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行政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一、区域行政研究的兴起
(一)区域主义的崛起
1.区域主义与全球化
区域主义或称地区主义(The Regionalism),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一种区域合作的理论和实践的总称。它是一定区域内的若干国家为维护本国与本区域的利益而进行国际合作与交往的总和,强调区域性的安排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伴随着区域组织的大量产生和区域合作实践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意识形态或思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民族解放运动使得许多新兴独立国家宣告成立。这些国家为了摆脱美苏两极世界格局的控制,更好地发展自己,而主动与邻近国家加强团结从而逐渐形成了区域合作。20世纪50~70年代,不同国家组成的区域组织相继在西欧、中东、非洲地区出现,对于加强区域内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和联系、扩大区域力量管理和解决地区事务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西欧经济共同体(欧盟的前身)的建立和发展,对欧洲和世界政治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伴随着对它和其他区域组织的研究,兴起了第一波对区域主义的探索,区域主义概念开始出现,区域主义理论得到发展。区域主义不仅促进了国家之间的合作,更丰富了区域的单纯的地理含义,加入了政治和经济的色彩。它把世界上大多数的中小国家通过组织和制度化的国家联合形式形成一股新的力量冲击着大国主宰国际事务和国际系统中大国优势的权力构造。
全球主义虽有久远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学术传统,但真正的兴旺却始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其显著标志是影响的广泛性与实践性。广泛性,表现为全球主义的观念与主张已从狭隘的学者圈扩展到普通民众,从欧美国家传播到世界各地;实践性,则意味着全球主义的观念与主张已不再停留于纸上谈兵,而直接介入并深深震撼着以国家主义为支点的全部社会生活。这表明,全球主义跨入了一个新时代,它的凸显有其历史的必然性。确切来讲,全球主义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付之行动的主张和构建现实的规范。所以,全球主义包含着全球意识,它指向社会实践,并积极介入社会现实的整合;而无论是指导思想还是行为规范,全球主义都要求摆脱国家中心论的束缚,代之以人类中心论、世界整体论。具体地说,全球主义应包含以下内容:
第一,全球化相对而言将是一个弱化国家角色的过程,它不同于国际化或相互依存。在全球化背景下,与国家中心相联系的诸如主权、国家自由性和国际关系的无政府状态等都将随之出现变化。但国家仍然是国际关系的基础和主体,国家的政策和愿景是全球化进程的关键。
第二,受到自然区域和民族国家疆域保护与限制、彼此独立而分散的众多国家变成了一个既有约束、又有联系的整体。在这方面走得更远的学者甚至认为,全球化意味着“领土疆域和国家结构的衰落”。
第三,全球化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价值观念的综合过程,它的目标趋向是形成所谓的国际社会或世界共同体,增进全体人类的共同利益,增强人类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通过建立和加强具有约束性的国际机制来解决全球性的问题。而这种机制可以是政府组织、非正式组织,但它必须是一种制度指导,并制约着集体行为,来自于正式制定的宪法或宪章。因此,全球化也可以看作是以市场经济的全球扩展和活跃为主要驱动力,以国际体制的技术政治为整合的主要力量,以全球体制的基础建设为主要方向的一种全球整合的趋势。
全球化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从经济角度看,由于实现了生产要素和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从政治角度看,全球化促进了所有国家之间的对话与合作,从而有力地促进了一系列关于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在文化上,全球化使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空前频繁。正因为如此,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民族对全球化都采取了较为积极的态度。但是,目前这场全球化实质上是资本主义化。这样,全球化就不可避免地带来负面影响。首先是对国家主权的冲击。全球化客观上迫使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互相开放、互相渗透、互相依存。这就使各国的主权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损害。其次,全球化还可能加剧发达国家与。
(1)区域化有利于区域共同体成员内部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从冷战结束以来,区域经济合作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就相继取得了重大进展。世界经济的区域化格局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经基本成型。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区域性联盟的涌现使区域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区域组织在维护地区安全、稳定,经济增长等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
(2)区域化在客观上推动着全球化的发展。北美、东亚和西欧三大区域经济集团的形成使美国、西欧和日本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获益者。欧盟的扩大是整个欧洲经济合作与一体化进程的一个里程碑,对于世界经济中全球化和区域化的相互作用也具有重要意义。它说明区域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全球化的消极作用。同时,在20世纪90年代区域化走向高潮的同时,世界经济并没有出现某些“孤立的岛屿”,区域间的合作目前也在不断得到加强。自1996年1月首次亚欧高峰会议之后,亚欧两大区域已经充分认识到深化合作的重要性。亚欧合作有利于协调区域间的经济与政治纠纷,并为共同发展创造良好前景。这是全球化和区域化时代的明智选择。
