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社荣
近代以来,地处西北内陆的宁夏,经济近代化的步伐十分缓慢。1929年宁夏建省后,随着建设厅的成立,宁夏地区的经济建设也开始有了计划性。1933年马鸿速任宁夏省主席后,与政治地位的逐步加强相同步,经济建设也开始受到重视。20世纪30年代后,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西北一度被视为中国长期抵抗的后方根据地,国内由此兴起了强劲的“开发西北”思潮。国民政府中央从国防战略目的出发,曾通过一系列有关开发西北的决议,并专门设立全国经济委员会西北办事处,增加对西北的投资。这给宁夏带来了不可多得的发展契机,宁夏当局利用政府的政策、资金及内地的人才、科技,从30年代开始,加快了经济开发的步伐。加之抗战时期,中国沿海被封锁,外货来源断绝,而大后方的内需日益增长,这种客观环境进一步促使宁夏当局投资开发经济的积极性。宁夏的农林牧业、手工业、交通和工矿业皆有发展,商业贸易一度也非常繁荣。
近代宁夏农林牧业的开发
1.农田水利建设和近代水利科技的应用
宁夏引黄灌溉有着悠久的历史。近代以来,由于社会的无序和天灾的扫击,水利事业受到很大影响。1920年宁夏建省后,水利状况有所改善。过去渠务管理人员中饱私囊、借故勒索,农民深受其害。建设厅首先从改革渠制抓起。1934年,下令裁撤了原有渠局,改设水利委员会,由各地富有水利经验的人士担任。随后全省28渠都成立了水利委员会。渠制改革后,又举办了4期水利人员训练所,派专人讲授渠务须知、水利常识等。1934年,在“开发西北”呼声高涨之际,全国经济委员会常委宋子文视察陕甘宁青四省,返回南京后,为宁夏拨水利专款20万元。宁夏当局利用这笔资金,以兵工为主,民工、技工为辅的形式,在永宁王太至平罗通吉之间兴修“云亭渠”(建国后改为民生渠),1935年竣工。渠长120里,可灌田20万亩。1939年后,国民政府每年拨给宁夏建设专款60万元,省政府将其中的一半用于水利建设。除新建水利工程外,主要经费用于整修和疏浚旧有渠道。1938年,宁夏建设厅长李翰园采纳众议,将汉延渠口由陈浚堡之九道沟上移于西河口,与惠农、大清渠并口引水,从此渠口进水较前有保证。1940年,又在大清渠经过的尚家桥下戴家车门附近新建涵洞一座,名“永涵洞”。经几年疏浚、修复和兴建,到抗战胜利后,宁夏水利灌溉面积达270多万亩,超过了历史上的水平。与此同时,近代水利科技在宁夏也得到了利用。1935年开始,黄河水利委员会在黄河、黄河支流及干渠上先后设立了多个水文部,专门记录水文资料,监测汛清,为灌区的水利开发和各渠道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这些水文站包括吴忠、青铜峡、石嘴山、陈浚堡、大坝、新墩、枣园堡、横城、中宁等水文站。宁夏虽有悠久的灌溉历史,但却从未有较精确的灌溉地形图。1936年,宁夏水利工程人员初步绘出了黄河水利工程及渠系图。在此基础上,1944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成立宁夏工程总队首次完成了较精确的灌区万分之一地形图。
2.农村合作事业的开展和农贷的发放
抗战时期,新兴的农业合作组织被引入宁夏。1942年,宁夏成立了省合作事业管理处,专门负责推行该项工作。到1944年,合作社已在全省13个县普及,共计600多社,社员6万多人。成立合作社的主要目的就是向农民发放贷款,以缓解高利贷的盘剥之苦。据统计,截止1944年,宁夏合作组织共发农贷1800多万元,主要用于发展水利、农村副业、土地改良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近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引入
