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民族教育事业
新疆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多民族杂居而共同繁荣发展的状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教育。中国塔塔尔族历史悠久,在自身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曾对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重要影响。因此,塔塔尔族教育事业是新疆乃至中国民族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教育界对这一问题研究很少,几乎未见到专门的研究成果。因此,本章对中国塔塔尔族教育的调查资料予以梳理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新疆塔塔尔族的先民自西欧伏尔加河流域迁至新疆,目前史学界认为始于1830年,已有180年的历史。在近两个世纪发展的过程中,塔塔尔族知识分子从事教育工作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应邀任教;二是兴办学校;三是发展家庭教育。
一、应邀任教
(一)受聘于私立学校
19世纪下半叶,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启蒙思想从西欧的喀山、乌法等中等城市传到哈萨克草原。当时,哈萨克草原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的代表人物之一的侨坎·瓦里汉诺夫(1835~1865年,哈萨克族启蒙教育思想家、民族学学者)写道:“从1830年开始,散居在哈萨克草原大、中、小玉兹的塔塔尔人,到处建立塔塔尔学校。哈萨克人民正在经历着一个塔塔尔式的文化教育时代。”新疆北部绵延千里,与哈萨克大草原相毗连,哈萨克、维吾尔等族中俄两国皆有,其宗教、语言、习俗相同。新疆境内的哈萨克知识分子阶层和一些城镇乡村上层分子及部落头目,深受哈萨克大草原兴起的启蒙教育思想家的影响,极力倡导兴办本民族的启蒙教育。他们首先提供一所房屋和一份土地基金,筹集牧民的捐赠,创办私立学校或经文学校,开设现代科学文化课程数学、语文、历史、地理、体育、生物、美术、音乐,聘请语言相同,受过欧洲文化教育的喀山塔塔尔知识分子到阿尔泰草原执教,他们是:
穆罕默德·哈里木,1860年在吉木乃县恩斯汗·伽克部落的小学任教。
沙拉一丁、穆凯拉木、穆什皮旦,1871年在玉赛因·木沙巴也夫和巴吾东·木沙巴也夫兄弟俩于1870年开办的阿图什县伊克萨克村维吾尔学校任教。
沙比提·毛拉,曾于1870年留学喀山,受到欧洲现代文化教育,1874年在吉木乃县沙依坎小学任教。
凯什菲力·艾斯拉里·艾孜来提,是喀山市着名阿訇、大毛拉,应伊犁富商司迪克·阿吉·阿比托夫出资邀请来到伊宁市,1881年在伊宁市塔什来甫开街塔塔尔清真寺下属经文学校任教。
努合曼·海孜来提,是斋桑市塔塔尔人,知名学者,1889年秋来到阿勒泰地区茂儿乞部落后裔贾克比部,在今吉木乃县哈拉加塔斯小学任教15年,专门给哈萨克儿童教书。
夏尔甫丁·哈比托夫阿吉,1885年在伊宁市拜图拉清真寺南边的“凯什菲亚学校”任教。
伊不拉音木·艾孜来提,1880年在今托里县哈萨克族知名人士马米尔别克开办的经文学校任教。
范热克·吉力里尤夫、穆尼热·阿帕依,1920年至1930年在伊宁市塔阿里亚学校任教。
阿不都拉,1905年在今布尔津县乌木泰部落的小学任教。
毕拉勒·艾孜来提,1908年在今吉木乃县知名人士吉恩斯汗泰公在该县托斯提乡开办的经文学校任教。
海尔丁,1910年在今阿勒泰县毕台吾日克买米毕依斯村阿克亚部落经文学校任教。
海比布·热合曼·艾孜来提,1910年在今福海县库科阿哈什村的阿克毛拉学校任教。
阿不都·卡迪尔,1912年在今布尔津县斯法哈提经文学校任教。
努尔丁,1921年在哈萨克族着名诗人阿克提先生在阿勒泰县夏库提乡开办的小学任教。
艾山·阿克乔仁和艾合买提·再克依,1921年在艾兰王开办的今吉木乃县城努尔兰学校任教。
