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贡菊呈扁球形或不规则球形。舌状花白色或类白色,斜升,上部反折,边缘稍内卷而皱缩,通常无腺点;管状花少,多外露。
(4)杭菊碟形或扁球形,常数个相连,舌状花类白色或黄色,平展或微折叠,彼此粘结,通常无腺点。管状花较多,外露。
【功能主治】能发散风热、平肝明目。用于感冒发热,头痛,目赤,上呼吸道感染。用量4.5~9g。
【处方】桑菊饮:桑叶7.5g菊花3g杏仁6g连翘5g薄荷2.5g桔梗6g生甘草2.5g芦根6g。
【功效】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红花(Fios Carthami)
【来源】为菊科植物红花 Carthamus tinctorius L.的干燥花。
【性状鉴别】为不带子房的管状花,花冠红黄色或红色,筒部细长,上部5裂,裂片狭线形。雄蕊5,花药黄色,聚合成筒状;柱头顶端微分叉,微露出花药筒外。质柔软,微有香气,味微苦。花浸水中,水染成金黄色。
以花细、色红而鲜艳、无刺、质柔润、手握软如茸毛者为佳。
【功能主治】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用于月经不调,痛经闭经,跌打损伤。用量3~9g。
西红花(Stigma Croci)
【来源】为鸢尾科植物番红花Crocus satius L.的干燥柱头。
【产地】主产于西班牙、希腊、法国及前苏联中亚西亚一带。
【采收加工】开花期晴天的早晨采花,摘取柱头,盖一张薄吸水纸后晒干,或40~50℃烘干,或在通风处晾干。将干红花再加工使之油润光亮,则为湿红花。
【性状鉴别】干红花为弯曲的细线形,三分枝。暗红色或深红色,无油润光泽。柱头基部窄,向上则较宽而略扁平,并内卷,边缘不整齐,呈细头,内方有一短裂缝。下端有时带有部分黄色花柱。体轻,质松软,干后质脆易断。
湿红花常呈疏松团块,由众多扁平柱头压集而成,红棕色,有油润光泽。入水则柱头膨胀,呈长喇叭状,析出橙黄色色素,呈直线下降,并逐渐扩散,水被染成黄色。气特异,味微苦。以柱头色紫红、黄色花柱少者为佳。
【功能主治】用于活血通经。用量3~9g。
【贮存】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由于价格昂贵,时有伪品和搀假物。
5.6果实及种子类中药
在果实发育过程中,花的各部分发生很大的变化,花萼花冠一般脱落,胚珠发育成种子,子房逐渐增大发育成果实。由子房发育形成的果实称为真果。有些植物除子房外,花的其他部分如花被、花托、花序轴等也参加果实的形成,这种果实称为假果。也有少数植物的雌蕊不经受精也能发育成果实,称为单性果实。这种果实不形成种子,称为无子果实。
果实及种子在植物体中是两种不同的器官,但在商品药材中常未严格区分,大多数是果实与种子一起入药,如马兜铃、乌梅等;少数是用种子,如决明子;有的以果实贮存。销售或临用时再剥去果皮取出种子入药,如巴豆、砂仁等。这两类中药关系密切。
5.6.1果实类中药
果实类中药包括:
(1)完整的果实成熟的如五味子;未成熟的如积壳。
(2)果实的一部分如陈皮、大腹皮等(果皮);甜瓜蒂(果柄);柿蒂(宿萼);橘络、丝瓜络(维管束组织);以整个果穗,如桑椹。
性状鉴别鉴别果实类中药,应注意其形状、大小、颜色、顶端、基部。表面、质地、破断面及气味等。果实的顶端有柱基等附属物,下部有果柄或果柄脱落的痕迹;有的带有宿存的花被,如地肤子。表面皱缩(肉质果);有光泽;具茸毛;可见四下的油点,如陈皮、吴茱萸。伞形科果实表面具有隆起的肋线,如小茴香、蛇床子。有的果实具有纵直棱角,如使君子。种子的内部,注意其数目和生长的部位(胎座)。气味,如枸杞子味甘;鸦胆子味极苦;五味子甜酸(果皮)。辛、苦、咸(种子);小茴香气特异芳香。
5.6.2种子类中药
种子类中药的药用部位大多是完整的成熟种子。种子包括种皮、种仁。种仁包括胚乳、胚。胚包括胚根、胚茎、胚芽、子叶。
种子药用部位:
(1)完整的种子如草茵子等。
(2)种子的一部分如绿豆衣(种皮);肉豆蔻衣、龙眼肉(两者均为假种皮);肉豆蔻(种仁);莲子心(胚);大豆黄卷(发了芽的种子)。淡豆豉为发酵加工品。
性状鉴别主要应注意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表面纹理、种脐、合点和种脊的位置及形态、质地、纵横剖面以及气味等。形状大多呈圆球形、类圆球形或扁圆球形等,少数种子呈线形、纺锤形或心形。种皮的表面常有各种纹理:如蓖麻子带有色泽鲜艳的花纹,也有的具毛茸,如马钱子。表面除常有的种脐、合点和种脊外,少数种子有种阜存在,如蓖麻子、巴豆等。剥去种皮可见种仁部分,有的种子具发达的胚乳,如马钱子;无胚乳的种子,则子叶常特别肥厚,如苦杏仁。胚大多直立,少数弯曲,如王不留行、青箱子等。有的种子水浸后种皮显黏性,如草游子;有的种子水浸后种皮呈龟裂状,如牵牛子。
