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蓝琉璃》和藏医挂图
《四部医典》问世后,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但由于文字古奥、语言简练,又是用偈颂体文写成,确实难以理解。加上不同刻本常有缺漏错刻,这对于学习这部藏医经典是不利的。因此,藏族着名学者第司·桑杰嘉措召集全藏区有名的医学家共同讨论,以扎汤版的《四部医典》为底本,根据舒长和宇妥的注本位参考本,对《四部医典》的原本做了一次最彻底和最全面的修改、补充和注疏,编着了《蓝琉璃》一书。另外,还用叙述体的文字来重新改写这部经典,这样,《四部医典》就变得比较通俗易懂了。全书共1200多页,为《四部医典》作了1200多条明细的注释,并将原来的1002种药物扩充到1400多种。从此,这部《蓝琉璃》成了《四部医典》的标准注本,凡经文中难于理解的难点,都可以从《蓝琉璃》中找到解答。
在第司·桑杰嘉措的主持下,还绘制了藏医系列彩色挂图,用形象的图画形式来表达医学的内容,这在藏医史上十分少见。这套挂图全套共79幅,成为藏医发展史上珍贵的文献,把藏族医学的水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四)《晶珠本草》
又名《药物学广论》或《无垢晶串》,是着名藏药学家帝玛尔·丹增彭者所着。《晶珠本草》分上、下两部。上部对每种药的功效进行概括论述;下部分别对每种药物的来源,生境、性味、功效予以叙述。
共载药物2294味,是历代藏医药典籍收载药物数量最多的典着。这本书对药物的分类方法是比较科学的,至今在植物分类学、动物学、天然药物学的分类上仍有其重要的参考价值。《晶珠本草》总结了历代本草之精华,被誉为藏族的《本草纲目》。从现在了解最早的《月王药诊》开始,至《四部医典》、《甘露八部》、《药性广论》、《蓝琉璃》、《药物大全》等书中记载的药物均全部载入。
四、诊断与治疗
要有效地治疗疾病,首先必须有正确的诊断。藏医的诊断方法主要采用望诊、问诊、触诊等方法。
(一)重视舌诊和尿诊
舌诊主要是看舌质和舌苔。例如,隆病的病人舌质红,舌苔干而粗糙;赤巴病的病人,舌苔黄而厚;培根病的病人,舌苔白而滑等。
尿诊是藏医观察疾病极为重要的手段之一。藏医尿诊时,对验尿所用的标本有严格的要求。供诊的尿液应该在清晨收集,它能代表体内的实际情况。另外,《四部医典》中有“望镜辨尿”专章详述尿诊之法,认为“寒热分界尿可查清”,并具体描述了寒热两类疾病在尿诊中的病理反映。例如,热症病尿色黄、红黄,尿味难闻,尿的浓度稠,尿中有沉淀物;寒症病,尿色清白,尿味淡,尿的浓度不大,尿中沉淀物薄,泡沫多。
(二)问诊内容广
先问病人的经历,是否滑倒,有无异物落在头上,是否受潮,是否近火,是否在野外过夜等。然后再问目前病痛部位的感觉,病情的缓急,起病的原因,过去患病情况,家庭情况及患者从事何种工作,饮食起居情况等。在问诊的同时要求医生能与病人互通情感,要给病人以鼓励和同情。这对于赢得病人的信任从而痊愈很有意义。
(三)脉诊(切诊)颇具特色
藏医要求,患者在脉诊之前注意休息和饮食,保持安定的情绪。最宜切脉的时间在清晨朝阳初露时,此时最能反映身体的真实情况。藏医切脉也为分寸、关、尺三部。切脉的手法分轻按、中按、重按三种。左手之寸、关、尺分别反映心、脾、左肾及“三姆休”。右手之寸、关、尺脉则分别代表肺、肝、右肾。女子寸脉反映的脏腑是左手为肺、右手为心,其余和男子相同。另外,将脉诊和望诊结合,还可以判断病人的生死。如果心脉摸不到,舌中间发黑;肺脉摸不到,下唇外翻;肾脉摸不到,耳向后听不见声音时,病人可能死亡。藏医诊病除了以上三种方法外,还有色诊和药物试验诊断法等。
(四)注重治疗经验的积累
藏医的治疗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饮食、起居、内服药物、外治等多方面的内容。
内治法以服药为主。藏医把病症分为寒、热两大类,运用对抗治疗法,即热药治寒病、寒药治热病,所以藏药方剂都有寒热之分。
藏医在治疗过程中,除了服药物之外,还有形式多样的外治法。如放血疗法、械治法、灸法(火灸和艾灸)、拔火罐法、按摩擦身法、熏药法、冷热掩敷法、药水治疗法、穿刺法等。
五、藏医养生术
藏医养生学的萌芽可追溯到吐蕃以前。昌都卡若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的谷物种壳、粮食加工工具、生产工具、大量的兽骨、饲养的动物、灶炕、各种陶罐、骨针、针锥、陶纺轮以及各种各样的房屋遗迹,足以说明5000年以前,藏族先民已脱离以单纯的狩猎为主的生活方式。他们居住的房屋以土木结构为主,修建后加以烘烤,居住地干燥、通风,纺织品的出现增强了人们的御寒能力,达到了保护身体的需要。5000年以前,高原新石器时代的藏族先民已经在生存中学会了自我保护,逐渐增强了抗御自然的能力。
