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德育的概念
德育,亦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指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从而把社会道德规范和要求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
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等方面,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学校是培养人的教育机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责任能力,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学校如果忽视甚至放弃这种道德责任,那么,学校工作无论组织得多么严密,它也至多只是一种运行得十分有效的培训机构,而不是教育机构。翻开古今中外教育史,任何阶级培养人的基础素质都以“德”为首,因此必须研究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2.学校德育的意义
学校德育的意义有两个方面:
1.社会意义
2.个体意义
学校德育应该既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又满足个体发展需要,同时体现其社会意义和个体发展意义。基于此,我们在德育工作的实践过程中,从德育目标、内容、方法上进行适当、适时地调整,改革过高过空、过于理想化的德育目标、政治教育泛化的德育内容和忽视学生主体的德育方法。树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德育工作理念,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注重的是和谐发展,宗旨就是培养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接班人。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的实质在于推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当然,这一德育新理念,对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科研探索中去思考和创新。
3.学校德育的任务
学校德育的任务和目的,具体地说包括哪些内容呢?
一、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要教育他们深刻理解和自觉遵守共产主义的道德规范,深刻理解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具体内容。这也是党和人民对青少年的要求。一个人的健康成长,一个人的成功,固然需要专业方面的知识与高超的技能,但在攀登成功的高峰时,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其中起着更重要的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车尔尼雪夫斯基有句名言:“一个人的活动,如果不是被高尚的思想所鼓舞,那它是无益的、渺小的。”
如果一个人缺乏良好的道德品质,没有健康的情绪,没有坚强的意志,没有和谐的人际关系,那就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不利于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不具备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由此言之,学校作为培养青少年的熔炉,一定要把培养青少年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放在重要的位置,当成一项非同小可的重要任务抓好、抓实、抓出成效来。
二、培养学生的正确的政治态度
要教育他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学校应当注意从小就培养青少年学生爱憎分明的政治态度。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所谓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根本态度。世界观和人生观密切相连。世界观的对象是整个世界,人生观的对象是作为整个世界一个部分的人生,世界观包括人生观,人生观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关系是:一方面,部分影响整体,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往往直接影响到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在世界观中打上了明显的人生观的烙印;另一方面,整体决定部分,世界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生观,支配着人们对人生道路的选择,贯穿于人们的生活理想、信念和抱负中。总之,人生观离不开世界观,一定的世界观总会体现为一定的人生观。人们常常把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同一个意义上相提并论,正反映了二者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4.学校德育的内容
德育内容是指在德育过程中,用什么样的政治观点和道德准则去教育培养青少年的问题。正确选择德育内容,对德育目标和任务的实现至关重要。
德育不仅仅是品德问题,它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等方面。以上三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其中思想政治方面是灵魂,是决定的因素,它影响和制约着其他两个方面。
中小学德育的任务,从根本上说,就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青少年学生,提高他们的社会主义觉悟,为他们奠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共产主义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基础;具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培养诚实正直、自尊自强、勤劳勇敢、开拓进取等良好心理素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以及自我教育能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因此,我们学校的领导者,要从中小学生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实际出发,按德育大纲要求,有重点、分阶段确定不同要求的德育任务。
根据德育的任务和学校当前的实际情况,中小学校的德育在内容上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教育: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
2.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
3.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
4.辩证唯物主义观的教育
5.爱国主义教育
6.共产主义人生观的教育
7.革命纪律的教育
8.尊师爱生的教育
5.学校德育的功能
从我国学校德育的性质和历史来看,德育的功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导向功能
这是指德育对学校教育具有指向、选择和调节行为的作用。它既能为个人、集体导向,也能为学校、班级的教育活动导向。在各育中能起导向作用和保证作用的是德育,所以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在人才培养中,德育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人的政治方向问题,就是走什么道路、为谁服务的问题。在决定学校的性质方面,德育也起定向作用。所以,学校育人应当坚持德育为首。
动力功能
这是指德育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具有引发、强化、支配的作用。思想道德是人的灵魂,是指导人的行为和影响人的智慧才能的精神力量。一个学生有了正确的政治要求和生活目标,就会积极进取,不畏艰难,奋斗不止。学生有了这方面的思想武装,明确了政治方向,他们的立场、观点、方法就会在实践中得以应用,就会把精神转化为物质力量。
