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578400000018

第18章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教哲学(1)

学习要求

了解佛教的主要思想,把握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理解中国化佛教——禅宗之精义,挖掘其积极的哲学意义和人生意义。

学习重点

佛教的主要思想及禅宗的内容

学习难点

禅宗的精髓及意义

佛教起源于印度,为印度王子悉达多·乔达摩于公元前6世纪所创。由于悉达多属释迦族,创教后被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者”。他还被尊称为“佛陀”,意为悟觉了真理的“智者”。

佛教自东汉时传入我国。此后,在与中国固有传统思想,主要是儒家、道家和玄学思想的接触、撞击以至斗争、融合中,不断得以改造,逐步中国化而形成新的学说和体系,禅宗、华严宗、天台宗等都是其具体成果。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改造过程,就是中国佛教哲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第一节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

具体说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阶段——佛教由传入到兴盛

佛教于东汉年间传入中国,当时是作为一种道术传播的,此后直到整个三国时代,其流传都是微弱、缓慢的,并未引起社会重视,而只是在皇室宫廷的狭小天地内被信奉,到西晋时才逐渐推及于民间,在东晋南北朝时期获得迅速传播。

佛教得以迅速传播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社会现实的黑暗混乱。东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分割、社会大动乱、人民生活极端痛苦的时期。现实生活的黑暗、痛苦,是宗教得以滋长、繁荣的土壤。与以往缓慢发展的情况相反,佛教在这时空前传播:佛教经典被大量翻译进来,中国僧侣佛学论着纷纷问世,大乘般若学出现多种不同学派,民间对佛教的信仰逐步广泛和深入。这一切形成中国佛教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高潮。

第二,佛教理论的较大适应性。与两汉神学和魏晋玄学相比,佛教既避免了神学关于“天”可直接“赏善罚恶”的易被实践经验戳穿的粗浅说教,又超越了魏晋玄学崇尚清谈、追求玄妙、不易为更多人理解接受的缺陷,而以其特有的“方便说法”,启迪着人们的宗教意识,并把哲学思辨与宗教理论、名相的烦琐分析与宗教实践相结合,因此容易渗入人的生活,影响人们的思想。

第三,佛教内容的现实针对性。封建统治思想大都趋向于粉饰现实,而佛教的内容本身则承认和强调社会现实的苦难,并认为整个客观世界就是一个“苦海”,困在“三世因果”轮回中的众生,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等多种苦难,但只要按照佛的引导,用“戒定慧”之法克服自己的“贪嗔痴”,就可跳出苦海得到解脱,进入“涅盘”。

这对于深受战争动乱之苦的广大民众,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汉末魏初,佛教在中国的流行分两大系统:一为安世高系,是小乘佛教,注重禅法;一为支娄迦谶系,是大乘佛教,讲求般若学。

安世高系对宇宙人生的解释以“元气”为根本,说“元气”即“五行”?“五阴”(后译为“五蕴”)。

五阴种,身也,又犹元气……元气相含升降废兴,终而复始,轮转三界,无有穷极,故曰种。

小乘派认为佛教所说的“色、受、想、行、识”是由于“元气”的作用,因此必须引导“元气”向正的方面而不是邪的方面发展,心神平静就可以不产生种种欲望烦恼。安世高的小乘禅法认为要养心神,即“守意”,使心意专注,不生意念,从而消除种种烦恼。可见,这种解释显然与汉代流行的“元气”说和黄老道家的某些思想相契合,是用道术来解释佛教。

支娄迦谶系认为人生的根本道理最重要的是使神返本“真”,而与“道”合。如支娄迦谶的再传弟子支谦认为,个人的心神原本于“道”,只因种种后天的关系(如贪欲引诱),受到后天的影响而不能与“道”合。心神如欲解脱这种种限制,就要体认“道”,如果能认识其本源,即重新与“道”合一而成佛。这实际是以老庄思想附会佛教。支谦把支娄迦谶译的《道行般若波罗蜜多经》译为《大明度无极经》。把“般若”译为“大明”是取《老子》的“知常曰明”之意;“波罗密”译为“度无极”也是说达到与“道”(无极)合一的境界,所以从经书译名的改变,可见佛教迎合当时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玄学这一特点。

