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本章要点】
初级药剂员理解中药起源与中药简介、中药的性能。
中级药剂员理解中药起源与中药简介、中药的性能。
高级药剂员理解中药起源与中药简介、中药的性能。
药剂技师理解中药起源与中药简介,掌握中药的性能。
1.1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简介
在浩如烟海的本草典籍和医药文献中,记录着我国人民发明和发展中医药学的宝贵经验和卓越贡献。它既是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又是研究和发展中药学的基础。《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为汉代本草代表作。《本草经集注》为魏晋南北朝本草代表作,作者为陶弘景。《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期本草代表作,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今人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为宋金元时期本草代表作。作者唐慎微。《本草纲目》简称《纲目》,为明代本草代表作,该书的作者为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着成这一巨着。全书共52卷,约200万字,载药1892种,绘药图1100余幅,附方11000余首,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本草纲目拾遗》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作者赵学敏在广泛收集民间草药和注意研究外来药的基础上撰成此书。《中华本草》为当代本草代表作。该书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南京中医药大学总编审,全国60多个单位500余名专家历时10年共同编纂的划时代巨着。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是我国监督管理药品质量的法定技术标准,是国家的药品法典,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编纂,政府颁布施行,具有法律的约束力。药典中收载了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质量稳定的常用药物和制剂,并规定其质量标准、制备要求和检验方法等,作为药品生产、供应、检验和使用的主要依据。
1.2中药的性能
中药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称为药性。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中药作用包括治疗效用和不良反应。中药的治疗效用,又称为中药的功效或功能;中药的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和毒性反应等。
中药性状是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等),是以药物(药材)为观察对象。
1.2.1四气
四气又称为四性,即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而寒和凉、热与温只是程度上的不同。所以,四性实质上是寒(凉)、热(温)二性。它反映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和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凡寒凉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凡温热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及回阳救逆等作用。但是,寒凉之性有伤阳助寒之弊,而温热之性则有伤阴助火之害。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1.2.2“四气”与药理
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即属于寒性或凉性;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即热证用寒凉药治疗,寒证用温热药治疗,是中医临床辨证用药的基本原则。
1.2.3五味
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辛、甘、酸、苦、咸等味,是药物对人体不同效用的概括。它既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又提示药物作用的基本范围。
五味学说是中医归纳解释药物效能的说理工具。五味,最初是由健康人口尝药物的真实滋味而得知,如黄连味苦、蜂蜜味甘、生姜味辛、乌梅味酸、芒硝味咸等。继而人们发现药物的滋味与药效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对应性,如功能发表行散的药多辛味、能补虚缓急的药多甘味、能敛肺涩肠的药多酸味、能降泄燥湿的药多苦味、能软坚散结的药多咸味。药味的确定,主以药效、参以口尝,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药味即是药物的滋味,又超出药物的滋味。
(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
(2)甘能补、能缓、能和,有补益、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
(3)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
(4)苦能泄、能燥、能坚。苦泄的含义有三:一指通泄,如大黄苦寒、泻热通便,热结便秘每用。二指降泄,如杏仁味苦降泄肺气,治咳喘气逆必投。三指清泄,如黄连、栀子味苦,能清热泄火,治火热内蕴或上攻诸证宜择。燥即燥湿。
(5)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
1.2.4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这种趋向与所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与所疗疾患的病位相同。升和浮,沉和降,都是相对的。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向外,沉降表示收敛固藏和泄利等。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凡花叶类及质轻者多主升浮。种子、果实及质地重的矿物、贝壳类多主沉降。凡气味薄者多主升浮;气味厚者多主沉降。凡性温热、味辛甘的药为阳性,多主升浮,如桂枝等;而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为阴性,多主沉降,如天花粉、芒硝等。
每一味药物的升降浮沉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某些药物的升降浮沉之性可因炮制而改变,在复方配伍中,少量性属升浮的药,在同较多的沉降药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制约;反之,则沉降之性可受到制约。
1.2.5归经
归,即属,指药物作用的归属;经,即人体的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部位,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以说明药物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从而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依据。
1.2.6毒性
(1)“毒”的含义“毒”在中药学中有狭义与广义之别。物之能害人即为毒,这是狭义的毒,即包括药物的毒性和毒副作用。广义的毒有以下三个方面含义:“毒”为药物的总称,也就是说药即是“毒”,“毒”即是药。“毒”指药物的偏性,这种偏性既能治疗疾病,又能毒害人体。“毒”指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
(2)引起中药中毒的原因
①品种混乱:误将混淆品种作正品使用,引发中毒。
②误服毒药:误服有毒中药,致使中毒。
③用量过大:有人误认为中药均无毒或毒性甚小,盲目加大用量,导致中毒。
④炮制不当:有毒生药若炮制不当,毒性不减,即可引发中毒。
⑤剂型不当:有些药物在服用时对剂型有一定要求,剂型不当可至中毒。
⑥管理不当:对剧毒药管理不当,造成药物混杂,或错发毒药,导致中毒。
⑦辨证不准:临床因辨证失准,寒热错投,攻补倒置,导致中毒。
⑧个体差异:由于个体差异,对某些药物的耐受性差或高度敏感,也常引起中毒。
(3)使用有毒药的注意事项
①用量要适当:采用小量渐增法投药,切忌初即给足量,以免中毒。
②采制要严格: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严格把住采制药的各个环节,杜绝伪劣品。
③用药要合理:杜绝乱用滥投,孕妇、老幼及体弱者忌用或慎用毒烈之品。
④识别过敏者;及早予以防治。
⑤正确辨证;谨防寒热误投。
⑥依法严格炮制后入药。
⑦掌握给药途径:当外用者切勿内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