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善意的“斗嘴”本身对于口才的要求是很高的,敢说唱的人要有相当的幽默感和智慧。比如:“说话你比绫绸还软,做事却比蜂刺还尖;你的心肠比黑铁还要硬十分,外表却装得像酥油一样软。”还有“心思周全要像皮鼓圆,话头不断要像河水流,决议坚定要像硬核桃,条理分明要像卷线球”等,可见,幽默的句子需要源自生活的贴切比喻。藏族社会非常看重口才,这是藏族自古就有的文化传统,藏族喜欢说谚语、喜欢辩论、喜欢展示自己的口才。从藏族起源传说、敦煌卜辞、较早的《松巴谚语》到《米拉日巴道歌》,再到《萨迦格言》、《水树格言》,上升到理论层面讨论文学技巧与修辞学的《诗镜》等,都说明藏族是一个讲究语言锤炼、重视言语表达方式、语言文明程度非常高的睿智民族。
藏族人,特别是藏族老人,三句话不离谚语、俗语,如果年轻人做徒劳无益、不能改变事实的努力,老人可能会预见性地说:“命中注定逃也逃不掉,额头皱纹擦也擦不掉!”如果你轻信某人,老人也会善意地提醒你:“猫儿睡了,想的也是老鼠!”在一个村庄里,口才好的人总是能赢得众人的尊敬。在婚庆喜宴时,藏族人家要举行“协巴”(说、赞)仪式,这时伶牙俐齿的人可以露一手,先是“萨协”即赞地,以极其华丽的语言赞颂双方家乡的地理、双方家庭美好的教养,像是一本辞藻华丽、带有浓重主观色彩的地方志,夹杂藏区关于地方起源的传说、故事等,然后回到眼前,讲婚宴的排场,光是奶茶的制作过程和美味就可以足足说上半个小时不止,还有给女婿系腰带时说的赞词,普通的哈达、腰带被赞者一描绘,立刻变成了天赐神物,充满喜庆、祥和的象征意义,这些“浓得化不开”的词语就像汉赋一样,充分体现说唱者的语言、文学功底和背诵水平。另外,还有“角协”(处理纠纷时的说法),是邻里之间、部落之间发生不和,草场纠纷甚至发生偷盗、命案时,为调节事端而举行的仪式,这时调节者不光口才要好,能够旁征博引,而且要明事理、懂民间习惯法的规则,防止事端进一步恶化并有效解决冲突。
所谓“喝热茶,说实话”,这也是藏族人坦荡、诚实的秉性所在。
第七节尊崇英雄、崇尚力量的不朽精神
藏族是一个非常喜欢运动,崇尚力量的民族。藏族人无不崇拜格萨尔王,对于格萨尔史诗中所传唱的英雄人物充满崇拜与向往,藏族无疑是一个有着深厚“英雄”情结的民族。英雄崇拜总是产生在一个特定的年代,在藏族部落历史时期,人们主要依靠大小与勇敢进行资源竞争,部落战争频繁,部落的命运必然与勇敢、力量联系在一起,英雄成为领军人物。所以,人们要把“王”称为“赞普”即勇猛之意。藏族人也遵守“以刀交峰是英雄,暗箭伤人是小人”的信条,做事光明磊落,认为较量就要光明正大,即使输,也要输得体面,这才能称得上是一个英雄的所作所为。
除去部落社会的遗风,农牧业生产方式也需要人们有强壮的体力放牧,有足够的力量、智慧与野兽搏击,有健康的身体播种、收割。因此,正是劳动让藏族人体形高大、健壮,这既是一个民族的审美观,也是一个民族生存的基础。对于女性美的认同,人们也希望她看上去结实、健康、能干,脸上充满红晕,说话清晰有力,“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过于柔弱的女性并不能得到藏族男性的垂青。
崇尚力量表现于藏族人喜欢运动及名目繁多的体育竞技上。藏族人喜欢射箭、赛马、赛牦牛、拔河、抱沙袋等许多传统体育项目。藏族传统体育有着浓厚的高原特色,集娱乐性与参与性于一体,与民俗关系密切,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文化内涵。据有关学者研究,藏族体育萌芽的出现与部落的生产乃至战争有关,最早出现的是弓与箭,以后依次是斧头、矛、叉、匕首、投索绳、投石器、剑、铠甲和盾等,这些既是生产工具,又是战争武器,有的逐渐成为健身、防卫、娱乐性体育用品。藏族先民们为了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以生存和繁衍,在狩猎、采集食物时,练就了奔跑、跳跃、攀登、投掷、游泳等必不可少的技能。与此同时,射箭、摔跤、骑马、举石、刀术、投矛等活动也成为体育运动方式。除了身体、力量上的较量,还有智慧上的较量如“牧童圈狼棋”“禁国王”等,还有手法多样的“掷羊捌”等。
