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献
1.论著
[1]永宁县志编纂委员会:《永宁县志》,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
[2]银川市教育志编纂委员会:《银川市教育志》,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年11月。
[3]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9月。
[4](清)赵灿:《经学系传谱》,杨永昌、马继祖标注,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5]王铭铭:《走在乡土上——历史人类学札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6]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7]丁士仁:《二十世纪河州经堂教育的两次重大突破》,载《第二届回族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
[8]水镜君、玛利亚·雅绍克:《中国清真女寺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5年。
[9]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编委会编:《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年。
[10]勉维霖:《宁夏伊斯兰教教派概要》,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年。
[11]金吉堂:《中国回教史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
[12]郑振满:《乡族与国家:多元视野中的闽台传统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5月。
[13]马建钊主编:《中国南方回族谱牒选编》,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2月。
[14]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
[15]《大明律》卷六《户律·婚姻》。
[16]白寿彝:《中国回回民族史》,中华书局,2003年9月。
[17]朱国宏:《人口质量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
[18]吴忠观:《人口科学辞典》,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
[19]余振贵、雷晓静:《中国回族金石录》,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
[20]杨怀中、余振贵主编:《伊斯兰与中国文化》,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
[21]张志华:《中国伊斯兰教堂教育的回顾与展望》,载《伊斯兰文化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
[22]杨文笔:《宁夏南部山区回族伊斯兰文化教育调查研究——以韦州镇为例》,载《伊斯兰文化(第3辑)》,甘肃人民出版社,2010年。
[23]陈育宁主编:《宁夏通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
[24]苑书义等:《中国近代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
[25]韩敏:《清朝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史》,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26]白寿彝:《回民起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
[27]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28]宁夏省政府教育厅:《宁夏教育概况》,1940年8月编印。
[29]冯增烈:《回族教育的历程及当前改进的意见》,载《中国回族教育史论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年。
[30]丁明俊:《马福祥传》,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
[31]永宁县党史县志办公室编:《纳家户村志》,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
[32]银川市教育志编纂委员会:《银川市教育志》,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年11月。
[33]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34]乌丙安:《中国民俗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
[35]黄绍真、王先荣、雷发忠主编:《塞上江南》,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概况丛书,人民日报出版社,1988年。
[36]杨占武:《回族语言文化》,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
[37]秦惠彬主编:《伊斯兰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10月。
[38]冯今源:《中国的伊斯兰教》,宁夏人民出版社,1990年。
[39]黄莉丽主编:《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教程》,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
[40]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9年5月。
[41]慕寿祺:《甘宁青史略》卷二十三,广文书局印行,1982年8月。
[42]宋志斌、张同基主编:《一个回族村的当代变迁》,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
[43]卢慧杰:《卢慧杰古建筑三十年随笔》,华夏出版社,2006年8月。
[44]宁夏军事志编纂委员会:《宁夏军事志》,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
[45]永宁县军事志编纂委员会:《永宁县军事志》,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年。
[46]吴忠礼、杨新才主编:《清实录宁夏资料辑录》,宁夏人民出版社,1986年1月。
[47]宁夏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宁夏文史资料(第3、27辑)》,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
[48]勉维霖:《中国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
[49]马万钧:《忆宁夏云亭消息》,载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宁夏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宁夏文史资料(第24辑)》,2001年4月。
[50]马俊起:《解放前宁夏籍大学生人名录》,载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宁夏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宁夏文史资料第25辑》,2001年12月。
[51]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银川市文物管理处编:《银川沙滩墓地》,科学出版社,2006年3月。
[52][英国]里弗斯·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刘晓春译,王铭铭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53][美国]墨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王卓君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7月。
[54][巴勒斯坦]易斯玛伊·法鲁克博士:《认主学:及其在思想和生活中的涵义》,阿立·蒋敬译,民间版本,2004年。
[55][美国]J.H.布鲁范德:《美国民俗学》,李扬译,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
[56][美国]克莱德.M.伍兹:《文化变迁》,何瑞福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
[57][美国]杜磊:《中国人的族群认同——四个回族社区的人类研究》,周传斌等译,中译本未出版。
2.论文
[1]张志华:《中国伊斯兰教堂教育的回顾与展望》,载《伊斯兰文化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
[2]徐扬杰:《宋明以来的封建家族制度述论》,《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4期。
[3]张同基:《纳家户透析:回族农村宗族与家族发展态势》,《回族研究》,1998年第3期。
[4]马强:《20世纪回族伊斯兰文化教育历史反思》,《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5]杨文笔:《宁南山区回族“吃茶”的人类学观察——红岸村田野调查研究》,《民间文化论坛》,2010年第1期。
[6]薛文波:《回回姓氏(五)》,《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4期。
[7]杨文笔、马泽梅:《回族穆斯林“尔曼里”文化解析》,《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2期。
[8]马宗保、高永久:《乡村回族婚姻中的聘礼与通婚圈——以宁夏南部单家集村为例》,《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
[9]郭松义:《从赘婿地位看入赘婚的家庭关系——以清代为例》,《清史研究》,2002年第4期。
[10]周传斌:《他山之石——西方学界对中国回族伊斯兰教的研究述评》,《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
[11]杨文炯:《回族形成的历史人类学解读》,《民族研究》,2006年第4期。
[12]唐灿:《我国家庭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北京日报》,2006年8月7日。
[13]夏辛萍等:《当代家庭结构的变迁》,《中国家庭教育》,2006年第4期。
[14]都文:《家庭结构新变化》,《生活时报》,1999年12月10日。
[15]田雪原:《新中国人口政策回顾与展望》,《人民日报》,2009年12月4日。
[16]李春林、赵志清:《宁夏回族人口残疾现况调查》,《宁夏医学杂志》,2009年第8期。
[17]冯增烈:《建修胡太师祖佳城记“碑叙”》,《中国穆斯林》,1981年第2期。
[18]白寿彝:《中国元明时(一二八○-一六六一)几个阿林》,《中国穆斯林》,1958年第1期。
[19]庞士谦:《中国回教寺院教育之沿革及课本》,《禹贡》,第七卷第四期。
[20]马平:《我国伊斯兰教清真寺寺院经济初探》,《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
[21]高占福:《中国经堂教育历史上的三次创新》,《中国穆斯林》,2009年第4期。
[22]马强:《都市化进程中的清真女寺和女学》,《回族研究》,2011年第2期。
[23]韩敏、邵宏谟:《论清代陕甘回民起义的性质》,《人文杂志》,1980年第3期。
[24]白述礼:《今日中亚回族》,《回族研究》,1993年第4期。
[25]赵振武笔记,马子实翻译:《中国回教的现状——马松亭阿洪在埃及正道会讲演》,载《月华》第五卷,第16、17、18期。
[26]丁明俊:《论马福祥在现代回族文化教育史上的地位》,《回族研究》,1998年第4期。
[27]杨文笔:《西北山区回族“都哇”的医学人类学观察——以宁夏南部山区为例》,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28]杨文笔:《宁南山区“都哇师”的功能、类型与传承》,《文化遗产》,2010年第2期。
[29]马茜:《从哲麻提到中华回族文化之乡:有关纳家户的发展憧憬及困顿》,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二、外文文献
[1]Rubie S.Watson.Class Differences and Affinal Relations in South China.Man,New Series,Vol.16,No.4(Dec.,1981),P593-615。
三、网站
[1]太原郡王氏族谱,http:www.chineseroot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