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吊庄移民的政策与原则
1.脱贫致富与山川共济——移民吊庄的指导思想
吊庄移民应以扶贫与开发为宗旨,集开发经济,摆脱贫困,改善生产环境三位于一体。在保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根据自然环境对农业发展提供的容量大小,确定移民数量。坚持人口合理流向,解决水、土、人力资源长期分离和人与资源不协调的矛盾。深入宣传发动,坚持自愿互利、上按中央政策、下合民意要求和遵循自然经济规律的原则。避免移民中的逆向性和资源的“负熵值”效应。坚持国家扶持和群众自力更生相结合的精神,不断增强贫困山区群众自身的“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的力量。与此同时,开发灌区闲置荒地资源,加快川区经济发展。实现“双赢”的战略目标。
2.安土重迁与故土难离——移民工程的难题
人口迁移对移民群众来说是一件大事,特别是对受农耕文化影响很深的中国农民来说更是如此。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亲情、乡情为纽带的血缘、地缘人际交往圈构成了农村人1:1的生存环境。
中国人故土难离,安土重迁。尽管移民吊庄事实上是为山区贫困农民寻求一条希望光明之路,但宁夏山区长期的落后与封闭,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安贫守穷、亲不亲故乡人、“金窝银窝不如咱的土窝”等落后与保守的思想和观念,这些仍然是移民搬迁的羁绊。虽然“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但离开那几辈子生于斯、长于斯的热土,仍是难舍难分,犹豫不决。
3.来去自由与两地共管——解决移民难题的政策与原则
移民吊庄的决策者和组织者们是山区人民的知心人。他们从一开始就认真分析了宁夏的乡情与民情,也对宁夏历史上移民成败的经验与教训进行了总结。根据宁夏西海固地区的特点,制定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吊庄移民的方针与政策。根据宁夏山区的文化心理和传统习惯,移民吊庄制定了坚持自愿的原则,给予农民相当长的思考时间和比较、选择的自主决策权。实事求是地向迁出地的群众宣传,不讲过头的话,不开空头支票,既讲迁移的好处,也讲迁移的难处。有的县还组织群众到迁入地参观。规定三年之内允许两头有家,两头有承包地。在三年以后,新灌区的建设已初具规模,才要求移民做出选择,脱开一头。事实证明,这种坚持自愿的原则,使山区群众有了掌握自己命运的主动权。这对于移民吊庄的顺利进行以及最终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政府对吊庄移民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中,尤其值得一提的就是创造性地实行了吊庄建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迁入县和迁出县“两县共管”。“两县共管”的提出,是为了避免由于旧的条块分割体制造成的移民初期管理脱节的问题。在以往的移民中,返迁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属地对移民管理的疏漏所造成的。
由于属地管理人员与外来移民难以沟通,移民感到人地生疏,许多现实具体问题难于解决,加之周边环境的不适应,生产生活困难较多,很容易打道回老家。两县共管,即由迁出县政府选派当地干部带领移民群众在新土地上进行开发建设,吊庄的管理人员也是由迁出地委派。这些吊庄领导者了解移民群众原来的情况;而从移民来讲,感到虽然迁到新地方,可还是老家人领导,从感情上易于接受,这就减少了由于人地生疏而造成的各种顾虑。十多年过去了,两地共管,作为移民吊庄中的一个创举,的确在移民安置与开发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移民吊庄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两地共管,作为一种过渡的管理形式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于是,1999年7月,自治区政府研究决定县外移民吊庄基地移交属地县管理,变两地共管为属地一方管理。
