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如《广百川学海》本、《宝颜堂秘笈》本、《续说郛》本,均为张升所删改。因张升在其所着《柏崖集》中有小序一篇,述此事颇详。兹录如下: 永乐中有人随从太监郑和出使西洋,遍历诸国,随所至辄记其乡土风俗冠服物产,日久成卷,题曰《瀛涯胜览》。余得之翻阅数过,喜其详瞻,足以广异闻。第其词鄙朴不文,亦牵强难辨,读之数页,觉厌而思睡。暇日乃为易之,词亦肤浅,贵易晓也。
至马欢、郭崇礼二人行谊,俱有待于新材料之发现,暂阙。
五明代名臣中之回教徒
明代文臣武将中多回教徒。惜当时回教徒极普遍而与一般中国非教徒无异,故史家对于此辈之宗教信仰均未提及,至今日无从证实其定为回教徒。金吉堂君《中国回教史研究》云:“明太祖起自布衣,原籍淮上,而皖北一带故为回民繁盛之区,故太祖左右从龙诸臣,强半回人,如常遇春、汤和、邓愈、蓝玉、胡大海、沐英辈,皆武功赫耀,盛极一时。下及成祖以后各朝,文武大员或给事内庭者回人亦多。”虽不无相当理由,然缺乏确实证据,颇难使人相信。故关于此点,尚有待乎新史料之发现,惟其间常遇春、沐英二人,无论在姓氏上,籍贯上,行谊上,均足认为回教徒。兹略述其身世。
(一)常遇春字伯仁,怀远人。貌奇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随太祖攻采石,取太平,有功授总管府先锋,进总管都督。从元帅徐达取镇江,进取常州。吴兵围达于牛塘,遇春往援,破解之,擒其将。进统军大元帅。克常州,迁中翼大元帅。先是太祖所任将军最着平章邵荣,右丞徐达与遇春为三。而荣尤宿将善战,后骄蹇有异志,与参政赵继祖谋伏兵为变。事觉,太祖欲宥荣死。遇春直前日:“人臣以反名,尚有宥。臣义不与共!”太祖乃饮荣酒,流涕而戮之。以是益爱遇春。太祖即吴王位,进遇春平章政事。屡战皆捷,后破阊门以人,吴平,进中书平章国军重事,封鄂国公。复拜副将军与大将军达帅兵北征。先降梁王,进下河北诸郡。与大将军攻太原。遇春言于达曰:“我骑兵虽集,步卒未至,骤与战,必多杀伤,夜劫之可得志。”太原遂克。诏改遇春左副将军。北取大同,转循河东,下奉元路,与胜军合,西拔风翔,攻通州。乃诏遇春还,备以平章李文忠副之。发北平,经会州败敌将汪文清于锦州,败也速于全宁。进攻大兴,分干骑八伏,守将夜遁,尽擒之。遂拔开平。元帝北走,奔数百里,获其宗王庆生,将士万人。师还次柳河川,暴疾卒,年仅四十。太祖大震,亲奠于龙江。遇春沉鸷果敢,善抚士卒。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又称常十万云。