(一)藏医的饮食养生
藏医食养的事物主要有谷物(青稞、小麦、大麦、稻、黍、荞麦、玉米等),这类食物可以“强筋祛风,增力培根生”,是养生的主要食物。还有肉类(水牛、牦牛、绵羊、鸡等),“水牛之肉增肌可入睡,牦牛肉温多油可祛寒,还能生血亦可增赤巴,绵羊肉温增力健体质,能除隆与培根味口开”。还有蔬菜,“鲜嫩萝卜轻温增体温,冬苋菜能生热又止泻,西红柿可治除三疾失,生姜之热头疾解”。藏医认为,各种奶有助于治隆病,水有助于治赤巴病,反之,若过量又会导致各种疾病。适量饮酒对治疗失眠和“隆病”“赤巴病”等疾病是有益的。
藏医还强调要有节制地进食,培养合理正确的饮食习惯,过饱及不规律的饮食对人体都是有害的,事物吸取量适当,方能达到食养之目的。
(二)藏医的心身养生
藏医认为,人要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境,人的情绪变化有贪、嗔、痴、悲、忧虑、寡言、惊恐、心情不快等,这些都会影响人体健康,是生病的根源。藏医认为,一切疾病的发生都有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外因指风、寒、暑、湿、燥、火等;内因指七情六欲、三因素失调,平衡遭到破坏。人的七情内伤,是患病和早衰的原因。从藏医心身养生的观来说,在生活中有良好的情绪,注意身心调养,方能保持身心健康。
第四节民间文学
一、神话、传说、史诗
藏族民间文学中有极其丰富的神话、传说,其内容反映了藏族先民对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朴素认识,表现了他们与自然界进行斗争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藏族神话可分为社会神话和自然神话两大类。
社会神话以社会生活为描写对象,从而艺术地折射出藏族古代社会的发展进程。这类神话以人类起源等题材为主,如“猕猴变人的故事”“年保山神的故事”等。自然神话则通过对种种自然现象的解释,反映藏族先民与自然抗争的历史。如“斯巴问答歌”通过对答歌形式,用牛身上的各个部位解释天地、山川、森林、河流等自然现象的形成,联想十分丰富、奇妙。
藏族民间传说的创作素材包括历史上着名人物、事件,自然界动植物的某些特征以及人们的种种生活习性等,如“文成公主的故事”“金城公主的故事”等,对两位公主为汉藏民族团结、文化交流作出的杰出贡献给予了赞美和歌颂。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藏族人民对观察到的各种自然现象按自己的认识和意愿加以解释,于是,便产生出许多饶有趣味的风物传说,如“通天河的传说”“青海湖的传说”等。这些风物传说,蕴涵着藏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劳动的赞美之情,反映出他们乐观的性格和坚强的斗争意志。
《格萨尔王传》是一部卷帙浩繁、内容广博、结构宏伟、流传久远的英雄史诗,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总汇了藏族人民的聪明才智,是“藏族古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二、民间故事
藏族生活故事的主人公,一般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十分熟悉的人。故事反映的也是人们生活中曾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事。内容极为丰富,其中反映爱情生活和阶级斗争的故事较多一些,如《浪子洛桑》、《拉央和银措》、《马夫娶公主》、《青蛙骑手》等。这类故事的显着特点是,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往往需要经过一番努力,或经受种种考验,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藏族民间故事中穷苦牧民与凶狠强大的统治者进行较量,结果往往是穷人取得胜利,获得幸福,而头人却受到惩罚。
青藏高原有很多动物,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藏族人民十分熟悉它们的习性。在进行口头创作时,也常常将它们编进自己的作品中,通过动物间的纠葛,曲折地反映出人类社会生活。如《白兔和咱拉》、《狼和羊》、《九色鹿》等。这些动物有的善良,有的凶残,有的聪明,有的愚蠢,个性十分鲜明。
