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县位于银川平原中部,现有人口18.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万人,总耕地面积30万亩,为引黄河水自流灌溉,年种年收,岁无水旱之忧。全县每年粮食收购量在7500万公斤以上,年粮油销售收入7900万元左右。有效仓容1亿公斤,库存最多达到1.8亿公斤,是全国500个商品粮基地县之一。1999年,粮食总产量达2.19亿公斤,收购量达6827万公斤,占全县总产量的28%。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过程中,永宁县较早成立粮油购销公司,现管辖10个粮库,共有职工261人。1998年以来,永宁县粮食系统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狠抓“三项政策、一项改革”措施的落实,在目前粮食市场疲软、顺价销售困难的情况下,粮食企业经营不仅没有亏损和挂账,而且还有盈利。为此,我们专程采访了永宁县粮食局局长田万森同志。
问:请您谈谈对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看法以及你们采取了哪些具体的做法。
田局长:国务院关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运行,取得了明显成效。敞开收购政策,保护了农民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坚持顺价销售,减少了粮食企业亏损挂账,改善了经营状况,企业新机制的活力开始突现;农发行收购资金基本实现了封闭运行,挤占挪用收购资金的突出问题得到根本遏制。
我县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实行了政企分开,我县较早成立了独立的经济实体——粮油购销公司,负责全县的粮油收购、储存和销售业务。
粮油购销公司为一级法人,在农发行开设基本账户,实行统贷统还,各粮库为报账单位,全县统一核算。县粮食局作为行政管理部门,只监管全县的粮食流通和国有粮食企业的国有资产等,不参与粮食经营,不干预粮油购销公司的具体经营活动。二是敞开收购粮食:为了使国家粮油购销政策和《粮食收购条例》落到实处,我县粮食系统在仓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腾并仓容,坚持敞开收购,户交户结,现交现结,不拒收,不限收,不打白条,确保农民交粮得款,从而保证了国务院敞开收购政策的贯彻落实。1999年,农发行发放收购贷款8311万元,购销企业收购粮食达6827万公斤,占全县总产量的28%,全县农村平均每户收入达3335.7元。三是主、附营业业务分离。永宁县委、县政府统一组织农发行、农行和粮食企业及有关部门,按照人民银行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一次性将4家附营企业占用的193万元信贷资金从农发行划转到农行,占应划转的100%。四是减员增效。我县粮食企业对人员控制一直比较严,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中,我们又进行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分流人员,减员增效。如:接近退休年龄的可提前退休,允许个别职工请长假等。目前,全系统实际只有192人上班。通过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理顺了政企关系,加强了经营管理,精简了冗员,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使粮油购销企业轻装上阵。
问:在当前粮食市场疲软、价格低迷的情况下,你们是怎样坚持顺价销售,并实现盈利的?
田局长:顺价销售是粮改的三项基本政策之一,也是粮食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根本保证。为了实现好的效益,我县粮食购销企业在加强经营管理的同时,审时度势,果断决策,适时销售。近几年,没有亏损,没有挂账,为长远发展创造了条件。1999年,顺价销售各种粮食5662.7万公斤,货款全部收回,回笼率达100%,完成销售收入7913.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实现利润120万元。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抓住市场,搞活经营。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只有认真研究其运行规律,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驾驭市场。第一,审时决策,适时销售。1999年,我县粮食企业收购小麦2万多吨,在对粮食市场进行了分析后,春节前,我们以每斤0.735元(收购价为每斤0.675元)的价格抛出小麦1.6万吨。目前小麦市场仍然疲软。在小麦即将降价之际,我们又认真研究了当时的粮食市场及企业经营状况,在农发行的支持下,当机立断,保本微利,将7000吨小麦销售给宁夏华丰面粉厂,仅此减少亏损230万元。
第二,用足用活政策。我们利用轮换专储粮的政策,以每斤0.75元的价格卖出,0.66元的价格补库,轮换专储小麦5000吨,以每斤0.68元的价格卖出,0.594元的价格补库,轮换专储水稻5000吨,充分利用政策盈利100多万元。
二是压缩费用开支,降低粮食成本。第一,根据收购数量和进度,及时向农发行申请收购贷款,既保证了收购工作的顺利进行,又增强了企业的经营核算意识,节省了财务费用开支。第二,压缩非生产性开支,规定各基层粮库业务招待费、汽车燃油费、修理费、电话费等费用限额,超支部分从单位奖金或个人工资中扣除,各基层粮库,凡200元以上开支,必须由县购销公司财务科审批,500元以上开支,必须由经理签字。同时,每季度检查一次,每半年稽核一次,使各项费用开支降到最低点。自实行三级审批报销制度后,全公司每年节省费用50多万元。
第三,提取粮食削价准备金,1999年,我县粮食企业实现利润200万元,为使粮食顺价好销,我们决定提取粮食削价准备金61.2万元。这样,我县库存的粮食成本价比全区均价低3到4分钱,为顺价作价创造了条件,也为下年盈利奠定了基础。
问:您是怎样看待收购资金封闭运行的各项政策措施的?