(二)沐英字文英,定远人。少孤,从母避兵。母又死,太祖与后怜之,抚为子,从朱姓。年十八,授帐前尉,守镇江。后破闵溪十八寨,缚冯谷保,始命复姓。英年少明敏,剖决无滞,后数称其才,帝亦器重之。洪武九年命乘传诣关陕,抵熙河,问民疾苦。事有不便,更置以闻。明年充征西副将军,从卫国公邓愈讨吐番,立功颇多。明年拜征西将军。十三年出兵塞外,战无不捷。明年拜征南右副将军,同永昌侯蓝玉,从将军傅友德取云南。后诸城皆下,独大理未降,沐英奋勇自前,遂拔大理。分兵收未附诸蛮,设官立卫守之。诸蛮围云南城,英驰救,蛮溃山谷中,分兵捕之。明年诏友德及玉班师,而留英镇滇中。十七年定普定、广南诸蛮,通田州粮道。二十年奉诏自永宁至大理六十里设一堡,留军屯田。二十二年冬入朝,赐宴奉天殿。遣还陛辞,帝亲拊之曰:“使我高枕无南顾之忧者汝英也。”还镇再败诸蛮。二十五年六月闻皇太子薨,哭极哀,初高皇后崩,英哭至呕血,至是感疾卒于镇。年四十八。军民巷哭,远夷甚为流涕。归葬京师。英沉毅寡言笑,好贤礼士,抚卒伍有恩,未尝妄杀。在云南时百务具举,简守令,课农桑,岁较屯田增损以为赏罚。滇池隘,浚而广之,无复水患。通盐井之利,以来商旅。辨方物以定贡税,视民数以均力役。常读书不倦,暇则延诸儒生讲说经史。太祖义子出守者多至二十余人,惟英在西南功勋最大。
子春、晟、昂,皆镇云南。春字景春,材武有父风,英卒命嗣爵。无子,弟晟嗣。晟字景茂,少凝重,寡言笑,喜读书,太祖爱之。历官后军左都督。晟继父兄业,用兵非所常,数战不利。朝廷以其绝远且世将宽假之,而滇人慑晟父子威信,事如朝廷。晟久镇,置田园三百六十区,资财充初善事,以故得中外声誉。晟子斌,幼嗣公爵,居京师而以昂代镇。后沐氏子孙多镇云南。数传至天波,嗣十余年而土司沙定洲作乱,天波奔永昌。乱定复归于滇。此役中天波母陈氏,妻焦氏,自焚死。后天波奔缅,妾夏氏不及从,自缢,死逾数十曰肢体不坏,人以为节义所感焉。
六明代之回教学者
明代回教徒,除宗教上之禁例与仪式之外,其生活习惯,已完全与一切其他中国人无异。故当时回教徒,在一般社会上亦无显示其为回教徒之特点。一般教徒中仅少数能有受教育之机会,余均无知无识。但回教在中国之得以继续,一方面系以世代相传,一方面则赖清真寺之设立。清真寺内有掌教一人,尊曰“伊玛目”,持掌一坊之宗教仪式,为教徒证婚姻,行洗礼。并有阿衡若干人,讲诵经典,研讨教义。然其所读之文字为阿拉伯文或波斯文,其间能以兼习中文者则为数甚少。
有胡普照者,陕西咸阳人。俗称为胡太师。学问渊博,朝觐天方。归来后觉宗教教育之不振,乃立志兴学。招学子数名于家,半工半读。其组织极为简单,即以清真寺内原有之阿衡一位为教师。视一方之经济情形如何而定招收之学生之名额。学生即在寺内学习《古兰经》及其他教律。其衣食住等费,均由一方教民供给。故胡氏对于当时宗教教育影响甚大。苏州有张君时阿衡,历从临潼张少师及印度大师阿师格游,尽得其传。阿衡兼通中文,译有《归真总义》及《四篇要道》二书,可为回教经籍中最早之中文本。书成于明崇祯十三年。明末有马明龙者武昌人,学问渊博,着《认己醒悟》一书,颇脍炙人口。
然当代回教学者中尤以王岱舆阿衡为最着。着有《清真大学》、《正教真诠》、《希真正答》三书。其生平事迹不详。民国二十四年夏,金吉堂等至北平西郊,见其墓于李氏茔中。墓前有一石碑,仅镌“乡贤王岱舆之墓”数字,无详记可考。金君等乃另树新碑,并记其事略,题曰“王岱舆阿衡传”。于是一代回教学者得以传于后世。
