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元革新夭折之后,汉武帝心理遭遇了重创,一时间心灰意懒,变得沉默寡言,对待窦太后的态度也变得冷漠起来,每次见到窦太后都彬彬有礼,却不带有一点感情。
然而年轻气盛的汉武帝是不会轻言放弃的,他从自小熟读的《老子》中悟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暂时隐藏锋芒,韬光养晦,等到合适的时机,厚积薄发,便能无往不胜。他明白与窦太后的势力比起来,自己还太过年轻,当然处于弱势地位,因此不能硬碰硬,而应该向窦太后示弱。
武帝的伴读韩嫣知道了武帝的心思后便建议道:“皇帝想要让人觉得你无所事事,这很简单,微服出猎,四处寻开心。这样一来可以让太皇太后认为你无心朝政,二来也可以结交更多的人才,以备东山再起。”武帝听了韩嫣的建议非常开心,便以“平阳侯”的身份外出狩猎,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一路上游山玩水,喝酒吟诗,好不快活。在路途中武帝从来不摆皇帝的架子,不拘礼数,与随行郎官们平起平坐。窦太后听说皇帝最近迷上了外出射猎,心里倒有些放心,希望他真的能收回改革之心。她命令许昌和庄青翟派人密切观察武帝的行动,打探有谁与武帝来往。
建元二年上巳节,武帝亲临灞上,设坛进行祭祀,向上天祈求保佑大汉江山社稷,向列祖列宗祈求汉室振兴。举行完祭祀之后,武帝又来到渭河边,按照当地的习俗用河水洗脸祈福。
武帝回官的路上,路过平阳侯府,想到多日没有见到姐姐平阳公主了,便带着韩嫣一行人来到了平阳府邸。武帝并没有想到,这次探访竟为他日后的大业铺下了道路。
皇帝的到来忙坏了平阳府里的男女老少,在见多识广的平阳公主的安排下,总算准备停当。武帝接见了平阳公主和姐夫曹寿之后,询问了他们一些生活事宜。
平阳公主眼明心静,很快就看出皇帝有烦心事,便连忙招呼准备宴席,请皇帝入座用膳。武帝品尝了平阳府里的美味,觉得与皇宫里吃惯了的山珍海味大有不同,因此心情大好。
平阳公主看到武帝情绪甚高,便吩咐乐师奏乐,从帷帐后走出一队窈窕的舞女来。原来平阳公主见武帝成婚以来并未产下子嗣,心里有些着急,便在民间挑选了一些漂亮、聪慧的女子养在府中,教她们歌舞,以备皇帝来挑选。
武帝看到这些翩翩起舞的美人更加开心,尤其是最后出场的那位女子,身材窈窕,动作优雅,深深地吸引了武帝。
平阳公主把一切都看在眼里,歌舞完毕之后,平阳公主命人将最后出场的那位女子请来,武帝看到美人站到了面前,眼睛都要看直了。原来这位女子叫做卫子夫,母亲和姐弟都在平阳府上打工。
平阳公主看出皇帝的心思,便把卫子夫送给了武帝。武帝龙颜大悦,在宴饮结束之后,便带着卫子夫准备动身回长安。刚走出平阳府,武帝就被一个牵马的年轻人吸引了,这个年轻人身材高大英俊,眉宇之间充满英气。原来,这个年轻人是卫子夫同母异父的弟弟卫青,是平阳公主府上的车夫。
卫青从小生活艰苦,养成了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性格。在平阳府中,武帝慧眼识英雄,结识了日后的大将军卫青,这是武帝韬光养晦的一大收获。
汉武帝借用狩猎的名义,悄悄地聚集了一批文武英才,他狩猎的队伍在窦太后的眼皮底下渐渐发生着改变。
为了利用舆论来宣传思想,武帝在游历过程中结交了一些文人学士,东方朔就是其中之一。东方朔善为辞赋,而且颇有怪才,为人幽默诙谐,因此深得武帝厚爱,任命他为太中大夫。一日武帝外出狩猎时,太仆公孙贺建议武帝,借用狩猎之命,征兵买马,操练军队,以备将来出击匈奴。