近代宁夏农业生产水平十分落后,引进和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938年,宁夏建设厅在省城西门外成立第一苗圃。同时在灌区七县分设农事试验场,作为区域性农作物示范推广中心。1939年,分别在省城北郊八里桥和云亭渠口创办宁夏省农林总场和云亭农林场。1940年成立宁夏农业改进所(1941年扩建为省农林局,1942年改为农林处)。农改所在所长罗时宁的带领下,积极引进外界先进技术,改良农作物品种。从1940年开始,先后引进西北农学院武功小麦品种10个、陕西农业改进所陕农系列品种2个、金陵大学系列品种4个进行试验推广。另外,他们对宁夏本地水稻品种分析鉴定后认为叶升三号为优,麦种以姚伏无芒为优。宁夏省政府,曾大力倡导农民种植棉花,但最初亩产只有30斤。后农改所引种适合西北气候的美国“斯字棉”在中宁推广种植,亩产达到60斤,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种桑养蚕在宁夏也是前所未有的。1935年,宁夏建设厅在中山公园设立养蚕试验所,经数年试养,认定宁夏适宜养蚕。1940年,农改所育桑苗24万株用于推广。他们还研究养蚕技术,给有桑树的农民提供蚕种,进行技术指导。1941年,农改所又积极引进甜菜进行试种,结果证明宁夏土壤适于甜菜生长,且产量和含糖量均不低于原产地。到1943年,宁夏开始大量推广种植甜菜。随后国民政府工业试验所西北分所,专门派技术人员携带离心制糖机来宁,协助宁夏设立制糖厂,从此开始了宁夏机器制糖的历史。另外农改所还积极引进国外和南方的蔬菜与水果。1940年,首次从外地引种番茄、油菜、雪里蔚和小白菜等蔬菜品种。并将优质苹果的栽培引入宁夏,此前宁夏农民所种苹果品质低劣,味道干涩。1941年,农改所园艺场引入西洋苹果并嫁接试验成功,从此开创了宁夏栽培优质苹果的历史。
4.成效卓著的林业开发与管理
宁夏省政府对植树造林也较为重视,造林事业曾跃居甘宁青之首。1942年农林处曾制定全省三年造林计划,成立省营中山公园农林场、八里桥农林场、云亭农林场、新政农林场等。各场均设有苗圃,进行育苗工作。此外,各县也建立了县、区、乡林场。在建立各种林业机构和设立苗圃育苗的基础上,还采取了军民分区造林办法。从1938年开始,宁夏在总长900公里的宁平、宁兰、宁定公路两旁植道路林约90万株,并在公路沿线设立小型示范林场30余处,总计植树300万株,成活率达80%以上。为巩固渠堤,省政府还下令在各渠堤栽种渠道林。1943年起又大力营造经济林、果树林、风景林、示范薪炭林等。总之从1939年至1946年,全省共植树近1000万株。这些林地的营造对防风固沙、保护公路路基、渠堤和农田都起了重要作用。在营造各种林木的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林木管护办法,加强对所栽树木的管理。规定各县对林木的保护以乡为单位,无论公私树木,直径不满3寸者,一律砌围墙加以保护。无论何人持何理由,皆不准任意砍伐树木,凡有损坏者也严加惩处。这些严厉的措施,对于民众养成护树爱树的良好风尚产生了一定影响,使宁夏植树造林和护林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1940年,国民政府行政院顾问、美国畜牧专家蒋森在宁夏考察农牧状况时,对宁夏的造林给予了肯定。
5.新式畜牧观念的引入和实践
宁夏有广阔的草原,自古即农牧兼营。畜牧以羊、牛、骆驼、马等为主。所产的羊毛羊皮,品质优良,著称西北。但近代以来,由于帝国主义洋行的掠夺,加上天灾人祸的打击,畜牧业受到很大影响。宁夏省政府建设厅成立后,曾制定奖励办法,鼓励人民增加养殖数额。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和宁夏当局在发展后方经济的大前提下,对宁夏的畜牧业也比较重视。到1944年,全省有牛10万多头、羊93万多只,马4万多匹、骆驼16万峰。为提高畜牧水平,引进先进养殖技术,1939年,国民政府拨专款建立宁夏省畜牧总场。场部设于镇北堡,并设分场于高家闸。畜牧总场设立后在改良畜种、疫情防御、牧草调查、草种分布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他们曾派人到青海、绥西、甘肃山丹及内蒙古、陕西等地选购良种马和良种牛,在宁夏各地选购良种羊等。还购置了新式的防疫设备,并聘请专门的畜牧兽医师到场工作。这些在宁夏畜牧业发展史上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近代宁夏手工业概况