(3)区域化是全球化过程的一个中间环节、必经阶段。首先,区域主义对参与国而言,可以比现有的全球系统提供更多的安全,意味着更好的经济发展机会,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远比全球化更有吸引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全球化的基本前提,但若脱离了区域的稳定与繁荣就成了一个抽象的概念。区域主义恰恰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创造前提和条件,从而也为全球化铺设桥梁。发达国家同样也对区域主义充满热情。无论对于美国还是日本,加强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与安全合作,都是稳定地区局势、实现自身经济或军事利益以及加强区域存在的重要工具。其次,区域主义是有关合作的观念与实践的训练场。今天的世界已经进入了合作的时代,但如何面对当代合作新的现实,合作与竞争应采取什么样的原则和规范,合作的领域如何选择和兼顾,合作应辅之以什么样的机制建设,合作的目的究竟如何设置,在合作中如何审视自身的价值和利益等,对于各国都是巨大挑战。所以区域化进程不仅是一个多边合作的过程,同时也是上述各种当代合作问题暴露、处理和演进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区域主义是全球主义的替代品。再次,区域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范全球主义的发展。区域主义能促进国际社会多极化和民主化发展的积极态势,客观上可以约束全球化进程的方向,为全球化提供必要的规范。由此可见,区域化是全球化进程中不得不跨越的一座桥梁。
2.新区域主义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冷战的结束、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欧洲再度引领的区域主义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区域主义研究回归到国际关系理论前沿。国际关系学界将之称为“新区域主义”(New Regionalism),并开始对之进行深入的经验性和理论性研究。这里所说的区域主义是区别于冷战背景下的“旧区域主义”。就像诺曼·帕尔默所说的:“新区域主义不单单是旧区域主义的复兴,它正在日益成为国际关系中重要的新因素。”[Norman D.Palmer.The New Regionalism in Asia and the Pacific.Lexington:Lexington Books,1991.]然而,“新区域主义”的“新”还不仅限于此。它还明显地表现在理论层面的创新上。正如弗雷德里克·索德尔伯姆所言:“‘新区域主义’的‘新’主要是经验上的和理论上的,‘它’本质上是一种产生于新的框架并有新的内容的新现象。”[Fredrik Soderbaum.Rethinking the New Regionalism.paper for the XIII Nordic Science Association Meeting,Aalbog,August 2002.]
(1)新区域主义与旧区域主义的不同之处
第一,旧区域主义是在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情况下形成的,新区域主义是在多极的世界秩序中开始形成的。
第二,旧区域主义是由超级大国从外部和上面创造的,新区域主义是区域内部的自发的过程,它不光包括国家本身,还有其他非国家行为体。
第三,从经济一体化角度看,旧区域主义是内向的和保护主义的,而新区域主义则是“开放”的,不只是在区域内开放,也向世界其他地区开放。
第四,旧区域主义客观上说比较具体,有些组织是以安全为条件,有些组织以经济为条件,而新区域主义是综合的、多方面的进程。它既包括贸易和经济一体化,同时也包括环境、社会保障政策、安全和民主,即在深化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上最终达到政治、安全和文化的趋同。
第五,旧区域主义只注重主权国家,而新区域主义是全球体系各个层次的非国家行为体活动明显的全球性结构变革的新的组成部分。
(2)“新区域主义”的核心特征
第一,综合平衡区域社会公平、环境保护、经济增长的发展目标。冷战背景下的“旧区域主义”通常表现为区域政府之间组织,并以单一纬度的经济、政治或安全组织的形式出现。例如,西欧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后来的欧洲共同体)、美洲国家组织、北约、华约及欧洲安全会议等。尽管那些区域经济组织也带有一定的政治和安全目标,但其手段和性质是经济的。然而,“新区域主义”明显表现出综合性的特征。强调区域的协调发展必然是包括经济、社会及环境在内的综合发展。在许多国家,经济增长已经成了次要的目标,伴随经济的高速增长,交通拥挤、环境恶化、财富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扩大及社会不平等现象加重,公众利益得不到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就特别强调,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时要关注环境成本及社会公平,包括代际公平及代内公平。可持续发展所强调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已成为区域发展和区域规划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这也是新区域主义区别于旧区域主义的新特点之一。
第二,强调不同尺度区域空间规划相结合。与“旧区域主义”基本上局限于一个既定的地理区域内不同,“新区域主义”开始出现一种超越传统地理范围的、强调将不同空间尺度的规划设计有机统一起来的,以多层次区域间关系为特征的“区域间主义”(interregionalism)。它主要有三种形式,即区域集团间的关系、跨区域的安排以及区域集团与单个国家之间的混合安排等。[郑先武.“新区域主义”的核心特征.国际观察,2007(5)]在区域间关系层次中,一个区域的行为会影响到其他区域的行为,例如欧洲区域主义就刺激了全球区域化。超越了“旧区域主义”囿于发达国家之间(北北型)或发展中国家之间(南南型)局面,而创造了一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紧密合作的新型的区域主义模式(南北型),成为全球化背景下“新区域主义”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
第三,“新区域主义方法”跨越了区域化与全球化之间争论的鸿沟。冷战结束以后,围绕着区域化究竟是全球化的“绊脚石”还是“踏脚石”,各派学者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这方面,“新区域主义方法”的理论观点是温和的,它接受了区域化发生在全球化框架内,但既没有去讨论“踏脚石”和“绊脚石”的关系问题,也没有去讨论全球化的利弊问题,而是认为全球化变革已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但它本身并不是一种世界秩序;区域化和区域主义作为对全球化的一种持续的现实回应和对应力量,恰恰通过解决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和推动“安全、发展和生态可持续性”等“世界秩序价值准则”,而成为通向世界新秩序的一条途径。米歇尔·舒尔兹等人认为,这种“新区域主义”观点超越了新自由主义“绊脚石—踏脚石”的“两分法”及其全球化—区域化线性发展的观点,从而使“新区域主义”成为兴起中的世界新秩序的一种“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