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去以后,我鼓起勇气,找了那个女孩。她终于说了,她看出来我的心思,但她怕我为了她影响我的成绩和前途,再说她现在也不想谈恋爱,她说我们还缺乏真正的了解,如果有缘,上了大学再联系。
现在,稳中有升的成绩让所有人都很满意。其实,我得感谢那女孩,不管以后是否可以联系,但至少在目前,她却给了我动力。
爸妈经过这件事也好多了,他们现在也接纳我们互相喜欢这件事了,不再张口闭口“不能早恋”。其实这种事缺乏的就是接纳,我要求的其实也不过是接纳。
专家分析:
高三的紧张让许多同学从恋爱中寻求安慰,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到了高三,“对对”开始多了起来。小刚的问题不在于他也想有红颜知己,而在于受家长的影响,使他并不接纳自己这种想法,从而陷入单恋和幻想。
一方面,小刚想与那个女孩接近,另一方面,他又觉得要以学习为重,形成心理冲突。心理冲突解决的办法不是“忘了她”,而是接纳自己喜欢她,毕竟,“喜欢无罪”。
小刚成功的经验是,他不拒绝寻求帮助,他看心理医生本身就是一种很健康的方式,看完医生后他又能按照医生的指导去做,化解自己的心理矛盾。
其实对于高三谈恋爱的情况来说,家长和环境多一份接纳,孩子就少一份压力。
9.不要为“名校情结”所累
高考临近,众多学子都在为自己向往以久的“名校”作最后一搏。但其中不少人“非名校不上”的想法显得有些盲目——
最近一项题为“您有名校情结吗?”的在线调查显示,在3871名填答者中,55%的人认为,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存在“名校情结”。确实,我们看到,在这样的“名校情结”下,每年高考结束,总有一些学生因为上不了名校而选择高分复读。而商家则看准了这个市场,出状元书,搞名校一日游……
名校,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家园,是一个社会文明的灯塔。名校之所以是名校,就是因为它提出并不断创造着这个社会知识与良知的标准,因此才被这个社会奉为一种价值标准和心灵归宿。人们向往名校、崇尚名校、渴望进入名校学习深造、竭尽全力为进入名校而努力,完全是一种正常而值得鼓励的现象。
至于为何非名校不上,调查表明,76.0%的人认为名校有更优越的学习环境,68.1%的人觉得从名校毕业后能更容易找到工作,49.4%的人认为,进了名校,就意味着以后能挣到更多的钱。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名校情结”也就自然膨胀。怀着对名校的无限崇拜,许多人不再是理想的主人,而沦为了“名校”的奴隶。他们心中的名牌大学,也不再是一所学校本身,而升华成了“成功”的代名词。
“名校情结”下,人们把名校不断追捧为未来找到好工作的“敲门砖”,全社会都把急功近利作为自己的价值圭臬,我们的学子把学习作为未来工作的“工具”,而不是作为自己提高修养、提高素质的途径……这一切值得我们深思。
其实盲目地追求名校是没有必要的,未来的高等教育应该是多元化的,而不是有着严格等级的“金字塔”,这不仅意味着将有不同类型、不同特色的大学存在,也意味着学生的选择必然逐渐趋于多元和理性。
当然,如果有实力选择名校,那是一点儿也没错,但若选择名校就只是冲着它的名气,进了名校就认为自己也跟着成了名人,那样的直线思维就有些幼稚了。学校的牌子并不是决定因素,关键是自身的努力。
能进入名校深造,只是一个比较不错的起点;如果被笼罩在名校的光环之下不思进取,那势必会为名校的声望所累。中国有一句古语:英雄不问出处。真正的较量其实是从走上社会那一刻才开始的,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的发展,毕业后总想靠所读学校的名誉来过日子,那和一本破书却装了一个好封面似乎差别也不大。
“学历并不是衡量一个人的绝对标尺。看重学校出身,其实是人才观念落后的表现。”一家世界500强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这样说过,如果两名毕业生来应聘,一个来自名校,一个来自一般学校,他会用一样的标准考核他们,考核结果相同的话,他更倾向于录用来自非名校的学生。因为名校学生享受了更好的教育资源,却与非名校学生表现一样,那足以证明前者不如后者优秀。
因此,只要有能力,一定会得到别人的赏识。无论在什么样的大学,只要珍视大学赋予的宝贵精神财富,只要自我奋斗,战胜恶劣环境,超越心理局限,自信、自尊、自强,往往更能让人肃然起敬。
