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也叫“文化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文化创意产业属于新经济业态,业务系统通常要通过非物质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构成新经济的服务体系,即通过信息经济、生态经济、休闲经济、会展经济、符号形象经济和宗教经济等为社会提供非物质性的文化服务。传统观念中属于教育知识体系并具有较强意识形态属性的“文化”之所以能成为产业,正是基于它的商品属性。
文化创意产业是反映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一种文化生存形态,它不仅是一个国家一切原创性精神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的重要手段和载体,而且也是现代社会物质财富创造的重要来源,是知识经济时代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发展潜力巨大、发展速度很快的优质产业。
“文化产业”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从国外引入的。此前,“文化产业”对于中国十分陌生。党的十五大前后,文化产业的概念引入中国文化建设领域并经过理论探讨和实践检验,为越来越多的文化界人士所认识和认同,继而在中国文化建设中引用和推行。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方针政策。之后,文化产业在中国有了迅猛发展。党和国家关于文化建设和产业政策中,把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相提并论,甚至提升为文化建设的“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互推动,共同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国的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晚,却在短时间内就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另外,中国潜在的文化消费能力巨大,文化消费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为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现今文化产业已列入中国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之中,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迅速提升,成为中国产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的逆势腾飞得力于党中央对文化工作的重视,把文化产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藏区的文化产业属于民族文化产业范畴。民族文化产业是指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产业化运作,是由市场化的行为主体实施的,按照工业化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民族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目的在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主要是指与人民群众文化娱乐生活最直接相关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制造业(如民族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民族刺绣产品、纺织品等)、民族体育业、民族文化音像制品生产、民族文化旅游业、民族歌舞表演经营、民族出版物的生产经营、民族医药的生产经营、民族饮食文化的经营等。
民族文化产业的特色在于其依托的是各少数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产业化运作,使民族文化资源得以开发和利用,使民族自身得以更好的发展。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各少数民族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建筑、民族服饰、民族佳肴、民族手工艺品等传统产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真实地再现了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不仅具有独特的现代经济价值,而且还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未来最具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部门。
历史的经验表明,充分利用民族文化多样性,不仅可最大限度地为各民族提供发展机会与发展空间,而且还可确保各民族现代化道路选择的真实性。这就需要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性,充分认识千百年来延续至今的传统民族文化体系在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价值,尊重各民族立足于传统民族文化维系的经济结构、产业体系以及多样化选择,而不是简单机械地抛弃或否定传统民族文化,这是加速推动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进程必须加以重视的重要方面。
藏区文化产业具有源远流长、辐射面广、涉及领域宽、涵盖内容多、实用性强等特征,不仅是藏区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藏区文化可采用市场运作方式经营的主要部分。其中文化产业核心层包括新闻、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电影、文艺表演、文化演出场馆、文物及文化保护、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文化社团和文化研究等,文化产业外围层包括互联网、旅行社、旅游景区、文化服务、室内娱乐、游乐园、休闲健身娱乐、网吧、文化中介、文化产品租赁、广告、拍卖和会展服务等,相关文化产业层包括光盘、磁带、文具、纸张、胶片胶卷、印刷设备、乐器、玩具、游戏、旅游品、工艺品、视听设备和宗教用品等。以西藏为例,文化产业核心层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尤其是拉萨市文化产业外围层的发展规模与数量逐年递增,为打造新型旅游休闲城市熔铸起了一个广阔和谐的平台。截至2004年年底,仅西藏自治区文化娱乐业已有经营单位2443家(拉萨718家,日喀则630家,山南178家,那区236家,林芝272家,阿里76家,昌都333家),其中,歌舞娱乐场所306家,民族歌舞娱乐场所91家,音像制品出租批发零售、放映点1061家,网吧219家,茶园、音乐酒吧325家,保龄球馆3家,台球厅431家,旱冰场4家,演出经纪人机构3家,全区共有专职文化市场管理人员31人,兼职管理人员136人,相关文化产业28家,各类文化经营场所从业人员10459人。仅2006年,西藏自治区文化娱乐业实现税金912万余元,全区年文化娱乐业经营额至少应在9000万元以上。以上统计显示,文化产业对西藏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藏区文化产业多重性发展特色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渊源与藏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及社会文明、文化形态的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文化资源看,发展藏区文化产业具有比较明显的资源优势。一是有渊源流长的历史人文资源。藏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与沿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科技、民俗、文学、宗教、艺术等人文景观,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博大精深、独具特色、魅力无穷。唐卡、民间木雕石刻、建筑、服饰、饮食、歌舞及传统节庆等艺术都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二是有神奇独特的高原自然资源。这里有众多神奇的神山圣湖、雪峰冰川,有历史上连接中原文化和藏区文化、促进中华各民族交融和团结的唐蕃古道、茶马古道,有令人神往的雪域江南、雅鲁藏布大峡谷等自然景观。壮丽神奇的高原风光,以其神秘和多彩而举世闻名,令世人所向往。这些文化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和发展空间,是推动藏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所在。