阿衡别署真回老人。其先天方人,以精于天文历算之学,洪武中授钦天蓝,子孙世其职。有诏,许其居住南京并免徭役,遂为应天府上元县籍。少敏慧,仅习阿拉伯经籍,而未读中文。年二十,稍涉世故,以为居斯土,而不明斯文,无惑人之不我知而疑也。自发奋读书,自《六经》、《论》、《孟》百家诸子以及二氏方外之书,靡不毕览。终乃归宿乎经典,沈潜于性命之理。远近来问难者,无不心悦诚服。其辞严以正,其论辩以明,盖自正教人华以来,一人而已。顺治初,清兵下金陵,市井荡然。阿衡素不治生产,境况萧索,乃北上,莅京师。富绅马思远馆之于正阳门外。京师处辇毂下,为四方奇士所荟萃,阿衡益出其所学,谈经论道,莫能与竞者。有铁山寺住持某,以道高悟深名,诣阿衡,穷诘终日,辞屈,终入教。至今“王岱舆盘道”,犹传为佳话。阿衡殁即痉于李氏茔中。李为教中富绅,营香料业。当时有盛名,称为香李云。
民国二十年陇右马福祥重印王氏所着《清真大学》、《正教真诠》、《希真正答》,合刊为一编。金陵学者金世和为之序。《清真大学》在乎明主仆至大之理,真一数一之殊。全书分三大部分:(一)真一;(二)数一;(三)体一。所谓“真一”即造化天地万物之真主,为无始之原有,而与天地万物无干。真一有三品:曰本然,曰本分,曰本为。真一之本然即原有无始,久远无终,不属阴阳,本无对待,无岁月,无方所,无形相,无搀染,而绝无比似。真一之本分即本然之动静。原来一,故始终独一;原来有故超然常有;原活不以命,总是活,故无不活;原知不以心,通然知,故无不知;原能不以助,本来能,故无不能。真一之本为即总具无形之妙,是为能有。能有则能始能终,能表能里。万物本非原有,皆受命于真主保养之本然,与其本为之动静也。所谓“数一”即一本万殊,能有之首端,为万物本原而载万理。斯为无极。亦有三品:曰元勋,曰代理,曰代书。数一之元勋乃至圣之通称,性命之大源,诸有之种子以代真主保养之本然也。数一之代理者乃阐发万灵性原纯粹,气本轻清,非干色有。人与万物之所以皆始是时,是为发灵此代真主作为之动静。数一之代书,乃精粹之余,自然发露于外者也。斯为太极,当此之际,气盛而理微,所谓有名万物之母者即此。所谓“体一”即为人品。形神兼备,至高至下,无不覆载,实万汇之至全。体一之三品,曰知认,曰见认,曰读认。知认即仿效圣贤之参证,推详正教之真经,由诸缘而体认真主。见认即超脱诸缘,亲自经历,由己身而体认真主。读认即克尽偏私自见,复全明德之源,由无己而体认真主。
《正教真诠》分上下两卷。上卷有真道、人极、教道、辨异、真功诸篇,显正摧邪,反负辩证。下卷有人伦、慎修、民常、主禁、生死诸篇,阐明伦理,以定取舍。前者为玄学之问题,后者为人生之问题。引证详博,义理精征。《希真正答》系用对话式以补前两书之不足,通俗明俗,深入浅出。影响于中国回教界不小。
王岱舆弟子有马忠信、伍遵契两人,亦一代学者。至于其他回教诗人,有金陵之金大车、、大舆弟兄,着有《子申诗集》、《子酉诗集》各二卷。滇南之马云客着《拾芥轩集》,闪继修亦以诗人着。
七回教对于明代艺术上之贡献
明代艺术品以陶瓷铜器为最着,而回教促成此种上品之力量尤多。宣德中以铜铸鼎彝炉鬲,是为宣德炉,其材多选各国各地绝精之物为之,如天方国硇矽,暹罗风磨铜,三佛齐紫石。铜器上多书阿拉伯文以为装饰,足见当时回教影响于铜器之深。
