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委婉明理
不便直接明说的话语,借助形象生动的类比、比拟等婉转的语言方式来表达。老师对学生们说:“牛顿坐在苹果树下,忽然有一个苹果掉下,落在他的头上,于是,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牛顿是个科学家!”“可是老师,”一个学生站了起来,“如果牛顿也像我们这样整天坐在学校里埋头书本,会有苹果掉在他头上吗?”一家外资企业有位打工仔,在较短的时间内,连续两次提出合理化建议,使生产成本分别下降30%和20%。大鼻子老板非常高兴,对他说:“小伙子,好好干,我不会亏待你的。”这青年当然知道这句话可能意义重大,也可能不值一文。他想要点实在的,便轻松一笑,说:“我想你会把这句话放到我的薪水袋里。”洋老板会心一笑,爽快应道:“会的,一定会的。”不久他就获得了一个大红包和加薪奖励。
3.闪避
躲闪回避,即委婉作答。对于容易造成尴尬局面的话题,却又事关重大,无法逃避,不得不面对,这时就必须讲究策略,使尴尬话题巧开口。实际就是想方设法回避,这才是上策。它的要求是:对别人所问,应当回答;但答要答得巧妙,迂回地达到躲闪、回避别人所问的目的,既要让别人不致难堪、下不了台,又要维护自己不能直说的原则。如果把两个人面对面地置于一个尴尬场面中却又不留回旋的余地,显然是不适宜的。这就需要人为地拉开话题与现场之间的距离,给双方留下一个缓冲带。
西安事变前夕,张学良和杨虎城就频繁晤面,都有心对蒋发难。可对于这样一个关系到身家性命和国家前途的大事,在对方未亮明态度之前,谁也不敢轻易开口。眼看时间越来越近,双方都是欲说还休。杨虎城手下有个着名的共产党员叫王炳南,张学良也认识。在又一次的晤面中,杨虎城便托他之口说道:“王炳南是个激进分子,他主张扣留蒋介石!”张学良及时接口道:“我看这也不失为一个办法。”于是两个聪明的将军开始商谈行动计划。当时,张学良的实力比杨虎城强得多,且又是蒋的拜把子兄弟。杨虎城如果直接把自己的观点摆在张的面前,而张又不赞同,后果实在堪忧。于是便借了并不在场的第三者之口传出心声,即使不成,也可全身而退,另谋他策。
4.扬长避短
王僧虔是南朝齐首屈一指的书法家,齐高帝萧道成也酷爱书法。一天,萧道成提出要与王虔比试谁的书法好,王当然不能不从。君臣二人各自写好一幅楷书,遍示群臣,均不能言。萧道成便问王僧虔:“你自己说说看,究竟谁第一?”王僧虔妙答到:“为臣之书法,人臣中第一;陛下之书法,皇帝中第一。”
三、预伏
(一)预伏的含义
预伏就是交谈中说话者言辞里暗含有前提性的意思,对听者有心理暗示作用,不经意间影响其选择与判断。营销学就有这样一个经典案例:香港一般茶室因为有些客人在喝可可时放个鸡蛋,所以侍者在客人要可可时必问一句:“要不要鸡蛋呢?”后来心理学家建议改问“您要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据说这样问法,鸡蛋的生意是好了一倍以上。
(二)预伏的运用
1.触发式预伏这种预伏是指讲话者事前并无预伏的企图,后被交往的语境触动,才萌发出预伏的观念。罗斯福当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担任要职。一天,一位朋友问起海军在加勒比海一个岛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向四面看了看,压低声音问:“你能保密吗?”“当然能。”罗斯福接着说:“我也能!”请君入瓮,借对方之口说出自己想要说的话,以达到沟通的目的。而反向预伏则更令听众惊叹。比如,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去参加一富翁为其老母亲举办的寿宴,富翁求他画幅图并题上字,于是唐伯虎挥毫而成一幅《蟠桃献寿》图,并随口吟出了题诗:“这个婆娘不是人,”第一句出口,满宾客皆惊立而起。
“九天仙子下凡尘。”唐伯虎吟出第二句,众宾客乃释怀而坐。
“儿孙个个都是贼,”第三句又使富翁一家怒形于色。
“偷得蟠桃奉至亲。”满座宾客才长长嘘口气,随即赞叹不绝。富翁也兴奋异常,连连道谢。
2.限制式预伏
这种预伏,发送者的目的非常明确,有明确的限制,如果接受者有所反应,往往下意识地在其限制之内考虑。如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美国记者问基辛格:“我们有多少潜艇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有多少民兵(美制远程导弹)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基辛格如果说“不知道”,便等于撒谎;如果说“无可奉告”之类的外交辞令,又会落入俗套,还有可能激起记者们更尖锐、棘手的追问;如果实话实说,则必然泄露国家机密。面对这样的难题,基辛格却显得非常从容,他说:“我们有多少潜艇我知道;有多少民兵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我也知道。但是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保密的?”记者们一听高兴极了,立刻嚷嚷道:“不是保密的,不是保密的!”基辛格笑着反问道:“不是保密的吗?那你告诉我是多少?”其实不论记者们怎样回答,基辛格都已经通过这一暗寓的前提而掌握了主动,因而巧妙地封住了记者的嘴。
案例6:一位顾客在皮草行选中一件羊皮外衣,但又担心经不住雨淋,便对售货小姐说:“我常在外面奔波,真的担心它经不住雨淋。”小姐说:“哪里会经不住雨淋呢?你听说过那满山遍野跑的羊要打雨伞的吗?”
