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485900000014

第14章 “老”学生的“新”问题

我以为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标志至少可以强调以下三点:(1)作为义务教育,做到了真正面向全体适龄儿童,而不仅仅是面向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2)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而不仅仅是重视智育,目前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薄弱状况和偏重智育的倾向得到改变。(3)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能够处于主动发展的状态。

——柳斌,《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

普通高中招生要切实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高中录取唯一标准的做法。必须坚持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应将初中学业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普通高中招生的主要依据,将优质高中名额中的大部分均衡分配到普通初中,同时积极推行多种形式的招生录取办法。各地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采取划等统招、差额投档、推荐保送、特长录取及必要的面试考查等多种招生办法,逐步扩大普通高中学校招生自主权。

——《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和进一步完善中考改革的意见》

写在前面的话

提到初三,我们就会想到中考。毋庸讳言的是,在目前,以及在将来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准备中考都是初三阶段师生、学校、家长的中心任务。从初中教育的性质来看,帮助学生成功应对中考,升入理想的高一级学校,本身就是初中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初中学校的重要使命和社会责任。

同样毋庸讳言的是,八中初中部的良好声誉,是与我们优秀的中考成绩分不开的。近几年来,八中初中部的中考成绩始终稳定在西城区的前列:毕业生中升入示范高中的学生比例,2007年为77.87%、2008年为80%、2009年为91%。有人说:“孩子进了八中初中部,就等于一只脚踏进了重点高中。”我觉得这话也并不是夸张。

不过,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这样的中考成绩,一不是以拼时间、拼消耗甚至拼生命“夺”来的;二不是以“中考功成兴趣无”为代价“换”来的;三不是以停掉所有非中考科目,不顾学生的身体健康,取消所有文体活动“榨”来的;四不是以忽视学生的心理压力,虚化理想信念教育“弄”来的;五不是以放弃教师、学校的责任,让学生把精力、财力全耗在社会办的培训班中“搞”来的。我认为,这样的中考成绩才是有价值的中考成绩,这样的中考成绩才是一所初中学校的“绿色GDP”!我为学校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而深感自豪!

初三是一个人初中阶段学习的结束,但并不是学习生涯的终点。八中初中部始终立足长远来安排初三的工作,不仅能让学生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而且会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前几年,北京的一家主流媒体报道说:最近两年,家长择校把更多的目光锁定在北京八中初中部,据说西城区教委主要领导曾在非公开场合说过,八中初中部和三帆中学的初中素质教育很突出,学生很全面,他很欣赏。直到今天,我都认为这个评价是客观的,也是实事求是的。从八中初中部走出去的优秀毕业生,无论在哪所示范高中都依然保持了优秀,毕业时间较早的一些学生,已经在高校当中崭露头角。

那么,八中初中部的秘诀何在?

我觉得很简单,因为八中初中部始终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绝不培养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学生。

因为八中初中部始终充分信任自己的教师队伍,从来不给教师下达所谓的“中考指标”,我们相信教师的敬业、经验、水平以及团队精神。

因为八中初中部始终用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目标教育学生、激励学生,让他们拥有远远超越一次中考的精神动力。

因为八中初中部始终和家长站在一起,寻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最佳的合力,教师和家长,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我们没有让人目眩的高招,也没有脍炙人口的口号,我们只是相信:最简单的道理,往往是真理;把平常的事做到位,获得的就是成功。

新课程改革以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中考和中招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在等级制、高中入学名额分配、中考命题、高中自主招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使用等方面做了新的规定和要求。山东、广东、陕西、云南等省也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出台了本地的改革方案,有些地方的新方案已经实践数年,收到了一定效果。

但是,就像江苏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张扬生研究员所说的那样:在当前教育体系下,高考对基础教育的“指挥棒”作用仍旧明显,各地的中考改革难以改变“用分数评价学生”的根本模式。以中考、中招改革的“重要亮点”综合素质评价为例,我们姑且不论是否存在教师观察较为片面和学生“制造”好人好事的现象,也暂不考虑给正在发展和成长中的学生贴上综合素质高不高的标签是不是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单看试水综合素质评价多年的广州市,至今也没有一名学生被评为“不合格”,就可以大概得知此项改革的实效性如何了。有趣的是,在中考、中招改革启动比较早,动作也比较大的广州市,其招生办仍然规定:在中考总分相同的情况下,要先看语、数、英三科总分,如果再次相同,就按数、语、英顺序比较各科分数的高低。也就是说,考试分数仍然是第一指标、核心指标,而且三大学科的“含金量”是有差别的。

