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殡。锡伯族出殡都选单日,具有防患避祸的寓意。停尸时间一般为三五天,多则七天或九天。如果死者远方的儿女亲属没有到达,就要等几天。出殡忌申日和午后。出殡前一天,死者家属派人向四处报知出殡日,并准备好马车、皮绳,指定挖墓坑的主要人员(挖坑前要请本哈拉年长的人或对本哈拉的茔地较熟悉的人先去茔地确定墓位,并挖第一锨土)。出殡日的早晨,送葬的人们都来哭灵,接着把死尸入殓。入殓前,亲属用一碗水蘸棉花给死者擦脸净容。入殓时,连同寿褥一起抬,尸体脚先出门(其意思是用头出世,用脚离世),避免阳光直射尸体,需用毯子遮光。在棺材底层撒一指厚的锯末子,锯末子上面铺一层纸钱,纸钱上面再铺寿褥。棺材里面的四壁挂红绸布帷幔,经济条件差一些的人则用白纸糊上。尸体入殓后盖上棺盖,但不能立刻钉死(等放入墓坑亲属做最后一次整容后再钉死)。
哭灵。尸体入殓之后,由年轻人把棺材抬到大门外,在大门外两旁,死者的子女扛两杆招魂幡齐跪(“佛多”由长子扛,次子扛“方子”,没有子女的由其兄弟扛)。在抬出棺材的同时,死者亲属将一火烧旺旺的瓷盆甩到门外,称“甩盆”,接着把棺材装到车上。这时,车夫不马上驾车,而等举行出门仪式。其仪式是:把炕桌放到灵车前面,众人也同死者家属一起哭祭一番(如果死者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大家都得跪下来),同时,还给门旁的“土地之神位”祭祀一番。等哭祭完毕,“佛多”“方子”在前面引路,随后是拉棺马车,马车两旁由死者亲属守护,其后是送葬的队伍。扛幡的人边走边撒纸钱(此纸钱比一般烧化的纸钱大,和清朝时期的大铜钱一样大),意思是给引路神留引路费。在送葬的路上,一切马车、行人都让道于一旁。如果死者是德高望重的老人,路人也行跪礼相送。
入葬。过去棺材拉到茔地前,在茔地入口处用苇秆或柳枝条插一道象征性的“大门”。灵车行到大门口,稍停顿,撒纸钱,然后才让车子进门,这象征着阴间也和人间一样,有庭院、大门等。棺材拉到墓坑旁,由长者们指挥慢慢放入墓坑里。棺材放入墓坑中,不能马上下土,先由死者的亲属下坑,打开棺盖再看一眼死者的遗容,并把盖在脸上的纱巾取掉放在旁边,然后才把棺盖钉死。下土时,第一把土由死者的亲属下,以示敬重和志哀。下完土把两杆招魂幡插到墓堆中间。在墓前打一个龛状位,上置蜡烛等祭祀用品,并在墓堆前方置小炕桌,桌上放各种祭祀食品,由死者的亲属和亲朋好友一个个轮换着在烧着的纸钱上撒水酒祭奠。然后,主持祭奠的人(妻子或丈夫或长子)将祭祀的每一种食品都向左右两边撒一点,意思是一份送给守茔的土地神,一份给死者,然后,收拾东西回家。死者的子女将送殡的人们一个个行跪礼请进家,进行款待。挖墓坑的人们入上席,席间,死者的子女们行跪礼向他们敬酒,表达谢意。至此,送葬仪式结束。过去,丧家请本牛录有名的喇嘛,在出殡前和下葬前为死灵念经超度,以此安慰死魂安然入阴间。锡伯族人死后禁忌很多,主要的有:不扫地除尘;丧家人不可串另家门,以防把死灵带到别人家;不去别的丧处,不参加喜庆家宴等。
三、其他葬俗
锡伯族人死后,马上请木匠制作棺材,许多木匠也会自愿来帮忙。棺材的形状是,整个棺材呈木匣子状,由三个部分组成,底下是棺架,中间是棺身,上面是棺盖。棺架是支撑棺身的部分,头部高,脚部低,棺架宽长和棺身稍大一些。棺身由五块板组成:两块腮板、一块底板、一块头部镶板和一块脚部镶板,后述两块板是在两块腮板上打槽镶进去的,头部镶板略拱。棺盖微拱,盖上后,头部和脚部比棺身多出几十厘米。锡伯族人的棺材都涂以红漆。老人们对自己的后事非常重视,尤其是制作棺材的木板要选质地最好的,一般厚10厘米,有的老人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就请木匠,亲自督制自己的“房子”(锡伯族一般称棺材为房子)。做成后涂红色,珍重地保存起来。
寿衣、寿鞋、寿褥也是为老人们最受重视的东西。人们一上60岁,就开始为自己的寿服操心,老年妇女们亲自动手为自己和老伴制作寿衣,缝制寿衣的料子选质地优良的绸缎,颜色一般是深蓝、天蓝和黑色三种。寿服的种类和式样较多,男寿衣有夹衣、长袍、马褂。长袍为咖啡、深蓝和天蓝等颜色。马褂,一般为黑色(多用万寿缎),衬衣为白色,绸子夹裤为深颜色。男的头戴礼帽,腰系腰带(与马褂同色),脚穿布鞋(形状像靴子,锡伯族人的殉葬品禁用皮革制作,故用布制作靴子)。妇女的寿衣是白色或浅色衬衣一件,单袍一件,夹袍一件,裤子一件,用绸子做夹裤,颜色根据自己所爱择定,深蓝、墨绿均可,扎裤脚,脚穿白袜、绣花鞋,头包白头巾。
