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自然环境对人的性格的形成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呢?是自然环境决定了农业生产方式,进而影响了生活方式。
比如,东北地区长冬无夏,冰天雪地的自然环境,创造了人们屯居的生活方式,十里八村相互帮助,靠着人多力量大抗击着天灾人祸,共存共荣。再比如,云贵高原的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数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使他们保留着古朴憨厚、勤劳、勇敢的性格。
既然自然环境对人的性格形成如此重要,是否意味着自然环境决定一个人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呢?答案是否定的。除了自然环境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环境——遗传——同样对人的心理发展产生着重要的作用。
二、自然环境对心理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心理功能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优美的自然环境有助于提升人的心理功能;当自然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比如:出现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时,对人的心理会造成巨大的冲击,有可能损害人的心理功能。
自然环境的减压功效。20世纪80年代初,Ulrich开始将研究的重点投入到自然对人的心理及生理压力的缓解上。首先,他为了解释人对自然环境的感情与美的反应,提出了心理进化模型。此模型详细地描述了人的感情形成的基本过程,其中特别强调了人接触新环境时的感情状态。其次,将人对环境的喜好作为重要的感情考虑,并将其视为压力调节中众多情感(如恐惧、关心、愤怒及悲伤等)中的一分子。由此可见,心理进化论体系,不仅包括美的反应,也包括压力调节、自然的形状及内容等众多情感的反应与生理反应。近年来,Ulrich等人用脑电图、心电图等精密的科学测试手段,来客观地测量人的情感反应,避免了语言表达测试的种种弊病,使得该理论体系更趋于完善。Ulrich认为,自然风景的作用并不仅仅在于其作为审美对象而存在,它也直接影响着人的其他生理和心理的各种反应,他的研究发现,自然风景往往明显加速病人的恢复,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而城市风景则延缓病人的恢复,产生消极的心理反应。
华盛顿大学人与自然互动科技系统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分析了自然景色、实物和科技产品影响压力的程度。他们让志愿者通过窗子看自然景色,看高清晰度等离子屏幕和一面空白的墙壁,同时检测他们的心脏恢复率。通过窗子看自然景色的志愿者心率迅速恢复到正常,而看等离子屏幕的志愿者还不如看墙壁的志愿者的心率恢复得快。研究人员发现,志愿者看景色的时间越长,他们的心率恢复得越快。
自然景色还有助于恢复人的精神疲劳状态。精神疲劳是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自然环境对缓解精神疲劳具有明显的效果。依据志愿者对不同环境和场景的精神疲劳恢复效果研究显示,自然环境比其他环境的精力恢复效果更为优异。还有研究表明,处于压抑状态下的人们,在观赏自然环境和其他环境相比的状况下,表现出明显的生理特征,产生血压降低、肌肉张力明显减弱的现象。还有研究表明疲劳的人们,在自然环境中散步和坐到房间看书前者显现出明显的心态更好,比在需要集中注意力方面的工作中,如校队工作中,表现得更加优异,工作效率更高。
自然环境对记忆力等都有影响,所以在大学生活中,经常参加春游、秋游等活动,都有助于缓解精神疲劳、降低学习压力、恢复记忆力。然而,当自然环境出现急剧变化的时候,也会给人的心理带来强烈的冲击,甚至会导致心理创伤,心理学上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一个人体验的环境越多、越丰富,则他的经验就越丰富,才不会轻易被生活中的挫折和打击摧垮。
第三节生活环境与心理健康
我们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从进入大学起就发生了改变,从以前简单的家庭环境到大学的复杂生活环境,那么生活环境对我们的心理健康有哪些影响呢?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家庭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家庭环境与心理健康
美国文学家多萝茜诺特博士写过一首著名的关于家庭教育的诗歌《孩子从生长的环境中学习》,诗歌的译文如下:
在指责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怨天尤人。
在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好斗逞强。
在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畏首畏尾。
在怜悯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自怨自艾。
在嘲讽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消极退缩。
在妒忌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勾心斗角。
在容忍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极富耐性。
