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人民非常喜爱年幼的小孩,生男生女一视同仁。村庄部落举行任何聚会,如庄严的祈祷会上,所分的祭品,决不能少了小孩的份。各部落、各村寨“锅庄”向寨神进供品,由寨上的少年男子去送。迎接远方来客,要派少男少女去相迎,敬献哈达;如果遇到什么天灾人祸,先要保护年幼小孩的安全。
藏族礼节突出地表现在逢年过节上。农历初一早晨,家庭主妇去“抢”新年新水,在路上或河边碰到玩耍或随父母、兄妹一道赶来“抢”新水的小孩,要把怀中节日糖果、油饼等送给他们。据说,新年第一天路遇欢乐的小孩,象征新年如意、顺安。在备新年第一餐时,主妇首先给家神供餐,而后给家里的长老敬茶,或给已故的父母、祖父母供餐,再给家庭每个成员倒茶,在这碗早茶的安排上,不能少了家庭成员的任何人,包括已出嫁的、或上门的兄弟姊妹;同时还要给本地的活佛、大喇嘛、孩子的教师等备年茶。第二天或几天后,要给以上诸位送去这新年茶,表示没有忘了他们的恩德;随同年茶,还要带上新年馍馍、酒一两瓶或咂酒一坛、哈达一条等。送去时,先给活佛、教师,然后才是其他兄弟姐妹。新年初二,家家户户要把门前或院内的狗拴在离家门较远的地方,而且一定要拴牢固,使客人能放心前来。节日期间,谁家的客人多,就要受到全村人的敬重。客人来时,包里都带有礼品,主人家的主妇收了礼品,还要往包里装上回礼,不能空包带回去;本村或本寨内请客,互不带礼物。
村内若遇天灾人祸,全村人在节日里不举行任何活动,但死者家属,会向村上首领说明不必为他们一家(死人)牺牲全村一年一度愉快的节日,让全村人照常举行各种活动。为此,全村各户要为死者捐送物品或钱款,集资为死者在节日前举行隆重的悼念诵经会,死者家属和亲戚在节日期间,不参加任何活动。
村里举行婚礼或新房竣工庆典,要请每家每户的男子或妇女参加,参加者要带酒和哈达,不得空手,主人家对礼物轻重不计较多少,只图来客多,客人一般要喝上三杯酒才可离开,不然难以脱身;而外出做客,访亲望友者,要穿戴整齐,洗漱干净,以表示对主人家的尊重。
敬语的使用也是藏族礼仪的内容之一。藏语分敬语和非敬语,使用敬语也就特别讲究。敬语的使用对象,主要是父母长辈、远方来客以及僧侣喇嘛,平常交往中也较普遍,如平辈平时相逢互称“却得么”(您好)、“哦尕德”(辛苦了)、“扎西德勒”(吉祥如意);与同辈相别,互道“德么”(平安)、“参波”(顺安);与长辈或师长招呼,在语句末尾带“啦”字,如“扎西格根啦”(扎西老师),这里的“啦”字,表示尊敬、吉祥至上等意。晚辈听见了师长的吩咐或劝告,回“纳索”(是、遵命)。与长辈、师长相见,晚辈主动说“各看德么?”(贵体安康?)。端上茶,对师长说“甲素”(请用茶),而不直说“甲通”(喝茶)。喜庆佳节、红白喜事上,小辈们主动向长辈们敬酒,并祝父老们长寿、愉快、幸福,也向做客的主人家祝福,长老们也要回敬小辈表示感谢,并给予年轻人良好的祝愿。
第四节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与其他各种称谓一样,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藏语亲属称谓作为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由于藏族地区地广人稀、山川阻隔等的原因,造成了各地的生活习俗和语言的差别。以下以某藏区的情况为例说明藏区亲属称谓的特点,虽然具体的称谓词有点差异,但规则基本符合所有藏区的情况。
一、男女有别
每个称谓都具有男性或女性的性别差异,这也是大多数亲属称谓系统的一个共同点。藏语中不管是同辈的兄弟、姊妹之间,还是长辈的祖父祖母、舅父姑母之间,男女性别区分得很清楚。有时词语加后缀bo、mo帮助表示判断,如小辈的tshabo为侄子、外甥或外孙子,表示男性;tshamo为侄女、外甥女或外孙女,表示女性,一目了然。
二、内外无分
内外无分是指亲属称谓中父系母系不加区分,藏语称谓中父系的祖父母与母系的外祖父母、父系的姑父母与母系的姨父母、父系的堂兄弟姊妹与母系的表兄弟姊妹、父系的侄子(女)与母系的外甥(女)、父系的孙子(女)与母系的外孙子(女),没有区别,均采用同一称谓。而汉族称谓系统中,父系母系区分得很清楚。