五味子(Fructus Schisandrae)
【来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Turcz)Baill.或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et Wils.的干燥成熟果实。前者习称“北五味子”,后者习称“南五味子”。
【性状鉴别】
(1)北五味子呈不规则的圆球形或扁球形。外皮紫红色或暗红色,有的表面呈黑红色或出现“白霜”,皱缩,显油性。果肉柔软,内含种子12粒。种子呈肾形,表面棕黄色,有光泽,种皮硬而脆,较易破碎,种仁呈钩状,黄白色,半透明,富有油性。果肉气弱,味酸;种子破碎后,有香气,味辛、微苦。
(2)南五味子较小,表面暗红色或棕褐色,干瘪,皱缩,果肉常贴于种子上。
【炮制方法】
(1)蜜五味子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淋入五味子拌匀,闷润,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晾晒。每100kg五味子,用炼蜜10kg。
(2)醋五味子取净五味子,加醋拌匀,稍闷,至醋被吸尽,表面显紫黑色,炒干,取出干燥。每100kg五味子,用米醋15kg。
(3)酒五味子取五味子,加入黄酒拌匀,稍闷润,至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药物表面微干,深黄色,嗅到药物与辅料的固有香气,取出。晾凉。每100kg五味子,用黄酒20kg。
【功能主治】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用于久咳虚咳,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气短脉虚,心悸失眠,神经官能症。用量1.5~6g。
木瓜(Fructus Chaenomelis)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Chaenomeles speciosa(Sweet)Nakai的干燥近成熟果实。习称“皱皮木瓜”。
【性状鉴别】为纵剖对半的长圆形,表面有多数不规则的深皱纹,剖面周边均向内卷曲。外表紫红色或棕红色,果肉红棕色,中心部分可见凹陷的棕黄色子房室。种子常脱落,脱落处表面平滑而光亮。种子红棕色,形似橘核稍大,扁长三角形,质坚实。气微清香,味酸微涩。以外皮起皱、肉厚、内外紫红色、质坚实、味酸者为佳。
【炮制方法】木瓜片取原材药,除去杂质,洗净,略泡,蒸透,趁热切薄片,筛去碎屑。
【功能主治】平肝舒筋、祛湿和胃。用于风湿性关节酸痛,呕吐,腹泻,消化不良。用量6~9g。
苦杏仁(Semen Armeniacae Amarum)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山杏 Prunus Armeniaca L. var ansu Maxim.、东北杏(辽杏)、西伯利亚杏及杏的干燥成熟种子。
【性状鉴别】杏仁外形呈扁心脏形,顶端略尖,基部钝圆,左右不对称。表面黄棕色至暗棕色,有不规则的皱纹;尖端稍下侧边缘有一短棱线形种脐,基部有一椭圆形点(合点),种脐与合点间有深色的线形种脊,从合点处分散出许多深棕色的维管束脉纹。种皮薄,剥去种皮,内有白色子叶2枚,富油性,其尖端可见小形的胚根与胚芽。无臭,味苦。
【炮制方法】
(1)苦杏仁取原材药,除去皮屑杂质,拣净残留的核壳及褐色油粒,用时捣碎。
(2)炒杏仁取杏仁,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略带焦斑,有香气,取出放凉,用时捣碎。
(3)杏仁取净杏仁置沸水中略煮,加热几分钟,至种皮微膨起即捞起,用凉水浸泡,取出,搓开种皮与种仁,干燥,筛去种皮,用时捣碎。
【功能主治】性微温,味苦。有小毒。能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用于咳嗽气喘,胸满痰多,肠燥便秘。用量4.5~9g。
乌梅(Fructus Mume)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梅 Prunus mume(Sieb.)Sieb et Zucc.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性状鉴别】呈扇球形或不规则球形。表面棕黑色至乌黑色,皱缩不平,基部有明显的圆形果梗痕。果肉质柔软,可剥离。果核坚硬,椭圆形,棕黄色,表面凹凸不平,有众多洞穴及网状纹理,内含淡黄色种仁1粒。果肉稍有特异酸气及烟熏气,味极酸。