明人对于瓷器之技术均至顶点,永乐以降,因波斯、阿拉伯艺术东渐,与我国原有之艺术相融合,于瓷业更放异样光彩。成化时苏泥、勃青用尽,嗣有大档,出镇云南,得外国回青,价倍黄金,命用之,其色古菁,故以后正德窑之青花颇多佳品。嘉靖时鲜红土断绝,幸其时回青盛行,承乏一时,其重色回青,幽菁可爱,赖此以挽瓷业之厄运,亦一时之会。其青瓷之器中有“转枝宝相花回回花罐”一件,甚为名贵,见《江西大志》。万历间回青已绝,故青花不及嘉窑。此时之装饰,有回回文、西藏文奇巧美观,允推佳构。据朱琰《陶说》所列隆万器,上有回回花纹者有下列各种:
1.外双云龙芙蓉花喜相逢贯奋海石榴回回花,里穿花翟雉青鸂鶒荷花人物狮子故事一秤金全黄暗龙钟。
2.穿花龙凤板枝娃娃长春花回回宝相花瓶。
3.双云龙回回花果翎毛九龙淡海水荷花红双云龙缠枝宝相花香炉。
4.外穿云龙鸾凤缠枝宝相松竹梅,里朵朵四季花回回样结带如意松竹梅边竹叶灵芝盘。
5.外穿花龙凤八仙庆寿回回缠枝宝相花,里团云龙口花鱼江苎子花棒真言字瓯。
故回教对于明瓷之贡献,在质料上则有回青,在装饰上则有回回文字,其质地高尚,至今尤传为珍品。
此外,回教清真寺之建筑,明代亦极盛行。洪武元年太祖即敕建礼拜寺于金陵。二十一年有亦卜刺金、可马鲁丁等西域鲁密国人,为征金山、开元地面,逐从金山境内随宋国公归附中华。太祖喜其宾服,钦赏丝银等物。着落礼部给与脚力,前往太平府搬取家小,赴京居住,因而敕建二礼拜寺以为安扎。可马鲁丁等五户分在望月楼净觉寺居住,将亦卜刺金等八户分在城南礼拜寺居住,子孙寄籍江宁县,优免差役。二十五年三月,咸阳王赛典赤七代孙赛哈智赴内府,当蒙帝谕敕建礼拜寺二座,一在南京应天府三山街铜作坊,一在陕西承宣布政司西安府长安县子午巷。永乐三年二月敕谕如有寺院倒塌许重修不许阻滞。其后三山街礼拜寺被焚,宣德五年三保太监郑和奏请重建。帝敕曰:“南京城内三山街礼拜寺被焚。尔因祈保下番钱粮人船要重建。此尔尊敬之心,何可怠哉。尔为朝廷远使,既以发心,岂废尔愿。恐尔所用人匠及材料等项不敷,临期误尔工程,可以南京内官监或工部支取应用,乃可完备,以候风信开船……”又关中清真寺多年失修,成化二年三月马斌督工重修。十八年八月请改寺名为敕赐清修寺。至嘉靖元年已殿宇门舍颓塌,礼拜者莫能容。乃由掌教马宗玺督工马清,及教中耆老采集材料,大启栋宇,规模壮丽,巍峨崇新。
北平东四牌楼清真寺、锦仁坊街普寿寺、二条胡同法明寺,虽建于元而均于明正统十四年重加修建。并历于崇文门外花市、南苑西红门、阜成门外三里河、前门笤帚胡同,先后建筑清真寺。其他安徽之颍上县十字街清真寺、滁县四牌楼清真寺、凤阳临潼关南岗与河北两清真寺、芜湖西关外清真寺、大和县坡内北寺、亳县中街清真寺、河南之郏县北大街与李白村两清真寺、广西之桂林西门外大街清真寺、南乡古寺,四川之新都县罗家寺等,均为明代所建。足见当时回教对于建筑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