锡伯族的招魂幡有两种,一种是纸做的称“佛多”,另一种是用布和绸料做的“方子”。“佛多”制作精细、艳丽,老年人的“佛多”一般用红、蓝、粉红、浅蓝、淡黄、白等六种颜色皱纹纸和蜡光纸制作,而中青年人的“佛多”不用颜色鲜艳的纸,而用白和淡青色的纸。制作“佛多”,还需要精巧的手艺,要请专门巧匠来制作,一般人还不会制作。整个“佛多”呈灯笼形状,中间扎小灯笼,灯笼按其辈分而定,死者到了几辈就扎几个灯笼,周围用数种颜色的纸花扎成。“方子”的顶头用三角形的黑布,一面接一块长1米多、宽30厘米左右的红布或绸子,两边挂l0厘米宽的飘带与红布一样齐。招魂幡做成之后系在木杆子上,插在庭院大门两旁。年长死者的“方子”上的红布块,吊丧期间,青年们争相去抢,意为抢到“方子”自己也可以长寿。“方子”上红布被抢之后,马上还要挂上一块。“方子”要放单数,三块、五块、七块等。最后的一块等送葬那天到茔地之后才抢,将剩下的飘带和顶部以及“佛多”一起插到坟头上。
纸钱。它是活人对死人表示哀思的一种物品。在锡伯族某些信仰虔诚者的心目中,人间和阴间只隔着一张纸,阴曹也和人间一样吃、喝、玩、乐、住、行、花钱。然而,在阴间生活的并不是人的肉体,而是人的魂灵,他们只是人眼看不见罢了。因此,活着的人必须供给他们“钱”,因为死灵是靠活人“供养”的。这就是锡伯族人死后一直为他们化钱的原因。锡伯族人的纸钱和清代马干的形状一样,有大小之分,小的供烧化用,大的在出殡的路上“送给”引路神。纸钱的烧化,一是从人死到出殡一直烧用,二是“一七”“三七”“四十九日”“百日”、清明以及每年的节庆日均为死者烧化。此外,逢年过节还给“土地神”烧化。过去,剪纸钱用黄表纸,现在用薄白纸等。
断七祭祀。锡伯人死后要过“七”,而“七”是从人死的当天算起,以七天为“一七”。送葬之后至“一七”之内,每晚都由子孙到茔地送灯笼。“一七”这一天,由死者直系亲戚到死者家做好祭供饭、准备纸钱、香等到墓地去祭奠、哭灵。“三七”的举行规模比较大。事前,死者家派人向姑、舅、伯、姨以及死者的亲朋好友告知。这一天,亲戚朋友都带纸张、纸钱、食物等来参加仪式。仪式的主要内容就是做祭供饭、上坟祭灵、化钱烧香,共致哀悼。
“四十九日”的悼念仪式规模比“三七”的仪式规模大,除邀请直系亲戚参加仪式外,还请旁系亲戚和死者的亲朋好友都来参加。来者主要携带纸钱、菜蔬、酒、面食等(现在都送钱)。在坟地的举哀仪式上,除直系亲属以外的人“脱孝”,即将孝服脱下,在燃烧着的纸钱上摇晃三下。此外,亲友们为死者的配偶送礼,即给遗孀送鞋子,给男性送腰带。
“百日”尽孝仪式。在仪式上,服“百日”孝者(主要是直系亲属)“脱孝”,即在坟前进行祭奠仪式的同时,脱孝者将脱下的孝服在燃烧着的纸钱上摇晃三下。仪式举行完毕后,死者子女中男的剃去“孝发”“孝胡须”,女的将白头绳另换鲜艳的头绳。之后,每逢清明节和节庆日,都得去茔地烧香磕头,祭酒供食,扫墓培土。每年除夕凌晨做纸钱袋,上面写着死者姓名,内装纸糊的元宝、纸钱等物品,送到墓地烧化。吃团圆饭之前,首先在八仙桌上置碗筷食品,阖家祭祀,供死者“食用”,以示对前辈的怀念。
孝服。锡伯族对已故长辈的尽孝,主要体现在孝服上面,老人一旦死去,左邻右舍和亲戚朋友马上准备白麻布,缝制孝服。亲属一般都穿孝服。此外,还有旁系亲戚和亲朋好友,要听取他们的意见,愿意穿孝的就给做。锡伯族的孝服就性别来说有男女之分,就日期来说有“四十九日”服和“百日”服之分,就辈数来说有子辈孝服、孙辈孝服、曾孙辈孝服、玄孙辈孝服等之分。男女孝服均长及脚面,袖口掩过手背,右衽。男孝服前后开衩达胯部,女孝服不开衩。“四十九日”孝服不缝制领子,“百日”孝服则缝制领子,孙子辈的孝服缝一小块方形红布于左肩或右肩。缝红布规则,以已故者的性别来定,按男左女右的方式缝之。曾孙辈的孝服后背上缝两条交叉的红布条,玄孙辈孝服用红底花布制作,叫“花孝”。第六代以下穿红孝服,叫“喜孝”。穿“花孝”和“喜孝”的丧葬叫“喜丧”,举行庆贺性的丧礼,葬礼所用之物有倒头鸡、倒头饭等物,一般都被人“偷走”食用。孝服的缝制有一定的讲究,衣边由里向外折,毛边朝外直针缝制。此外还有孝带(乌希)。