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独特的企业文化也给了我强烈的冲击。战后不久,日本便从废墟中崛起,利用后发优势,日本电子产品享誉全球,三菱重工、索尼、东芝,一个个响当当的品牌,创造了世界营销和管理的奇迹,令全世界瞩目。这一切,源于众志成城的“大和”文化,家和万事兴,人和万事成,企业上下拧成一股绳,造就了日本产品在世界上的品牌优势。日本人视企业为家庭、为归宿,从高层领导到基层员工都保持着精诚团结、真诚协作的精神,谁也难以把他们击垮。在接触中我发现,日本企业的各部门领导都有深入基层、了解民意的习惯,他们通过此方法来有效的鼓舞士气,激发工作积极性;而每个员工也总会相互协作,他们会在同事因故离开岗位时自发地替代其职,决不只是以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为满足,他们之间讲究协调与配合,团队精神在企业蔚然成风,推诿、扯皮、不负责任被视为耻辱。这启示我们:只有员工和管理层紧密合作,共存共荣,才能最大化地提高生产力——这也是大和文化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日本员工技术娴熟、知识全面、灵活性大、适应性强,但跳槽和缺勤现象很少,这除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外,更在于日本企业更重视创建学习型企业。日本企业非常重视培训,他们对员工终身学习的规划、教育和经常性的技术、业务培训十分到位,从而把员工和管理层凝聚起来,齐心合力地提高生产力。日本企业之所以能跟世界竞争,是通过不间断的投资,使企业推陈出新,使企业具备最先进的科技和能够掌握这些最先进科技的技术人员。他们不断地为员工提供培训的机会和条件,使得先进的技术与机器发挥最大的功用。因此,雇员的主人翁意识、归属感很强,而并不是哪个雇主出价高,员工就往哪里跑。日本公司给员工额外补贴的方式包括:津贴、加班酬劳、公司的福利、医疗保险、住房津贴等,而津贴往往比薪酬还多。这样,一旦经济不景气,公司利润下降,雇主就会削减花红和津贴,把薪金成本紧缩40%~50%,只要公司营业额一恢复,补贴自然又增加,劳资双方共享利润,也共渡难关,员工清楚地知道公司的长远利益就是他们饭碗的保障,所以员工对公司是忠心耿耿的。
此外,日本人勤奋好学和不断创新的精神令人感动。他们以恒心和毅力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科技,尤其能充分跟踪、利用最新科技成果,他们具有敏锐的市场意识、扎实的知识储备,从而不断创新的技术与产品。过去,他们是靠一路追赶进步的;如今,他们要靠自己创造新科技和新产品向前迈进,因此,员工们都会自觉并且全力地汲取新知识、研发新产品。就拿一个普通的现象说吧,以前听英语老师讲,日本人的英语水平很差,发音难听。但在我与一些日本员工的接触中,他们流利的英语确实令我有些惊讶,甚至一些四五十岁的人也能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可见,日本人的确善于认识自己的弱点,并不断改进。还有,日本公司很重视市场信息的收集,他们总会派一些专业的市场调查人员到世界各地收集最新的市场信息和资料,要么决定什么东西可以买下来转售到世界其他地方,或者当地需要什么产品可以由日本从世界各地买进来,根据这些他们就可以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定位。日本资源匮乏,但如今却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因为他们看到的是全球这个大市场,他们具有最敏锐的眼光和最善于思考的头脑,他们懂得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将本国武装成为实力强大的国家。