对于目前中考改革的情况,我觉得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先生的认识是比较清醒,也是比较准确的:“中考改革有两种走向,一是本质上还是按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高低进行高中学校录取,学生的考试压力不减反增;二是建立‘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自主招生,就是考生的学业考试成绩达到某所高中的要求后可以自主申请,高中学校择优录取,这一种走向是人们所期望的。不过,这种模式需要推进基础教育的办学制度改革和高考录取制度改革,让综合评价和自主招生工作公平、公正进行,避免受到外部权力的侵扰。从目前的教育总体环境看,这条路还十分漫长。”北京市的中考、中招改革,推进得非常稳健,并不追求一下子进行重大改革的轰动效应,而是更多地考虑结合现实情况,慢慢推进改革,目前中考成绩在高中招生当中仍然充当着关键指标的角色。在这样的背景下,初中学校不能不把中考置于初三所有工作的首要位置。

进入初三,学生身上各方面的压力陡然增加——实实在在的升学目标就在眼前,以往觉得还很遥远的事情马上就要到来;家长的情绪更显紧张,老师的督责也更有力度;考试次数一增再增,学习节奏越来越快;中考即将到来,复习渐次展开,新课还没上完……这一切无疑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可以说,初三学生的生活就是在与这样的压力的“抗争”中开始和结束的。

认识初三与制订计划

尽管素质教育已经推行了将近二十年,高中、大学的招生名额一增再增,各种中、高考和中、高招改革也进行了反复的尝试,但是目前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现象就是:考试升学的压力在不断下移。就我所见,小升初的压力已经向下传导到三四年级。换句话说,现在学生上了小学就要考虑升学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一进入初一,就会对初三有所认识,甚至有不少学生刚进入初一就非常主动地打听初三的情况。无论是老师、家长的只言片语,还是高年级学生的“经验传授”,都会帮他们建构起关于初三的认识。特别是到了初二下学期结束的时候,孩子们怎么看待初三这一年,不仅将决定他们怎么度过这个关键的暑假,还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初三一年的状态。对此,八中初中部做过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对初三的印象更多的是紧张(80.92%)、很累(72.54%)和充实(64.74%)。有过半数的学生对初三的学习生活有着比较客观的认识:虽然很紧张、很累,但是很充实。如果能够真正地让更多的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的过程,那么学习的结果肯定是不同的。但如果一味地关注结果,过大地宣传中考的作用,让学生有一考定终生的想法,那么学习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有的学生甚至写道:“初三的生活是地狱!”这样的学生进入初三状态是需要关注的。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初三生活有一些错误认识。比如“初三就没有玩的时间”,“初三意味着在题海中挣扎”,“初三只能学习,学习,再学习”,“初三有大量的作业”,“初三的学习生活很枯燥,需要停止一切娱乐活动”,“初三除了学习不能干其他的”,等等。面对这样的认识,我认为,教师和家长都应该让学生对初三的学习生活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对于初二、初三之间的这个暑假,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们基本能够比较理性地对待,有54.34%的学生认为这是初二向初三的过渡,而47.11%的学生认为这个暑假是初三的开始,说明他们从这个假期开始就强化了学习在整个生活中的比重。

既然学生赋予这个假期不同的意义,那么他们将如何利用这个假期呢?在调查问卷给出的十个选项中,位居前五的是以下几种安排:

(1)完成作业,(2)自己按计划学习,(3)上补习班或找家教,(4)加强体育锻炼,(5)旅游。通过学生的选择,我们会发现学生已经把学习放在了第一位,即使加强体育锻炼恐怕也与中考的体育加试不无关系。而“旅游”这一选项中,大部分学生主要也是为了参观“不可不看”的上海世博会。

在这个特殊的假期中,教师和家长要给学生合理的建议,帮助学生调整身心状态,学会计划,做到劳逸结合。通过一个假期的调整,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初三的学习生活。这当中制订计划是很重要的,学生可以制订在初三一年中的总计划,但还应该制订一个个短时期的小计划。这些计划既要符合学生自己的实际,又要要求得略高一点点,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