三、重视核心家庭
即特别强调父母和兄弟姊妹而不大重视其他亲属,从而严格地将核心家庭内的亲属与核心家庭外的亲属区分开来。在核心家庭内,亲属称谓是描述性的,如apha父亲、ama母亲、shanye兄弟、ringmo姊妹、bu儿子、bumo女儿都有所区分。但在核心家庭外,亲属称谓则是概括性的,对旁系亲属的同性长辈如对伯父、叔父与姑夫、姨父,伯母、叔母与姑母、姨母和同辈如堂兄弟与表兄弟,堂姊妹与表姊妹则不加区分。又如,对离核心家庭较远的祖辈、儿辈、孙辈,其称谓区分得也不明显,比如不分父系、母系。有时,连辈分也没有区分,如儿辈的tshabo侄子外甥、tshamo侄女外甥女与孙辈的shabo外孙子、tshamo外孙女用同一称谓,这表明藏人对核心成员的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对兄弟姊妹同胞之间的称呼有一套复杂的称谓系统。同性同胞之间,如哥哥与弟弟、姐姐与妹妹之间相互称为shanye;异性同胞之间,如哥哥与妹妹、姐姐与弟弟之间相互称为mingsring;兄弟关系互称为buspun,姊妹关系互称为bumospun,区分得相当严格,这与他们之间的关系交往密切、亲属称谓重视核心家庭有关。
上述特点中,重视核心家庭与父系母系不分的特点是有关联的,在核心家庭内,父系、母系是相区分的,特别是父辈亲属称谓中,父系中的男女与母系中的男女,各有自己的特定称谓,区分得很清楚;当离开核心家庭,这种区分也就失去了其必要性,这时父系母系就不加区分了。
第五节诞生习俗
诞生礼作为人生开端的第一个礼仪活动,集中表现了人们对人口再生产的重视程度。诞生礼就是一个具有连续的人生礼仪,是对婴儿降生人世的一种认可。
诞生礼,藏语叫“旁色”,“旁”是污浊的意思,“色”是清除,也就是说清除晦气的活动。藏族认为,小孩出了娘胎,会带来许多污浊和晦气,举行这个仪式,便是要为孩子清除污秽,预祝他健康成长,同时,也祝产妇早日康复。据有关学者考证,“旁色”仪式是从1500多年前苯教时期开始,由苯教的一种祭神方法演变而来。小孩子生下来的第三天(女孩是第四天),“吉度”户便要前来参加“旁色”活动。他们带的礼物是青稞酒、酥油茶、肉、酥油、礼金及给小孩的衣物等。客人进屋,先给父母和襁褓中的婴儿献上哈达,而后敬酒、倒茶并献礼,然后端详初生婴儿,对孩子说些吉利祝愿的话。有些农户还为前来给婴儿除秽的亲友举行汤饼宴。“旁色”结束后,便给孩子取名。取名是件郑重的事,一般请活佛或村里有威望的长者进行,有的也由父母起名。在江孜有的农村也有让新生儿的姑妈起名的习俗。取名者根据家人及自己的想法和愿望来决定婴儿的名字,总是起一些表示吉祥的名字。
孩子满月之后,选择一个黄道吉日,举行出门仪式。这天小孩要换装,一般从家门出去往东走,以图吉利。有的第一天到寺庙朝佛,目的是祈求佛祖保佑新生儿一生平安。孩子第一次出门,往往在婴儿鼻尖上擦一点锅底的黑灰,意思是使婴儿在出门时不被魔鬼发觉。
第六节取名习俗
藏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取名和称呼方式也经历了复杂、曲折的演变过程,一般归纳起来有17种不同的取名方式。
一、使用姓氏取名
藏族人曾在历史上使用姓,据《西藏王统记》记载西藏历史上曾有四大姓氏。另外,史书记载,直贡地区有“琼热”姓氏、达隆地区有“斯”姓氏、萨迦地区有“昆”姓氏,还有法王姓氏、光明神姓氏、王族姓氏等六大姓氏。敦煌古籍里记载吐蕃时期各大臣等达官显贵也有姓氏。总之,藏族的姓氏大致是由六大或四大姓氏演变而来的。历史上,尤其是一些大学者都乐于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姓氏。如:努·桑吉耶西、索·霞甲琼乃等,努、索都是其姓氏。现在藏族人很少用姓氏,对此说法不少,可很难定论。但是,现今很多地方有不少藏族人取名有前加汉族姓氏的习惯,如张达瓦、王益西等。
二、借用前辈名字的一部分取名