因此,我们在羡慕日本产品享誉世界,羡慕日本企业所向披靡之时,千万不要忘记他们身后所具备的素质和付出的艰辛,千万不要忽略他们一步一个脚印走过的历程。只要我们国家多借鉴别国的精华去其糟粕,定会更加繁荣昌盛。
印巴边境的“斗鸡”仪式
“斗鸡”仪式并非中国意义上的斗鸡表演,而是印巴边境一道奇特的表演——升降旗仪式。升降国旗在中国是一件非常庄严肃穆的事情,但在印巴边境,两个国家的升降旗仪式却有了一种较劲和决斗的意味。两个敌对了半个世纪的国家,50多年来每天都要在相同的地点、相同的时间,以相同的方式面对面地举行升降旗仪式,看似隆重、紧张的场面,因过于夸张的表现而带上了些许诙谐的成分。到后来,这种奇特的升降旗仪式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游客,因而逐渐就成了一种带有“观赏性”的表演。
印巴的升降旗仪式是在离巴基斯坦的拉合尔27公里的边境名为瓦加小镇上举行,到了边境地带,到处可见荷枪实弹的持枪士兵,经过检查才可进入升降旗仪式举行的地方,这里不像中国升降旗在一片空旷的场地上举行,一个国家有一个半圆形的看台,印巴二国合二为一,正好合成一个椭圆形的类似体育馆的看场。每天看台上都挤满了双方观众,外国人可以不用坐在看台上观礼,可以站在仪式举行的两侧小看台近距离观看。双方升降旗的地方就在广场中心两扇大门之间,两扇镂空的铁门上各自镶有本国国徽,门间约有两三米宽,左旗杆上是巴基斯坦绿色的星月国旗,而右边是印度的三色旗,两旗在空中傲然对视着。
仪式还未开始,但双方观众已是人声鼎沸。双方观礼台上,已座无虚席,都是前来为本国升降旗仪仗兵加油鼓劲的观众,有穿着统一制服的学生,衣着盛装的本国人,还有许多外国游客。首先出场的是一个白头发、白胡子老头,身着绿色星月国旗的衣服,双手用力地挥舞着国旗,边跑边大声喊着:“巴基斯坦,万岁!”,这时观众全部站了起来,举起右拳激动的高声呐喊。一门之隔印度那边的观众也在响彻天空地呐喊。在双方声势浩大的阵容下,一排高大帅气的士兵整齐地出现在我们眼前,他们身穿本国军服,头戴一顶鸡冠似的军帽。两国军服除了颜色有区别外,其他都基本相似。首先出列的是领队,大步而又飞速地走向场地中央,其他士兵分站两侧,两手叉腰,双眼都狠狠瞪向对方国的士兵。然后领队昂首挺胸阔步向铁门走去,步伐极快,手臂用力挥起与肩持平,双脚用力跺地,发出“咚,咚……”的声音。由于用力过猛,头上的军帽鸡冠似的前后摆动,一系列的动作如一只雄赳赳气昂昂的大公鸡准备上战场决斗一般。走到铁门前,突然站住,只见他们双手叉腰,双眼圆瞪,胸脯鼓起,使劲吹起嘴上的胡须,摆出一副蔑视敌人的架势。接着,走向铁门,拔出门栓,使劲把门推开,动作干脆利落。
此时,观众的热情被推向了高潮,仇人相视分外眼红。只见双方的领队面对面狠狠将脚甩过头顶,然后使足全身气力将皮靴砸在地上,力量之大仿佛有踏平对方之势,令人瞠目结舌。双方仪仗兵也跟着此动作,然后目光狠狠瞪一眼对方国士兵,仿佛单单只有动作还无法化解心头之恨似的。两个国家的领队如此近距离的挑衅,如两只大公鸡互相斗武。只听一声号响,双方领队走到国旗下,将国旗徐徐降下,约1分钟后,军号戛然而止,国旗也降到了最底部。领队将国旗叠好,亲吻一下,双手捧起,举过头前,在几名士兵的护卫下威武地走了回来。余下的士兵将铁门关了起来,“斗鸡”表演结束。