西晋时期,佛学和玄学成为显学。小乘的“禅数”学,以法体实有论证士族品类等级不灭;大乘“般若”学用空无否定世俗认识和世俗世界,论“有”道“空”,与玄学遥相呼应。

在这种情况下,佛教得到长足的发展。据《洛阳伽兰记·序》记载,晋代永嘉年间洛阳有寺院42所,佛经的知名翻译者12人,共译佛经167部。其中竺法护是西晋最有成就的译经家,译出大、小乘佛教经典150部,对沟通西域同内地的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

东晋时期,北方十六国陷入混战。佛教在赵、前秦、后秦、北凉等有影响的大国中,得到统治者的信仰和支持,发展特别迅速。后来普及到东晋十六国的各个民族,并成了一些主要国家用以争取民众而共同支持的一种信仰。在北方十六国中,传播佛学影响最大的是佛图澄(232-348年)、道安(312-385年)、鸠摩罗什(344-413年)。范文澜说:“佛图澄的法术,道安的传教,鸠摩罗什的译经,合起来为(中国)佛教奠定了大发展的坚实基础。”

鸠摩罗什和道安由此分别被称为“东方菩萨”和“手印菩萨”。这时,佛教哲学的重要思潮有两个。一是般若学的“空”论,即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否认事物的真实性,以僧肇为主要代表,他所着作的《不真空论》准确阐发了空宗的要义;二是因果报应论和神不灭论,即宣扬人受外在力量的支配,人的善、恶或无善无恶的活动都会得到今世或下世的报应,由此人在死后会转生为高于或低于今生的东西。慧远是这种理论的宣扬者和典型代表,他的《沙门不敬王者论》、《明报应论》和《三报论》是其重要的佛教哲学论文,着重论证、发挥了佛教教义的基本问题——因果报应论和神不灭论。

南北朝时期,佛教得以进一步发展。从南北朝起,佛教中的涅盘学说逐步取代东晋的般若学,“涅盘佛性”问题是南朝时代佛教理论的中心问题。到北朝,涅盘学成为佛学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学派。佛学者竺道生(355-434年)是这一时期上承般若、下开涅盘,宣扬佛性说最着名的代表人物。他把涅盘学和般若学调和起来,认为众生都有佛性,众生都能成佛,从而形成涅盘佛性说和顿悟成佛说。涅盘佛性说,论述的是关于成佛的原因、根据、可能,即所谓成佛的根本前提。竺道生一反晋代佛学者将般若学和涅盘学对立起来的观点,强调众生都有“佛性”,即都有成佛的可能,因为“佛性即我”,“本有佛性,即慈念众生也。”所以“一切众生,皆当作佛。”在涅盘佛性说的基础上,竺道生又提出了独创的顿悟成佛说,即关于成佛步骤、方法问题。他不同意小乘禅学主张的渐悟说,而认为在渐悟中不能获得彻悟,不能成佛,只有在真正彻底悟解佛理、体认本体时,才能成佛。

二、隋唐阶段——佛教的鼎盛繁荣时期

佛教在中国经过四五个世纪的传播,到隋唐时代,不仅成为当时封建统治阶级进行思想统治的重要支柱,而且从理论上得到空前发展,得以进一步体系化和中国化。

这时,中国封建制正在由前期向后期过渡,统治阶级内部处于结构重组过程中。过去的门阀士族,经过农民力量的打击,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日趋没落,在思想上向佛教寻求“超凡入圣”的自我解脱,并希冀以佛教的“柔化人心”作用,扑灭农民的反抗意识。相应地,过去所谓的寒门庶族却通过科举制度,成批地升为官宦贵族,从而与旧时豪门形成封建统治阶级中新的结构。这反映在思想上乃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内部的分歧日趋调和统一,佛教的地位由被统治阶级排斥转向被接纳,儒、释、道三教由斗争对立开始走向融合。

从佛教理论发展过程来看,隋唐时期,适应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发展,重视禅定修正的北方“禅学”与偏重经论阐释和义理分析的南方“义学”逐步得以汇合,尝试着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使佛教开始体系化和中国化。在当时形成的众多流派中,华严宗和禅宗因其完成了哲学佛教学的中国化而成为典型代表,在我国哲学史、宗教史上占据着突出的地位。

