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基于以上因素,唐朝时期,中国的茶文化得到迅速发展,并且成形,主要体现在:
①唐朝时期,茶叶的种植区域扩大,陆羽在《茶经》中划分了我国八大茶叶产区,覆盖今天四川、云南等14个省区;②茶叶生产和贸易进一步发展,自从西汉出现茶叶贸易以来,到唐朝时期,随着产茶区及产量的增加、商业的发展、内地同少数民族往来的加强,茶叶贸易已经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而且在茶叶贸易中还开创出了同北方少数民族用茶叶换马匹的茶马贸易;③茶政、茶学和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唐朝中期之后,政府征收茶叶赋税已经作为一项制度规定下来;同时,这一时期对茶的关注和研究增加,出现了《茶经》、《茶诀》、《采茶录》等一批有关茶的专着。
其中,陆羽的《茶经》涉及茶叶的生产、饮茶习俗等众多方面,不仅系统地介绍了茶的起源、茶的历史、茶的生产经验等,而且还加以剖析,把饮茶活动当做一种艺术过程,总结出烤茶、选水、茶器等一套中国饮茶艺术,在奠定了中国茶文化基础的同时,开辟出一个新的文化领域,陆羽被尊称为中国“茶圣”。
(3)茶文化的发展。
宋朝时期,茶事和茶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饮茶的风气更加盛行。
首先,宫廷茶文化持续发展。皇家对高档茶的需求,大大刺激了贡茶的发展,宋代的贡茶可以说是达到了精致绝伦的境地,尤其以龙凤团茶为最。北宋初期,朝廷专门派人在建安北苑监督制造一种皇家专用的紧压型茶,因茶饼上印有龙凤形的纹饰,所以称为“龙凤团茶”,而皇帝用的龙凤团茶茶饼表面花纹是用纯金镂刻而成,因此,龙凤团茶作为贡茶,是一种宫廷的象征和骄傲,显得极为珍贵。同时,皇帝在得到贡茶后经常举行茶宴招待群臣,而王公贵族也经常举行茶宴。此外,宋徽宗还亲自写成了《大观茶论》,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宋代茶业的发达和制茶技术的发展。
其次,民间茶文化和斗茶风行。宋朝时期,饮茶习俗更加普及,城镇茶馆数量大增,茶馆文化得到较大发展。斗茶,是古人集体品评茶质量优劣的一项茶事活动,随着饮茶习俗的普及和文人士大夫的接受并加以发展,也迅速兴盛起来。
再次,饮茶习俗在少数民族地区进一步流行。宋朝时期,中原茶文化通过宋辽、宋金的交往,正式作为一种文化内容传播到北方游牧、狩猎民族之中,茶成为连接南北经济、文化的纽带。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宋朝时期,中国的茶业出现了较大的变革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宋朝时期,气候由暖变寒,中国茶区北向南移,南方茶业获得明显发展。据研究表明,宋朝时期的常年气温比唐朝同期要低2℃~3℃,直接导致宋朝的贡焙南移到福建,而贡焙承担专门生产御茶的任务,选料、制作工艺都要求最好、最讲究,因此,贡焙的南移,大大促进了闽南甚至是整个南方茶叶生产的发展。
②为了适应民众饮茶需要,茶叶生产开始由团饼向散茶转变。随着饮茶习俗的普及,普通民众对茶叶的需求增加,并且要求价格低廉,煮饮方便,于是,蒸青和蒸青末茶逐渐发展起来,以生产散茶为主。
③在茶的烹制方法上,唐代的烹茶法逐渐被淘汰,点茶法盛行。
(4)茶事的发展与变革。
元朝时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过程中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一方面,元朝统治阶层蒙古族作为游牧民族,食物中以肉类为主,蔬菜较少,茶能帮助饮食消化和增加维生素,所以,饮茶对于他们来说更多是出于生活和生理上的需要,而茶的文化因素则被忽视;另一方面,元朝统治者来自北方草原,彪悍的民族性格使他们一改宋人繁缛、精细的饮茶方式,采用粗放化的用茶形式,使得散茶的使用重新恢复和兴盛,而且,随着散茶的兴盛,“泡饮法”也开始兴起。
进入明清时期,中国茶业全面发展。①废止团茶,推动了散茶的发展,广泛被普通民众所接受;②各地名茶品种繁多,据《事物绀珠》记载,到明朝后期,已经有雷鸣茶、天池茶、六安茶等多达97种名茶;③制茶技术不断革新,这一时期的制茶,已经普遍采用炒青技术而且工艺娴熟,使芽茶和叶茶得到极大推广;④茶类得到发展,除了传统的绿茶外,明清时期,黑茶、花茶、青茶和红茶都有了很大发展,并且形成一批名品;⑤在茶艺中,随着散茶的推广,“泡饮法”已经占据主导地位,“泡饮法”方式简单,对饮茶习惯的推广和向国外传播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经过文人雅士加工提炼的品茶技艺——“功夫茶艺”也逐步完善;⑥茶文化在文化艺术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明清时期,除了出现大量茶诗茶画之外,还产生了众多茶歌、茶舞和采茶戏,大大丰富了中国茶文化的内涵;⑦明清时期,茶叶成为中国与西方贸易的主要物品。