制订计划,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了解自我,客观分析。学生要根据自己初中二年级的各科学习成绩,分析自己的水平和潜力,哪些学科自己有兴趣,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哪些学科感到比较吃力,甚至有恐惧的心理,这些科目在新的学期中将是重点攻克的对象。在学习方法上也要进行回忆和小结,看看哪些方法对自己是行之有效的,是否可以继续优化;学习的各个环节在以往是否都落实了。了解自己的现状,对自己作出客观的分析,是制订切实有效计划的前提。

第二,对初三阶段的学习特点有所认识。初三上学期,老师会讲新课,听课时一定要紧跟着老师,认真听讲,仔细做笔记,然后及时复习。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扎实地学习,对初三学生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在初三下学期,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复习过程中大量增加的考试。除了区统考、模拟考、毕业考和升学考外,每月都会有小考小测,这时经常会有失误和成绩不理想的情况出现,很容易影响学生情绪以致对自己产生怀疑。学生要做到每次考试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查缺补漏。考试之后,看一下哪些不该丢分的地方失分了,将这些题抄到一个错题本上,将考查重点、易错点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出来,反复思考、练习。这对提高成绩是非常有效的。时间要抓紧,心态要平静,这时不必去计较分数和名次。在时间的安排利用上,要特别讲究效率。

初三学生的新变化

进入初三之后,学生的行为、心理等会发生一些新的变化。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学习动机水平有所提高。升入初三,学生很快就有了毕业的心理,他们已经开始将日常的学习与下一年的中考联系在一起,懂得当前的学习是为了中考获得成功做准备。具体到八中初中部来看,近几年来我们的毕业生升入北京市示范高中的比例越来越高,可以说大部分同学的中考成绩都能达到北京市示范高中的录取分数线。这样的“传统”对初三学生来说既是一个激励,也是一种鞭策,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普遍有所提高。许多老师会发现,即使是初二年级时比较闹、比较“淘”的班级,进入初三之后课堂纪律都会有所好转。学生们不仅课堂上能自觉学习,在自习课和午休时间也开始静悄悄地进入学习状态了。受到整体氛围的影响,少数比较调皮的学生也开始“收心”,变得自觉和上进了。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初三学生中有不少是因为压力或同学的影响而开始用心学习,本身内在的学习动力仍然不够充足。见到同学玩耍就受影响去玩耍;老师在教室的时候,用心学习,老师离开一会儿便开始分心和走神了。他们中一些人的自制力不够好,学习目标虽然明确,但是意志力显然不够坚定。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巨大压力面前走向反面,变得厌学。

第二,“逆反”现象由显到隐。总体来看,由于大考当前、压力沉重,大部分初三学生的精力都集中在学习备考方面,自然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会比较“沉寂”,平安无事。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也会显得更加成熟。而且,在初三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意识到紧跟教师是获得成功的重要诀窍,因此,课堂上有意无意干扰教师甚至顶撞教师的现象越来越少,他们明显愿意亲近教师了,开始愿意接受教师的建议与指导,愿意向老师请教问题。

但是,这并不代表初三年级就是风平浪静,一片太平了。严格说来,“逆反心理”是青少年时期很常见、持续时间也很长的一种心理状态,不会随着初二的结束就消失。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已过而立之年仍然逆反心理甚重。初三学生的逆反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升学的压力给压制了,或者说被遮蔽了,一旦有机会,它还是会“冒出头来”。比如,有部分初三学生,特别是学习较为后进的学生,在初三下半学期对学校的制度、纪律,对班主任的管理会产生严重的“逆反”,有的同学甚至产生“快毕业了,我怕谁”的思想,这对班级管理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第三,学生的成绩分化日趋固化。在初一、初二年级,尽管教师、家长会采取许多措施来防范严重的分化,但是正如我前面提到的,分化还是不可避免。而且进入初三,特别是进入初三下半学期,学生的学习成绩分化将日益呈现固定化的趋势,补救或转变的难度越来越大。过去曾经有些初中老师常说“初二下上不去就上不去了”。这话当然不是特别严格和科学,但是并非没有道理。因为初三年级的学习压力远大于初一和初二,而且新课学习和中考复习交错在一起,此前在分化中居于劣势的学生很难找到“喘息之机”来补上以前造成的缺漏。