华严宗创始人为法藏,由于他被唐代女皇武则天赐号为“贤首”,故华严宗又称“贤首宗”。另外,由于此宗以“法界缘起”为理论核心,也称“法界宗”,其典籍是《华严经》。

法藏师承智俨,对智俨的思想加以详尽阐发,并以法界缘起说为立宗的依据,用四法界、六相、十玄门等概念阐明其意义,从而创立了完整系统、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此后,澄观在吸取禅宗说法的基础上,发扬了法藏的教义,使之条理化;而澄观的高足宗密作为华严宗的大家(也是禅宗大师),以灵知本觉理论为基点,统一了当时的禅(佛内心的意向)与教(佛言说的教义)之说,宣扬禅教一致论,并且进一步会通了儒道两家的学说,体现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特点。

禅宗因主张以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又因自称“传佛心印”,以觉悟所谓众生心性的本原(佛性)为主旨,而被称为“佛心宗”。其传法世系是菩提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及慧能(在南方讲求顿悟)和神秀(在北方讲求渐悟)。由于慧能的南宗取代了神秀的北宗,所以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慧能也就成为禅宗的实际创始人,慧能禅宗的经典着作是《坛经》,其中心思想是注重净性,强调自悟,提倡顿教。慧能曾说:我于忍(弘忍)和尚处一闻言下大伍(悟),顿见真如本性。……今学道教者顿伍(悟)菩提,名自观心,令自本性顿悟。

如果说佛教在汉代是传入时期,并与中国方术相结合,魏晋时代以佛学的玄学化为特点,那么,隋唐时期则反映出佛学的儒学化,即中国佛学已经成熟。

三、宋元明清阶段——佛教的衰落时期

唐代以后,佛教的传播、发展高潮已过,开始转向衰落。这时,佛教的各个宗派及它们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不平衡,总趋势是每况愈下。宋代以后,佛教发展体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佛教各宗都关注和研究心性问题。所谓“心性”问题,指的是佛教内部关于真心观、妄心观和性善性恶问题的争论。

妄心观(天台宗的山家派持此论)认为,人所观之境,即现象是妄心,也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用现代术语来说,事物现象是由人的主观感受所决定的。观心是把所要“观”的道理集中在心上来“观”,以求悟解。

真心观(天台宗的山外派持此论)认为,所观之境是真心的,即真如本体。真如本体随缘而变为各种现象,现象的真实(实相)就是真如,也就是真心。所以要观现象的实相,应当直接观之,不必经过观心。

关于性善性恶问题,唐代以后的不少佛教宗派,都受天台宗影响,承认和强调“性”是先天具有的,有善有恶,佛心亦如此。如宋代有人认为众生的本体——真如本来具有愚痴无知的“无明”,这正是他们生死轮回的基因。禅宗的一些学者亦赞成这种观点,认为佛和一阐提都有善性和恶性,只是后天行为有所不同。这种说法,与唐代以来儒家的“性三品”说与“复性灭情”说,颇有异曲同工之妙,符合当时思想统治的需要,同时对于广大人民有较大的吸引力。

第二,佛教各宗相互融通,体现出一致性。唐代后期,中国佛教各宗派的融通趋势越来越显着,大体上先是禅教相互融通,其次是各宗分别与净土宗合一,继而以禅、净合一为中心的各派大融合。宗密率先倡导消除禅教对立,主张佛内心的意向(禅)和佛言说的教义(教)完全合一;明代“四高僧”即佛教四大师袾宏、真可、德清和智旭都是兼修各宗学说于一身的人物。智旭(1599-1655年)说:禅者佛心,教者佛语,律者佛行,……不于心外别觅禅、教、律,又岂于禅、教、律外别觅自心?如此则终日参禅,看教,学律,皆与大事大心正法眼藏相应于一念间矣。

由此可见,禅、教、律三学融通并归于一念,是后期佛教趋于诸宗合一的历史演变的典型表现。

第三,儒、释、道三教相互调和,合而为一。佛教传入中国后,一直处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附庸地位,随着历史的发展,它与儒、道的调和趋势越来越明显。