(5)近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清末以来,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及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中国茶叶的科技和经验无法总结、发扬,使得茶叶生产在帝国主义的排挤和操纵之下走向衰败。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下,培训茶叶科技人员,培育高产茶种,实行科学种茶,使中国茶叶生产得到飞速发展。在茶叶生产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中国的茶文化也得到迅猛发展,出现了一大批与茶相关的文化组织和茶文化研究会,使中国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不断扩大。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在湖北天门县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在北京成立“中华茶人联谊会”,1993年成立“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这些都表明,我国茶文化的研究由最初的以茶论茶发展为以文化论茶,进而提升至研究茶文化。此外,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这些茶文化组织的成立,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随着茶文化的兴起,茶艺馆在各地急剧增加,国际茶文化研讨会、茶叶节、茶文化节等节会也不断举办,大大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
2.制茶方法演变
在我国,茶的制法大致经历了咀嚼鲜叶、生煮羹饮、晒干收藏、蒸青做饼、炒青散茶及黑茶、红茶等发展过程。
在发明用火之前,对茶的利用从咀嚼茶的鲜叶开始,后来便是生煮羹饮,生煮类似于现代的煮菜汤,羹饮在《晏子春秋》中有记述。《晋书》中记载“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而且吃茗粥的习惯一直保持到唐朝时期。
三国时期,魏国已经出现茶叶的简单加工,将采摘的茶叶先做成饼,然后晒干或者是烘干,是制茶工艺的萌芽。
唐朝时期,制茶工艺逐步完善,茶叶制作以蒸青团饼茶为主,制作工序有:蒸茶、解块、捣茶、装模、拍压、出模、列茶晾干、穿孔、烘焙、成穿、封茶,即采茶后先蒸,蒸软之后将茶叶用杵臼捣碎,然后放入模子中拍压成团饼,最后将茶饼穿起烘焙干、封存。同时唐朝时期出现了极少量炒青茶的制作。
宋朝时期,贡茶制度进一步完善,团饼茶制作追求精美,御用龙凤团茶形成,龙凤团茶的制造工艺,根据《北苑别录》记载主要有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六道工序。宋朝的团饼茶又称为片茶,对唐代制造工艺有所改良,一是蒸软之后要榨去部分茶汁,二是压模纹饰更加精细。此外,宋朝时期,还生产部分散叶茶,即蒸青之后既不揉也不压,而是直接烘干呈松散状。
元朝时期,主要以制造散茶和末茶为主,但是团饼茶仍占相当比重。明朝时期废止团茶,大兴散茶,而制作方法也逐渐由蒸青向炒青发展,并且日趋完善炒青制法,明代炒青制法大致为: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至干。同时,明代在制茶的过程中通过不同加工方法,采用不发酵、半发酵、全发酵一系列发酵程序,制成了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清茶等多种茶品。
3.中国茶的种类及名品
茶叶是由采摘的新鲜茶树叶子加工而成,根据加工方式可分为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类。
基本茶类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再加工类茶包括花茶、紧压茶、萃取茶、果味茶、保健茶等。
(1)绿茶。