这种取名方式起源于吐蕃时期,吐蕃王朝的第一代赞普为聂赤赞普,其名中有“赤”字,随后的6位赞普都用“赤”字,这6位依次为:木赤赞普、延赤赞普、苏赤赞普、美赤赞普、达赤赞普和斯赤赞普等,再加上第一代聂赤赞普,史称“天尊七赤”。
三、以颂扬、赞美的词语取名
这主要是后人、下属或臣民对伟大开明的君主、大德高僧、旷世奇才和英雄人物的称呼。如:吐蕃王朝的开明君主松赞干布,在位期间,吐蕃王朝进入空前的鼎盛时期,加强了与唐朝的关系,迎娶文成公主,吸收唐朝的先进文化,广受藏族人民的爱戴,被藏族人民尊为“松赞干布”。大意是:一位具有超凡能力,大公无私,是非分明,能公正地对待臣民,法纪严明,使天下安宁,创造吐蕃盛事的明主。
四、与宗教有关的取名
过去平民百姓向活佛或喇嘛求取名字时,没有什么特殊仪式,只需向活佛或高僧敬献一条哈达、几两藏银,说明婴儿性别。贵族等上层则常常将婴儿抱去向活佛献发,活佛剪去婴儿一小撮顶发,以此象征剃度,然后取一吉祥的名字。如孩子长大后出家(或在家)为僧,仍需经堪布、翁则或活佛等高僧重新剃度取法名。活佛、堪布等在给孩子取名时,常把自己名字中的两个字加在婴儿名字中,如:活佛名叫“阿旺赤列”,他就给人取“阿旺顿珠”“阿旺卓玛”或“赤列朗杰”“赤列曲珍”等名。但也有不含自己名字的成分而随便取名的。在西藏城镇和农村,请活佛和喇嘛取名较为普遍,因此,城镇和农村的人名比起牧区人名,宗教色彩更为明显。
青藏高原上藏民族笃信藏传佛教,出家为僧尼,必须取教名。不还俗,尼姑和和尚一辈子用教名,一旦还俗,则重新使用父母取的名字。
人们称呼一些高僧或造诣很深的佛学大师,习惯上把母寺的名称放于其名字之前,以示敬意。如:萨迦寺的高僧索朗杰参,就称为萨迦·索朗杰参。
五、与家族的名字连起来取名
这种取名方式,过去一般在显赫的贵族家族较为普遍。西藏历史上的大贵族都使用这种取名方式。如:霞扎·甘旦白居,霞扎是西藏历史上的一个贵族家族的名称,甘旦白居是其家庭成员之一,实际上甘丹白居才是此人的名字,但是,称呼他时,一般就用霞扎·甘旦白居,以显示其特殊的地位、来历等更深的含义。
六、与家乡或出生地的名字连用取名
这种取名方式中,最着名的例子是宗喀巴·洛桑扎巴大师,他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格鲁派是藏传佛教最大的最有影响的教派。“宗喀”是大师出生地的名称,“巴”是藏语助词,“洛桑扎巴”是大师的名字,藏族人尊称大师为:“宗喀巴·洛桑扎巴大师”,意为来自宗喀地方的洛桑扎巴大师。
七、名字前加官职名称取名
如:噶伦·旺堆,噶伦是以前西藏地方政府的一种官职,旺堆是人名。现在也有这种称呼习惯,如格桑主任等。
八、只限于男性的名字
就像其他民族一样,藏族男人的名字也显得刚强坚韧、雄壮英武。如:“多金”,藏语是强壮无敌的意思。
九、只限于女性的名字
同样,女性取名特别注意美丽、贤惠、慈爱之类的意蕴。如:“美多”是鲜花的意思,给女儿取名“美多”,表达了父母对女儿像花儿一样美丽的愿望。还有,像“拉姆”,是仙女的意思。
十、男女均可用的名字
这种中性的取名方式也比较普遍,如:“格桑”这一名字有美好时光、美满幸福的含义。男女皆可使用。还有“琼达”这一名字,是最小的意思,不管男女,儿女中最小的往往取名“琼达”。
十一、按出生日的星期取名
西藏很多地方人们以出生日的星期给儿女取名,简单有趣,这在广大的牧民区非常流行。但也出现了很多同名人,以至于找一个人时同时找到不少同名却彼此素不相识的人。如:尼玛,即星期天,以此为名,一般都是在星期天出生的人;巴桑,即星期五,是星期五出生的人。一周7天都可用于人名,而且男女不分。但如果在星期后加表示男或女的专有助名,则为男性或女性专用的名称。如果直译,那更有趣了。某某家的妹子米玛,就是某某家的妹子星期二。藏语中的一周7天依次为:尼玛(星期日)、达瓦(星期一)、米玛(星期二)、拉巴(星期三)、普布(星期四)、巴桑(星期五)和边巴(星期六)。
十二、依据外形、长相取名
在西藏,有的父母依照自己儿女的外形、长相取名,如:给身强力壮的孩子取名“多金”,这个名字的藏语意思为强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