三、民间叙事诗
表现恋爱自由,追求婚姻自主,是藏族民间叙事诗的基本主题之一。许多作品赞美了青年男女间真诚的爱情,讴歌他(她)们不畏强暴,争取婚姻自主的坚强意志。如广泛流传在甘青藏区的《不幸的擦瓦绒》中,一对青年相亲相爱。贪财的父母却威逼女儿嫁给牧主。后来,小伙子带姑娘出逃,牧主的狗腿子闻风赶来,小伙子勇敢迎战,终因寡不敌众,倒在血泊中。而姑娘毅然投入黄河,以身殉情。类似的故事还有《达纳多》、《盟誓情人》、《不幸的姑娘》等。这类作品有一个显着特点,即男女青年生死相恋,结局却大都以身殉情,以悲壮的爱情抨击封建婚姻制度,无疑使作品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
反映阶级剥削、民族压迫,是藏族民间叙事诗又一重要内容。这类作品往往以诵唱形式,控诉历代反动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和压迫人民的罪行。流传在同仁、循化地区的《卡吉嘉洛》(又称《大老爷》),叙述的是大军阀马步芳设在卡吉马场中的马群被人劫去,马匪兵丁却抓住无辜的嘉洛栽赃诬陷。嘉洛英勇不屈,最后含恨而亡的故事。类似的还有贵德地区的《古哇活佛的传说》、同仁地区的《流奶记》、果洛地区的《逃婚歌》、《抓壮丁》等。
藏族民间叙事诗一般采用“鲁”体民歌的格律,反复咏叹。由于作品内容不同,曲调的风格也迥然各异。一般描写爱情的作品曲调旋律委婉深沉,而反映阶级斗争的作品曲调旋律则铿锵有力。
四、民间歌谣
民间歌谣是青海藏族民间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它往往以吟唱的形式抒发歌者的思想感情,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源远流长。
(一)情歌
情歌,藏语称为“拉伊”(意即山歌),以抒发男女恋情为主要内容。它一般只能在山野等地吟唱。“拉伊”一般多为三段体,字、句数不等。前两段为喻体,后一段为实体。歌中运用大量的比喻。“拉伊”的旋律一般高亢悠扬,有的也低沉、忧伤。根据所表达的内容,有“询问歌”“相见歌”“挑选歌”“交心歌”“思念歌”“离别歌”等。
(二)酒曲
酒曲是一种在宴席上或对饮场合吟唱的歌。青海藏族酒曲一般以三段体、每段三句七言为主。吟唱时有一定的程式:先以吉祥语开场,然后是歌手逗趣,相互诘难(若对歌中一方或双方感情冲动,第三者则唱调解歌词解),最后以祝愿幸福收场。
(三)劳动歌
劳动歌一般伴随劳动时的动作吟唱。由于劳动的内容和方式不同,歌词和曲调也不尽相同。劳动歌种类较多。如玉树地区的“收割歌”“筑墙歌”,环湖地区的“挤奶歌”等。
(四)婚礼曲
婚礼曲是一种在举行婚嫁仪式时吟唱的歌。除“哭嫁歌”外,其曲调旋律一般欢快。吟唱时有一定的程式。由于举行的仪式不同,吟唱的内容也不同。如出嫁时唱“哭嫁歌”,酒宴上唱“宴宾歌”,送客时唱“送宾歌”等。
(五)儿歌
儿歌是一种适合儿童心理和生理的口头短歌。歌词比较简单,音调单一。儿歌分为两类:一类是由长辈创作并吟唱的,如《催眠曲》;另一类是由长辈创作或儿童自己创作并吟唱的,如玉树地区的《弄石头歌》,同仁藏区的《儿童趣语》等。
第五节民间工艺
一、民间工艺美术
(一)雕刻艺术
勤劳智慧的藏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无数精美的雕塑艺术作品。藏族的雕刻艺术,从画风上可分为宫廷雕刻与民间雕刻两种。宫廷雕刻拘谨刻板,而民间雕刻自由豪放,单纯粗犷。民间雕刻渗透着更多的世俗生活的风采,多见于经板、麻尼石、岩石、古建筑物及法器等。藏族民间的雕刻主要有三种:石雕、泥塑及木雕。
1.石雕
在藏区诸多艺术门类中,石雕是最能体现西藏古老的艺术传统的,它们与近代经院式金铜雕像相比,更少雕琢、装饰、繁缛之气,更注重雕刻的整体造型和结构表现,这些使得石刻雕塑简朴有力、自然纯真。依据石雕形状大小,大体可以分为摩崖石刻和玛尼石刻。
(1)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多选择在寺院周围山野的转经道或是神山圣湖旁边的悬崖峭壁上,特别是在那些远古时期的巨石遗址或具有神圣意义的岩石上。藏区摩崖石刻虽然借鉴了印度的浮雕形式,却仍然保留着藏区本土的创新——浮雕中加入线刻,使藏区的摩崖石刻更是一种线面结合、刻画与绘画相结合的方式。岩画岩刻艺术既是一种雕刻,也是一种绘画,是远古时期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