孝带是条宽30厘米,长1.5米左右的白布带,男系在腰间,女包头垂穗于背后。在旧社会,孝服一经上身,直至脱孝都不离身,以表示对死者的孝敬。新中国成立后移风易俗,孝服平时不穿,只有在举行悼念仪式时才穿。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移风易俗,锡伯族的丧葬习俗由繁到简、由旧到新地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首先,传统的宗法观念和制度越来越淡薄和松弛,反映到茔地问题上,过去的坟墓排列顺序越来越混乱,只重夫妻墓葬在一起,过去的按辈数来排列的形式基本上不存在了。现在,茔地的规模越来越小,人们可以自作主张,把自己父母的坟墓移到别处,茔地的保护措施也不见了。其次,火葬在丧葬习俗中越来越占重要的地位。过去,只对神职人员、萨满、凶死者等实行火葬,现在,一般的人都可以火葬。第三,丧葬过程比以往简单化了,尤其是其中的许多迷信内容都不存在了,如人死后请喇嘛念经超度等成了历史的陈迹。第四,在守孝方面的男尊女卑现象也不存在了。过去披麻戴孝、留须留发的做法也越来越得到改变,人们注重父母在世时的孝敬,而厌于死后搞虚假的形式。第五,在丧葬方面的很多不切实际的禁忌也不存在了。
第三节节庆习俗
一、民族化节日
西迁节和抹黑节是锡伯族具有纪念性意义和娱乐性质的节日。
西迁节。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是新疆锡伯族从祖国的东北地区西迁到新疆伊犁地区的传统纪念日,至今已有240余年的历史。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锡伯族同胞在故乡——辽宁沈阳(当时称盛京)的“锡伯家庙”(太平寺)共同集会,吃离别饭,与骨肉同胞分别,踏上西迁的征途。过去,这一天是新疆锡伯族最热闹的一天,各个牛录都要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包括丰富多彩的文艺会演、赛马、叼羊、射箭、摔跤等。年轻人还骑马出外野游,妇幼、老叟或者坐车,或者徒步,三五成群到野外踏青,野餐共度佳节。此外,人们还赶庙会,各家各户做“米顺”(面酱),吃鲜鱼,做蒸肉,欢度这一传统纪念日。直至“文化大革命”前夕,新疆等地的锡伯族仍然以上述形式欢度这一佳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度停止举行的西迁节得以恢复,锡伯族又开始以多种形式欢度这一传统节日了。
抹黑节。该节日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六日举行,这一节日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数百年之前。锡伯族在几百年前居住在东北较寒冷的地区,他们在和别的兄弟民族交往过程中,早已学会了耕作技术,并逐渐转为农业民族。从此,他们开始种植小麦、稻谷等。由于天气寒冷,他们所种小麦经常挨冻,因而多生黑麦(民间称“黑丹”)。当时的人们因不知道小麦变“黑丹”的道理,就以为是天神在惩罚他们。如何消除这个灾难呢?后来,有人想出用黑灰抹脸向天神谢罪的办法。而正月十六日这一天,锡伯族人认为是天神巡视人间的日子,故人们在天神下凡之际纷纷墨面请罪。即每年这一天清早,年轻人争先恐后早起,用葱头、毡片粘锅底灰,三五成群争着向对方脸上抹黑,但对长辈是象征性的,经对方同意后只是往其脸上点个黑点,或者不点,点时也必须行跪礼,对服孝者忌抹。正月十六抹黑节发展到今天,成为青少年的一种娱乐性活动。
二、半民族化节日
锡伯族欢度的半民族化节日有两次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
清明节。阖家去扫祖先之墓(一是祭供,二是培土)。锡伯族的清明节有两次,农历三月间的“鱼清明”和农历七月间的“瓜清明”。农历三月正是产鱼季节,人们习惯上拿鱼肉去祭供,故称“鱼清明”;而农历七月正是瓜果成熟季节,扫墓的人都以新鲜瓜果祭供,故称“瓜清明”。在坟地举行祭供仪式后,大家回家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