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南部山区8县盛产小杂粮,比较优势明显。怎样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条,使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将小杂粮做成大产业,这对于南部山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后的后续支柱产业发展、农民解困增收等,无疑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一、全区小杂粮生产、加工、销售情况
据调查,2004年,我区仅固原市四县一区(不含同心、盐池、海原县)小杂粮种植面积(荞麦、豆类、燕麦、糜子、谷子)80万亩以上,产量达6400万公斤,占全区粮食播种面积的0.067%、占粮食产量的0.024%;从全区近几年小杂粮加工企业加工能力看(初加工),每年平均转化约5000万公斤;从全区近几年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小杂粮收购情况看,每年平均收购约600万公斤,现库存约1500万公斤,从全区近几年小杂粮销售情况看,每年平均出口量2000万公斤左右,创汇300万~500万美元。国内销售不到1000万公斤,大部分作为食用和饲用。
二、小杂粮的优势和市场前景
据有关资料显示:2004年,我国出口小杂粮达12.8亿公斤,创汇13.04亿美元,杂粮出口占粮食出口总量的1/5以上。
出口一吨杂粮的经济价值约相当于出口2.75吨大宗粮食。
小杂粮生产主要分布在农业条件恶劣的地区,且单产较低,不利于机械化生产,面临国际贸易冲击较小。小杂粮在日本、东南亚特别受青睐,是主要进口国,欧美国家也开始认识到杂粮食品的营养和保健功效。仅日本每年进口荞麦近1亿公斤。我区贺兰德胜工业园区的新野公司、灵武市的泽发公司作为龙头、骨干企业,已形成小杂粮年加工能力9000万公斤,市场已开拓到日本、非洲、也门、科威特、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今年以上两家外向型企业,同时与我区盐池、同心、海原、彭阳、隆德、原州区等地签订了小杂粮收购订单3000万公斤。
三、杂粮产业存在的问题
我区小杂粮种植得天独厚,且市场前景广阔。但产业化程度低,形成不了规模优势。
1.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由于缺乏有效的龙头企业带动,市场机制不完善,所以小杂粮生产很不稳定,国际、国内市场亟待开拓。
2.单产低,总量小,形成不了规模优势。
3.商品率低,使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由于南部山区大部分山作耕植,“十年九旱”靠天吃饭,所以当地农户把种植小杂粮仅仅作为“抗旱救灾”“以秋补夏”的被动措施或仅作为口粮和饲料的补充,自给自用,商品率低,还没有看到“挣钱”增收的产业经济价值。
4.缺乏市场引导,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无法发挥出来。
由于市场信息反馈不对称,农民对种植什么品种、种植多少面积、价格高低、收益如何,均心中无数。
四、对策及建议
最近国务院召开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工作座谈会,明确指出,西部地区要在“十一五”乃至更长的时期内,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化,并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并指出,今后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就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我区南部山区8县(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面积占全区的80%以上,传统的产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调整产业结构就是大力发展后续支柱产业,这方面的空间很大,关键是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后续产业,巩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成果的若干意见》把草业、马铃薯、林果业、中药材、菌草桑蚕、小杂粮、西甜瓜、油菜籽作为特色优势产业。并指出,要以政策推动、市场带动、产业拉动、利益驱动为措施。为此,根据政策、市场和小杂粮产业发展现状,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加快发展。
1.要把小杂粮作为大产业,纳入当地产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分品种建立种植基地,联结农户,形成规模,做大做强。
2.加快培育小杂粮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依托基地、面向国际国内市场,做出品牌。这是小杂粮产业化发展的关键。
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把市场的信息(供求信息、价格信息、品种信息等)及时反馈给农户,让农户在种植小杂粮时按市场规则配置资源,做到心里有数。我区新野、泽发2家企业属外向型企业,成长性很好。今年已与山区部分县通过经纪人、政府搭桥等方式签订了部分“订单”。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订单”是一种好形式。
3.要通过政策推动,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尤其是金融部门要在信贷政策上给予倾斜,支持其开拓市场、占领市场,从而辐射农户,培育基地,形成产业拉动,让农户有利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