向新加坡的环保取经
2005年6月我又去了一次新加坡,新加坡的街道很美,宽阔的马路两旁,都是花带,宛如走进了一个花园天国。它的美不仅仅是城市的绿化,每个人的环保意识犹如一个闪耀的光环将这个城市笼罩在洁净的天空下。
我去过各式各样的饭馆、餐饮店、速食店,但新加坡竟然可以让纸杯、纸碗、卫生筷等物品彻底绝迹。相比于国内,看到大量被使用的一次性的碗筷,给我们生活环境带来的白色污染实在触目惊心。大小兴安岭的白桦林,由于生产一次性卫生筷而大面积被砍伐,而那些被使用完的碗筷却被扔到海中,我们生活的环境、绿色森林和蓝色海洋都因为这些不能分解和消耗的垃圾而遭受了严重的污染。而我们大部分人还浑然不觉,熟不知我们的环境因一次性纸杯、纸碗、卫生筷已经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土地的沙化,恶劣的沙尘暴,受污染的水源,都在渐渐威胁着我们的家园和健康。
新加坡的洗手间所用的厕纸清一色是有色的再生纸,从酒店、餐馆到旅游景点的洗手间举国皆然。虽然初时觉得有点粗,不太习惯,但想到这可以省下多少资源,不由得佩服起来。更重要的是,这种厕纸可以投入马桶内分解,所以再多人上过厕所后,都不会出现堵塞的情形,也就不会有脏乱的感觉。
在很多餐厅,我们所使用的纸巾,是布而不是纸,这主要还是为了环保,每个地方的餐巾布都非常干净,像新的一样,他们将使用后的餐巾布洗干净然后消毒,再熨平,喷上淡雅的香水,虽然清洁餐巾布的过程非常复杂、繁琐,但是如果每个人吃一餐饭用两到三张纸巾,一天三餐,可以省下八张纸巾,试想全国一年可以省下多少纸巾呢!
新加坡一年只有一个季节,平均温度大约在28℃,基本上所有的巴士和旅游车都是密封的,在炎炎夏日的高温下,车厢犹如一个大蒸笼,但是司机无论再热都一板一眼地绝对遵守“车未开动,不开引擎”的规定。我虽然被热的汗流浃背,但打从心底佩服他们的环保意识。
还有一些商店和小超市,他们的包装不是使用精美的塑料袋,而是一些很普通的纸袋,这些纸袋都是用再生纸做的,塑料袋必须有特别的索取手段才会得到。
新加坡人十分重视食品安全。首先是食物卫生的管理,据我所了解,新加坡餐厅每个月固定有一两次卫生检查,检查人员是医生或是肉品专家,检查不合格就勒令歇业一段时间,直到下次检查通过才可开门营业。超市里的水果和蔬菜,总是弄得干干净净,红的发光、绿的鲜艳,而且非常新鲜,都是当天的食品,他们反对食用使用过多农药的食物,据说这里的食品达到了不用洗就可以食用的程度。想想这也真是环保到了某种程度。在中国,不知道还要期望多久才可能有这样的环保程度。
在新加坡,还有一些重罚的法律,使人们养成了文明的社会道德。抽烟的人在新加坡最怕罚款。如果在不能吸烟的地方吸烟或乱丢烟头,都要罚几百新元,重犯还要在东海岸的公园劳作1~3小时,记者去拍照,登上第2天的头版。上公厕要自觉放水冲,否则要罚150新元,并被拍照登报。吐一口痰罚款300新元,吃口香糖罚款500新元,我在去新加坡前总会被人千叮咛万嘱咐不能带口香糖,否则被罚款事小被别人认为中国人没有环保意识可是大事。在新加坡的任何商店里都看不到有口香糖出售,如果想保持口气清新,可以买一包口气清新糖,吃完也就融化进了肚里,不会再吐出来造成环境污染。
游走于新加坡,感受最深刻的不是这个城市的美丽,而是美丽的天空底下所有人都尽义务使他们生存的环境更干净更舒适。如果想要使生活的城市更洁净,光靠清洁工人的劳作是不行的,只要大家都献出一点力,我们的国家才会永远繁荣美丽。