田局长:为了保证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农发行切实加强对粮食企业收购资金使用监管。对促进粮食企业深化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经济效益极为有利。首先,粮食企业收购量大,占用收购资金多,在放贷环节如不严格按照收购进度发放收购贷款,切实做到“收一斤粮,给一斤粮的贷款”,很容易出现资金被挤占挪用或流失现象,给国家宏观金融政策的调控带来困难和压力,使收购资金不能实现良性循环。其次,联库信贷员制度有效地提高了企业库存管理质量,切实监督企业顺价销售,为企业经营成果的实现及农发行降低贷款风险提供了保障。
三是督促企业销货款及时回笼,既节约了企业的利息费用开支,又能及时收贷收息。
问:您是怎样看待和处理现在这种“捆绑式”的银企关系的?
田局长: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作用是保证农业政策性收购资金供应,确保收购不打“白条”,直接服务对象只有粮食系统一家。粮食系统的政策性收购业务,只能在农业发展银行开设基本账户,以保证收购资金不流失,面对的是广大农民。银企双方的职能、作用及业务不同,但服务对象、服务目的、社会作用是一致的。一家管钱,一家管物,钱可以变成物,物可以变成钱,担负着同样的责任,即保护农民利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基于这一目的和责任,双方在“敞开收购、顺价销售、封闭运行”的粮改三项政策上肩负着共同的使命,离开任何一方,国务院的“三项政策”就无法贯彻落实。没有农发行在收购期间筹集大量的资金,粮食企业就无法实现敞开收购;没有粮食企业组织人力、物力以及提供优质服务,保质保量地敞开收购,就既不能保证顺价销售,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又不能保证农发行资金的封闭运行、良性循环。同时,粮食企业的收购、销售环节,农发行必须参与并进行有效监督。从贯彻落实国务院的“三项政策”以及农发行和粮食企业自身的利益来讲,目前这种“捆绑式”的银企关系,是极为正常和必要的。
问:您对农发行在改善金融服务方面有哪些要求和建议?
田局长:我县农发行在为粮食企业服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了保证敞开收购,农发行职工在收购期间,提前上班,推迟下班,节假日不休息,在保证及时供应资金的同时,帮助粮食企业核实每天的收购量和给农民发放售粮款,在收购款大小票面的配额上,尽量满足基层粮库需求。同时,帮助企业销售,协助回笼资金,核实库存,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还希望今后在企业销售陈化粮、新陈粮食对冲、销售、轮换专储粮食等方面继续给予支持,以调动粮食购销企业的积极性,全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根本上保证收购资金的持续稳定和封闭运行。
问:当前,在粮食企业普遍面临困境的情况下,你们的贷款和利息归还情况良好,请谈谈你们有哪些好的经验?
田局长:一是近年来我县没有挂账、没有亏损、没有高价位粮、没有陈化粮,库存粮价位比较低,在同等条件下,易达到顺价,毛利较多。二是在专储粮、新旧粮对冲方面,农发行根据市场情况敢于支持,及时销售。三是购销企业重视还贷还息。四是压缩开支,降低粮食成本,为顺价销售奠定了基础。五是财政补贴能及时到位。所以,多年来还息率一直达100%。
问:请谈谈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工作思路。
田局长:目前,我县的粮改工作应该说是比较好的,但粮改的进展状况与粮食购销企业最终全面走向市场还有很大差距,在粮改过程中仍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一是粮食收购价格高、销售价格低,给粮食购销企业经营带来很大困难和压力,如不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将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二是超储粮补贴办法不合理,影响了企业敞开收购农民手中余粮的积极性,三是由于粮食收购的政府行为比较重,使部分购销企业产生了依赖思想,经济核算观念不强,如长期这样下去,将会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针对以上情况,我认为下一步深化粮改,首先要理顺粮食购销价格关系,要缩小定购和保护价收购的范围,其收购价格要与市场价格接轨、政府制定定购和保护价时,既要考虑农民的利益,又要考虑粮食企业的效益,使这部分粮食在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力。其次,要改变目前超储粮的补贴办法,按“收多少、补多少,只补一年,超期不补”
的办法给企业一定的利费补贴,以调动其敞开收购的积极性。第三,进一步加强粮食市场管理,规范市场行为,充分发挥国有粮食部门主渠道作用。第四,实行储备、购销分开经营,进一步建立健全中央、省级、市级三级储备体系,增加粮食储备,一方面对粮食市场实行宏观调控,另一方面用于战争、饥荒、救灾等对粮食的需求。第五,组建由国家控股的粮食股份有限公司,这是粮食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有效形式。只有全面走向市场,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粮食企业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才能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