宁夏地处西北内陆,近代以来商品经济欠发达。尽管抗战前后兴办了一些近代工业,但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传统的农牧业和手工业。百姓生活的日用品主要来自传统的手工业。建国前宁夏地区的手工业主要有煤、采盐、皮毛加工、毡毯、造纸以及磨面、碾米、榨油、酿酒等行业。
宁夏有丰富的煤矿资源,抗战前有民营小煤矿十余处,主要由手工开采,年产煤炭3万多吨。抗战期间,重新办理执照的有平罗、灵武、中宁、中卫等县矿商14家。20世纪40年代初,仅贺兰山北部开采的煤窑就有30多个,年产煤炭3万多吨。这些煤矿雇工一般为数人到数十人,皆采用手工生产,运输主要靠毛驴、骆驼、牛车、骡马车等。
宁夏自古即是重要的产盐区。近代盐产仍是地方重要的收入之一。全省大小盐湖20多处,主要以阿拉善境内最多(民国时期阿旗归宁夏管辖),共有大小盐湖14处,其中吉兰泰盐湖最大;其次则是盐池,有盐湖8处,以北大池最大。宁夏盐池的池盐按制法分天然和人工两种。天然盐自然生成。每年夏初,附近人民齐集池边,任意捞取。人工盐主要由人工先在池内筑土为畦,就水凿井,等到天气放晴时,将井水汲出并把预备好的淡水浇灌在畦中,经过太阳曝晒后,四五天即可凝结成盐。当然遇到阴雨天,则前功尽弃。总计宁夏各池盐产每年最低可达200万担,是当时甘肃的3倍,占西北(新疆除外)各省盐产总量的三分之二。宁夏食盐用于本省消费的每年仅4万担,其余皆销往山西、甘肃、陕西、河南等地。抗战时期盐池县的大部分盐湖为陕甘宁边区所占,所产池盐成为根据地食盐的主要来源。
近代宁夏的皮毛加工业比较发达,不仅数量多,分布广,而且占用资金庞大。据1943年调查,与皮毛加工相关的行业多达80个,其分工之细仅次于粮食加工业。1942年,宁夏手工业占用资金为378万元,而皮革业一项就占十分之一强。从资本规模看,宁夏城的皮革作坊资本总额为22万元,占整个皮革业资本的55%,位居全省第一。当时宁夏城6家较大的皮货店均为山西人创办。每店雇佣十几到二十几名不等的技工,大忙季节还雇佣临时工。宁夏皮革业主要对原皮进行熟加工,深加工较少。其制品粗品多,精品少。
宁夏由于出产优质羊毛,所以毡、毯业比较发达,不仅供应本地,而且出口外地。制毡的原料是细柔的秋羊毛,制作方法为手工操作。所制的毛毡除少量用来制毡鞋、毡帽外,大部分是作为屋内炕毡而使用的。毡坊是昔日宁夏十大手工作坊之一。宁夏城的毡坊全盛时期大小34家,产品除供本省外,还销往包头、河州(今甘肃临夏)、兰州、西宁,精品甚至销往太原、西安、北平、天津等。宁夏手工裁制地毯的历史也比较悠久。1916年,宁夏城有毯坊13家,其中几家大的毯坊所产地毯因花色优美、质地坚实耐用而受到好评。到1949年,宁夏城的毯坊大大小小已有60多个。
宁夏各地盛产含纤维物质白麻、马莲草、胡麻柴等,贺兰山一带有大量石灰,阿拉善旗盛产天然碱,因此手工造纸也有较长的历史。抗战前宁夏城有纸坊19家,多是规模很小的夫妻店,一般用胡麻秸和麦、稻草生产民间用的烧纸、草纸。文化用纸主要靠外省输入。抗战开始后,纸的输入量减少,价格暴涨,宁夏纸坊遂发展到犯家,有67个纸浆池。主要以马莲草和烂麻为原料,大量生产糊窗纸和用于书写的白麻纸,一般每池可日产白麻纸500张,冬季日产400张。
过去磨面、榨油业遍及宁夏城乡,但其规模都比较小。当时加工能力最大的磨坊仅有石磨4盘、毛驴6头,日产面粉近百斤。省内手工面粉业全年产量约有150万到200万斤。榨油以胡麻和罂粟籽为主要原料。宁夏盛产胡麻,百姓喜欢食用,尤其是回族同胞的油炸食品主要以胡麻油为主。近代宁夏曾大量种植罂粟,故罂粟籽也被用作榨油原料。两者年产量在110万斤左右。
宁夏酿酒业主要以加工高粱、酿制白酒为主。当时生产白酒烧坊较多,仅宁夏城即有9家,如王五子烧坊、汇源涌烧坊、义泉涌烧坊等都是有名的大酒坊。各家大酒坊平均每月产白酒约4000斤,共计月产酒3.6万斤。除供应宁夏城乡外,还大量销往内蒙古阿拉善旗、鄂托克旗一带,深受蒙民欢迎。蒙民常以铜制容器远道驮运,满载而归。敬义泰商号附设的敬义酱园所产黄酒和玫瑰露酒也很有名,是当时民间婚丧嫁娶及上层官府宴客馈赠的高级礼品。另外金积县(今吴忠金积镇)张寡妇黄酒也曾名扬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