目标功能
学校教育目标是由受教育者的培养方向及其成长发展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构成的。以中小学为例,其教育目标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这里所说的几个要素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它们共同组成了教育目标的完整结构,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或遭到削弱,都会影响整个结构功能的发挥。
6.德育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德育手段(包括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等)几个因素构成的。这些因素在德育过程中都有各自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相互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和关系。德育过程就是由这些因素按一定的关系构成的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过程。
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知,即道德认识,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
情,即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
意,即道德意志,是调节行为的精神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习惯是一个人思想觉悟高低、道德品质完善程度的根本衡量标志。
中小学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将一定社会或阶级、民族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品德并外化为行为的过程,是形成受教育者个体品德或完整品德结构体系的过程。学生的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的。这几个因素简称为知、情、意、行。构成品德的知、情、意、行这几个因素是相对独立的,即它们各有其特定的内容和作用。
二、德育过程是以教育性活动和交往为基本途径的过程
教育性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能动地接受教育影响。
教育性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形成一定社会关系的基础,是沟通客观和主观、客观社会关系和主观精神关系或主观品德的桥梁,舍此不可能形成学生的品德。在德育过程中,正是使学生在与人交往中,在形成社会关系中,在接触所要传递的社会思想道德的某种物化形式的活动中,才能将社会思想道德传递给学生,并通过其品德内部矛盾运动而形成品德。正因为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形成社会关系的基础,是沟通社会关系与学生主观精神关系或内在品德的桥梁,因此,从品德产生的根源上说,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
学生的内部心理矛盾是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动力;
德育任务就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
一是认识性质的矛盾,“有错不知错”;
二是能力性质的矛盾,“犯错不自觉”;
三是思想性质的矛盾,“知错还犯错”。
中小学德育过程并不是把社会道德简单地转化为学生个体思想品德。完成这种转化,必须通过受教育者心理内部矛盾运动。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教育者的任务是要自觉地运用主体品德内部矛盾运动的规律,根据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状况和内部矛盾,根据受教育者的社会生活经验、兴趣、爱好、能力、气质、性格,有目的、有计划地提出系统的德育要求,以引起受教育者主体品德内部的系列化的和不断深入的矛盾运动,并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引导,说理教育,长善救失,因材施教,掌握其矛盾转化的时机和条件,促进、加速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斗争及其顺利转化,使其向着德育要求的方向发展。
四、德育过程是长期积累和反复发展的过程
这是基于以下原因:
从个体发展来看,学生可塑性大。
从社会环境影响来看,各种社会影响会与学校的德育相抵抗。
学生的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其品德内容、形式、能力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也就是通过活动和交往,反映德育要求,产生品德内部矛盾斗争,引起品德结构的变化,再通过活动和交往,反映新的德育要求。产生新的品德内部矛盾斗争,引起品德结构新的变化,如此循环反复,不断发展。学生品德正是在这种不断教育和修养的过程中,不断地经过从量变到质变,从旧质到新质的累积而螺旋式地发展上升的。这种累积发展、螺旋上升需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的、不断提高的培养和教育。这种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德育过程符合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7.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德育的途径
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也不是一次会议、一项活动、一次谈话就能够完成的。不同年龄的学生又具有不同的思想水平、认识能力和心理行为特征。所以要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样的方式方法,经常地、反复地进行教育、训练,才能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主要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的教学
这是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小学必须按照教学计划,进一步完善其教育内容体系,搞好教材建设;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中要注意科学性,加强针对性,着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培养道德情感,以指导他们的行为;思想品德课的考核,不仅要考核学生对共产主义道德的理性认识,更重要的要考核学生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和习惯。除思想品德课集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外,其他各科,特别是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都负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任务。
抓好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教育环节
学生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的时间应纳入教学计划,切实予以保证,此外,还可利用寒暑假、农忙假或节假日适当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社会公益劳动。
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学校的各项活动之中
学校应从加强常规管理入手,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向学生讲清道理,教育大家自觉遵守,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劳动和各项活动中的思想言行都能有所遵循。开展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适合少年儿童身心特点的活动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小学的教育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类:
常规活动。如校会、班会、队会、晨会等。
传统活动。如节日活动、春秋游等。
文化活动。如组织观看有意义的电影戏剧,组织歌咏比赛、文艺会演、运动会等。
仪式活动。如升国旗仪式,各种纪念活动仪式等。
学校环境
学校的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师生在整洁、优美、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教室周围的环境要尽可能做到美化、净化、绿化,使人有整洁、美观、幽静的感觉;校园要尽量绿化,要因地制宜种植花卉、草坪,布置花坛、花带。平时要加强养护管理,在一些树木、花卉上还可以用木牌写上名称作简单的介绍,可使学生在自觉爱护花草的同时增长知识;校园走道两旁或室内走廊中,可以根据教育要求布置“阅报栏”、“知识栏”、“光荣栏”以及黑板报等。
家长与社会的支持和配合
学校要主动争取家长与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
可以通过家庭访问、家长会、家庭教育咨询、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等形式,了解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情况,向家长介绍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交流成功的经验,帮助家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要积极争取乡镇、街道、工厂、部队、文化科学等单位的支持,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由各条战线优秀分子组成的校外辅导员队伍;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争取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以组织、协调社会各界支持、关心学校工作,形成全社会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氛围。
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的工作是学校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通过这个途径,学校才能强有力地管理基层学生集体,教育每一个学生;更好地发挥上述各个德育途径的作用。严格说,这个途径与上述途径不能平列,它通过班主任自觉能动的作用,能够对其他途径起调节作用,对学生品德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德育的方法
德育方法是指用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培养他们的品德的方法。不能把德育方法单纯归结为教师运用的方法或以教师活动为主的方法,从整体上说,它是教师在德育影响下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
说服教育法
说服教育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教育包括:
1.讲解
2.谈话
3.讨论
4.参观
5.报告
在说服中应注意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内容有针对性
情感要充沛
态度要民主
讲究教育时机
榜样示范法
运用榜样进行教育,就是以别人的言行范例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情感和行为。是用榜样的高尚情感哺育学生的情感,用榜样高尚的灵魂塑造学生的灵魂。榜样把社会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具体化、人格化,形象而生动,具有感染力、吸引力和鼓动力。而青少年学生又善于模仿,尤其崇拜伟人、英雄和学者。在良好的环境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示范、学生中的好样板。
运用榜样示范法应注意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选择学习的榜样
树立榜样的威信
激发学习榜样的动机,付诸行动
实际锻炼法
实际锻炼法就是教育者根据德育任务组织各种实践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培养受教育者具有优良行为习惯的一种方法。实际锻炼法又称实践法、练习法、训练法。
实践活动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和基础,所以实践活动必须贯穿德育过程的始终。实际锻炼法不仅仅作用于形成学生的品德行为习惯,而且道德认识、信念会通过实际锻炼得到进一步深化,道德情感经过实际锻炼也会受到体验而升化,实际锻炼法也是知、情、意、行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统一的基础。实际锻炼的主要方式如:练习、制度、委托任务、组织活动。
运用实际锻炼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明确目的要求
坚持严格要求
督促检查持之以恒
注意因材施教
情感陶冶法
陶冶的方法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情感和美的环境在品德形成中的特殊作用,通过教育者的爱,以情染情的迁移作用和借助一定的环境,以境触情、以境陶情的原理对受教育者进行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熏陶、感化,使受教育者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上逐渐完美化的一种教育方法。它是一种古老而有成效的德育方法。陶冶包括:艺术陶冶、人格感化、环境陶冶。
利用情感陶冶法应注意以下几个要求:
提高教育者自身修养
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
与说理相结合
引导学生参与情境建设
品德评价法
品德评价法是教育者根据德育目标的要求,对受教育者已经形成的或正在形成中的优良品德或不良品德进行评价,给予肯定或否定的一种方法。品德评价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品德评价是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按确定方向发展的一种强化手段,或者说是影响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方向的一种控制手段。常用的品德评价方式有:奖励、定性与定量分析、惩罚、操行评定。
自我教育法
自我教育是受教育者为了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自觉地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实现的。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需要教育培养,而这种教育的艺术和技巧首先在于使自我教育的愿望成为每个学生的精神需要,使他们学会进行自我教育。这就给教育者提出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任务。怎样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呢?
激起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
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启发学生制订自我教育计划;
指导学生进行道德情感体验;
在实践中指导学生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
衍生篇
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与社会活动,它的发展本身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或重要标志。同时又促进着社会的变革与进步。社会发展虽然制约着教育发展,但教育发展对社会发展具有强烈的反作用。在促进社会发展的诸多要素中,教育的作用随着历史的推进而愈益突出地显现。教育作为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与活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教育发展亦有其自身的规律,它能动地作用于社会发展。本篇将分别从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方面分析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