韩嫣也建议武帝重新修建御花园上林苑,名义上为狩猎场,实际则用来操练军队。然而这一建议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对,他们认为上林苑周围几百里土地养活了千家万户的百姓,如果将它修成皇家猎场,百姓无法安顿。
大家针对这件事展开了讨论,一时间未有定论。东方朔就提出了反对改建上林苑的三个理由:第一,上林苑旁的钟南山盛产各种矿物和植物,是手工业者的原料,还盛产稻米、鱼蛙等食物,桑麻、竹子等日常生活用品。如果将钟南山等地修为猎场,百姓则无以维持生计,也使朝廷的税收减少。第二,如果要修建狩猎场地,必定会使当地充满鹿狼狐兔等野兽,这会破坏百姓的坟地,毁坏他们的家园,会使当地百姓因家园被毁而伤心落泪。第三,上林苑建好之后,范围广大,不能全面设防,皇帝日后到里面打猎会非常危险。
武帝虽然觉得东方朔和其他反对的大臣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他下定决心为备战匈奴建造一个演练场。而且整日在大江南北奔波,自己辛苦疲惫,沿途还破坏了许多百姓的农田,于是武帝最终还是决定扩建上林苑。
武帝趁着向窦太后请安的机会,将扩建上林苑的事禀告了窦太后。窦太后正希望有件什么事将武帝的注意力全部吸引过去,因此听到他想要扩建上林苑作为狩猎场,便欣然同意了。
武帝在得到窦太后的应允后,立刻派韩嫣等人负责筹备扩建上林苑的各项事宜。没过多久,韩嫣等人就将上林苑的规划方案交给了汉武帝。在这个方案中,上林苑的范围南至蓝田县,西逾钟南山,北绕黄山,东至渭河之滨,方圆三百多里,内部设为36个区,共有12道院门,其中修建众多的亭台楼阁,最重要的是它能容纳成千上万的士兵在此操练。武帝看完上林苑的扩建方案,心里十分高兴,想到自己将要大展拳脚,不禁非常激动。
过了些时日,东南边疆起了战事,闽越进攻东瓯,东瓯请求朝廷出兵援助。
窦太后身体不适,便让武帝与大臣们商议此事,然而大臣们有的主站有的主和,争来争去总达不成统一意见。武帝想到曾担任太尉之职的田蚧,便召他进宫来,问他对于此事的看法。没想到,田蚧也不同意出兵援助东瓯,田蚧说道:“东瓯和闽越同为越人,他们经常会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兵戎相见,今天打仗,明天又和好,并不是什么稀罕事,皇帝不必为此费心。何况东南沿海三个封国名义上归顺朝廷,其实有脱离大汉独立之势,一向不懂得知恩图报。如今遇到危难才想到朝廷,一旦安定下来就又改变心意。如果汉军长途跋涉出兵援助,不但劳民伤财,而且打败了损害朝廷,就算打赢了也毫无好处。因此高帝以来,朝廷从未插手越人之间的斗争。臣认为,皇上派使节前去调停便可,万不可出兵援助。”
中大夫严助不同意田蚧的意见,上前反驳道:“臣以为,东瓯既是我大汉的属国,朝廷就有责任保护它的安全,否则大汉威严何在?小国遇到危难来求助,如果朝廷却退缩置其生死而不顾,凭什么取得周边属国的信任呢?凭什么使他们心甘情愿地俯首称臣呢?何况以大汉朝的实力和皇帝的英武,完全有能力将朝廷的圣德远播,能为之而不为是什么道理?”这一番话说到了武帝的心坎里,他决定出兵援救东瓯。然而兵权掌握在窦太后手中,想要发兵就必须得到窦太后的同意,而这却是不可能的。武帝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计策来。
武帝到长乐官向窦太后禀告了东瓯之事,又对她说道:“太皇太后,朕以为,朕刚刚即位没有多久,不应当大动刀兵,关于东瓯的战事,最好先派使节前去调停。如果能使双方停战和解最好,如果不成,再另做商议,太皇太后意下如何?”