案例7:有个7岁的男孩看病时不愿打针。护士问他:“男孩子怕不怕痛?”7岁的男孩已懂得“男孩子”意味着勇敢、顽强了,当然要说“不怕痛”了。
案例8:一位客人登门拜访朋友。突然窜出一条大狗对他狂吠,他吓得止住了脚步。朋友闻讯出来看见他,连忙说:“不要怕!俗话不是说‘爱叫的狗不会咬人’吗?你不知道这句话吗?”他马上回答:“我知道这句俗话,你也知道。可是这狗它知道这句俗话吗……?”
案例9:据说,有一位商人见到诗人海涅(海涅是犹太人),对他说:“‘我最近去了塔希提岛,你知道在岛上最能引起我注意的是什么?”海涅说:“你说吧,是什么?”商人说:“在那个岛上呀,既没有犹太人,也没有驴子!”海提回答说:“那好办,要是我们一起去塔希提岛,就可以弥补这个缺陷。”结果自然是商人自讨没趣。
案例10:公共汽车上,一位女乘务员拣到了一只提包。她打开提包看了看,然后对乘客们喊道:“这是哪位的提包?里边还装有50块钱。”乘客们互相看看,沉默着。忽然一个小伙子从座位上站起来彬彬有礼地说:“大姐,那样包是我的,包里的钱是我刚从邮局取来的稿费。”女乘务员:“您认准了,这提包人是您的?”小伙子肯定说;“没错儿。”“那您提包里的手枪又是怎么回事?”“啊!手枪?啊,这包不是……不是我的!”结果包里却是把玩具手枪。
第三节交谈实际
交谈是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时刻也离不开的一种最基本的语言表达方式。赞美与安慰、说服与拒绝、批评与致歉是人际交往中几种常见的交谈情形,它们之间既有相对性,又有联系性。
一、赞美与安慰
(一)赞美的意义
生活需要赞美。真诚的赞美,于人于己都有重要意义。对别人而言,他的长处因对方的赞美显得更加光彩;对自己而言,表明自己被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所吸引。这可能就是交往进步或加深的开始。
渴望赞美是每一个人内心中的一种基本愿望。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本性上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尊重。”所以,当人们生活在社会当中,要想在善意和谐的气氛中形成高潮,就应该去寻找别人的价值,并设法告诉他,让他觉得那价值实在值得珍惜,从而创造出一个崭新的自己。这样便等于扮演了鼓励他、帮助他的角色。这就是赞美的意义所在。
赞美别人,仿佛用一支火把照亮别人的生活,也照亮自己的心田,有助于发扬被赞美者的美德和推动彼此友谊健康地发展,还可以消除人际间的龃龉和怨恨。赞美是一件好事,但绝不是一件易事。若在赞美别人时不能审时度势,不掌握一定的技巧,即使是真诚的赞美,也会使好事变为坏事。制约赞美的因素有两方面;一是赞美者本人,他的赞美是否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因为虚假的赞美在旁人看来就有“拍马屁”之嫌。二是被赞美者,他所得到的赞美是否是他所期望的、合乎情理的赞美。如果被赞美者所得到的赞美是不合情理或不是他所期望的,那么赞美也可能会让他反感。因此,恭维话一不能乱说,二不能常常用上同一的方法,第三要注意的,就是不可多说。
(二)赞美的方法
1.真诚
虽然人都喜欢听赞美的话,但并非任何赞美都能使对方高兴。“久仰大名,如雷贯耳,贵号生意一定发达兴隆。”“小弟才疏学浅,一切请阁下多多指教。”这些缺乏感情的,完全公式化的恭维语,言之无物。与其泛说久仰大名,如雷贯耳;不如直接提及他某项具体的工作实绩。至于恭维别人生意兴隆,不如赞美他推销产品的成效,或赞美他巧妙的商业手腕。赞美别人最近的工作成绩,最心爱的饰物,最得意的设计,远比许多无谓、虚泛的客气话好得多。又如脱口而出的赞美:“你看来还那么年轻。”不免有点恭维、奉承之嫌。不如尝试以“第三方”的口吻来赞美。比如:“你真是漂亮,难怪大家都说你看上去总是那么年轻。”“第三方”的肯定往往给人真实、客观的感觉,更能得到对方的好感。而且没有阿谀之嫌。
