋向点画化、符号化,从根本上进行了简约,比较彻底地改变了小篆以前的古文的面貌。这对于隶书之后的楷书和行、草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③草体是汉字演变的关键。通观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说,草体是汉字演变的关键。
这里的“草体”,不是指“草书(今草)”,而是指相对于正体字而言的具有便于书写属性的草写体(草稿书)。它是对正体字的随便的不规矩的简写,是“连笔少画”的自由体。草体和正体有着紧密的联系,相互作用和转化。作为规定性字体,一般先有正体,然后因手性不同产生书写草体。作为进化和规范化要求,又是先有了草体,然后再转化为正体。因为草体迎合了广大文字使用者从简从速、省时省力的心理要求,所以总是受到欢迎和普及。这也正是草体经久不衰的直接原因。草体是生命力很强、推动力很大的书写形式。事实正是这样,在汉字从“古体”到“今体”的演变过程中,“草体”充当了“离开”至“达到”的“运输传媒”的角色,成为汉字演变的关键。
④字体与书体并存及相互作用。所谓字体,一般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上所形成的具有独立特性的得到官方(或政府)认可和推行的正体字(标准字)。所谓书体,则是指包括正体字、草体字和演变过渡体字等在内的具有个性特点的书写体。汉字的演变,不是向直线性的、单一的方向发展,它受到对字体使用的影响(是多方位的影响)。因为使用的范围、途径的不同,多种字体、书体都有各自的市场。它们不仅能够共存,而且还相互作用,相互参照,共同促进和发展。
2.中国书法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1)篆书。
广义上的篆书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及延属,如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小篆、缪篆、叠篆等;狭义上的篆书主要指“大篆”和“小篆”。篆书出现以后,其书法艺术不断得到发展。历史上先后出现了李斯、李阳冰、赵孟、赵之谦、邓石如、吴昌硕、王福庵等篆书书法大家。秦代李斯的书法艺术特点是运笔坚劲流畅,线条圆润饱满,结构匀称协调,点画粗细规整,字字飞动,犹如一幅优美的图画。纵观唐代李阳冰的篆书,结体纵势修长,线条遒劲,逸致翩然,纤秀流畅,代表小篆书法在唐代复兴的文采风流。具有“格峻”、“力猛”、“功备”等的艺术特点。而元代赵孟的篆书则用笔中锋圆劲,行笔随意,结体匀称稳健,有一股清新之风。
清代赵之谦的篆书气机流宕,令人叫绝。邓石如的小篆富有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糅合其中,晚年的篆书线条圆涩厚重,雄浑苍茫,臻于化境,开创了清人篆书的典型。吴昌硕是我国近代书画印诗史上的全能艺术大师,他的篆书个性极强,凝练遒劲、貌拙气酣,有金石气息。
(2)隶书。
隶书起源于秦朝,据说是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历史上蔡邕、徐浩、金农、邓石如、伊秉绶等书法家均以擅长隶书书法而扬名。东汉蔡邕的隶书结构严整、点画俯仰、变化自如,有“体法百变,穷灵尽炒,独步古今”之誉,得到“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高度评价。金农早年的隶书用笔圆厚而从容,结体方扁而匀称。中年以后点画方严、结体凝重。晚年他独创一种被称为“漆书”的新书体,融汉隶和魏楷于一体,笔画方正,棱角分明,横画粗重而竖画纤细,墨色乌黑光亮,犹如漆成。邓石如的隶书则结体紧密,貌丰骨劲,大气磅礴。伊秉绶隶书的最大特点是“愈大愈壮,气势恢弘”,此外,又具有“方严、奇肆、宽博、恣纵”等特点。
(3)草书。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书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而从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以草书见长的书法家有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孙过庭、米芾、怀素、张旭、苏东坡、黄庭坚、赵孟、王铎等。
张芝是东汉时期的书法家,擅长草书中的章草,有“草圣”之称。他将古代当时字字区别、笔画分离的草法,改为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新写法,富有独创性,在当时影响很大。他的“一笔书”,“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今无墨迹传世,仅北宋《淳化阁帖》中收有他的《八月帖》等刻帖。张旭和怀素是唐代齐名的书法家,均以草书见长,人称“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形成唐代书法双峰并峙的局面。
张旭的书法既继承“二王”的风格,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其状惊世骇俗。怀素的草书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随手万变。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而法度具备。明代书法家董其昌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
(4)楷书。
楷书,又称正楷、楷体、正书或真书,是汉字书法中常见的一种字体。其字形较为正方,不像隶书写成扁形。历史上楷书书法大家林立,如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等,其中后四者被称为“楷书四大家”,他们的楷书分别被称为“欧体”、“颜体”、“柳体”和“赵体”。
欧阳询书法风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严谨工整、平正峭劲。字形虽稍长,但分间布白,整齐严谨,中宫紧密,主笔伸长,显得气势奔放,有疏有密,面面俱到,八面玲珑,气韵生动,恰到好处,《九成宫醴泉铭》等是其代表作。颜真卿是中唐时期的书法创新代表人物,他的楷书结体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从特点上看,颜体形顾之簇新、法度之严峻、气势之磅礴前无古人。从美学上看,颜体集端庄美、阳刚美、人工美于一体,数美并举。从时代看,所铸新体成为盛唐气象鲜明标志之一。他的楷书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弘,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其代表作有《多宝塔碑》等。
柳公权是唐朝最后一位着名书法家,他的字避免了横细竖粗的态势,而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部分笔画紧密穿插,使宽绰处特别开阔,特别显得英气逼人。他的传世书迹有《玄秘塔碑》等。颜真卿与柳公权并称“颜柳”,他们的书法艺术有“颜筋柳骨”之美誉。元代书法家赵孟的楷书,用笔圆转,清腴华润,端正严谨,秀美多姿,俊逸洒脱,以风流着称,代表作品有《三门记》等。
(5)行书。
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产生,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历史上着名的行书书法家有王羲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赵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