北宋天台宗学者智圆(976-1022年)自号“中庸子”,用它来表明与儒家的割舍不断的联系。他称自己晚年之作是“以宗儒为本”,因为“非仲尼之教,则国无以治,家无以宁,身无以安”,而“国不治,家不宁,身不安,释氏之道何由而行哉?”明代佛教四大师也都提倡儒、释、道融合。如真可(1543-1603年)认为,儒、释、道三家“门墙虽异本相同”。德清(1546-1623年)撰有阐发儒、道思想的多种着作,力主儒、释、道三教之调和。他说: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在德清看来,只有将三者配合,人的为学才达到完满境界。智旭则提出了三教统一的根源在于“自心”的观点。他说:自心者,三教之源,三教皆从此心施设。三教圣人,不昧本心而已。

同类推荐
  • 哲学基础知识

    哲学基础知识

    本书反映了近几年国内外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吸收了国内外政策、理论领域出现的新提法和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呈现的新特点,注意充实和更新内容,尽可能充分反映哲学的科学体系、丰富内容、时代特点和当代视野。
  • 荀子的人定胜天

    荀子的人定胜天

    《荀子学院:荀子的人定胜天》主要以荀子的基本思想为出发点,并在荀子对天人的思考范畴上,对做人、做事、处世、言谈、交际、识人、用人等方面作了深入细致、又浅显易懂的探讨。希望在重读这些先哲智慧的同时,给我们的人生以新的启发荀子,名况,是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 老子的生命智慧

    老子的生命智慧

    《老子的生命智慧》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重要的哲学思想,潜移默化了中国人生活的方式。虽然西风东渐,西方思想成了主流,但老子的许多思维方式仍深深埋藏在中国人生命的底层。西方文明科技带来的繁花盛世,却相对使现代人的心灵更形枯竭,不知所为何来?这样的反应都因缺乏生命指引,瞬时迷失自我。《老子的生命智慧》以现代语言、贴近现代人的经验说解《老子》,浅显易懂,却蕴含至理,直探人心底层,追索生命的智慧,让老子这门探究生命底蕴的生命哲学能够帮助现代人走出心灵的桎梏,生命得以开展,寻求更豁然大度的天空。书中收录《老子》八十一篇全文,让我们藉此机会从头认识老子这位大师,在字里行间有自己的领悟。
  • 天堂的钥匙:《塔木德》精要解读(犹太智慧典藏书系 第二辑10)

    天堂的钥匙:《塔木德》精要解读(犹太智慧典藏书系 第二辑10)

    《塔木德》(Talmud)一书是犹太人继《圣经》之后最重要的一部典籍,又称犹太智慧羊皮卷,或犹太5000年文明的智慧基因库,是揭开犹太人超凡智慧之谜的一把金钥匙。与《圣经》、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和伊斯兰的《古兰经》,并称为影响人类文明的巨著,是真正的传世经典。本书是从国内最权威的羊皮卷《塔木德》和最新编译的《塔木德启蒙书》一书中精选出来的智慧格言,帮助青年读者树立真正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真正认识历史和现实社会。随身携带本书,就没有人能够伤害你,也没有任何事可以困扰你。真正的智慧是如此简单强大。
  • 西方政治哲学史(第一卷)(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政治哲学史)

    西方政治哲学史(第一卷)(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政治哲学史)

    《西方政治哲学史》(第一卷)由八位杰出学者撰写,内容涵盖了从古希腊到宗教改革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哲学。第一章提供了西方政治思想开端处的宏大背景,讨论了希腊城邦与民主思想,以及诗人、剧作家、智者和史学家的政治洞见;第二章到第六章分别聚焦于柏拉图的统一城邦、亚里士多德的最佳政体、西塞罗的法权国家、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与尘世之城、阿奎那的自然法与政体理论;第七章既从宏观上考察了文艺复兴时期政治思想的巨大变革,又特别讨论了马基雅维利在其中的突出地位;第八章以路德和加尔文的政治思想为主体,同时考察了宗教改革时代的神学—政治问题。全书既关注政治思想的历史语境,又凸显重要思想家的特殊贡献,体现了汉语学界在西方政治哲学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热门推荐
  • 名门弃少

    名门弃少

    神秘组织基因改造后的“失败品”刘景,车祸后得知自己乃是被人抛弃,便展开对自己身份调查,却陷入强势力的争斗漩涡,权谋、商战、美女,看刘景如何在名门中抽身,纵意花都……
  • 陆先生说你爱我