不过,这些学生也并非毫无机会。因为初中时期的学科知识量相对有限,难度也并不很高,加上总复习时教师会全面地把初中学习的内容“过”一遍。此时只要学习方法得当、认真刻苦、紧跟老师,学习成绩还是有提高的余地的。同时,从历年中考试卷的情况来看,初三的学习内容所占比例是比较大的,因此,如果能在初三年级,特别是在初三上半学期加紧学习,对中考成绩的提高也很有帮助。

第四,学生心态的分化日趋明显。除了学习成绩的分化,初三学生的心态分化也越来越明显。中考的巨大压力使得一些在初一、初二年级看起来心态比较健康的学生,在初三暴露出了自己的弱点。在八中初中部,可以说大部分学生在思想上有明确的目标和远大的理想,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有比较好的心理素质,各科平衡发展,考试成绩稳定,对中考和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但是,有一些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心态起伏极大,对各种意外状况,特别是成绩上出现的波动不能以平常心对待;也有一些学过度焦虑,引发了种种心理生理问题;还也有一些同学由于基础较差,或多次努力而无结果,最终灰心丧气,甚至自暴自弃。

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心态的分化并不一定与学习成绩的分化有严格的对应关系。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由于目标明确,自我认识准确而成为心态最好的学生,中考时常常能超常发挥。通过追踪观察,我们也发现这些学生虽然未必都能考入最好的高中,但在所在高中的表现均较为出色,进入大学、走上社会后的发展也比较好,有的人还取得了相当突出的成就。所谓的“第十名现象”,在这点上也有一定程度的体现。

两条不变的经验值得记取

尽管初三学生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但是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却是一以贯之的。历届成功的八中初中部毕业生,总结出的两条最主要的经验就是“跟紧老师”和“发愤努力”。

八中初中部曾有一位优秀的毕业生张宇晗,在初三的第一次模拟考试之后,她写了一段总结,向同学们们介绍自己的复习计划和心得。我觉得这个学生写得非常到位,一直留着她的这份总结:

宁静致远

“听老师的话,跟着老师走”是初三期中考试前那次“优秀毕业生交流会”上提到次数最多、最为强调的一点。以前,我对这个观点还有些许的不屑,期中考试不理想的成绩才让我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讲评卷子时,很多老师说“那次课上讲过……”的内容我都感到十分陌生。有了期中考试的教训,我及时在课堂学习、课后作业、考前复习等方面作了调整。现在看来还是有一定成效的。

在课堂学习上,数学课那一两道暂时没懂的题,先放一放,不要影响下面的学习思路,课下再及时问明白;化学、物理的复杂计算题,先列出式子来,具体的得数下课之后再去算;语文、英语的笔记,不再过分追求字迹工整而占用太多时间,节省下时间快快抬起头,看老师的手势,听老师的分析。这让我有了意外的收获。再往后进入了总复习阶段,我也越来越感到紧跟老师步伐会少走弯路,会走得更顺利,更轻松。

在课后作业上,初三作业量明显加大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也有了一定的弹性,分为必做和选做两部分,虽然没有硬性要求,但我觉得只要有能力,选做的作业也是应该做的,在安排作业时间时也应尽量把选做作业考虑进去,从思想上重视起来,“选做”并不意味着“不做”。通过一段时间我也发现,考试中能够拉开分数档次的难题的解题思路往往在以往的选做作业中有所体现,坚持做选做作业使我受益匪浅。

在考前复习阶段,我们要充分信任老师,真正做到“听老师的话”。我们的老师都是经验丰富、认真负责的,考前的复习也是针对性、综合性强的,我们要跟住老师的复习步伐,保证课堂效率。老师上课讲到的东西回家就听不到第二次了,而且有些知识是在课本、练习册、参考书上找不到的,这些知识细小零碎,却能提高我们答卷的效率,往往是通过老师的一个手势、一点语气的变化道破天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复习阶段高度集中精力,不能走神、开小差,保质保量地完成复习任务。