这些传统体育项目中,“赛马会”是最让牧民热血沸腾的竞技项目。以前的赛马都是以部落或宗族为单位进行的,现在则以乡、县、区为单位举行。一般会在草原最美的季节七八月举行,这时也是马匹最强壮、毛发最美的时刻。在赛马之前,牧民们要到神山上煨桑、供风马旗、经幡,祈祷神灵保佑、人畜兴旺、竞赛获胜。具体的比赛项目有大小长途赛跑、独具特色的走马、马上竞技如打靶、捡哈达、点烟、马背倒立等。对于藏族人来讲,赛马不仅是娱人,更重要的也是祭神的方式。一声鸣枪,在喧嚣的呐喊声中,被彩绸装扮的众马奔驰而去,其中的快马往往四蹄腾空,英姿飒爽,选手沉着冷静,善于驾驭,往往能夺得头彩,马就成了赛马会上的“神马”,身价立刻倍增,炙手可热,骑手也就成为当地牧民心中的英雄和明星。在赛马会上,充分展现了藏族人豪放、粗犷的性格,藏族人喜欢高呼“拉嘉洛!”挥袖甩帽、手舞足蹈,似乎有一种狂欢的精神!
除了赛马,赛马会上还有抱沙袋、抱石头比力气,两队人拔河的有趣竞技,其中赛牦牛是最惹人发笑的,也是最危险的,因为牦牛可不像马,极不听话,跑着跑着就会脱离轨道,还会倒着跑,甚至跑进人群中,令观看者忍俊不禁、开怀大笑,紧张又害怕,好不刺激!
第八节崇尚知识、尊崇圣贤的文明素质
藏族人常有一句话挂在嘴边“看不见,上山看去;不知道,去问老人!”表明了藏族将老者作为社会财富、经验的集大成者而尊崇,这套经验或许是养儿育女的切身体验,或许是一辈子积累的农牧业生产经验,对于藏族人来讲,就是最实惠和有用的传统知识。除了老人是知识的象征以外,藏族人也特别崇拜文字,认为文字具有神性,即使不识字的牧人,也不会随意踩踏藏文,总是把写有文字的纸张或刻有文字的石头放到高处、干净的地方,如果是经文,就会受到供奉。
藏族有很多推崇知识、尊重知识的谚语,像“接近有学问的人,自己也会变聪明”“欲胜对手,广习学问;若渡江河,必备船只”“智慧是穿不烂的衣裳,知识是取不尽的宝藏”“想走远路喂好马,想有学问学五明”“手掌遮不住阳光,谎言辩不过真理”等,讲的都是有学问的好处。对于藏族人来讲,高僧大德不仅是宗教使者,也是知识的突出代表者,他们被尊为“上师”,表明他们不仅要传递佛学知识,也要传授做人的道理。在传统藏族社会,每户人家至少要派出一个男孩到寺院当僧人,除了信仰的原因,也是因为在传统藏族社会,藏族人受教育的机会很少,所以只有在寺院才能识字、学大小五明,成为博学多才的人,也有更多的机会学习绘画、雕塑、建筑等工艺美术类的技能。
藏文文献在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当中居于首位,其品种和数量之多,令世人瞩目。像工艺学、医学、声律学、正理学和佛学方面的经典名着,以佛教哲学为核心的思想文化,如各宗派在戒、定、慧、见、修、行诸方面的真知灼见,像宁玛派的“大圆满法”、萨迦派的“道果法”、噶举派的“大手印法”、觉囊派的“他空见”、格鲁派的“缘起性空”等、以《大藏经》为代表的经籍以及修辞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星象学等文学作品、宗教艺术理论方面的经典等。
在藏族历史上,不同的时代都有不计其数的高僧大德,他们寄身寺刹,潜心修佛、着书立说,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知识财富。翻开藏族历史与文化的书籍,在这些贤德身上你能感受到一股强有力的精神,那就是坚忍不拔、锲而不舍、艰苦奋斗、废寝忘食的学习进取精神——像吞米·桑布扎不畏酷热疾病,为创造藏族新文字,广访高师,学成回到吐蕃;大译师仁钦桑布年届九十,还拜着名孟加拉高僧阿底峡为师,修习密宗;佛学泰斗宗喀巴大师少小离家去卫藏求学,为完成学业,获得成就,几乎求教了当时各个宗派的高德大师,民间传说他曾9年衣不解带,因此获得“百部论主”的美誉……这些学者在一代又一代藏族学子心目中有着光芒万丈的高大形象,尊崇贤者、习尚知识自然成为滋养这个民族和社会的风尚,在他们的启迪下,无数藏族学人梦想一步步登上藏学知识的殿堂,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