阿不都·那斯尔,1921年在今哈巴河县城的新式学校任教。
艾力·伊不拉音莫夫,1927年在今阿勒泰县夏库提乡小学任教。
穆沙·司麻古力、穆开伊·司麻古力、吐兰·司麻古力,1911年至1930年,在青河县沙尔托海乡小学任教,给哈萨克儿童教书。
玛依伽道里·再娜甫,1936年到1944年在阿勒泰县商人托平提卡尔开办的阿勒泰维吾尔小学任教。
艾合买提·谢皮克和伊敏·谢皮克,从1917年至1931年,在其父创办的托里县贾依尔村新式学校任教。
穆罕默德江,1901年在今和丰县城的哈萨克小学任教;1920年在今和丰县买赛力木乡小学任教。
米尔铁米尔·加玛里、苏里堂·哈那菲、沙赫特·哈力·艾孜来提、扎目夫·伊玛目,1920年在哈山巴依·恰尼希夫出资开办的塔城吐兰学校任教。
法提胡力巴燕、艾合买提·拜迪格、塔里哈·阿比斯泰,1913年在今额敏县的苏菲亚塔塔尔学校任教。
哈不都拉·波比及其妻子海迪且,1910年在伊宁女子学校任教。
哈热普拉,1905年在今察布查尔县商人思勘达尔·阿皮孜开办的经文学校任教。
海迪且,1913年在巴吾东·木沙巴尤夫开办的伊宁女子工艺学校任教,讲授缝纫、刺绣、编织等课程。
斯拉木、哈不都勒·米吉提、穆海买提江、阿不都·沙拉木,1918年至1930年在今新源县恰甫克乡塔里迪布拉克村百户长库宛开办的经文学校任教。
艾合买提别克,1928年在今昭苏县沙尔库比乡小学任教;1935年在今新源县哈萨克族知名人士沙提帕力开办的吐兰学校任教。
毛里达里,1918年在今新源县阿拉力托拜乡哈萨克族知识分子诺盖别克开办的阿拉力托拜经文学校任教。
萨拉赫丁·沙赫迪,1917年至1924年在今新源县恰甫克乡哈萨克族头目诺盖别克开办的经文学校任教。
阿布都·瓦依提,1933年到1935年在今新源县坎苏乡哈萨克小学任教。
再娜甫、法力哈·吉力克巴也娃、佐赫拉·吉力克巴也娃、法力哈·艾力·艾克拜尔、热木孜亚,1925年在伊宁市阿依汗·阿娜学校任教。
穆妮热·瓦黑提娃、法蒂玛、法力哈·哈力艾克拜尔娃,1927年到1934年在伊宁市塔塔尔学校——光明学校的分校(地址在诺盖郭尔德)内任教。
热西妲·谢依迪娃,1929年至1931年在伊宁市光明学校任教。
再娜甫·阿不都拉、阿依努尔·斯拉吉娃、热依沙·克然木娃,1934年在伊宁女子高中任教。
沙里合·艾孜来提,1934年在今伊宁市阿格依街学校任教。
艾力菲亚·海米迪娃,1934年在今伊宁市东方学校任教。
海比布·尤努奇,1929年到1935年在今伊宁市塔塔尔学校任教。
努尔丁·艾山尼,1901年在阜康县哈萨族知名人士布拉尼·艾力皮子开办的经文学校任教。
巴依艾合买提毛拉,1928年在今昌吉市阿什里乡哈萨克族头目阔依奇巴依开办的学校任教。
孜乃吐拉及其妻子买尔燕木·孜格特巴也娃,1912年在迪化洋行街的塔塔尔学校任教。
海达尔·赛拉尼,1913年至1917年在维吾尔知名人士马赫苏提·穆依提开办的吐鲁番县阿斯塔娜乡巴赫迪亚学校任教。
穆合布拉·穆合布勒及其妻子古兰旦木·阿比斯泰,1920年在吐鲁番县阿斯塔纳乡马赫穆迪亚学校任教。
艾力·伊不拉音莫夫,1919年至1923年在吐鲁番县城居民恰日阿吉在县城东门清真寺旁开办的经文学堂任教。
夏依·谢日夫,1920年在今鄯善县神士塔依尔别克创办的鄯善县鲁克沁村塔依尔亚学校任教。
哈山·法依米,1921年至1930年在今鄯善县鲁克沁村的塔依尔亚学校任教。
赫沙木·巴温是马赫苏提·穆依提第二次赴俄时被邀请到新疆的塔塔尔知识分子之一,1919年至1932年在奇台县城古丽仙学校任教。
尼合买提吐拉·外力是早年从俄国乌法市来到奇台县的,1923年他应邀来到哈密,在维吾尔商人夏依艾合买提开办的学校任教。1948年病逝于哈密。
斯迪克,1918年到1921年在今博乐县城维吾尔文化学校任教。
艾合买提·法力迪·阿巴斯,1930年在喀什维吾尔族商人阿不孜热阿訇开办的学校任教。
(二)受聘于公立、会立学校