我体会最深的是,静心学习、踏踏实实地跟着老师走是成功的关键。

与许多学校的师资相比,八中初中部的教师有两个优势:一是水平较高、经验丰富,二是团队协作、全员教育。每一个初三学生,在八中初中部都能得到全体教师的教育。因此,只要跟紧老师,认真地完成老师安排的学习任务,在中考中就能取得良好的成绩。这是初三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原则,也是最关键的学习方法。

顺便说几句,现在有不少人讳言“跟紧教师”,认为学生只有“脱离教师的羁绊”,才能获得个性化的发展。我认为这种观点不仅是可疑的,甚至可能是有害的——它的“潜台词”其实是将教师定义为学生发展中的负面力量。作为一个老教师,我还没有听到哪个学生说我和我的同事们“妨碍”了他的自由发展。我觉得,教师作为学习经验、研究经验和人生经验都比较丰富的长辈,完全可以给学生们提供有益的指导。而且,要求学生“跟紧教师”,并不等于禁止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和个性,只是学生在自主发展之前,需要先得到教师的指导,并从前人的经验中获得启迪。

第二条不变的经验,就是学生自己必须奋发向上。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失败的原因,主要不在外力,而在于自身,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总是怨天尤人,不能正视自己的问题,必然会遭遇挫折和失败。无论外部条件如何,学生都应该发愤努力。以背水一战的精神把自己的潜质充分发挥出来。力求达到自己最高的水平,让老师和同学刮目相看。

同时,不论一名初三学生现在处于什么样的位置,都应该坚信:只要努力,就有收获。而事实也是如此,只要奋发向上,尽力而为,每一名同学都能在自己现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初三可能是快乐的吗?

近几年来,八中初中部的领导、老师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初三可能是快乐的吗?”说实话,初三和高三,如果有快乐,常常也是在中考和高考结束之后,或者是在“过来人”的回忆中。有不少人常说一句话:“初三很快乐,很美好,但恐怕没人愿意回头再读一次。”

初三学生的不快乐,一般都认为来自巨大的学习压力。但事实上,学习本身应该是快乐的。尤其当这种学习是来自于内心的需求,在自主的状态下进行的时候。有人说,初三学生的不快乐是因为要应试。这话表面上看说得通,但是我认为我们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抓住要害,不要把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简单地往“应试教育”头上一扣就算了,而不去认真分析问题的根由。

我觉得,相比于未来的高考以及人生道路上的各种考验来说,中考实在不能算是什么太严峻的考验,如果这就让学生们很不快乐了,那么未来的日子还怎么过呢?初三学生不快乐,根本的原因是他们觉得做的很多事都是被动的。一个人如果按照自己的愿望、想法、兴趣、计划去做事,追寻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即使压力比中考大十倍百倍,恐怕也会是快乐的。而如果一个人是比较被动或者完全被动地做事,即使做的事没有什么压力,恐怕也不会快乐。

因此,回到我一直强调的主题上来,就是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教会他们自主学习的方法。这样的学生,在进入初三后还是会感到紧张,但不会感到痛苦,而且他们将拥有持续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热情,很容易成为一个能快乐学习、终身学习的人。亚里士多德说:“每一个人在本性上都想求知。”其实一个学生,一个初三学生是不是快乐,关键就在于教育者有没有保全他求知的本性,并教给他学习的方法。至于让学生有足够的休息、放松和适度的活动,这些也很重要,但绝不是问题的根本。

我曾看到八中初中部一位优秀的初二学生的暑期计划,她写道:

(一)抓紧新课,做好预习

初三还有部分新课,知识更繁多。预习要做到:(1)不打折扣地完成老师明确留的预习作业,如读课文3遍,仔细看书等。(2)对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预习时要大体掌握定理、公式,上课带着问题听。上课注意听,不能因为“觉得自己会”就骄傲走神。

(二)温故知新,提前复习

从这个假期开始,提前留出时间复习初一、初二的知识。(1)语文的古文背诵默写包括很多篇目,要依据中考涉及篇目,参照原来的语文书和笔记本复习。(2)背诵英语中考词汇,按《中考词汇4周通》的要求每天背词,并按时做巩固练习。(3)在暑假完成《化学提前学》。(4)整理数学全章小结和改错本。(5)整理物理错题,复习初二上学期“声和光”。

