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是单细胞植物,无真正的核,大多数不含叶绿素,细胞壁主要由蛋白质、类脂质和多糖复合物组成,一般不具纤维素壁。其中放线菌是抗生素的主要产生菌,已知抗生素中有三分之二是由放线菌产生的,如氯霉素、链霉素、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等。
真菌不同于细菌的是有细胞核,细胞壁大多具有几丁质成分,少数含有纤维素。真菌的营养体除少数原始种类是单细胞外,一般都是由多数分枝或不分枝,分隔或不分隔的菌丝交织在一起,组成菌丝体,菌丝一般为圆管状。菌丝组织有两种形式:疏丝组织和拟薄壁组织。储藏的营养物质是肝糖、油脂和菌蛋白,而不含淀粉。
菌类中药以真菌门为主,真菌类中药又以子囊菌纲和担子菌纲为最多。
(1)子囊菌的主要特征是在特殊的子囊中形成子囊孢子,如冬虫夏草、蝉花、竹黄等药用菌。
(2)担子菌的主要特征是不形成子囊,而依靠担子形成担孢子来繁殖,药用的部分主要是子实体(如马勃、灵芝等)和菌核体(如猪苓、茯苓。雷丸等)。
菌类常含多糖、氨基酸、生物碱、蛋白质、蛋白酶、甾醇和抗生素等成分。其中多糖类如灵芝多糖、茯苓多糖、猪苓多糖、银耳多糖、云芝多糖等有增强免疫及抗肿瘤作用。
菌类中药常见的名词术语有:
(1)菌丝组成真菌的每一根细丝或一个分枝叫菌丝。
(2)菌丝体组成一个真菌菌体的菌丝总称菌丝体。
(3)疏丝组织组成菌丝体的菌丝为长形细胞,且菌丝或多或少相互平行排列,这种菌丝组织称为疏丝组织。
(4)拟薄壁组织组成菌丝体的菌丝细胞为椭圆形或近圆形,或近于多角形,这种菌丝组织称为拟薄壁组织。
(5)菌核由疏丝组织和拟薄壁组织组成的坚硬团块,为抵抗外界不良环境的休眠体,当条件良好时能萌发产生子实体,如茯苓。
(6)子实体真菌(多是高等真菌)经过有性过程,形成能产生孢子的结构,称子实体。如灵芝。
(7)子座是容纳子实体的菌丝褥座。子座形成后,常在其上或其内产生子实体。
5.8.3地衣类
地衣是藻类和真菌共生的复合体,具有独特的形态、结构、生理和遗传等生物学特性。
地衣中共生的真菌绝大多数为子囊菌,少数为担子菌;藻类是蓝藻及绿藻。它们的形态分为壳状、叶状或枝状。构造也不相同。枝状地衣内部构造呈辐射状,具有致密的外皮层和薄的藻孢层及中轴型的髓,如松萝。
地衣具特有的地衣酸、地衣色素、地衣多糖、蒽醌类、地衣淀粉。最特殊的是地衣酸类,有的只存在于地衣体中。大约有50%的地衣类含有抗菌活性物质,如松萝酸。
冬虫夏草(Cordyceps)
【来源】为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Berk)Sacc.寄生在蝙蝠蛾科的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
【产地】主产于四川、青海、西藏等省区。甘肃、云南、贵州等省亦产。
【采收加工】夏初子座出土,孢子未发散时挖取,晒至6~7成干,除去似纤维状的附着物及杂质,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状鉴别】本品由虫体与从虫体头部长出的真菌子座相连而成。虫体形如蚕,长3~5cm,外表土黄色至黄棕色,偶见棕褐色,粗糙,环纹明显,共有20~30条环纹,近头部环纹较细;全身有足8对,近头部3对,中部4对,近尾部1对,以中部4对最明显;头部黄红色,尾如蚕尾。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淡黄白色。子座深棕色至棕褐色,细长,圆柱形,一般比虫体长,长4~7cm,粗约3mm,表面有细小纵向皱纹,上部稍膨大;质柔韧,折断面纤维状,类白色。气微腥,味微苦。以完整、虫体丰满肥大。外表色黄亮、内部色白、子座短者为佳。
【功能主治】补肺滋肾。用于久咳虚咳,劳咳咯血,阳痿遗精,腰膝酸痛。用量3~9g。
【贮存】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灵芝(Ganoderma)
【来源】为多孔菌科真菌赤芝 Ganoderma lucidum(Leyss.ex Fr.)Karst.或紫芝Ganoder-ma japonicum(Fr)Lloyd的干燥子实体。
【性状鉴别】
(1)赤芝菌盖半圆形、肾形或数个重叠或粘连而呈不规则形,直径5~10cm,偶可达30cm,表面红褐色,有光泽,环状棱纹明显,辐射状皱纹清楚或不清楚,中间厚,边缘薄而常向内卷;菌盖下表面菌肉白色至浅棕色,菌管呈棕褐色。菌柄侧生,扁圆柱形,常弯曲,长3~11cm,红褐色至紫褐色,有漆样光泽。气微,味苦。
(2)紫芝子实体形状与灵芝极相似。主要区别为:菌盖与菌柄表面紫黑色或黑色,有光泽,具明显的同心环沟,菌肉锈褐色。
【成分】灵芝含麦角甾醇(Epgosterol)0.3%~0.4%、真菌溶菌酶及酸性蛋白酶,在水提液中含有水溶性蛋白质、氨基酸、多肽、生物碱及多糖类等。
【功能主治】滋补强壮。用于神经衰弱,消化不良,冠心病,心绞痛。用量1.5~3g。
茯苓(Poria)
【来源】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Schw)Wolf的干燥菌核。
【采收加工】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陈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皮”从“茯苓块”。
【性状鉴别】
(1)茯苓呈类球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隆起的皱纹。体重,质坚实,不易破裂,断面不平坦,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显颗粒性,有的具裂隙,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无臭,味淡,嚼之粘牙。
以体重、坚实、外皮色棕褐、皮纹细、无裂隙、断面白色细腻、粘牙力强者为佳。
(2)茯苓皮为削下的茯苓外皮。形状大小不一。外面棕褐色至黑褐色,内面白色或淡棕色,体软质松,略具弹性。
(3)茯苓块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块片状,大小不一。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
【功能主治】利尿渗湿、健脾安神。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用量9~15g。
【处方】苓桂术甘汤:茯苓12g白术6g炙甘草6g桂枝9g。
【功效】温化痰饮,健脾利湿。
猪苓(Polyporus)
【来源】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ies的干燥菌核。
【性状鉴别】呈不规则的块状、条形、类圆形或扁块状,有的有分枝。表面皱缩或有瘤状突起,灰黑色或棕黑色。质致密而体轻,能浮于水面,断面细腻,类白色或黄白色,略呈颗粒状。气微,味淡。
【功能主治】渗湿利尿。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带下。用量6~12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