20世纪30年代,新疆的民族教育事业发生了较大变化。会立、公立学校成为这一时期新疆民族教育的一大特征。自1934年始,盛世才政府相继成立了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汉、回、塔塔尔、俄罗斯、锡伯、索伦、满等民族的文化促进会,允许和鼓励各族文化促进会创办会立学校、职业教育班并给予一定数额的资助。到1936年,新疆各专区及许多县都有了各族文化促进会的基层组织。在各族文化促进会的宣传和号召下,各地私立学校逐渐由当地文化促进会接管,改为会立学校。1935年,在苏联政府的帮助下,新疆开始实施第一个三年计划,把发展各少数民族的现代学校教育提到议事日程。1936年春,盛世才政府于伊犁、塔城、阿山、阿克苏、喀什等专区设立了教育局,直接领导当地教育事业。在各专区治所创办简师、初中,各县创办县立(公立)小学,经费全部由政府提供。从此开始,各地学校分为“会立”和“县立”(公立)两种,规定用本民族语言教学,汉语课为必修课,民族教育事业得到发展。1937年,全省会立和公立学校总计1515所,其中公立学校215所,在校学生33054人;会立学校1300所,在校学生79932人。1942年,全省公立和会立学校共有2463所,其中公立学校580所,在校学生91065人;会立学校1883所,在校学生180035人。
1937年,新疆省政府作出决定,要求各教育局“接管当地有六个班级以上和十名教师以上的学校,其经费由政府承担”。1938年,一部分会立学校逐渐转为公立(县立)学校,由县教育局直接管理,各地公立(县立)学校和会立学校都聘用了数量不等的塔塔尔族教师任教。
海比布·尤努奇,1945年到1947年在伊宁教师培训班任教。
再娜甫·吉力勒巴也娃,1936年到1937年在伊宁乌孜别克族的乃木乃学校任教。1938年到1940年在阿利亚学校任教。1940年到1942年在伊宁市女子学校任教。
法力哈·吉力克巴也娃、法依坎、艾孜则、麦莫娜、祖赫拉·吉力克巴也娃、热木孜亚·吉力克巴也娃,1935年到1938年在伊宁市海日亚学校任教。
夏库然·阿帕依、古丽且赫拉·吉力克巴也娃,1938年到1940年在伊宁市海日亚学校任教。
法力哈、法蒂玛、热木孜亚,1936年在乌孜别克族乃木乃学校任教。
穆妮热·瓦赫提娃、夏库拉沙拉、玛尔孜亚,1936年在伊宁市伊犁第三小学任教。
伊宁市的会立学校、公立学校有20多所,全是少数民族的中小学,且都有塔塔尔族教师。除上述教师以外,还有塔克米拉、谢菲卡·沙法尔·哈力娃、再吐娜、谢吾克亚、买布茹拉、法依曼、沙力哈大姐、娜迪亚·比克尼、热西妲·马拉蒂娃、法蒂玛·波尔那希娃、法蒂玛·哈夫哈孜、贾玛力·赛法尔·哈力娃、热木孜亚、法力妲、阿力甫、玛依努尔等人。
马力克·别克铁米泉、法力哈·哈力艾克拜尔娃,1936年在伊犁高等学府任教。
艾合买提别克,1936年担任新源县教育局在那拉提乡开办的教师培训班班主任兼教师。
沙力赫丁·沙赫迪、苏依木比凯,1939年到1944年在新源县阿热勒托拜乡会立小学任教。
吐尔逊·阿依、祖木莱提、买布茹拉,1936年到1939年在博乐县城维吾尔小学任教。
古兰旦木,1936年在塔城地区教育局开办的教师进修班任教。1937年到1940年在塔城第一女子学校任教。
海迪且、杰吾代提、卡德尔,1940年至1946年在塔城市职业学校任教。
塔里哈,1936年在和丰县城哈萨克学校任教,1937年到1939年,在额敏县城维吾尔小学任教。
古丽苏木,1936年在托里县城磨坊女子学校任教。
艾合买提·拜迪格,1937年到1944年,在和丰县别斯库尔加乡帕孜利亚学校任教。
伊斯哈克·亚库甫,1936年到1944年在阿勒泰县奇尔克齐乡居力杜学校任教。
热西妲·谢依迪娃,1935年从伊宁来迪化,自1936年到1949年在塔塔尔学校的女生班教书。同时,又在第一女子中学(汉族女中)教授维吾尔语。
玛依贾玛里·毛拉希娃、阿米娜、买尔哈巴、玉素甫娃,1936年在迪化第七维吾尔学校任教。
努尔迪丁·艾山尼,1936年在阜康县县立汉族小学任维吾尔语教师;1937年到1940年为阜康县县立维吾尔小学教师。
法尔维再·哈山娜娃,1934年到1947年在古城(今奇台)县县立第二女子小学(政府接管前为乌孜别克女子学校)任教。
艾合买提·法力迪·阿巴斯,1935年到1940年在省立阿克苏师范学校任教。
夏外力·明外力也夫,1936年到1940年在拜城县老虎台乡柯尔克孜学校任教。1940年到1944年在阿克苏县包孜冬乡柯尔克孜学校任教。
艾力·伊不拉音莫夫,1936年到1937年在省立迪化农牧技术培训班任教。
斯妮巴诺,1936年到1942年在温宿县县立女子学校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