来去自由推动了吊庄移民工作的进展,两地共管在移民安置与吊庄管理方面发挥了创造性的重要作用。但是正如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二样,这些吊庄政策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实施中必然会有利有弊,后来的移民过程及其管理上的某些混乱即证明了这一点。不过,我们认为吊庄政策的上述历史作用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4.开发资金与优惠政策——移民成功的保证
西海固地区是个极贫困地区,搬迁的农民又是贫困地区中最贫困的那一部分特困者。要使他们迁往百里甚至是千里之外的吊庄基地,困难是很多的。搬迁费用要筹措,搬来新家要重建。在新开发土地上从事生产和生活,万事开头难,难就难在缺少资金。对于这一系列的困难,很显然单靠移民是难以承受的。这就非常需要政府给予强有力的扶持。扶持,实际上就是各种旨在鼓励移民搬迁的政策。这其中包括:移民继续享受在山区的各种优惠待遇;新灌区开发中的各项水利骨干建设国家投资采取以工代赈,使搬迁劳力刚进吊庄就可凭自己双手,一边建设家园一边维持家庭生活;开荒整地每亩补助60~80元;移民建房每户补助400元和0.5平方米木材指标,困难户还可由迁出县给予救济补助;移民原居住地的承包土地在二三年内可不收回。除此之外,还有移民搬迁费的提供;第一年口粮由迁出县供应,两年内粮食不能自给的移民仍由迁出县按差额供应;而且搬迁三年内免电费、免税、免提留。
吊庄移民自始至终都是在各级政府组织的有效管理下进行的。从项目计划、移民人口的确定,到完成迁移和在迁入地安置等无不表现着这种管理。可以说,没有政府的扶持,移民就根本走不出大山,没有政府的帮助,移民即使走出了大山也不得温饱,即使能温饱也不可能脱贫致富走向光明与希望。
三、千秋功业——艰苦创业之路
在高尔基的短篇小说《伊则吉尔老婆子》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青年勇士丹柯用他燃烧的心脏,照亮了前进的道路,带领他的族人,走出了黑暗的森林,来到了充满阳光和水的大草原,找到了希望和幸福。
他的心燃烧得跟太阳一样亮,而且比太阳更亮,整个树林完全静下去了,林子给这个伟大的人类爱的火把照得透亮.回想吊庄移民的艰苦创业的道路,真难为了吊庄移民的那些带头人。要不是他们那颗火热的心,要不是他们那无私的奉献精神,哪有移民吊庄的今天!
(一)“拓荒牛”精神
1.荒滩沙窝闯天下
泾源人98%是回民,泾源县是名副其实的回民县。县外吊庄移民属1983年开始的首批三处之一。尽管作了大量的宣传,但泾源的回族群众还是将信将疑,思想上不能接受。于是县委作出这样的决定,把泾源的村级以上干部用车拉到银川,看看银川郊区的发展。银川郊区红花乡、银新乡、良田乡已率先在宁夏地区进入了小康村的行列。利用城郊的区位资源优势,这里的农民大搞种、养业,外加多种经营,有了房子有了车,兜里钱塞得鼓鼓的,让银川城里人看了都眼热。泾源人又来到芦草洼附近的银川新市区。新市区是银川市的工业区,宁夏自治区和银川市的重点企业大都集中在这个地方。宁夏化肥厂、轴承厂、机床厂,高大的厂房和一幢幢工人住宅楼林立其间,使这儿充满了现代化的产业气息。在这片工业区内,还有很多外地人打工、摆摊谋生。泾源的基层干部们这么转一转、看一看,真是大开了眼界,心里踏实了许多,对于移民搬迁的前景更充满了信心。芦草洼,位于靠近银川市的永宁县境内。
包兰铁路穿过其腹地。这里曾经是湿润低洼地,芦草丛生,由此而得名为芦草洼。而由于连年风沙弥漫,常年未加开发,渐渐的芦草洼面目全非,成了一片沙海。正如记者在调查文章中描述的那样:“千百年来的历史演变,已经使这里由一个有着绿色生命的婀娜少女变成了黄尘滚滚、皱纹满面的黄脸婆了。”好在这里有着交通上的优势,同时引黄河水的西干渠横贯全区,水源充足,地下水位只有1.3米左右,且水质良好,大部分土地可以自流灌溉。移民工作开始后,经过自治区的协商,这里划给了泾源县作为吊庄移民基地。