    陆先生说你爱我

    (推书《团宠小奶包,凶又萌!》)只为宠而宠,只为甜而甜)柳影她死了,在他和陆衍的婚礼中,她终是抵不过命运的束缚死在了陆衍的怀里。柳影她重生了,重生在一切都没有发生之前,重生在那个爱她如命的男人还只默默守候她在她背后的时候。于是,柳影发誓今生要陆妖精早早臣服于她的石榴裙下。于是,柳影精心设计了一场华丽的偶遇——柳影还在考虑她要以怎样优雅的姿势,扑陆衍怀里的时候,陆衍他居然躲开了!!哦,她忘了,陆衍对女子避恐不及。柳影华丽丽地扑在地方,她委屈地看着前世深情不悔的丈夫,控诉他的罪行。陆衍看清楚他躲开的是他苦苦暗恋了七年的姑娘后,吓得浑身僵硬,他都干了些什么?当陆衍的身世被公开,世人都说柳影一个小小设计师配不上,陆衍这个百年贵族陆氏的继承人。丰城尚氏——我尚氏乃传承贵族之后,吾族外孙女配谁不得!世界设计大师——我李梓珊的高徒,怎会是小小设计师,无知真可怕!李氏千金——我李玖的闺蜜,是他陆衍配不上。陆衍——柳影是心中最美好的姑娘,十生十世累积的功德,才换来今生一世缘分,谁敢说她半个不字,就是与我为敌。前世的孤女,一朝重生,揭开迷雾,成了团宠小公主。
  • 修仙之风靡大陆

    修仙之风靡大陆

    在一个叫元神大陆的地方。人们以灵为主,以元为铺。不停修炼,相互斗争。只为走上大陆巅峰。
  • 温柔仅你可见

    温柔仅你可见

    孟悄悄在原本的家庭过着大小姐的生活,直到母亲死了,全家人不待见她,脾气暴躁的她愤然离去,选择离开,独自生活,直到在那个城市遇见了他…
  • 九九归凌

    九九归凌

    她和创世巫祖同生,却因某些原因能量体被女佤所吸收,而女佤又因为无聊,偶然间又把她复活了。他们亲同姐妹,过了几千年的无聊时光。她却突然消失,她想去找她,但又怕她回来了找不到她,于是她等待了几千年,终是没等到,便下到...
  • 亲爱的向着光走

    亲爱的向着光走

    你知道绝望是什么吗?你知道无尽的黑暗在你的脑海里徘徊是一种什么感受吗?你永远感受不到那种滋味,心痛的滋味,绝望的滋味,向人求助却无人伸出援手的滋味。你以为你很伟大吗?不,你并不伟大,伟大的不是你,而是我……
  • 左宗棠发迹史上

    左宗棠发迹史上

    在他眼里,似乎没有谁是不能得罪,就连提拔他的后台曾国藩都被他气得鼻歪嘴斜;偏偏就这么一个马大哈,40岁才进官场,一路树敌,一路升官,20年间官拜宰相,成为晚清第一重臣。会办事不会说话,这可能是他游走官场的致命缺陷,但也可能正是他秘而不宣的护身符。本书讲述左宗棠无视官场潜规则……
  • 墨少的美人鱼娇妻

    墨少的美人鱼娇妻

    他是望城的一个神话,让人闻风丧胆的墨少,是望城千金小姐的爱慕对象。而对女人不感兴趣的他,却遇到了自己命中注定的她她是海底的一颗明珠,人鱼族唯一的公主,让人高不可攀。因为向往人类世界而偷喝禁药,意外救下了海滩上昏迷的他。某天,夜墨寒看着在吃饭的某鱼:“诺儿,吃饭重要还是我重要?”“你,你最重要。”南宫诺儿头也不抬道,“那你喜欢我吗?”“喜欢喜欢,我最喜欢阿墨了”“嗯,诺儿我爱你。”
  • 在宇宙求生的废柴

    在宇宙求生的废柴

    废柴被高级文明捕获,若想回到地球,需完成1000个艰巨的任务。他能做到吗?执行任务中,他竟然遇到了爱情!!他配吗?
  • 不单纯的兄弟

    不单纯的兄弟

    顾鳞术的身边,从小到大只有一个人围着自己,他们却从不相称为兄弟,所谓青梅竹马必定两小无猜。只是,直到后来顾鳞术发现,他们的关系不容许第三者的出现。当然第三者插入。友情开始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