(三)长期积累,从现在开始

英语的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和语文作文需要长期积累,从这个假期开始,我要做到:(1)每天做一篇完形、两篇阅读,并积累50个单词,不间断;(2)多写作,多积累,每学期作文认真修改打印成册,对写人写事的素材,做到心中有数;(3)收集数学思考题,提高综合能力。

总之,这个假期利用得好,会对未来的初三生活起到积极的作用。

这个孩子没有提旅游、娱乐,甚至都没有提休息。那么她的这个暑假,甚至她的初三生活会不会是痛苦的呢?我看不会。因为很明显,这个孩子有着较强的学习动力,也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比较科学的学习方法,善于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这样的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的肯定是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快乐——一些不爱学习的孩子,在电子游戏中寻求的不也是另一个层面上的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吗?

那么,谁说初三不可能是快乐的呢?

同类推荐
  • 国家传播战略

    国家传播战略

    《国家传播战略》在梳理国际传播和国家战略发展史的基础上提出国家传播战略概念,并从国家安全、国家利益的角度展开思路,探讨传播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传播战略制定和实施的具体问题。为阐释国家传播战略演变的历史逻辑,《国家传播战略》还对大众媒体发展不同时代的国家传播战略模式作出整理;而作为把握全球传播竞争的横向视野,本书根据不同发展水平和意识形态性质国家的宏观特征对国家传播战略进行比较研究,进丽阐明了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新格局这一命题。
  • 树人文库-机智一生的妙答故事

    树人文库-机智一生的妙答故事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本套图片共分为:妙语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义勇故事、智慧故事、历史故事、知识故事、妙答故事、成败故事、中药故事、破案故事、成语故事、民间故事、名人故事、哲理故事、亲情故事、处世故事、战争故事、发现故事、伟人故事,在各方面论述了树人实践的内容和方法论。
  • 袁宝华文集第四卷:文选

    袁宝华文集第四卷:文选

    本文集为十卷本,汇集了作者在解放初期恢复东北工业,制定和实施“一五”计划,赴苏谈判156项工程,三年“大跃进”大炼钢铁,国民经济调整,建立新中国物资管理体制,“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运行,改革开放期间国民经济管理,企业整顿和改革,制定《企业法》,开创职工教育和MBA教育工作,开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建民间经济类社团,建设中国企业家队伍,以及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工作中的理论著作和文章。
  • [当代]学习理论流派发展与教育论著选读

    [当代]学习理论流派发展与教育论著选读

    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教师职业素质素养达到基本要求和提高,是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急迫要求。为此,我们组织相关专家重新系统地、较完整地遍选、编译、评注了这套适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阅读的《中外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
  • 应用文写作主体论

    应用文写作主体论

    应用文是文化的集大成者,承载着人类的文明,见证着人类的进步,反映着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在应用文的长河中,我们可以寻找到中华文化发展的脉络,解读到政治组织的运营、经济活动的发展、军事力量的变化等,感受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社会的巨大影响,无论截取哪段历史,都可以从应用文中看到各种“影像”。应用文是一种语言工具,具有准确而丰富的表现力,是人们处理公私事务时不可缺少的一种文字表达形式。它使用频率高,使用范围广以及与人们关系的直接性和密切性,是任何文体无法相比的。
热门推荐
  • 我欲成龙

    我欲成龙

    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入蚕屬,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九天之顶;欲下,则入九幽之渊。幼龙若婴,虺龙生鳞,蛟龙入海,角龙双角斩,应龙翼可博天,真龙翱翔于九天之上!此时,祖龙已逝,人皇早崩,妖帝陨落……不见其人,只留传说!衰落的冠军侯后裔,被人踹下湖后,幡然醒悟,自此,一个人,一把刀,一把剑,踏上寻祖之路!我欲成龙,一飞冲天!
  • 马耳他之鹰