请记住:只要你优秀,衣服再光鲜,也是陪衬。在人生的战场上,考大学只是一场战斗,而你的一生,则是一场永无止息的战争。为失去名校而郁闷的学生,千万不要沦为“名校”的奴隶,在左顾右盼中再次失去你赢得大战的人生机会。
10.复习,做做减压提效的“脑体操”
高考倒计时一页页掀过,对于各位考生而言,最重要的环节是如何提高心理素质。为此,这里为广大考生支招,以从心理入手,放下包袱,沉着应战:
症状一:紧张得无从下手
常见表现:考生满脑子想的都是考试,但觉得无从下手,寝食难安,顾此失彼。
症状分析:这种症状通常是由于老师和家长对他的期望过高,或者是考生对自己的要求过于严格等等原因造成的;还有可能是因为他本身的基础比较差,在这个时候很多环节的复习跟不上老师的进度而造成的一种积累性的焦虑。
建议:放慢自己的复习进度。另外可以给自己一些放松的暗示,比如可以看看阳光、看看天空等,借助自然的环境,最后回归内心的放松。还有一种简单的方法,先把双手用力地握紧,然后再慢慢地放松,实际上就是先让自己极致的紧张,然后再体会放松的感觉。
症状二:复习不进去
常见表现:看书时间很长,但看过的东西根本不往脑子里进。
症状分析:通常是由于考生在复习中出现比如说欲速则不达、焦虑等心理而造成的。
建议:可采用“症状一”的对策。另外,还可以一边复习一边播放一些旋律不是很明显的音乐,清淡的音乐可以帮助考生更快地进入一种放松的心理状态,这样复习的效率会更高。
症状三:人际关系不和谐
常见表现:脾气特急,根本说不得,口头语是:“少理我,烦着呢!还有“我们的某科老师特别差劲儿,跟他学还不如自己学”。
症状分析:这也是考生难以调整自己复习的状态造成的。很多时候,考生是因为自己太紧张而为自己的紧张情绪找的借口。
建议:多与同学、老师和家长交流、沟通,要互相信任;还可以采取一种做游戏的方法,和同学或家长,在一定的时间内,与对方说好,角色互换,互相了解对方的感受,这样可以增进与对方之间的了解;对于家长,则要先处理好自己的心态,不要把自己的紧张情绪带给孩子。
11.考前心理技能训练——用表象法调控心态
一、什么是考前心理技能训练
考前心理技能训练,是采用特殊的方法和手段,使人们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如情绪、注意力等,并进而调节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过程。像足球的点球、射门一样,要在点球时射进去,要经过千百次的练习,心理训练也是。平时注意力的控制水平,情绪的控制能力等,需要千百次的练习,才能在关键的时候一用则灵。
二、心理技能训练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预防为主,调控在先。心理训练就是需要防患于未然。
长期坚持系统训练。每一次学的东西,同学们睡觉之前,至少每天练5到10分钟,这样到需要用的时候,就可以产生效应。积极主动,自觉配合,是非常重要的。
与考试实际情况相结合。如高考时考场的情况,6月份天气炎热的情况等,与实际情况结合得越紧密、越细致,训练效果越好。
用量化指标评价心理训练的效果。量化指标有主观性的和生理性的。
三、什么是表象训练法
表象训练,是指在暗示的诱导下,通过在头脑中反复想像某种情景,从而提高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表象训练又称视觉化训练、意向演练,或者叫想像训练。它的形式是由外部表象,逐渐转为内部表象。
它的时机是放松训练之后做,日常生活当中做,考试前做。表象练习的三个步骤,首先是进行放松练习,然后进行活化动员,然后表象考试的情景。对表象技能的评价指标,有图象的清晰性、图象的颜色、图象有没有声音、图象的连贯性与活动性等,表象能力强的,说到什么就会想像出什么,表象得非常生动而具体。
四、表象训练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①表象练习应当在安静状态下做,容易掌握。
②练习一个阶段之后,要逐渐过渡到正常状态下做。这样可以为进行表象训练开拓更多的途径。
③最后一定要能够在考前的情景下做,这样更能结合实际,有效地运用。
④在最初进行表象训练时,应在练习前做好放松训练,以便形成良好的注意状态。
⑤一定要表象自己最满意的一次考试情景,以保证积极的强化作用。要用积极正向的语言暗示自己,而不用消极的语言提示紧张情绪。
案例:跳水运动员的秘密