窦太后点头称赞,武帝便派严助作为使节前往会稽,并交给他诏谕和节杖,命他秘密征调会稽郡的守军前去救援。
严助在得到皇帝的诏命之后立刻快马加鞭赶到会稽。此时东瓯形势已非常危急,在闽越军队猛烈的攻击下,东瓯的主力军队抵挡不住已经被打散。东瓯王驺摇带领军队坚守在东瓯城门,已被围困了许多天,闽越人在城外声势浩大,好像马上就会破城而入。
严助向会稽郡守表明来意之后,想要调遣会稽的军队去支援东瓯。然而会稽郡守因为严助没有虎符,拒绝发兵。严助便拿出皇帝的诏谕和节杖命令会稽司马准备车马、粮草等,司马没有见到虎符,也拒绝听从严助的指挥。
严助想到东瓯情况危急,不能再拖,当机立断,决定杀一儆百。于是严助当众宣读了皇帝的诏谕,以抗旨为罪名,将会稽司马杀死。会稽太守看到司马被杀,知道严助有皇帝撑腰,不是好惹的,这才同意发兵,从海路出发援救东瓯。
闽越军队听说朝廷的大军即将从海上前来支援,便急忙下令撤退,东瓯城得以保全。
武帝在听到严助成功调兵、逼迫闽越退兵的好消息时,高兴地大喊道:“严助好大胆子,竟然敢与太皇太后作对!”自从建元革新失败以来,东瓯一战是让武帝最为高兴的一件事。这也是武帝登基以来,取得的第一次军事胜利,而且这次违反窦太后旨意取得的胜利,意外地没有受到太皇太后的责怪。
这件事对武帝来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它表明处于弱势的皇帝在与太皇太后的较量中渐渐开始势均力敌,从此以后武帝逐渐脱离了窦太后的控制。
东瓯一事虽然取得了成功,但毕竟是冒险才成功的,这让武帝更加认识到,掌握兵权的重要性。于是,他决定组建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武帝将这个想法告诉了母后王太后:“我朝长期以来将兵力分散在各郡国中,长安城内却只有两万兵力,分为南北二军守卫着朝廷。一旦发生战事,只靠这南北二军哪里能够应付呢?因此,皇儿想要组建一支新军队,一支服从于朕的军队!”王太后见皇上年纪轻轻就有如此深谋远虑,非常赞同:“皇上考虑得很是周到,但是要先经过太皇太后的同意才行。皇上可以用打猎时需要士兵护卫为名,禀告太皇太后。”武帝根据母后的指点,来到长乐官,给窦太后讲自己打猎时野兽如何凶险、夜晚如何被歹徒袭击等事,吓得窦太后心惊肉跳。
武帝趁热打铁,向窦太后说道:“祖母不必过于担心,朕想过了,决定召集一些民间勇士,在狩猎时作为护卫。这样一来,祖母可以不必担心孙儿的安危,也可以充实南北二军保卫皇宫,不知太皇太后意下如何?”窦太后见武帝说得在理,就同意皇帝组建一支千人的随从军。
建元三年,武帝下诏,征集甘肃等地身体强壮、善于骑射的勇士一千多人,组成了一支精干的队伍,称为“期门军”。期门军的组建,表明汉武帝已经在暗暗加强自己的权力,拉开了改革军制的序幕。这支有一千多人的期门军,是日后组建千军万马的小小火种。
建元六年,幕后操纵朝政多年的窦太后终于寿终正寝,韬光养晦的汉武帝终于正式将朝政掌握到了自己手中。他罢免了庄青翟等窦氏党人,任命田蚧为相,将儒学确立为治国思想,从此开始大展宏图,将汉朝发展成了强盛兴旺的王朝。
窦太后享年70岁,她死后全国致哀,汉武帝为她举行了隆重的国葬。窦太后幼年身世坎坷,日后蒙上天赐福,十几岁入宫以来经历了汉朝三代君王,辅佐了两朝君主,不愧为一代天骄,盛世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