我国产量最多的一类茶叶,全国18个产茶省(区)都有绿茶生产。绿茶的制作主要是杀青、揉捻、干燥三道工艺,而根据杀青和干燥方法的不同分为蒸青绿茶、炒青绿茶、烘青绿茶、晒青绿茶,绿茶制成后具有汤清叶绿、香浓、味醇的特点。名品有杭州西湖龙井、黄山毛峰、苏州碧螺春、信阳毛尖等。
①西湖龙井,是我国炒青绿茶中的珍品,是绿茶中最着名的茶种之一,在历史上按照具体产地分为“狮、龙、云、虎、梅”五个品类。龙井有“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外形扁平光滑、挺秀,汤色黄绿明亮,香气幽雅,滋味甘鲜醇和。龙井的采摘时间和制茶工艺都非常讲究,要求采摘时间早、芽叶嫩、采制勤,龙井的芽叶同样讲究,只有一个芽叶的叫“莲心”,一芽一叶的叫“祺枪”,一芽二叶的叫“雀舌”。
②黄山毛峰,是我国烘青类的绿茶,是绿茶中的优质品种,清代时就已享有盛名,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因新制成的茶叶表面身披白毫、芽尖峰芒,而叫作毛峰。黄山毛峰采制精细,要选用芽叶鲜嫩、茸毛显露、大小匀称的鲜茶制成,制成后外形细扁微卷曲、形同雀舌、绿中泛黄,银毫显露,汤色清澈微黄,滋味鲜浓、醇厚,回味甘甜。而特级黄山毛峰还带有金黄色鱼叶(俗称“茶笋”或“金黄片”),色似象牙,这也是黄山毛峰同其他毛峰外形上最明显的区别。
③碧螺春,是我国名茶中的珍品,与其他茶最大的区别就是在种植的时候,茶树与桃、杏、李、梅、石榴等果树交错种植,让茶树的芽叶能够充分吸收其他果树的香气,形成天然的花果清香。碧螺春的采摘同样讲究早、嫩、勤、净,制成冲泡后,碧螺春颜色由清淡到翠绿再到碧绿,清新淡雅,醇厚味甘。
(2)红茶。
具有叶红汤红的基本特征。红茶制作不经过高温杀青环节,工艺流程为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在发酵时,要等叶子变红才能进行干燥)。红茶又可以分为功夫红茶、经松柴烟熏具有特殊松烟香味的小种红茶、将叶片切碎后再发酵和干燥的红碎茶。名品有祁门红茶、滇红等。
①祁门红茶,是我国着名的红茶精品,简称祁红,与印度大吉岭茶和斯里兰卡乌伐茶并称为世界三大高香名茶。祁红外形条索紧细匀称、色泽乌润,汤色红艳明亮,滋味醇厚,祁红的上品茶更是蕴涵兰花香,被国际茶市称为“祁门香”,香气馥郁持久。
②滇红,是云南红茶的统称,有滇红功夫茶和滇红碎茶两种。滇红功夫茶是条形茶,外形肥硕健壮、金毫显露、色泽油润乌亮,冲泡后汤色红艳、香气鲜醇、味道浓厚;滇红功夫茶最显着的特征是茸毫显露,毫色可以分为淡黄、菊黄、金黄。滇红碎茶是颗粒型碎茶,优质的红碎茶外形颗粒匀称、色泽油润、香气甜醇,冲泡后汤色红艳,滋味鲜浓。
(3)乌龙茶。
因外形色泽青褐,又叫青茶,属于半发酵茶,是介于不发酵的绿茶和全发酵的红茶之间的一类茶叶,制作工艺为晒青萎凋、摇青、发酵、高温锅炒、揉捻、干燥,融合了绿茶与红茶的技艺,即先将采摘的鲜叶晒青萎凋,经过反复几次摇青之后进行发酵,等叶子发酵部分变红之后,进行高温锅炒、揉捻,最后干燥而成。乌龙茶冲泡后,叶片有红有绿,汤色黄红。
名品有武夷山岩茶、安溪铁观音、台湾冻顶乌龙等。
①武夷山岩茶,是我国传统的乌龙茶,外形肥壮匀称,紧结卷曲,色泽光润,颜色呈绿褐色,武夷山岩茶独特之处在于,茶没有经过窨花,冲泡之后却具有浓郁的鲜花香气,滋味浓醇,鲜滑回甘。武夷山岩茶中品质最优的是大红袍,早在清代民间斗茶中就被评为武夷四大名枞之首,有“武夷茶王”之称。
②铁观音,因茶经过发酵后“茶色如铁”而得名,是乌龙茶中的珍品,外形呈弯曲条状,色泽乌润,有光泽,冲泡之后香气扑鼻,汤色金黄或黄绿,色泽清澈,滋味甘甜。安溪铁观音一年可采摘春、夏、暑、秋四次,以春茶为最。
③冻顶乌龙茶,属于轻度半发酵茶,是台湾历史名茶,冻顶乌龙茶采制工艺讲究,经过晒青、晾青、浪青、炒青揉捻、初烘、复烘等一系列工序而成,外形紧结,呈弯曲状,色泽墨绿,冲泡后汤色呈柳橙黄,滋味醇厚、回甘。
(4)白茶。
白茶属于轻微发酵茶,选料多选用细嫩、有较多白茸毛的芽叶,加工时不炒不揉,使白茸在表面完整保留下来,制作工艺为萎凋、晒干或者烘干,其中萎凋是形成白茶的关键,冲泡后,芽叶披满白色茸毛,自然舒展,十分素雅,汤色清淡,味道鲜醇。主要品种有白毫银针、白牡丹等。
白毫银针,因色泽银白、外形像针而得名。白毫银针选用披满白色茸毛的芽尖制成,芽头肥硕,形状挺直,冲泡后汤色浅黄,香气清新,滋味鲜醇爽口。
(5)黄茶。
黄茶具有汤黄叶黄的特点,制作工艺主要为杀青、闷黄、干燥。其中闷黄可分为湿坯闷黄和干坯闷黄两类,而湿坯闷黄又有揉前闷黄、揉后闷黄、揉后摊放的分别,干坯闷黄则有毛火候堆积闷黄和毛火候纸包足火闷黄之分。黄茶分为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三类。
湖南“君山银针”是黄芽茶中的杰出代表,外形肥壮、匀称,身披白毫,但是芽身色泽金黄光亮,因此被称为“金镶玉”,冲泡后汤色杏黄,滋味甘醇鲜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