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充满信心。
在赞美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心存感恩。
在嘉许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爱人爱己。
在接纳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心胸宽大。
在认同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掌握目标。
在分享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慷慨大方。
在这首诗揭示了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最重要的环境之一。家庭对一个人的塑造乃至影响持续终生。
心理学家伯尼斯穆斯和鲁道斯对家庭环境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编制了家庭环境量表,把家庭环境概括为家庭关系、个人成长、系统维持三个方面,共包括10个具体的维度。
(1)亲密度:即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承诺、帮助和支持的程度。
(2)感情表达:即鼓励家庭成员公开活动,直接表达其感情的程度。
(3)矛盾性:即家庭成员之间公开表露愤怒、攻击和矛盾的程度。
(4)独立性:即家庭成员的自尊、自信和自主程度。
(5)成功性:即将一般性的活动(如上学、工作)变为成就性或竞争性活动的程度。
(6)知识性:即对政治、社会、智力和文化活动的兴趣大小。
(7)娱乐性:即参与社交和娱乐活动的程度。
(8)道德宗教观:即对伦理宗教和价值的重视程度。
(9)组织性:即安排家庭活动和责任时有明确的组织和结构程度。
(10)控制性:即使用固定家规和程序来安排家庭生活的程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家庭环境的温馨和睦,父母间关系的融洽,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和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平等交流对成长中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地域文化与心理健康
不同地域的人差异都是较大的,比如湖南人就爱吃辣椒,广东人就爱吃甜食,东北人就爱吃炖菜等等。一个具体的地域文化,通常历经成百上千年的磨砺,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在一个具体的地域文化中成长起来的绝大多数人,在语言、行为方式、思想以及价值观等方面,都受次地域文化的影响,从而带有某些共性。
我们都会对陌生人的家乡感兴趣,主要原因是家乡有助于印象形成。印象是指人们第一次遇见陌生人或在与之交往的阶段,根据有限的信息资料所产生的是否喜欢他的感觉和对其人格的认知。印象形成发生在人际交往的初始阶段,并且信息资料有限;印象形成的结果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其人格的认识,二是做出是否继续与之交往的决定。
心理学家发现,为了对陌生人形成印象,人们需要掌握三类关键信息:
第一类:人们的自然特征,包括性别、种族、外貌等。在遇到陌生人的时候,我们一般首先按这三方面将人们分类。一般说来,人们会认为女性比较温柔善良,较少攻击性;而男性,则是强壮有力的代表。而外貌印象的影响也很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那些长得漂亮的人,我们总是更容易产生好感,而那些长相较丑的人要想在别人心目中形成良好的印象则要困难得多。
第二类:人们的社会特征,包括职业、身份、居住地区和社会地位等。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生活在同一地区,或者从事同一行业的人具有某些共同点,因而,在与别人接触时,一旦知道对方的职业、身份,我们就会借助我们所知道的这个职业的人所具有的特点来评价他,从而形成对他的印象。例如,如果我们知道某人是医生,我们就可能认为他比较冷静、认真、讲卫生,甚至可能有点洁癖。
第三类:人们的性格特点。虽然初次接触,不可能了解得很深入,但人们还是喜欢根据别人当时的表现来推测其性格特征。我们通常会根据这个人的服饰、打扮,说话做事的风格,说的多寡来判断这个人是有品位的还是比较俗气的,是沉默寡言的还是活泼开朗的,是好交际的还是不合群的等。
对于自然特征的信息,我们无须询问就一目了然,然而,第二类信息需要沟通方能准确知道。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在认知观念里假定生活在同一地区的人,受到该地区的地域文化的熏陶,带有某些共同的特征。这一印象形成的过程中,在心理学上称为社会认知。当我们仅凭他人的居住地就判断对方的人格特征,这一过程被称为社会刻板印象,既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消极的作用。积极作用就是帮助我们简化认知过程,迅速把握对方的典型特征;消极作用是,有可能犯错误而不自知。比如:当别人告诉阿强自己是东北人时,阿强看到对方个子矮小,就会说:“你不像是东北人啊!”言外之意,阿强对东北人的社会刻板印象中,把男生的典型特征概括为“男生都很高大威猛”。
因此,一个人身上可能会有多种地域文化的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地域文化是需要保护起来,尊重彼此的差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