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解决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作为全区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统筹城乡山川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第九节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按照国家增产千亿斤粮食要求,实施宁夏百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加大引黄灌区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加快中北部土地开发整理步伐,加强中南部地区扬黄、库井灌区节水改造。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150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0万亩。全区粮食产量稳定在350万吨以上。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从技术研发、试验示范、集成推广等全过程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到201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肉牛、肉羊良种率分别达到75%和95%以上。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升现代农机装备能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形成区有中心、市县有站、基地和企业及市场有点的农产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提升动植物病虫害防控能力,建立健全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队伍。进一步完善区、市、县、乡、村五级动物防疫体系,提高重大疫病防控能力。
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规模种养,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充分发挥农垦对全区现代农业的引领示范作用,促进其加快发展。
第十节加快建设三大农业示范区
全面推进北部引黄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中部干旱带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南部山区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以节水、化学品低投入、优质良种、标准化栽培养殖等技术为核心,全面推进农业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转变。提高特色优势农产品集中度,奠定农民增收的坚实基础。
建设北部引黄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为引领,用现代技术装备改造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推进区域产业化、经营集约化、生产规模化、质量标准化和产加销一体化,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高效循环型的现代农业体系。把黄河金岸建成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带,引黄灌区建成引领西北、面向全国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建设中部干旱带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按照节水、生态、特色、避灾的发展方向,以现代旱作节水农业科技示范园为引领,坚持生态恢复重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并重,建设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把中部干旱带建成引领西北的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
建设南部山区生态农业示范区。坚持生态优先、草畜先行、特色种植、产业开发,以“三河源”水源涵养保护工程为重点,加快生态恢复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配套完善库井灌区,进一步培育壮大退耕还林接续产业。把南部山区建成我国西北黄土高原生态农业示范区。
到2015年,全区形成600万亩优质粮食、400万亩马铃薯、80万头奶牛、1600万只肉羊和250万头肉牛、100万亩淡水鱼、100万亩设施蔬菜和100万亩露地蔬菜、100万亩硒砂瓜、150万亩红枣、100万亩枸杞、80万亩葡萄、100万亩苹果、100万亩中药材等13个优势特色产业带,建设120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区。
第十一节大力推进优势农产品转化增值
以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解决农业发展资金、市场等问题。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特色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促进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引黄灌区走高品质、精深加工之路,重点培育枸杞、清真牛羊肉、乳制品、优质粮食、脱水蔬菜、淡水鱼、葡萄、苹果等农产品加工业集群;中部干旱带大力发展以滩羊、红枣、中药材、优质牧草、羊绒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南部山区加快发展肉牛、马铃薯、小杂粮、油料、中药材、优质牧草等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培育10家销售收入过10亿元、10家5——10亿元的加工龙头企业,国家和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00家以上。到2015年农产品加工率达到70%以上。
第十二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制定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全面加强农村水利和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塞上农民新居和农村危窑危房改造、农村清洁能源、农民初级卫生保健、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万村千乡市场、农村环境保护等工程为重点,实现水、电、路、气、房和优美环境“六到农家”目标。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进一步完善220KV主网架和110KV以下配网,提高城乡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推进农村居民适度集中居住,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到2015年,全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文明素质明显提高,形成产业新格局、生活新提高、乡风新文明、村容新变化、管理新机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十三节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到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200元,年均增长12%。
巩固提高经营性收入。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效益。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稳步提高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完善大宗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建立以目标价格为核心的反周期补贴机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服务业,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扩展中获得更多收益。
努力增加工资性收入。高度重视劳务产业,开展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加快实施农民创业促进工程,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努力实现农民工与城镇就业人员同工同酬,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建设一批农民创业基地和创业园,大力支持农民发展二、三产业,帮助农民实现多元增收。
大力增加转移性收入。加大政策惠农力度,健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继续实施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加农业保险费补贴品种并扩大覆盖范围。
创造条件增加财产性收入。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增值收益。完善征地补偿制度,使农民更多地分享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过程中形成的土地增值效益。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探索迁入城市定居的农民工承包地和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允许其通过市场自愿转让获得财产性收入。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逐步实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权同价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拓宽租金、股金、红利等财产性收入增长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