对于一个藏族人来说,藏族文化实在是太博大精深了,即使穷尽一生,所汲取的也只是沧海一粟。所以人们以格言:“博学多闻的学者,总是温良谦虚;硕果累累的树枝,永远俯首躬身”“智者量大不声响,恰恰表示深而广;愚者自满到处讲,正好表明识不广”等来比喻藏族有学问的人其异常谦虚与谨慎的不凡气度,也提醒人们,藏族有识之士往往卧虎藏龙,千万不能班门弄斧、贻笑大方。
藏族社会推崇有知识的人,这种传统自古就有,特别是藏族社会慢慢进入现代社会,对于知识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新一代的藏族人崇拜圣贤更甚于英雄。
第九节孝敬老人、热情好客的良好风尚
有一首民歌在安多地区广为流传,这首歌以忧伤的曲调讲了一个“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感伤故事,听之令人动容:“那时,我还是小孩时,并不知道自己幸福;如今,我流浪在外,我恩情的父母,在哪里?”藏族人也常说“父母的忠告,不遇到挫折不明白;糌粑的香味,不到饿时不知道”。所以听父母的话,少走弯路,不让父母操心,成为很多小孩从小就接受的传统教育。
藏族人认为老人是家庭的财富,有一种说法“父母是家庭的福,孔雀是森林的福”。认为老人能够带来“央”(一种福泽)这种福气,特别是长寿的老人,在藏族社会普遍得到尊敬。过年时,村子里年龄最大的老人家,去他家拜年的亲朋好友最多,有的人家还要专门带上自家的小孩,让老人说几句吉祥祝福的话,行摸头礼,举行“祈福”仪式。在藏族传统社会,子女和父母几乎没有分开住的,父母年老时,至少一个子女一定要在父母身边,和父母同住,端饭奉茶,父母哪怕年老体弱,也有作为一家之长的权威和尊严,父母的话谁也不敢违背。父母老了以后,藏族伦理道德要求子女“要当前面支撑的手杖,要做背后取暖的皮袄”。悉心、贴心地照料父母,问寒问暖,倒茶、舀饭、上菜,吃肉时,第一碗、第一块首先要双手奉给老人。对于一个藏族人来说,如果不孝敬父母,就会受到整个社会的谴责。如果父母去世,作为儿女就要为父母操办体面的丧事,根据财力做一定的法事,如请活佛念经、到各大寺院布施等,以期父母有好的转世。一般来说,由于藏族普遍孝敬父母,藏族老人晚年都过得祥和、幸福,加上念经朝佛,对于死亡也有一种超然的理解。由于多数时候,照顾父母的重担总要落在儿媳身上,所以择偶时,对老人孝敬不孝敬、人善良不善良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标准,进而也成为藏族女性内在美的标准。
藏族人非常热情好客,有一套热情的待客习俗:一般来客人时,如果被在家门口玩耍的小孩看到,小孩就会连蹦带跳跑来报信:“来客人啦!”全家老小都要出门迎接,要亲切地说:“却德毛!”(您好!)“将玛库吧?”(安康吧?)“额嘎塔?”(累了吧?)等问候语,如果是在拉萨等卫藏地区,人们还要用敬语,表示尊敬。如果是亲属来访,见面时,要行亲吻面颊的礼仪或贴面、碰额头等。如果是非常尊贵的客人,主人就会准备宰羊。客人说话时,小孩不能插嘴。家庭主妇不能问客人喝不喝茶、吃不吃饭之类的话,这在藏族人看来是最不礼貌的行为,藏族人有一句谚语就是说“不要问吃喝!”只要是来客,就要端上最好喝的奶茶、最好吃的手抓肉,茶要不停地添满,不能见空,除非客人自己不让再斟了,要不停地劝吃,有时客人为了表明不吃的心情,会发誓,这时才作罢。给客人敬茶的碗,绝不能有裂纹或豁口,视为不吉利。由于藏区地广人稀,互相访客距离较远,一般都会劝客留宿,如果住宿,要将最好、最热的地方让给客人睡,在客人没有睡意之前,全家人都不会在客人之前睡。第二天一定要早起,主客都不会睡懒觉,要问:“昨晚睡得安稳否?”“有没有受凉?”等贴心话。客人离开时,要将马鞍备好送到院外,全家人都要送客,让客人上马,目送客人走一段路才慢慢返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