经过30多年的培育和建设,藏区文化产业初步走上了现代化发展轨道,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旅游文化等均有了较大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各地(市)专业艺术团体和群艺馆为龙头、县群众文化活动中心为纽带、乡镇村文化站(室)为基础的文化建设网络,文艺创作、广播电视、图书出版、旅游娱乐、民族文化产品共同发展的格局。改革开放特别是21世纪初的近10年来,藏区的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特别是在文艺演出业、大众娱乐业、会展旅游业、艺术培训业和文化服务业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已成为藏区第三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藏区国民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铁路进藏、中央关心与全国支援藏区、加之近十几年来藏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局势的不断稳定,都为发展文化产业创造了难得的机遇。这些都为藏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讨论并原则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是继纺织、轻工等规划之后国家出台的第十一大产业振兴规划,文化产业面临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随着藏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文化产业项目库的建立、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的设立、文化产业协会的组建以及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优惠政策的制定等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藏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开始起步并进入崭新发展阶段。这些,都使得文化产业站在了一个新的时代起点上,迎来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契机。
第二节传媒和类型文学
一、传媒
藏区的文化事业团体和制作机构门类比较齐全,市场划分比较清楚,已基本建立起文化产业框架。从文化事业机构的经费来源和管理机制来看,文化产业已经从文化事业中剥离,文化市场初步形成,文化体制开始转制转轨。部分文化艺术单位处于改制转轨的试验阶段。因此,藏区发展文化产业处于初级或初始的阶段。
从新闻图书报刊出版印刷发行业来看,基本上实行按事业单位定编制,由国家财政全额或部分拨给事业经费、办公经费和人头经费(工资)。实行事业经费差额拨款的单位,实行面向社会有偿服务,产品销售和服务收入核定指标,从核拨事业经费中扣减,超支不补,超收提奖,积累自支的财政管理制度。报刊、图书由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登记,颁发许可证并核准定价,直接面向市场公开发行。分别由该报刊、图书和主管主办单位自行决定编印、出版、发行,引入市场经济机制和按市场经济运营的程度有很大差异。印刷和图书发行的市场化、企业化程度较高,除民营、个体印刷和发行企业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以外,国有文化企业和出版社在部分环节引入了市场经济运营机制并按产业化运营。
从广播音像出版发行业来看,广播电视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的新闻传媒,更多属于意识形态工具,直接由党政宣传文化部门管理。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经费基本上靠政府的财政拨付,由政府收购和销售其产品和服务,实行较为低廉的收费。政府在为公众提供各种新闻信息和文艺娱乐节目的同时,融入政治宣传教育和思想道德教化的功能。广播电视一方面主要由政府财政拨款,另一方面靠代理广告的收入来补充事业行政经费的不足和用以改善职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福利。广播电视正在努力融入市场,按照文化产业来经营。而音像发行租赁业,一开始就进入文化市场,由民营或个体音像店直接面向市场,成为一个时期的主体文化产品,效果很好。
从广告策划设计制作业和信息网络传播业来看,是藏区新兴的发展迅速的文化产业。广告制作和信息网络从一开始便与市场经济接轨,按照现代企业运营,国营、民营和个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政府制定行业标准和市场准入规则,实行依法行政监管和宏观经济调控,由企业根据市场自行调整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政府不再过问和干预企业经营,完全由企业自主经营,明晰的产权关系和企业纳税人角色使这些行业的产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和持续发展的潜力。
二、类型文学
“类型文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文学创作形式,其特点是创作题材明显相同,受众群体相对固定。顾名思义,类型是指按照题材对文学作品的一种定位,这个词最初在影视作品中被运用,到了20世纪末,随着网络文学的兴起,网络中涌现了大批有别于传统作家的写作者,他们最初的非功利写作让题材的运用更为直接随意。他们完全凭借兴趣来虚构故事,并且带动一大批阅读者。类型化创作的趋势,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写作者和读者所认同。
西藏题材的文学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它的神秘和遥远,它的自然风光和文化特色总是吸引着各民族人民的眼光。不仅中国是这样,西方也是如此。西藏在人们的心中总是很遥远,那里的地理、文化、宗教充满着神秘感,而一般人都有求知欲和探秘欲,有关的出版物,正是抓住了人们的好奇心理,把跟西藏有关的神话、传说、宗教文化全部糅合在一起,再加上作者自己的想象力,给读者未知的世界打开了一扇窗户,使他们产生了阅读和求知的欲望。
1985年,小说《系在皮绳扣上的魂》和《西藏,隐秘岁月》让全国读者认识了藏族作家扎西达娃。有人说,成名的扎西达娃之于西藏,就好比贾平凹之于陕西。着名评论家张闳评价:“这篇小说引爆了当代文学的先锋主义大爆炸。”他分析,西藏成为当代文学史上一个重大现象的源头,不仅它是一处高原或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更重要的是,它是“文革”后文学想象力的重要来源。在某种程度上说,喜马拉雅山脉、雅鲁藏布江乃至整个西藏文化,是“文革”后新文艺的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