我们经常在生活当中或电视上看到高台跳水运动员,在跳水之前,一般都会闭上眼睛几秒钟,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他们有自己的秘密,他们是在做表象训练,想像自己最成功的一次跳水动作。
点评:跳水运动员的这一表象动作,使他的整个生理反应,全是成功积极的因素。而普通人在过独木桥的时候,常想千万别摔下去,结果摔字一想到,就摔下去了。这是神经肌肉理论,一出现摔字,肌肉的整个生理反应全是摔的动作。所以进行表象训练,一定要表象最成功的一次,而且要表象得非常仔细,包括当时的情绪、表情、场景,以及自己内心的感受,这都是非常重要的。
⑥预先确定表象训练的内容和程序。要解决什么问题,就针对这个问题来做表象训练练习。
⑦逐渐用第一人称,以内部知觉进行表象练习,也就是用自己大脑的眼睛去看自己的活动。
⑧循序渐进,并坚持系统训练。
⑨有条件的可以借助心理测试或者是生物反馈仪、反馈技术的帮助,及时评价生理指标,看到效果。
⑩密切结合考试的实际情况进行,以保证表象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结合考试实际的表象训练
表象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之十即是要结合考试的实际情况进行。在做表象练习之前,一定要做放松训练的训练。感觉舒服了,再表象:正在参加高考,这是英语科目。6月的天气,今天特别凉爽,教室里坐满了学生,监考老师拿着试题,微笑着走进了考场。自己坐在座位上,一切准备妥当,感觉好极了。拿着考卷,感到从未有过的宁静,心情好极了。然后在不知不觉中,很顺利地将试卷做完,开始检查,这时感觉心情轻松而愉快,对考试很满意。考试结束的铃声响了,自豪地将试卷放在桌子上,愉快地站起身,收拾好东西,轻松走出了教室。然后很愉快地回家了。
案例:挑战不了自己极限的运动员
有位标枪运动员,他说他的最好成绩是75米,但是作为一名男性高水平运动员,从教练对他的看法,以及他的身体技术条件来说,都应该超过80米。有一次训练,模拟一个重大比赛,他状况非常好,第一投,他的表情是正在皱眉头;第二投,表情好一点,但是感觉仍不好;第三投,感觉就很正常了。结果一问他,第一投犯规了,第二投60米,第三投75米。那么为什么不是80米呢?他说做不到,已经筋疲力尽。这就是他心理上已经局限了自己,不会超过75米。所以他挑战不了自己的极限,投不到80米。
后来在做心理训练后,消除他的心理局限,结果就打破了他自己原来设计的极限,超出了80米。
点评:对自我的设计,如设计为一只老虎,就会学习威震山林的咆哮,设计成一只老鼠,可能就会变成一看到猫就开溜。所以对自我有一个正向的设计,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再加上努力去做,就能挖掘出人的最大潜能。吉尼斯世界记录,就是对潜能的挑战。
12.解密备考的“高原现象”
大考将至,很多考生反映在这一阶段出现了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没有信心、头脑昏沉、心情烦躁也成为了困扰很多考生的心病,直接影响了备考信心。实际上,突破了这个难关,学习效率又会重新提升。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高原现象”,而这一段关键时期则被称为“高原期”。
虽然考试高原期并非不可突破,但也深深困扰了身处其中的考生。其实更着急的还是关心考生的亲戚朋友和老师。为了突破“冻结大脑”的考试高原期,真可谓“各村儿都用了各村儿的高招”,吃巧克力、喝蜂王浆、煨鸡汤……各种方法一起上阵。
高原现象真的有那么可怕么?让我们一起透视“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找到应对之策,顺利走下“高原”。
在长时间的紧张备考复习中,往往使很多考生在疲劳状态下持续学习,大脑皮层某些部位由于长时间满负荷工作,而产生超限抑制的状况,甚至出现紊乱。也就是说,在学习的时候,大脑已经不能百分之百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可能某些部位已经“睡着了”,或者无法控制其正常工作了。
这就是产生“高原现象”的根本原因之一,直接带来的后果往往是学习效率下降、力不从心,本来已经掌握的内容难以在短时间内反映出来,或者根本就束手无策。
对于考生来说,一方面要积极的调整心态,切勿急功求成;另一方面,也要从科学的营养摄取角度来帮助自己走出考前“高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