    马耳他之鹰

    去你的优雅,我只有一条烂命,一身正气!侦探小说史不朽名作!《漫长的告别》作者钱德勒偶像之书!就是这本书,重新定义侦探小说!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硬汉侦探形象,改变侦探小说书写规则。推翻长达一个世纪的古典模式,影响后世无数推理文学的创作!从此,侦探小说不再只是安乐椅上的解谜游戏。这个侦探特别冷!优雅绅士、天才数学家、伤感酒鬼都闪开,这是罪恶都市里的一头野狼。美国推理作家协会票选“世界百大侦探小说”!侦探小说重要奖项“马耳他之鹰奖”即以本书命名。好莱坞经典悬疑片的精神架构之书,黑色电影、暴力美学、蛇蝎美人等概念都因它而生!入选“二十世纪百大英文小说”,被收入权威丛书“美国文库”。作者哈米特是硬汉派侦探小说鼻祖,被誉为欧美侦探文学最后一位先知!《漫长的告别》、《教父》译者姚向辉倾情翻译,精准展现“硬汉派”洗练文风。特别收录同系列4个短篇番外,精心梳理西方侦探小说发展简史,特别制作探案地图及原创插画,带你领略硬汉侦探的罪恶之城。
  • 漠野

    漠野

    他是一个找不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也是一个网络小说作者,很少出门,出门便被车撞。灵魂穿越到未知世界,还没弄明白自己的身份,便遭遇生死追杀------
  • 核舟之记

    核舟之记

    明熹宗时分,微雕大师王叔远雕桃核舟,不知所踪;明朝末时,散文大师魏学洢著核舟记,流传至今;今有文学大师林夕,九寻核舟,历千辛,经万苦,终得宝物,却不料遭人偷袭,情急之下,口吞核舟,霎时异变突生,睁眼时,已是宋初......
  • 继EXO与你同在演戏部分

    继EXO与你同在演戏部分

    韩宥恩(女主)是一所艺校的音乐舞蹈系(都说了自己编的,好像没这个系)的学生。暗恋着隔壁异能学院的大一学生鹿晗。在偶然的机会下,被异能学院校长发现,(异能学院和普通大学一样,只不过多加了异能系)后来被邀请入异能大学。在学校里,女主结识了她暗恋已久的鹿晗。腹黑的吴世勋和他的冰山哥哥Kris。还有霸道的金钟仁,呆萌的朴灿烈,边伯贤。暖心的张艺兴。一直欺负她的黄子韬。还有默默在背后支持着她的金俊绵。(EXO的其他人都是。打酱油的)在暗恋三年,后知其实他也喜欢她的鹿晗,在她出国时毅然选择和她一起的吴世勋之间,她该如何抉择?
  • 盗墓实录

    盗墓实录

    三十年前,爷爷在一座古墓里丢了一只手!三十年后,我和九叔再次走进了这座古墓。就是这一次好奇之旅,确让我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墓里的活人,会发光的女人,神秘的悬棺,所有一切不可思议的事情接踵而来,最终我发现,我身边竟然都不是“人”!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网游寻仙

    网游寻仙

    天道崩坏,寻仙杀之。这不是一个和NPC做朋友的世界,我们是天魔,入侵整个神州。藏经楼收录道经法典,宗师殿降服神明仙王,法篆局衍生灵诀法咒,道兵池训练神将天兵,灵兽谷豢养凶兽灵禽,铸剑炉锻造神兵飞剑……我有洞天,不求神魔。灭仙宗,毁道庭,我是主宰!落魄的论坛快报记者重生而来,掀起波澜。
  • 洛乞传

    洛乞传

    洛氏家族,万年根基,纵然外界改朝换代,不问世事,遵循先祖族规隐族修行。仅凭一先祖布置大阵瞒过了万千年代。世俗之人无一得知。族内有先祖留下两大修仙宝简,族人唯一目标就是修炼宝简飞升成仙,成就长生不老之身。只是,现如今族内由于天地灵气匮乏,成仙之人少之又少,从开始的全族和睦到如今的勾心斗角。而故事就从洛乞出身开始......
  • 叶少的专属前妻

    叶少的专属前妻

    和腹黑老公结了婚,然后又和男配定了婚这让腹黑老公知道了,差点把男三给杀了。然后男三成为自己新戏的男主,天知道那场戏有吻戏,这让叶浩晨知道了,直接把那场戏的男主换成自己,等叶浩晨去到片场,慕容雪看到是叶浩晨开口道;叶浩晨,你来干什么,快滚回去。谁知道叶浩晨说;老婆,我再不来你就和别人跑了。【绝对的宠文,不过有小虐哦】
  • 浅塘依旧

    浅塘依旧

    风起了,事物都恢复到原来的样子。故事的开头从这里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