也可以在背后赞美对方。如果常常当面夸赞一个人,有时反而会使他疑心对方的诚意。一般来说,间接的赞扬无论大众场合,或在个别场合,都能传达到本人,除了能起到赞扬的鼓舞作用外,还能让对方感到对他的赞扬是真心的。假如当自己想要亲近的人在场时,即使鼓足勇气说,“你好棒啊!真了不起。”但由于这是人人都夸奖的话,因此效果并不理想。反过来,如果在见到他的同僚时表示,“你对面的同事确很努力工作呀!”如此一来,这种评语便会以另一种方式传到他耳中,“人家对你的工作表现赞赏不绝呢!”同一件事情直接听到或经由他人告知,究竟那一途径更令人高兴呢?虽然当面获人夸奖也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但通常只能视作社交辞令而已。然而,别人在自己背后没有必要说奉承话。因此,从他人口中获悉自己受到夸奖时会感到非常高兴。而且,间接听来的赞美,意味着自己以外的人也同样听见了。单就此点而言,即可让人觉得自己的能力受到极高的评价。
2.恰当
当赞语没说出口时,先要掂量一下,这种赞美有没有事实依据,对方听了是否相信,第三者听了是否不以为然。一旦出现异议,就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赞美是站得稳脚根。赞美重要的是因人而异。人的素质有高低之分,年龄有长幼之别,因人而异,突出个性,有特点的赞美比一般化的赞美能收到更好的效果。钟子期死后,伯牙终身不再弹琴,其感恩知己所以如此之甚者,除了二人有相同的爱好外,子期能在他心灵深处,留下准确、真挚的赞美。赞美必须在事实基础上进行,不要浮夸。措词也要适当。
3.具体
美的东西应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这就是具体。譬如,要称赞某人是个好的推销员,可以说“老王有一点非常难得:就是无论给他多少货,只要他肯接,就绝不会延期。”更高的要求是深入、细致。就是在赞美别人的时候,要挖掘对方不太显着的、处在萌芽状态的优点。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非常显着成绩的时候并不多见。因此,交往中应从具体的事件入手,善于发现别人哪怕是最微小的长处,并不失时机地予以赞美。赞美用语愈详实具体,说明赞美者对对方愈了解,对他的长处和成绩愈看重。让对方感到赞美者的真挚、亲切和可信,双方之间的人际距离就会越来越近。如果只是含糊其辞地赞美对方,说一些“你工作得非常出色”或者“你是一位卓越的领导”等空泛飘浮的话语,只会引起对方的猜度,甚至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和信任危机。只有真正发掘出对方潜在的优良品质,增加对方的价值感,赞美才能更好的促进双方的关系。
4.鼓励
用赞美来鼓励对方,能增强其自信心。尤其是在部门工作表现中处于相对落后状态下的同事,要促使其进步,努力把工作做好,首要的是激发他的自信与自尊。因此,最有实效的赞美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还要根据不同情形,采用相应的赞美方法。如有些人因第一次做某种事情,干得不好。应该怎样评价呢?不管他有多大的毛病,也应该说:“第一次有这样的成绩就不错了。”对第一次登台、第一次比赛、第一次写文章、第一次……的人,这种赞扬会让人铭记一辈子。当他继续努力的时候,就要看到这非常重要的一点,予以肯定:“比上一次好多了。”鼓励性赞美的要点还在于相机行事、适可而止,真正做到“美酒饮到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当别人计划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时,开头的赞扬能激励他下决心作出成绩,中间的赞扬有益于对方再接再厉,结尾的赞扬则可以肯定成绩,指出进一步的努力方向,从而达到“赞扬一个,激励一批”的效果。这就是人际交往中最具价值意义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