以个大、核小、柔润、肉厚、不破裂,味极酸者为佳。
【功能主治】生津、安蛔,用于肺虚久咳,虚热消渴,胆道蛔虫。用量3~10g。
【处方】乌梅丸:乌梅黄连各480g干姜300g细辛黄柏桂枝附子人参各180g当归蜀椒各120g。
【功效】温脏安蛔。
决明子(Semen Cassiae)
【来源】为豆科植物决明Cassia obtusifolia L.或小决明的干燥成熟种子。
【性状鉴别】
(1)决明略呈菱状方形或短圆柱形,两端平行倾斜,形似马蹄,一端平坦,另端斜尖,表面绿棕色或暗棕色,平滑有光泽。背腹面各有一条突起的棱线,棱线两侧各有1条斜面对称而色较浅的线形凹纹。质坚硬,不易破碎。横切面可见种皮薄,中间有“S”形折曲的黄色子叶,2片重叠。气微,味微苦。
(2)小决明呈矩圆柱形,较小,表面棱线两侧各有1条宽广的浅黄色带。
【炮制方法】炒决明子取决明子,置锅内用中火炒至颜色加深,断面浅黄色,爆鸣声减弱并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用时捣碎。
【功能主治】清肝明目、润肠。用于头痛,头晕,青盲内障,肝肾亏损。用量4.5~9g。
补骨脂(Fructus Psoraleae)
【来源】为豆科植物补骨脂 Psoralea corylifolia L.的干燥成熟果实。
【性状鉴别】呈肾形,略扁,果皮黑色或黑褐色,具细微网状皱纹。凹侧有果梗痕。放大镜下观察,果实表面凹凸不平。有时外附绿白色膜质宿萼,上有棕色腺点。种子1枚,黄棕色,光滑,质坚硬。子叶,黄白色,富油质。微有香气,味辛、微苦。
【炮制方法】盐补骨脂取净补骨脂,加盐水拌匀,稍闷润,待盐水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鼓起、迸裂并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晾晒。每100kg补骨脂用食盐2kg。
【功能主治】补肾壮阳、温脾止泻。用于阳痿遗精,腰膝冷痛,肾虚作喘。用量3~9g。
【贮存】贮干燥容器内,盐补骨脂密闭,置通风干燥处。防霉。
【处方】四神丸:补骨脂120g肉豆蔻60g吴茱萸30g五味子60g。
【功效】温补脾肾,涩肠止泻。
枳壳(Fructus Aurantii)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酸橙Fructus aurantium L.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
【性状鉴别】为半圆球形,翻边似盆状。外表绿褐色或青绿色,密被多数油点状油室及微隆起的皱纹,顶端有明显的花柱基痕,基部有果柄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横切面光滑而稍隆起,果皮黄白色,果皮边缘外侧散有油点,中央褐色,瓤囊干缩呈棕色至棕褐色,内有种子数粒。气香,味苦而后微酸。
【炮制方法】麸炒枳壳取枳壳,先将锅烧热,撒入麦麸,用中火加热,待冒烟时投入枳壳片,不断翻动,炒至淡黄色时取出,筛去麦麸,放凉。每100kg枳壳用麦麸10kg。
【功能主治】行气、化痰、消积。用于胸肋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化,痰饮内停,胃下垂,脱肛。用量3~9g。
吴茱萸(Fructus Evodiae)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性状鉴别】略呈扁球形。顶端平,中间有四窝及5条小裂缝,有的裂成5个果瓣,呈五角状。基部有花萼及短果柄,果柄密生黄色毛茸。表面暗黄绿色至褐色,或绿黑色,粗糙,有细皱纹及多数点状突起或四下细小油点。质坚脆,破开后内部黑色,用放大镜观察,边缘显黑色油质麻点(油室)。横切面可见子房5室,每室有淡黄色种子1~2粒。香气浓烈,味辛辣微苦。用水浸泡果实,有黏液渗出。
【炮制方法】
(1)盐吴茱萸取净吴茱萸,加盐水拌匀,稍闷润,待盐水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鼓起,取出晾晒。每100kg吴茱萸,用食盐2kg。
(2)制吴茱萸取甘草片或碎块,加适量水,煎汤去渣,加入净吴茱萸,闷润吸尽后置热锅内,用文火炒至微干,取出晒干。每100kg吴茱萸,用甘草6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