站在芦草洼的沙包上,泾源人看到的是一片荒滩。万事开头难呵!县政府在芦草洼移民基地设立了“芦草洼农业建设指挥部”,实际上不过是几个帐篷搭起的“房子”。上百台拖拉机调集在这里,日夜不停地推铲着沙丘和沙包,只有待土地大体平整后,山区的群众才得以搬迁下来。原泾源县副县长陈忠海担任了第一任指挥。他带领着一行30人在芦草洼安营扎寨,在方圆万亩沙地上,开始了丈量土地、勘察道路。陈副县长带着大家走遍了芦草洼‘的每一个角落。荒滩上,太阳一晒,热气蒸腾,沙子把人的脚都烫起了泡。风沙太大,烧上一锅饭,饭煮熟了一掀锅盖,半锅沙子半锅饭6晚上睡觉的地方是在沙地上挖下的地窝子。早上起来,连人带被子都让沙子埋住了。接着打井,盖起了第一批简易房。于是移民搬迁工作就这样开始了。泾源县农建委动用了38辆卡车,专门运送移民,长龙似的车队,载着第一批回族移民,奔向希望的明天。
2.碱滩变乐土
移民开始后,宁夏北部平罗县境内的潮湖划给了隆德县做为吊庄基地。这是宁夏吊庄基地中迁出、迁入两地距离最远的移民吊庄基地,从宁夏的最南端到最北部,距离五百多公里,被称为“千里吊庄”。
潮湖,顾名思义可知此地水满为患。它处于贺兰山洪积扇的地势低洼地段,地下水位高,排水不畅,土壤严重盐碱化,形成了大量的白僵土。开发之初的潮湖,除了原劳改农场和农牧场栽种的少量沙棘刺和针叶植物外,没有其它的林木成活。大量的土地荒芜闲置,风沙经常在这里肆虐。
位于六盘山区的隆德县,当时有18万人口。全县62万亩土地中,粮食亩产上不了百斤的山地占了61万亩,1982年全县平均粮食亩产63kg,人均纯收入不够五张“大团结”。六盘山深处有个奠安乡,是全县最穷困的一个乡,那里有相当一部分贫困农民长年不得温饱,加之交通闭塞、观念落后,真是一方水土难养育一方人。
被贫困压得喘不上气来的隆德人,面对着潮湖的一片荒滩,并没有使他们打退堂鼓。他们在潮湖扎下了根,将这片碱滩变成了他们生存的希望和发展的乐土。隆德县移民群众在隆德县党政领导的带领下,开始艰苦创业的历程。从一开始,隆德县就十分重视潮湖吊庄基地的经济开发这项建设工程。隆德县在最初选派了一批精兵强将组成35人的先遣队,于1983年开进了潮湖。当时主要负责人是原副县长李登弟,带队的还有县委副书记杨石忠、副县长石月圆。开发初期,条件十分艰苦。他们从原平罗县潮湖农场接收了已开垦过的5623亩熟地连同4万多亩未开垦的荒地,又接收了一些原农场的旧房子,加上自己盖了几间土坯房,先遣队驻扎下来。这样伴随着拖拉机的轰鸣声,他们开始了最初的丈量土地和开垦荒地的工程。潮湖是个碱滩,春天风沙漫天,夏天气候闷热蚊虫猖獗。不少人拉肚子,生病住进了医院。但困难并未压倒隆德人,一年过去了,1984年春移民搬迁准备工作基本就绪。接着,第1批隆德县的移民来到了开发区。
在最初开发的几年,潮湖(后改称“隆湖”)开发区主要办了这样几件事。
一是治理白僵土。开发区所处地区土壤的盐碱化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开发区指挥部在移民建设中极为重视对潮湖的土壤改造。他们采取挖渠排水、放水压碱等措施,硬是靠人工一锹一锹的开垦、一畦一畦的灌水排盐碱,开垦了近万亩优质的农田。同时通过大规模的治碱治沙,换土栽树,使开发区逐步向绿洲经济转换。
二是帮助移民群众学习掌握先进的生产方式。搬迁前的移民大多习惯于“二牛抬杠”式的粗放耕作方式,产出少,效率差,往往是广种薄收。同时,山区适应种植冬小麦等旱作物。而对于川区的春小麦、水稻的种植都是陌生的。开发区指挥部积极组织移民群众学习川区的耕作技术,促使他们逐步适应较先进的生产方式。
他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一方面到周边先进农业地区参观学习,亲眼看一看人家的种植方法;另一方面和大武农业局取得联系,由那里派人在隆湖开发区举办培训班,讲授科学种田,水稻种植技术。并且发展养殖业、果菜种植业,搞多种经营。
三是组织劳务输出。在土壤改造的头几年,地里长不出庄稼,农耕效益一时还见不到。这个过渡时期吊庄农民靠什么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